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4700000050

第50章 人与书(9)

一个自幼聪慧而又有些神经质的孩子。在大踏步通往天才数学家的幸运途中,却突然地被国家召去,成为了一个破译敌国军事密码的锐利工具。有所写有所不写,是作家创作中不免的选择,在《解密》中,作家的笔基本不在人物的心灵和故事的情景上着力,而是着力探测、描述人物环境周围的无数神秘又秘密的人生黑洞。换言之,左右《解密》主人公命运的既非小说家贯常展览的社会、政治、文化以及人物的心理与性格,而是那些无处不在又时时不显的命运洞穴。主人公的天才与智慧,也许正是这洞穴的根源:愈是智慧,就愈是悲哀;愈是天才,就愈发深陷洞穴中。然而,人物本身的洞穴,又镶嵌在一个巨大无底的陷阱之中。走进小说,我强烈感到,犹如走进了一座幽光闪烁的自然溶洞之内,一个巨大的洞中又有无数小的洞穴。各类奇异的小洞穴就是各类奇人,而大的溶洞就是真正神秘而不可探知的世界。你无从考察是世界孕育了人物,还是人物组成了世界,正如你无法分辨是巨洞产生了小的洞穴,还是无数小的洞穴组成了大的溶洞世界。剥离《解密》中的“解秘”的故事和人物的表层,作家所探索与传达的人类的“洞穴世界”,正是先锋小说中怀疑与自由精神的根本之一。这种怀疑的自由精神,也正体现着先锋小说的某种本质所在。

之所以说《解密》是先锋小说撤退后的又一次冲刺,还在于作家在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一边甘愿撤退,一边又努力前行与跳跃”的姿态。阅读《解密》,你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解密》的写作,已经不再是单纯停留在九十年代形式与语言上的探索与创新,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国外新小说的学习与敬仰上。它谨慎叉吃力的前行与跳跃的姿态,恰恰表现在先锋小说撤退之后,经过长期的沉默,而达到与中国汉语小说的某种沟通与默契。这种沟通不是先锋的妥协,而是先锋的整合,这种默契不是对传统的被动吸收,而是对传统的积极改造。比如《解密》语言上的流畅晓白,正是汉语小说的精髓,而晓白之后的深厚与言此即彼,晓白的哲味淡化,叙述的意义等,不仅仅是为了故事与人物,而更在于叙述的本身,这也正是新小说的重要标识。再如,放弃“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铁律”,在形式为内容服务中去寻求“内容为形式服务”的写作态度。凡此种种,在《解密》中都得到了柔美的整合与体现,从而使《解密》在对读者的尊重中追求先锋的自由,在和读者的默契中完成了对先锋的整合与重构。

先锋的目的不是对读者的颠覆,而是为了在和读者的默契中完成对自由与怀疑精神的表达,这就是《解密》对先锋的一次修正。也正是这样的修正,才完成了先锋小说撤退后的一次努力冲刺,也使得《解密》在当下无数的长篇小说中获得了卓尔不群的品格和价值。

(原载《南方文坛》2004年第二期)

13.一片冰心在于历史幽微处

——读袁厚春《司徒眉生传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报告文学以“文学轻骑兵”的角色在社会上弄得风生水起,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军旅作家袁厚春就是其中的一员骁将,他的《省委第一书记》《百万大裁军》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文学的降温,报告文学也风光不再了,袁厚春随即步人文学,文化的行政领导岗位,一枝健笔由此搁置。我与袁厚春同在一个大院,平日间常以球友身份相见,但却很少谈及文学,而我也有意回避曾经使他声名大振的报告文学,只是在心里暗暗希冀他宝刀不老,再著佳作。也许是所谓念之愈强得来就遂人意,今年初夏就收到他的新作《司徒眉生传奇——一个“参与创造历史”的华人》。起初大致翻阅加之封面略显粗疏,本以为不过是一本为商人名流作传留名的应景之作——近些年我见多了一些名家常写此类文字,心里不免惋惜和无奈。但碍于老友新作,心想聊以消暑吧。没想到翻着翻着竟放不下了,本是从中截断,只好从头读来,且读得兴味盎然,不免在心里先为厚春叫一声好!

司徒眉生何许人,竟然劳烦厚春亲自操刀?

