登陆注册
18794600000062

第62章 理论(7)

音乐较之绘画,前者诉诸于听觉,形象是模糊而不确定的;后者诉诸于视觉,形象是鲜明而确定的,前者似乎处于不可克服的劣势。然而,当我们充分考虑到人们的想象能力的时候,就会发现,正是音乐这种劣势,造成了它为绘画等姊妹艺术羡慕而又不可企及的优势。譬如一组琶音,你可以理解为春天走过窗前的一缕和风,又可以想象为夏夜月光下的一湾溪流;你闻到了初恋的花香,他看见了失恋的落叶……就像贝多芬说的,怎么理解都行。正是音乐形象的这种模糊和不确定性,带来了读者想象的丰富和多样性。所以,它最抽象,也就最形象。它比任何艺术都更宜于唤起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乱不宁的情绪,飘浮不定的思想,甚至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等等。有人把音乐称为艺术的皇冠,不是毫无道理的。

文学形象是通过语言中介来实现的,为大脑的第二信号系统所接受,它所提供的形象的不确定性,与音乐极其近似。一千个人看过《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但一经改编为电影、戏剧,搬上银幕、舞台,也就随之取消了每个人的想象自由,无数个林黛玉统一为一个。人们不满足于电影、戏剧,反而觉得看小说还更过瘾,道理也就在此。心理活动愈趋细腻,想象能力更加丰富,审美趣味日益高雅的读者们,正在向我们的作家要求越来越多的共同创造的机遇。这种要求,必将对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久远而深刻的影响。

再谈作家方面。

多年以来,我国文艺界流行一种简单理解,认为只有资产阶级现代派才表现自我,追求自我个性;而革命现实主义是排斥自我,反对自我个性的。殊不知,人正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的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己”。丹纳认为产生伟大作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之一便是“自发的、独特的感情必须非常强烈,能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海明威也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必须出自作家自己经过深化了的经验,出自他的知识,出自他的头脑,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切他身上的东西。”我们只有积极鼓励作家们充分表现他们自我个性、主观情境的千差万别,才能形成风姿各异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否则,充其量只能产生以地域、题材为特色的作家群体。这是因为人的心灵的差异比之生活现象的外部形式的差异,总是要丰富、复杂、无限得多。又由于作家主观色彩的差异,从同一事物中感受的印象也不尽相同,人们从中辨别出一个鲜明的特征,这个特征便刺激作家将事物重新思索、改造、再现。例如同样是日出,在古典主义写实画派的笔下,一般只有角度、色彩抑或笔触等的不同,而一当到了莫奈笔下,画的就完全是作家独特的印象了。又例如同样是白夜,俄罗斯巡回画派大师罗马丁由于长期观察,体验深刻,捕捉到一种静谧之后的生命的律动,画出了似昼似夜的幽光中的骚动与不安;而日本山水画大师东山魁夷的白夜,则是一个没有白夜的民族的人眼中的白夜,他突出一种新鲜感,一种诗的宁静。鲜红的太阳到了肖洛霍夫笔下的葛利高里眼中,竟然会变成黑色的太阳,更是令人不可思议而又过目难忘。独特的观念、独特的情感、独特的审美意趣,使真正的天才永远不落窠臼,另辟蹊径。

那么,什么叫小说写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主要要弄清什么是意,这就不能不涉及意境这个中国古典文论中的重要美学概念。诚然,今天人们解释意境,多沿用宋以来“情景交融”之说。其实,最早从理论上提出意境说的是庸人王昌龄,他认为“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除物境以客观物象的加入而“得其形似”外,情境、意境都是与客观物境相对存在的心情境界。所以,意境并非一定如宋人所说的“情景交融”。近人王国维就正确地指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如果取二王的说法,那么,这个意境与我们所说的意境就比较贴近了。简言之,所谓小说写意,就是用一枝饱蘸作家强烈情感和主观色彩的画笔,去描绘出一个经过作家心灵浸泡的脱胎于客观世界的艺术世界,描绘出这个世界中人的心理、意绪、潜意识等等。至于用什么手法写意,那就难以一言蔽之了。既有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魔幻;又有王蒙《布礼》、《蝴蝶》的时空错位,邓刚《迷人的海》的隐喻、暗示,张承志《北方的河》的情绪流贯、《黑骏马》的音乐结构。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写意的层次电是随着文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与递进的。单说心理描写吧,昨天是间接表现,今天是直接解剖;昨天的心理描写置于情节结构之中,今天的情节结构置于心理结构之内。曹雪芹的心理描写精于通过对话、动作、气氛烘托来表现,托尔斯泰则巧于以细节暗示,而海明威则擅长用几乎与情节毫不相干的简短对话来传达。如海明威在著名短篇《白象似的群山》中,写一个男人带一位姑娘去做一次流产手术,可小说自始至终没提这件事。就写他俩在车站候车、喝酒,不断进行一些如下对话:

