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应该是做人的—面镜子
这是8年前笔者采访的镜头。
在四医大走过50年创业与发展历程的今天,把它作为人才梯队建设的—束花絮,献给那些精心培育和关怀人才的专家教授,献给已92岁高龄的李继硕教授,其意义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连续多日的38度高温天气—直持高不下,似乎特别关照我们趁热打铁的采访。下午两点,太阳的面孔突然变得焦黄,天空也随之怪戾得乌眉罩眼,—阵干燥的黄风说来就来了,空气的颗粒变得粗糙而生硬。
我们是以百米冲剌的速度跑进基础部的大楼里。这座建于20世纪50年代,颇具俄罗斯风格的科研殿堂,不知令多少学子仰慕向往。高大的石雕巨柱屹立在大厅里,显得浑重而威仪。真静。
静得听不到外面的—丝风声。静得令人愈发感到庄严而神秘。啊,这是—片净土!教授的门被我们轻轻叩开。
老教授满头华发,皮肤白皙,穿—身白棉布休闲装,挝得随和而安详。只是从他那清癯的神色和轻捷稳健的举止里透出—丝令人敬畏的威仪—这仿佛是—个历史时刻,我们极荣幸地拜见并采访了这位解剖学界的泰斗、神经解剖学专家李继硕教授。
他那时已是84岁的老人,伹他精神似乎永远是年轻的。我没什么可写的,真的。说俗点我只是—个刀斧手,—个教朽陀。他以东北人的豪爽坦率道明自己毕生执著的事业。说来能堪称自慰的是,我们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上有所见识……就从这个方面切人谈起吧。
作为—名神经解剖学专家,李继硕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他早年从事体质人类学研究,在活体测量和体质发育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主编的《闰人体质资料汇编》活体发存部分,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等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在国内解剖学界率先开展了神经解剖学的研究,采用当代神经牛物学最新技术,开展了躯体和内脏初级传人神经在低级中枢内的汇聚和三叉神经系统初级传入在镇痛机制方面与来自卜位脑结构投射的关系等系统研究—说通俗点就是在研究人的思维、感觉系统,揭示思维之谜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独到见解,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并创办了我国唯—的神经学基础研究方面的《神经解剖学》杂志,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然而,就在他64岁、事业与声望日兴月隆之时,他便决然地辞去了解剖学教研室主任的职务,让崭露头角的后来者接任。但卸任后的他并不是凭借他的学识、声望安度晚年,而是仍然像过去—样的忙,为年轻—代科学家的成长和学科梯队建设呕心沥血,更加珍惜时光。
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大脑意识还存在,我就不会停止工作——这是他的箴言。
做学问要有为科学而献身的准备,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甘于寂寞,用恒心和毅力去敲科学的大门。——他常用这句话勉励部属和学生,更用这句话时时激励着自己。
1992年3月10日,总后勤部政治部印发的有关信息简报登载了李继硕教授撰写的《关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理论文章,并附按语对他这种心系事业、付为人梯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李继硕在文章中写道:古谚云:不种梧桐,引不来凤凰。学科和人才,实际上是梧桐和风凰的关系,但必须先有梧桐方能引来凤凰。当然,种桐人的努力,即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直到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的主导作用,应是不容忽视的最重要方面。
—个学科即使在学术上有过某些辉煌,但没有在学科上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才特別是带头人,也必然是昙花—现。
—个学术上落后墨守成规的学科,即使有个别或少数学术水平较高的人才也不能长期巩固下来,不是人才流失,就是人才退化。学科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但只把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政治口号,口称好箭好箭却既无的又不放矢,结果只能误人子弟,事业受损。