而且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竟然需要一本传记作为门面?等我读完之后才发现:由于历史细节的复杂与庞杂,参与历史的方式与人物也就形武各异了。那么,怎样定位这本报告文学的主人公?他是否如书名所写是一位“参与创造历史”的人物?司徒眉生早年随父到南洋定居,父亲司徒赞是爱国华侨,在印度尼西亚开办华人学校。司徒眉生则在报馆谋生,后偶然成为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私人高级秘书,而他真正的身份却是报馆主编。苏加诺政权下台后,司徒眉生流落澳门,然后又经商起家。尽管身处弹丸之地,但对于印度尼西亚与中国都同样充满关爱之情,为呼吁两个国家的和谐相处多次担任信使,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一个充满传奇的历史人物,你却很难给他一个明确的身份:他政治地位特殊,却从来没有一官半职,他是成功的商人,却对经商不感兴趣,他曾是印尼居民爱国华侨,但又移民澳门回归祖国;他是一个文人,曾多年担任印尼与祖国的和平信使。他既参与了历史的创造,更见证了历史的风云,而真正的历史书籍却难得为他书写一笔。这一切恰好成为报告文学的最佳材料。问题是,司徒眉生的传奇人生究竟有多大的历史与文学价值?曾经深受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信任,并见证那一段历史风云的资深外交家熊向晖老人读过这部作品后,有过一段中肯的评价:“一个亚非会议,一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新中国冲破西方反华势力的包围与封锁、打开外交新局面的两次重大胜利和转折。恰恰在这两件大事上,司徒眉生先生做过鲜为人知的贡献。”他说,他与司徒先生没有见过面,但知道此人。在第二十六届联大表决中国席位问题的大会结束以前,相信我们能胜利的没有几个人,毛主席也不信。但好像周总理另有期待。此后的一次个别场合,周总理告诉他说:有人替我们在马利克那里做了工作……显然指的就是司徒眉生。熊向晖先生所提到的马利克就是当年印度尼西亚驻联合国大使,也是二十六届大会的主席。司徒眉生在他与中国政府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之间,做了一次意义重大的秘密信使。

读这段历史不能不使人慨叹,历史是何等的微妙与复杂。如果不是今天时代的变化,这一段沉睡的历史也许会永远掩藏在知情者的内心深处。

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历史深处的众多细节,而正是这众多的细节决定了历史的总趋势,也正是有众多诸如司徒眉生这样对历史负责任的人的努力,今天的历史才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这也正是给我们的启示:

在我们认识研究历史的时候,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或寻找一个新的切入口的话,得出的答案也许会更加符合历史的本相。胡适曾经呼吁人人都能够书写自传,他自己也曾不遗余力,先后写下《四十自述》,与历史学家唐德刚合作口述个人历史,还亲自操刀书写丁文江的传记。一个影响中外的大学者如此关心个人历史的传记写作,其意义正在于此。他更关注历史的细节,因为那些历史细节往往直接影响着历史的走向,甚至许多参与者并非在历史上鲜为人知。而这也就是为司徒眉生作传的历史价值所在,同时也是我们阅读这样一本可以信赖的报告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

这就说到本书的文学价值了。报告文学的生命首先来源于真实。我之所以强调这是一本可以信赖的报告文学,是因为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强烈地感觉到作家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历史资料翔实丰富和写作手法平实稳健。作者常常为了核实一个历史的细节而广泛查阅资料,遍访知情人士,可谓披沙拣金,去伪存真,诚意可感、冰心可鉴。因为司徒眉生的特殊身份,内容自然涉及到许多宏大、复杂,纷乱的历史背景,诸如印度尼西亚的政治与历史变革,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外交以及国际政治外交等多种史料。但千头万绪都被作家加以文学化、艺术化,故事化而从容处置。世界风云、国家政变、外交大局、个人命运,虽错综复杂但结构清晰,叙述有条不紊,娓娓道来,且繁简得当、举重若轻、流畅清爽而又突出重点,足见作者驾驭与处理庞大题材的腕力,亦可让老朋友们欣慰厚春之宝刀未老。小有遗憾之处是可能囿于篇幅所限,作家似乎未能完全放开手脚、投入激情,对于大的历史风云激荡和参与创造历史的人物的小的心灵涟漪做出更加酣畅淋漓的状绘与描摹。若能如此当更具神韵。