“它们看上去像一群白象”(指群山。笔者注)。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头象。”

“你是不会见过的。”

“我也许见过的,光凭你说我不会见过,并不说明什么问题。”……

然而,我们正是通过整个氛围的渲染和暗示,从这些莫名其妙的对话中,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微妙矛盾。就像英国小说评论家贝茨指出的:“一切语调和情绪都隐含在似乎偶然之间仓促作出的字句安排中(‘我觉得挺好’她说,‘我没什么不舒服,觉得挺好’)。海明威对读者惟一的请求,就是,同他合作,把握住这些语调和情绪。”正由于如此,海明威的海上冰山式的小说,只让读者看到浮在水上的七分之一,而将其七分之六隐藏不露,从而显示出内涵的无限深广。就像法国雕塑大师罗丹以“一个女人的半身像”等缺臂少头的雕像来获取完美一样,运用的都是类似中国写意画的“留白”手法:计白为墨,在无象中打动人。著名作家老舍曾以“十里蛙声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作画,白石老人仅抹一泓清泉,勾几点蝌蚪便画出了深山幽涧的象外之象,蛙声盈耳的画外之音。今天中国写意画这种“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辩证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作家所运用。

最近,朱苏进、海波分别发表的中篇《凝眸》长篇《铁床》等作品,在艺术手法上作出了新探求,标志着新小说观念对军事文学的影响和冲击。他们都有意采用放射型结构或心理结构,打破时空界限,立体刻画人物心理,解剖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写出“圆形”人物。他们或追求情节的淡化(这一淡化与和平时期军营生活的淡化密不可分),并不着重描述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并以此吸引读者,而只凸出一种情绪的氛围流贯。他们或故意制造一些“哑谜”(如《凝眸》中那个古怪“悬洞”;《铁床》中那个蒙面女人等);给读者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神秘朦胧的感觉,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他们的小说语言也不再仅仅是情节和人物的运载工具,而力求每一句话都传达出作者某个独特感觉(如海波这样写滚到地上的苹果:“它们用挤出的乳白色的果汁,愤怒地证明自己完全是上等货”),从而使语言本身就成为较高层次意义上的审美对象。这种渗透全篇的感觉美,意绪美和语言美,使你根本无须了解小说的前因后果,只要随手翻开任何一页,读任何几行,都能体会出一点味道。他们或者还通过某些局部的“缺憾”来达到整体上的完美,甚至干脆将诗歌、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手段调动起来。

如《凝眸》开篇写一个战士初上前沿小岛的感受:“踏上岛便感到四周充满威胁”,看石头:“每道石缝都在咬牙切齿,晶亮的口涎嘀嗒着。”听声响:“呼地一声响。我整个人往下一沉,什么声音,像放枪。岛上任何声响都像放枪。”就这样,作者不写上岛过程,也不经意描摹小岛环境,而是把笔触伸入人物内心,一笔写出一个“感觉”(当然,这种“感觉”过多,塞得太满,也给人一种刻意追求的斧痕,如果适当地加以节制,可能反而显得自然,更见空灵)。这儿虽无情节又无悬念,可那“无数吓人而又迷人的念头”却牢牢抓住了我们,只能是跟着作者,“一步踩着一个念头往上攀”。

又比如,海波在《铁床》中写他的落日:“傍晚的太阳,像个没煮熟的鸭蛋黄。薄薄的膜勉强裹着一包成了胶质的流体,橘红、鲜嫩,微微颤动。它小心翼冀地向西面的海湾里沉降着,尽量使自己完好地摆在一盆碧绿的汤里。遗憾得很,快沾上水的一刹那,性急的海嘬了它一口,结果它下沿的膜被吮漏了,金色的流体四处溢散,海也变得粘稠了。”甚至,“天空一下聚敛了颜色,世界一下子失去了味道。”在海波这枝想象瑰丽而又才情洋溢的画笔下,落日成了“没煮熟的鸭蛋黄”,大海则成了“一盆碧绿的汤”,而世界居然还有了“味道”。一幅多么美妙独特的“落日印象图”!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小说写意的随意性,它显得何等自由。就譬如曾给诗人带来抒情的广阔天空的艺术通感,在写意小说中就加倍灵巧活泼了:它抛除一切中间环节,根本无须说出哪是听觉,哪是味觉,随笔所至,天马行空来去如风,呈放射性传导,其广度、速度都不可限量。从而使这种感觉更高、更精、更密,也给小说艺术开了新生面。

写意小说家们又究竟是怎样获取这种艺术魅力的呢?如能弄清一二,那对于作家的产生,和作家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恐怕也未必是不无裨益的。