那么,什么是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他说:人才是有较渊博的科学知识的有用之才,但前提是为谁所用。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都是难得的人才,他们的科学成就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他们—生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不如人的心理(杨振宁语)但是他们不是在中国培养出来的,故不包括本文所论的人才范畴。方励之不能说不是人才,也是386在中国土地卜培养出来的,但是他在外国为谁服务?不见报道,也不能算在本文所论的人才之列。近年来,我国输送了不少青年人去国外学习,他们中有些人已成为断线的风筝收不回来了,这些人才只能使老—代科学家望洋兴叹!凡此种种,不——而论。因此关心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善良人们,不得不反思和探讨,对人才的认识我们究竟在什么方面出了毛病?不爱自己的祖国,不为本国和人民服务的人才,是我们要培养的问标吗?多数人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他说:单纯追求才的标准,已成为—种倾向。—些青年知识分子把大学、科研单位当作出国的跳板;有的把取得博士、硕士学位当作经商或去合资企业发家致富的招牌;有的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做生意、炒股票;有的考试舞弊,科研弄虚作假;更严重的是有的发展到违法乱纪、触犯刑律等等。这些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事件不能不令人触目惊心,在争取青年—代的问题上还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他说:求才若渴的思想,常常掩盖了另外—面而造成的另外—种偏向:把人才变成冒尖人才的同义语。—提人才就找冒尖,结果遍地伯乐在找千里马,助长了—些不止常现象。揠苗助长使—些人追名逐利、自我标榜;在科研上见异思迁、朝秦暮楚,打短、平、快,无固定方向和长远目标;留恋小生产方式,凭个人兴趣搞单干,不愿和他人合作等等。应该说,—支理顺了的学术队伍必须有真正的冒尖人才走在前面带动学科发展,但应有更多的稳定因素即有—批思想稳定,品质好,学术上虽不冒尖,但刻苦、努力的人才。这支力景尤应重视,也是难得之才,代表着学科的总体水平,经过选拔和培养,必将有真正的后起之秀源源不断地成梯队地推动科研事业向前发展。只宥这个梯队的总体水平不断缩短与国际间的差距,进而占据—席之地,才能说是培养人才的成功。
从这些沉沉甸甸、铿铿锵锵且犀利激扬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那先天下之忧的情思和上下而求索的风骨!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这位从日伪统治下的长春医科人学毕业的解剖学专家,在文革中整整被枇斗了三年,妻子儿女皆受株连屡遭迫害,而他仍贞骨铮铮,痴心不改。他对他的学生说:政治上不能糊涂,学业上不可荒废,祖国需要的是对母亲最忠诚的儿女!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这位卸任多年的老教授顶着酷暑,在38度的高温下夜以继日地筹备在四医大召开的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和学术会议,为后起之秀们搭台演戏。会议圆满成功,他却累倒了,连续高烧,继发肺炎,被抬进医院输液治疗。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全国许多所医学院校的解剖学教研室面临人才留不住等困境,而闪医大的解剖教研窄却是人才荟萃,硕果累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许多学子托人找关系要进四医大解剖教研室—他们就是冲着—代名师李继硕教授来的。他们就是冲着解剖教研室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气氛来的。他们说:好大—棵树,殷殷种桐人。在解剖教研室成长快,心情舒畅,是—片施展才华的净土。李继硕有—句名言:教授,应该是做人的—面镜子。
将大学刚毕业的青年科技人员培养成为本专业领域的国际型人才,是—个十分艰巨的过程。
―而这正是李继硕为学科梯队建设孜孜追求的目标。李继硕和日本解剖学界的名流有着深厚的个人友谊。为了多输送学子出国深造,为使四医大及附属医院能与本—流院校建立友好的学术关系,促进科研、教学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他不顾高龄,不辞劳苦先后6次访日,并多次邀请日本医学教育专家访华。他为祖国科技发展而执著不懈地奔波努力,深受国内外同行的敬佩。
—位日本朋友主动给李继硕提供1000万日元(约10万美元)的奖学金,供他选送靑年人才去日本深造之用。
香港实业家梁琚先生向他捐赠500万元港币,帮助他设立了脑研究中心。
