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牵引】内幕消息,绝对真实。
前 言
某区开展“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有奖征文活动。找到我,让我当征文评委。用心当评委,在不断看评文章中,不时生感触。收集这些零碎的随感,于是有了征文评委系列随感。
随感之一:让人心碎的公正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正,但做一回征文评委,我力求接近最公正。翻阅那一份份征文,我知道,我倾听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心声。
关于征文公正的考虑,从我答应做评委时就开始了。忖来忖去。我想起了超女选拔的方法。海选和PK。实践证明,PK来PK去,选手们倒没有什么痛苦,痛苦的是我这个做评委的:选择,衡量,再选择,再衡量…名额有限,好文章太多,拉下谁,心都痛。特别是越到后来,我衡量的难度越大,随之,痛苦也越重。-------追求公正的过程,就是我心碎的过程。
海选在第一轮。征文达500多篇(最后算起来,我看文章,次数高达一千多)。共分四组,每组独立PK。一、二年级为一组,三、四年级为一组,五、六年级为一组,初高中为一组。在海选中,我的心情是轻快的。如果刻薄自描,那就是,评委我的心态,疑似小人得志:别人的进退可掌握在我的手中,哈!哈!哈!
海选中,我的具体方法当然是看。看,中我意的,在征文左上角打上A。这表示此文可进入下一轮。不中我意,在征文右上角打上B,表明,此文淘汰,和奖无缘矣!第一轮,我给自己还定了个评委原则,即心宽。只要文章有一处亮点,就可得A。印象中,A多B少。有的组,A高达近三分之二。这表示我们的选手“太有才了。”
第二轮和第一轮方法一样。但我的心情开始起变化。心宽,做老好人,就做不来了。于是在看评中眼光凶狠了些。老手法,选上的,征文左上角,我再打上个A。没选上,右下角加个B。这轮下来,至少又有三分之一的征文,打入“另册”了。
第三轮,第四轮…依次推进。推进中,我心越来越狠。换句话说,我心也越来越难受。尤其是到最后,从二十人中选六人(每组我选六人入选。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二人,三等奖三人),我的心难受到“拔凉拔凉”的程度。确实,这时,征文之间的好坏差别越来越小,叫谁下去,好像都没有道理似的。“我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看评征文,我就是这感觉。
生杀大权在手不用,哪成?还得狠下心来将PK进行到底。多看A类精品,看到非常熟悉的程度,然后再从文章立意、细节功夫上细细度量精品之间的高低。选出六人后,再揣摩揣摩几个来回。如此,才得出一、二、三等奖的名次来。我容易吗?!不说别的,在心碎中,我消耗了多少个小时的青春啦?!
评完后,我松口气。回头想想,还有点趣味,或者说个中滋味在其中。趣味一。一、二年级征文较少,只有二十一篇。我评来,感觉PK时不是很心痛。评时,心存一念:21选6,参与者占便宜啦!趣味二。一般讲来,高年级水平要高些。于是当我某一轮PK,看评高年级的文章后,再转换到看评低年级的文章,心中的标杆没有及时下降,对低年级的征文下手就重了些。反之,我下手就轻。趣味三。看征文,有时不免一笑。比如有的学生用这样的排比:爸爸跟大人在一起像大人,跟小孩在一起像小孩,跟狗在一起像狗。
最后来个自我总结:当评委,这是心狠的事儿,不适合我。拜托,下次如有“当刽子手”的机会,不要找我。掐指算来,我人生中剩下的青春岁月不多,我不要再次心碎。
随感之二:父母都犯了哪些“常见病”?
征文来稿有500多篇,从内容来看,不少文章折射出父母的种种不对。如果把种种不对归类,父母犯的“常见病”有这样几个:
一是吸烟醉酒。从小学一年级的征文到初中高中的征文,吸烟问题可以说排在前列。一个学生是这样写拉:“爸爸,您每次出去吃饭,回来都是醉醺醺的,然后吐得一塌糊涂,连说话也有气无力。爸爸,这样对您的身体多不好啊。为了我和妈妈,请您千万不要再喝醉了,好吗?爸爸,而且我还希望您别再抽烟了,如果您继续抽烟,不但会影响自己的健康,还会影响我和妈妈。”
二是赌博。赌博是中国人的“老朋友”,“老朋友”总不到疏远了吧!其实“小弄弄”实在没是什么“原则错误”。但让“老朋友”成了“房客”,性质就不一样啦!有学生这样呐喊:“您只关心您一天三场的麻将。对您来说,这打麻将就是您的工作。而您搓麻将又不像平常农民一样玩玩而已,您搓麻将输一副,那就是我们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呀!”
三是闯红灯开快车。有车一族走在小康前列。有些人,于是免不了在前列中犯些“闯关”的小错误。闯红灯最常见,有的闯了,还有“后续动作”,找朋友帮忙去掉记录。我们看看一个学生眼看耳闻爸爸做此事后的感想:“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闯了红灯都去找朋友擦掉录像,那良好的交通秩序谁来维护呢?惩罚的意义又何在呢?我们的生命又有谁来保障?”开快车,也时有发生。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那次在杭甬高速上,您不听我的劝告,硬是开到了每小时140公里。”看到没有,爸爸不听孩子劝告,还硬是。说句实话,偶尔做件闯闯红灯这样的错事,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呀!