(原载《文艺报》2006年八月十七日)

14.刹那花开

读王锦秋、刘慧长篇小说《雪落花开》

2008年的春天,一部二十万字的军旅小说《雪落花开》在各大书城里热销,引起不小的反响。作者王锦秋、刘慧是一对夫妻,又同是军人。刘慧我未曾见面,锦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军艺文学系读书时,刚二十出头,沉默少语,不显山不露水的样子。毕业后,我与锦秋很少见面,只是不断听到他工作上的一些消息,却没有再读到他的作品、料他与文学越来越远。没想到他在十五年后的今天,突然把与妻子台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放在我面前,的确让我感到几分惊讶。

小说叙述的是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故事,那是个离天很近、离人很远的地方。在题记中,作者要把小说献给青藏线上的老兵王宗仁。王宗仁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汽车兵,一位写了一辈子青藏线的作家,离开高原后,似坚持每年都要重走一次青藏线,是中国作家里上高原次数最多的一位,四十多年来一百二十多次翻越唐古拉山,用自己的命与青藏高原交心。他见惯了死亡,多次亲眼见到自己的战友兄弟离他而去,于是他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怀恋英雄,歌颂壮烈而美丽的死,我曾有幸和王宗仁一起走过一次青藏线,亲历了高原的神奇与浪漫。与王宗仁不同,王锦秋和刘慧没有用过去时复述风雪弥漫的青藏高原,汽车兵们爬冰卧雪,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外部现实(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内心现实(寂寞的精神世界)中默默无闻地工作和战斗的故事,而是用现在进行时,用和普通八视线平行的视角,塑造了李勇、马林等军人形象。这些形象有别于我们习惯的“纸上军人”,他们平凡,甚至平庸,他们只是一些穿着军装的小人物,在生活的枝枝蔓蔓中有悲有喜,有欢有乐,这些悲喜和欢乐都是凡人的,不震撼却让人感动。锦秋曾在福建作战部队当过兵,还在青藏高原代过一年职,住过青藏线沿途每一个兵站,和高原军营的官兵们朝夕相处苦乐与共,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乃至内心世界有深刻的了解,刘慧也曾多次到过高原部队,所以他们写起现代高原军营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他们的笔下,当今的青藏高原不再是一个荒寂、缺氧的生命禁区,而是一个诱惑、吸引一代又一代血性男儿用生命守望的神秘家园。

小说巧妙地运用了瑜伽这个诗意象征,将笔触直抵青藏线汽车兵的内心世界,从灵魂深处发掘出官兵的特别能忍耐精神,相对于大自然的雨雪风霜和缺氧,这种奉献和牺牲更打动人。

小说以“高原聊天室”为媒介,运用复调式结构,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实现了历史与现实、高原与故乡的互通,官与兵、兵与兵情感的对流和几代军人内心世界的对接。不仅弥补了散文化容易造成的纤弱与单调,还为我们敏锐捕捉了高原军营的最新动态。如果说,兵站是青藏线汽车兵们旅途奔波中小憩的梦中家园,网络中的高原聊天室就是汽车兵们进行心灵展示的平台。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青藏高原上的兵站或许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是,一种让官兵进行心灵瑜伽的兵站正呼之欲出,必将构筑崭新的精神高原。

小说的语言也很有特点,美丽含蓄,生动幽默,凝练而富有张力。作者以散步般的节奏游走在普通军人的日常生活中,摒弃了一板一眼抠细节、雕对话、描环境、塑人物的传统小说写法,以略带抒情而又不乏调侃的语调流畅地散文化着军营生活和军人形象。王锦秋和刘慧都是老机关了,在多年书写公文的同时还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小说语感,殊为不易,说明作者多年来没有中断在文学经典中的浸淫,没有中断对小说语言的修炼。

掩卷之余,我有一种刹那花开的感觉。青藏公路通车已有五十多个年头,在四千里青藏线上,多少年轻的生命像花一样盛开然后凋谢,永不凋谢的是那些灵魂的花朵,还有最普通也是最伟大的情爱的花朵,当然也有记录这些花开的声音的文字。