用李继硕的活说,这叫借他山之石,攻本身之玉。在他的努力下,解剖教研室从1985年至今,先后派出17人共25人次出同深造,除—人还在国外学习,其他16人都陆续学成回国。另外,他使学校和口本著名的大阪大学之间,口腔医院和大阪大学齿学部之间先后建立了姊妹关系,并派出十多人次去日本深造。
李云庆是李继硕—手培养出来的全军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获中日双博士学位,现在是解剖教研室主任、教授。1991年,教硏室申报李云庆到日本学习,由于当时受名额和暂行政策规定的限制,出国—时难以被批准。
李继硕得知后,坐不住了。
他逐级向领导反映情况,申明情由,据理力争;并专程赴京向总后主管部门汇报,终于获得上级的批准,使李云庆按期出国。
为使李云庆在异国他乡安心研究,在他去日本—年多时间电,李继硕与学校有关单位经过多方努力,将李云庆的爱人调进校内工作,并破例给他分了—套团职住房。李云庆回国之前,教研室还为他破格申报了副教授。
李云庆没有辜负组织的关怀和李继硕教授的期望,在去日本—年半时间里,刻苦钻研,提前完成了博上论文答辩,日方导师给予极高的评价。临近归期,李云庆遇车祸受伤住进医院。虽然他住院治疗由肇事者负责,并按规定可得到优厚的生活费用,日方导师又—再挽留,他完全可以推迟回国,或继续留在日本,但他还是带着自购的60余万日元的试剂和仪器按期回国。他说:我不能对不起学校和李教授对我的关怀与培养。李云庆回来了。
分期分批派到国外深造的学子们学成后,又都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他们成为教研室师资队伍第三梯队的骨干力量,并带动和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
1993年12月10日,总后勤部政治部印发的简报,又摘要编发了李继硕撰写的《出国留学问题刍议》的评论文章,并加了编者按,指出文中不少见解很有见地,对改进出国留学工作很有禆益。
李继硕在文章中写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证明,不抓自己的学科建设,不重视人才培养,盲目依靠出国深造,结果是望洋兴叹者多,学科发展者少。十数余万人出国逾期不归,当然有其政治、生活条件、出国目的等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也有—个值得探索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有些人认为回来后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指出:暂不论这些人是不是英雄,但是无用武之地却是实际存在。试问本学科不搞科研,缺乏学术气氛,条件不具备,人员不勤奋,怎能吸引人才?即使回来—二位有志之士也难以带动这样的学科,结果也不能安心。这个问题的另外—面是目前我国的出国人员绝大多数是通过对方资助、为老板的课题做嫁衣裳而留学去的,自已没有决定科研方向和目标的权力,和国内原来的学科需要挂不上钩。因此即使学到—些有用的本领回来,也很难在本学科的学术建设上发挥大的作用,结果仍是无用武之地。
他指出:—个学科如果不是学术型的单位,就没有吸引住人才的条件,不但引不来凤凰,放出去也会成为飞鸽。有的学科领导感叹出国人员逾期不归,但他竟不知道派出去的人员学习什么和具体去向,这种感叹不可悲吗?
他指出:派人出国深造,应以学习和掌捤本学科发展所需要的最新知识特别是新技术为目标。到国外对口且造诣较深的单位去学习,做到知己知彼。按这样选送有较好基础的人出去,家里人会感到有盼头,盼望出去的人回来能创造新局面;出去的人也会感到有奔头,知道家里在等待他背米回来下锅。有这样—条线把单位和出国人员联系在—起,他们就等于本单位的驻外使节,双方就必然会密切联系常通信息。
这位老教授在向笔者谈及出国留学这个颇为热门的话题时,讲起他去日本作学术交流时遇到的—个令人深思的见闻——
在日本访问时,有几位日本朋友向我说过—些对我国留学生的看法。日本国立循环器病中心前任总长曲直部寿夫教授是日本心脏外科创始人、知名的权威,他对我说,有些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学了—些知识后不想回国,反而又左了美国,他感到很遗憾。
大阪大学齿学部国际交流委员禾田健教授更坦率地说:我们日本20年前和现在的中国情况差不多,派人去美国学习,但是学到知识都回来工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而现在有些中国留学生却不想回国,让人感到很不正常。
还有—位对我们留学生给予热情帮助和关照的老人,在—份刊物上专门为此写过—篇短文,大意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派了很多留学生出国学习,他们对日本的发达起了极大作用;而今天很多中国留学生到日本来学习,按计划完成—个阶段学~后理应回国,把学到的东西贡献给国家建设,却有不少人不回去或不想回去,使我们希望发展日中两国友好关系、愿意帮助中国建设的人们感到迷惘和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