在直接教育孩子上,父母常犯的“毛病”有:
一是包办一切,除了学习。可能是时代偏见,可能是父母自身吃苦太多,更可能是父母知识结构不完美,于是造成了社会、父母对孩子成才的“一孔之见”(这“见”很有可能是偏见、是失误、甚至是错误)。于是有了把孩子成才“包办”起来的“爱心行动”。当然,结果并不太好。我们看看孩子是怎么说的:“在你们眼里我也许是永远长不大的玻璃娃娃,我的一切没经过我的同意你们都替我安排好了:我的时间,我的空间,我的现在,我的未来。。。。那,那我是什么,只是听从你们命令玩具吗?”“很可笑,我现在连一道菜也不会烧;很可笑,我现在连洗衣服也不会洗;很可笑,我现在连自己安排自己时间也不会。。。。真的很可笑!”想一想,写这段文字的,可不是小学生,而是初中生啦!
二是学习高于一切。父母眼中只有学习,学习之中只重分数。其实,教育界已有共识:成长比成才更重要。也就是说,孩子成长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两者之间还有辩证关系。摆好了成长第一位,第二位成才才容易达到;如果成长第一位出现问题,影响第二位成才,那是一定的。一般情况下,短期还看不到有什么不好,但从长期来说,其“流毒”为害极深。不讲大道理了,看看学生是怎么说的:“刚上了6年级,我刚放下剑桥英语的重任,本想HAPY一下,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老妈携着大量的作业,向我逼来,习题!习题!又是习题!我都快窒息啦!我没能对妈妈说出来,因为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好。本以为这件事就在我的忍耐下完美结束,可老妈又给我报了奥数培训班。培!培!培!怎么刚学完英语又要学奥数?”“爸爸妈妈们,我们渴望自由,渴望离开束缚,渴望解脱,我们才十几岁呀!正是花一般的年龄,我们渴望能够是一只小小鸟,自由自在翱翔于蓝天。”“我宁愿是一只自由翱翔的山雀,就像那些民工的孩子。”——看看,羡慕起民工的孩子来了,有意思的现象!
三是乱比较。有人说,二十、三十比工作,三十、四十比孩子。其实,比较之心,人皆有之。不管比什么,只要不过分,就是正常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家长常常是乱比较。我们来看看学生的感受:“妈妈,当您带着我到邻居家、亲戚家串门时,您总爱拿我的缺点跟他们的优点做比较,听着我的话,我的自信在痛苦中挣扎。”“那晚,您如数家珍般的比较像一支支箭深深刺伤了我的自尊心。妈妈,我在您的眼里真的一无是处吗?我从小在您的‘比较的圈子里’长大,我清楚您对我的殷切期望,但我多么需要鼓励和肯定啊!妈妈,请不要把我比较,请不要给我这样伤自尊地激励。”你看看,孩子的见识多到位多厉害。把这样的比较叫做“伤自尊地激励。”我曾对一位正在讲着“比较话”的母亲说:你把你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时,一定是把你家孩子的缺点或不足,而不是优点跟别人家的孩子的长处相比,你这比,肯定是你家孩子不行!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其优点的。
当然,我列举的“常见病”,只是部分。如果嫌不够,我张嘴就来的还有诸如还有不保护孩子隐私啦夫妻吵架啦等等。不是我口才好,实在是,从征文来看,我们的家长犯的错误太多了。就此打住吧!
随感之三:现实中有什么样的好父母?
看征文前,我以为,现实中好家长不太会有。看完了征文,总体感觉,好父母还是有的。好父母的好样子还让我惊喜。总结好父母的材料,我认为好父母有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有些困难让孩子自己面对。在我看来,成长就是孩子慢慢地离开父母。所以在孩子一点点长大的过程中,让孩子逐渐直接面对困难,是好父母的一个标志。看看一个孩子的回忆:“妈妈您对我的爱是那么特别,小时候我甚至埋怨您为什么那么严厉,为什么跟其他的妈妈不一样?您还记得吗?小时候,我摔了跤,您从不扶我一把,非要我自己起来;学校组织春游,您从不给我冰棍钱,只给我一壶白开水;平时,不管纽扣掉了,带子断了,还是鞋袜脏了,您都叫我自己处理。”——真够狠心的,说实话,孩子摔跤,一把也不扶,我做不到,但,少扶却是非常正确的。
另一位学生在文章中写道:“爸爸曾经对我说:‘外面刮风下雨你硬要出去,我不会阻拦你,只会给你一把雨伞。如果淋湿了衣服,那你就回来吧,我会在家中一直等你的。’”——每个人成长中不可避免会有青春叛逆期,但,依我看,在这样的好爸好妈积极正确教育下,这样的学生到了青春期,其叛逆性会来得平稳得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标题为“深沉的母爱”的征文是这样开头的:“小时候,我总用羡慕的目光看着别的孩子,他们都受着妈妈的百般宠爱。妈妈,请别见怪,因为从小到大,您总让我一个人面对各种困难,对我的请示也熟视无睹。”后面,这个学生举的例子是帮母亲卖菜。从红着脸不敢和顾客说话到记住所有菜价。“到后来,我决定不再依靠别人,用事实证明给您看,我能行!于是,我来到您面前,问清了所有菜的价钱,并熟记于心。”“第二天,当我再次站在摊位前时,我觉得自己充满了自信。有一位老奶奶过来了,我心里对自己说:‘别紧张!你不是要证明自己很棒吗?机会来了’。我做了一个深呼吸,微笑着去招呼我有生以来第一位顾客。当老奶奶提着菜满意地离开后,我得意看向您。您正微笑地望着我,说:‘你刚才不是表现得很好吗?以后不要说自己胆小了!’是啊,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内向的我刚才卖菜成功了!这时,我才明白是您的‘绝情’激起了我深藏的自信。”这孩子所受的教育,其作用绝不是现代都市贵族式教育保姆式教育所能做到的。这一点,小康家里的父母是看不到的。但我深知,这孩子,其后的人生,一定得益于此。这叫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