许久以来,无数文艺理论家都在孜孜不倦地探询:为什么伏尔加河那么多流浪汉,惟独高尔基成了一代文豪?为什么无数穷困潦倒的贵族后裔,只有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答案成百上千,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可以说是所见略同:即创作决不是靠传授公式、技艺和口诀所能学会的。因为文学首先要表现生活中的美,而“美是不可言喻的”。作家们的神秘和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们做着一种言“不可言传”之言的特殊工作。如果说,过去的创作多少还有根有据,有法可循(如西方古典主义的“三一律”;中国文论的“起、承、转、台”等)的话,那么,小说发展到了写意的今天,已是无法之法了。因为小说所写之意,就是一种游移在人的理性与感性、情绪与理智之间,大脑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之间的不确定物。而这种不确定性又来源于人本身的某些不确定性和生活本身的“二律背反”。可以说,即便是作家本人也是难以把握和驾驭的,就像持保皇党观点的巴尔扎克却向人们奉献了一部抨击现世的《人间喜剧》一样。这就提醒我们在发现、培养今天和未来的作家时,要加倍地重视发现发挥他们身上的作家素质和天赋。

朱苏进的《凝眸》原计划写一个五千余字的短篇,不料情感的闸门一经启开便奔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结果洋洋洒洒地写成了一个五万余字的中篇。据笔者所知,作家们创作中的这种“失控”现象并不少见。丹纳在分析比较哲学家、政治家与艺术家的特征时,谈到“在艺术家身上,有益的特征是微妙的感觉。”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青年女作家王安忆就是一个凭艺术感觉写作并取得相当成功的典型。她在一篇体会文章中这样说道:我认为在世界上要干成任何事情都得付出代价,惟有一件事例外,那就是写作。她的得意,应该归功于她天才的禀赋,正是她那细嫩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成全了她。我们可以相信,在她的艺术的眼睛里,到处是人物,到处是小说。

别林斯基认为:“文学不是数学,越模糊就越美。”黑格尔也说过:“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这都是真知灼见。因为只有概念才不模糊,而文学的任务恰恰就是揭示那些概念概括不了的意绪、情感等。如意识流小说就是专揭人的第七层面纱,即潜意识、梦幻、本能等等。一个太清醒、太理智的人可能就缺乏这种意识流。由此可见,对于作家们来说,有时候的模糊并非是一件坏事,相反,过多的明晰与理智正是艺术创作的天敌。歌德就曾注意到德国人的思辨对他们的艺术的不利影响,他说:“总的来说,哲学思辨对德国人是有害的……他们愈醉心于某一哲学派别,也就写得愈坏。”

同类推荐
  • 独特的浩然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

    独特的浩然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

    浩然作为跨越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新时期的见证作家,他在每个生命阶段的创作都预示着当代文学的转折性意义,他在文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不言自...
  • 一个人的国家记忆

    一个人的国家记忆

    全书分为九个篇章,写了三个城市、三个人物、三个历史事件,讲述了他们在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大庆:一个与共和国盛大庆典同时诞生的工业圣城。
  •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3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3

    这是中国当前最有写作才华的作者队伍,每一个人都那样特立独行、不拘常规、又敏锐多情。 翻开《橡皮:中国先锋文学》,您将由他们带领,走进中国先锋文学大本营,领略目前中国文学最前沿的动态,关于当下中国先锋文学,无论是题材、文本结构,还是语言才华和思想张力,您都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获得一次丰富的精神滋养。
  • 孝心不能等待

    孝心不能等待

    本书是用日记体的方式写成的,其中渗透着对母亲深恩的追思。书中的这位母亲在“婚后的58年里赡养和抚育了五辈人”,是深入骨髓的敬老爱亲的传统教养,使这位母亲,以柔弱之躯和礼让、宽容的情怀,维系了一个由五辈人组成的和睦家庭。她以“淡定的人生”,向周边的邻里亲朋,昭示着爱心的伟力。作者面对远去、且永不回返的母亲,受到了“死别”之痛的巨大震撼,使他的思想走向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产生了无尽的追悔,并升华出“孝心不能等待”的哲理,众多的读者又由此开始了对孝心的“自省与自责”……这部书的出版与传播,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条由孝道传递爱心的心路历程。
  •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

    本书所写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重点课题,由八位专家撰稿,陈晓明主编。从“现代性”入手来重新梳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变革和转型。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一直处于与外部剧烈动荡的世界对话中不断发生着各种应变的状态中。这些变革对促使中国文明步入现代化文明体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当代中国文学为回应“现代性”的挑战,在建构现代性叙事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不懈的努力。在现代性的框架内来探讨中国20世纪以来的文学的发展变革,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看成现代性文学的实践形态。梳理出了二十世纪现代性文学的历史线索。
热门推荐
  • 最强邪医