(原载《解放军报》2008年七月二十二日)

15.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读郭继卫长篇小说《赌下一颗子弹》

青年军旅作家郭继卫的长篇小说《赌下一颗子弹》(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下称《赌》),以较为开阔的视野反映了我军和平时期的后勤战线和院校建设,是此一方面长篇小说创作长期寂寞之中的一声大雷。作者长期以来从事部队后勤与院校建设和研究与管理,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创作素材,作品展现了作家丰厚的生活底蕴和多方面的思想才华,特别是作者关于我军和平时期后勤建设如何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的独到创见给了我们启迪和冲击。同时,作家所展示出的良好高科技素养,又表现出了一代军旅文学新人的特点和潜质。

同类推荐
  • 老夫子诠解水浒传

    老夫子诠解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描绘英雄的书、水浒的英雄多出自于草莽,因而这样的英雄也更加生活化和平民化,更适合普通人的审美情趣和阅读习惯。水浒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温这部令人回肠荡气的经典著作时,或许有了更多现实的反思和感悟。比如在当今社会,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做一位杰出的时代风云人物等等、《水浒传》一书流传至今,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宋江起义是在梁山泊吗?施耐庵为什么叫“耐庵”?燕青为什么叫“浪子”?张青和孙二娘是怎么成为夫妻的?李逵为什么叫“黑旋风”?九天玄女究竟是何许人?梁山好汉如何排座次等等、《诠解水浒传》就是一部从多层面、多角度,全面解析水浒重重悬疑的书。
  • 纳兰容若词传

    纳兰容若词传

    容若的一生,仿佛是一个纯真的孩子,赤身露体地走在命运的丛林里。终其一生,他都在实践孩子的艺术:放弃理智与逻辑,忽视人类社会道貌岸然的生存规则和价值观,听从感觉的蛊惑,让心灵成为指引。不要蔑视曾经幼稚的自己,就算对过去的天真无法欣赏,至少可以怀着凭吊的心情。
  • 只是不想辜负了相遇

    只是不想辜负了相遇

    青春都相似,欢喜又迷茫,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那一年,高子墨遇见了周娴,懂得了付出;陈檬离开了卓轩,学会了祝福;宫屿习惯了商陆,懂得了怜惜;顾绍殊放开了丁帆,学会了放手……就算终有一别,时光会记得我们的相遇。我们遇见爱,也在爱中成长。我们害怕分别,亦在别离后坚强蜕变。《只是不想辜负了相遇》写尽青春唯美遇见与别离故事,深情呈现青春年少的人遇到爱,在爱中成长,也因为爱变得坚强和勇敢的心路历程。
  • 湖畔随笔:寂静中聆听

    湖畔随笔:寂静中聆听

    本丛书是杂文学会编选的一系列散文随笔作品集。包括《孤独落地的声音》(赵炳鑫)、《寂静中聆听》(刘汉立)、《你是黄河我是沙》(包作军)、《尘埃中触动的芬芳》(岳昌鸿)、《为你开门》(鲁兴华)、《怀念一棵树》(赵炳庭)、 《温暖的门边》(霁月纫秋)、《一根稻草的重量》(陈志扬)、《一线生命,多少深长》(潘国萍)。
  • 窗外有你

    窗外有你

    你说你有过许多的痛苦。我要告诉你的是:人一生的痛苦远远要多于一生的幸福。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有许多的痛苦,这将是一个人的不幸;如果痛苦和不幸发生在一个诗人的身上,时于一个诗人来讲,这却不是一件坏事。往深里说,这或许是神谕中的一种暗示。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我们所读到的抑郁或者是惆怅的诗歌总是要多于欢乐的诗歌,就拿沸腾的爱情诗歌比较,也是痛苦的诗篇要多于欢乐的诗篇的。我以为欢乐的诗歌在写作时是一种无障碍的写作,相对来说,诗人没有太多持久的内心复杂的变化,也就缺少了一些边缘性的思考,明显的使诗歌的语言缺少了积极性、进攻性。没有了语言的积极性、进攻性,诗歌只会成为写作者们合唱中的一首诗歌。
热门推荐
  • 独宠迷糊小丫头:误陷花心恶男