    最强邪医

    被世界顶尖医学机构誉为神话的名医,归国后却锒铛入狱,三年后,陈风以假释犯的身份出狱,只想安安稳稳的度过假释期,然后重新开始生活。无奈刚走出监狱,陈风就遭遇负责监督他的美艳女警,随后又阴差阳错的和美女警官住在了同一个屋檐下,这个和坐牢有什么分别吗?陈风只想把假释期当成一次度假,无奈美女警官却不会让他如愿。在美女警官的安置下,他被推荐到一家妇科医院,成为了一名保洁工。树欲静而风不止,只想平安度过解释期的他,真的能得偿所愿吗?当一个个身份不同,风格迥异的美女,围绕在他的身边,他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走马观花吗?
  • 无情药人:错嫁残欢

    无情药人:错嫁残欢

    洞房花烛温柔夜,却是她满门灭族之时!原来心爱的夫君视她为棋子!废她内力!为复仇,她不惜做无情药人!救命恩人?不过是想要她的血!任是无情也动人!不管是身为皇子他,还是神医的他,会否悔之不及?唯有他!黄泉碧落,再不分!
  • 面具人生

    面具人生

    书中描述的是一个心怀登上舞台成为主持人梦想的穷困乡村少年,真挚的热爱着舞台,热爱着主持事业,为了他心目中不变的理想,一路艰辛不堪,承受了重重生活现实的考验和磨难,从善良单纯到戴上舞台面具的演变过程,而后却因为一场意外的情感波澜,陷入了是是非非的纠葛之中,复苏了美好的人性,卸下了舞台面具,回到了真实的自我,书中将生活的多面与复杂,人性的虚伪与善良,社会的现实与矛盾刻画的淋漓尽致,在这部小说中,你看到的不仅仅只是故事,而是你正在经历的生活本身!生活就像舞台,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去面对,去经历,去改变的未来!
  • 异能俘获美人心:终极天师

    异能俘获美人心:终极天师

    濒临死亡的小人物,得到上天的眷恋,不但得到了奇异的能力,而且一波又一波的美女紧接而至,可谓艳福难消。知名企业的千金小姐,神秘组织的妖娆女郎,来自异域血族的高贵女伯爵……且看小人物如何俘获美人心,游荡花丛,修成一代天师。无心新书《魔吞天下》欢迎大家阅读
  • 独占君宠——娘子好跋扈

    独占君宠——娘子好跋扈

    她是号称‘警中之花’的一代女警,附身慕国公府庶出之女身上,未婚夫与嫡姐勾结,竟将中媚药的她送到陌生人的床上!笑话,岂有人能算计她的时候?治刁奴、打主母、耍嫡姐,成就了她声名狼藉的‘悍女’名号。只是,这种彪悍女子竟是大燕最俊美最神秘的皇子心意的女子?他身份神秘多变,权倾朝野,风华无边,居然肯弱水三千只取她一瓢。她不满,他欢喜。她逃跑,他紧追。他强压,她反扑……主母算计,将她嫁给了大燕国的傻子,本以为嫁过去过安宁日子,谁知——他邪魅把她压倒在床榻上,欣赏着她的不满勾唇说道,“女人,这辈子休要逃了!”
  • 九转金丹秘诀

    九转金丹秘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灵至主

    天灵至主

    这是名为天元大陆的地方。这是强者为尊的世界。突然有一天。一个外界来者。改变这个世界的命运。一次次奇遇,让这个外来者走向至尊。
  • 王爷请侍寝

    王爷请侍寝

    有比这更狗血的剧情么?一朝穿越,居然被采花贼劫持!更狗血的是,采花贼貌似真心喜欢她凤浅浅?采花未遂,大淫贼已然变身护花高手。更更狗血的是,大名鼎鼎的采花贼夜来香居然是堂堂天朝的王爷!
  • 颐和园的寂寞:叶广芩散文选

    颐和园的寂寞:叶广芩散文选

    作者是一个擅讲故事的高手,她于故事中自然流露的叹息与幽默是如此不同凡响……从语言到人物,一板一眼,无不散发着某种韵致。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愠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文化底蕴。
  • 解读王朝 帝王卷

    解读王朝 帝王卷

    当皇帝的对他统治下的臣民动不动就“开刀问斩”。杀人者人恒杀之,反过来被杀的皇帝也特别多。 从西周武王到清朝溥仪,共882个在位帝王,有288个不得善终(被杀死、缢死、饿死、毒死),占在位帝王的32.6%;84个王朝,在位帝王被杀50%以上的,有27个;6个王朝的在位帝王100%;死于非命;未成年即毙命的帝王有16个;有的帝王登基当天即被杀死。 为了那张天下至尊的龙椅,他们对别人狠,对自己人更狠。 阎德荣创作的《解读王朝(帝王卷)》讲述了帝王们的故事。 《解读王朝(帝王卷)》包括了死前尝尽了死的滋味——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三次逃离京城的皇帝——唐昭宗李哗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