    独宠迷糊小丫头:误陷花心恶男

    杀手世家的独生女终于可以分派任务了,可是第一次任务就是要暗杀一家跨国集团的总裁,听说这个总裁在亚洲有很神秘的背景。不过没关系,她喜欢挑战最强的!第一次去任务就失败,她被他啃得满身都是吻痕。再次在故障的电梯里,他双臂将她挡在身前。然后,他像猎人一样守候着她的光临,识穿了她的身份,并要胁她做他的女人。结果,她任务完成不了,拍拍屁股想一走了之。他拦在她面前,露出邪魅的笑,“等等,谁说你可以走了?……”
  • 人间云梦录

    人间云梦录

    不同的历史演绎着相似的人生,我们都在追溯着自己的前世今生,也共呼吸着这片环宇下稀薄的空气,追寻自己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不断询问的一个问题。既然生命的脚印已经留下了很多的记忆,为何我们不在其中寻找。在这里,李白,一个从梦幻中走出的宠儿,也许是不经意的遗落在了人间,同样也像我们芸芸众生一样会无所适从的寻找着自己。这里有他的人生,有他的追寻,同样有他的坎坷和不羁。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存在,每一次相遇都迸发着历史的火花,虽然没有火焰升天,但也可以说是星星燎原。让我们一起陪伴着李白奔走,呐喊,爱恨情仇,亦幻亦梦。
  • 夏商时代的社会与文化

    夏商时代的社会与文化

    是否有历史的观念也许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最根本区别之一,只有人才有历史,因为他不断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过去,历史正是在这种反思的过程中呈现和确立起来的一种对于过去的特定观念。这种习惯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在先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总是会有许多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先民一方面是恐惧。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积极地努力解决问题的尝试,人类正是在这种对于困惑的不断努力和尝试着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和成长起来。
  • 被流放的女将军

    被流放的女将军

    一场流放,一次驱逐。尚渐,你怕吗?你恨吗?不!我不怨亦无悔!能够逃离那个肮脏不堪的世界。能够逃离那个让我双手染满鲜血的世界。我尚渐何其荣幸!杀戮半生,寂寞半世。尚渐以为,她天生便是冷情冷心之人,这一生都不会懂得情为何物。直到……遇见那那个名为尚竹的温暖生物。阿渐,我们一起白头偕老可好?阿渐,打完仗,我们回家成亲可好?阿竹,来到这里,遇见你真好!鲜血染红衣,未亡等归人。何奈归人亡,痴等一世殇。《不忘》
  • 做人必须保留的10张底牌

    做人必须保留的10张底牌

    本书从生活中取材,着重在每个人必须保留的10张底牌处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难得糊涂——做一个糊涂的聪明人、低调谨慎——把握好做人的尺度与说话的分寸、锤炼本领——让自己无可替代等。
  • 叶凋残,只为花开

    叶凋残,只为花开

    她,是一代王者,男友抛弃,朋友背叛,一条项链,一把匕首,让她失去所有。他们,是一代腹黑强者,爱她,护她,却总是伤她。纯洁的爱情,迷茫的生活,苦涩的笑容,还有腥风血雨的洗礼,她,重生了!有她在,便没有什么不可以!三系是吧?对不起,我全系!炼药师是吧?对不起,我比你高级!灵兽是吧?对不起,我有小龙人!……光芒和黑暗共存,且看她翻云覆雨,闯荡天地!
  • 仰望大地

    仰望大地

    是作者的第二本散文集。选收作者近年发表过的作品60余篇。作者善于从个人的记忆和情感出发,紧密融合社会现实和人生际遇,关注一个时代普遍的人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并以独到的感觉与思辨,领悟和提炼世界与生活中的内涵与哲理,体现出对时代、对人生沉静而真挚的情怀,呈现出一种质朴与向上的精神和品格。
  •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很多朋友,只是成为朋友之前,他们只是一些陌生人。本书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的朋友都隐藏在陌生人中,他们不难接近,更谈不上可怕,只要掌握了本书所介绍的结交陌生人的方法,你的朋友就会遍天下。
  • 风不留夏

    风不留夏

    唔,大概就是一个小姑娘慢慢成长,顺便思考思考人生的事儿了
  • 难二

    难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