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06500000063

第63章

【記】此料簡五分法身滅義。問中舉事。以明滅而不滅。然均提乃身子弟子。身子既入涅槃。弟子均提攜師衣鉢來至佛所。佛即問言。汝師五分法身滅耶。均提答佛。不滅。今釋無餘涅槃。五分法身俱滅故舉其事。問彼云何不滅。反明彼若不滅者為是。此則何以言俱滅耶。釋籤下。引答以明其不滅者。乃延留未來之不滅。非亙古今湛然常住之不滅也。蓋無作業。即小乘戒定慧也。所以但至未來世者。如律疏云。無作之業。至未來世。戒是有為色法。定是有為心法。命朽之時。形俱無作。戒體雖謝。無作戒業得得不滅。以隨業道至未來故。由諸事定能伏結惑。如蟲殘藏。由伏故斷。如蟲害命。以無漏慧。得初果已。慧道勢分。流至未來。經於七生。以滅盡惑。是則均提所言不滅。終歸乎滅。以無作之業。乃功勳故耳。故此無餘涅槃。必須五分法身俱寂滅也。

【補】若約凡夫及有學人。可云是業至未來。羅漢不受後有。只可作功勳邊論。

【註】孤調解脫者。輔行三上(十一)云。灰身。故無身。滅智。故無智。獨一解脫。故曰孤調。妙玄取獨滅義。亦名孤調。涅槃名獨滅者。輔行引大論云。小乘戒為自調。禪為自淨。慧為自度(文)。

【記】此釋孤調解脫義也。謂此小乘解脫。不同大乘必具身智。所謂直解脫。非解脫。解脫必具法身般若故也。小乘以身為大患。以智為勞形。故灰其身。滅其智。以取解脫。是為孤然一解脫也。輔行云。若入滅定等者。既有身在。名為法身。受想心所識智不行。名無般若。故云無智羅漢。在無色等者。無色般含。於彼無色。得有餘般。名為羅漢。唯有心智。而無色身。似有般若。而無法身。若入無餘等者。灰身故無身。滅智。故無智。獨一解脫。故曰孤調。妙玄下。指義示明。輔行引大論釋妙玄獨滅名義者。謂是中說勝因緣。是二乘福德。皆為自調自淨自度。持戒是自調。修禪是自淨。修慧是自度。又自調者。正語。正業。正命。自淨者。正念。正定。自度者。正見。正思惟。正方便。此亦不出戒定慧意。今取自私自利之行。不行利他之業。以釋獨滅義也。

【補】妙玄取獨滅義。應妙樂四卷二十九。

【註】然斷欲九品。立二三果。上八地思惟一無學者。止觀六(七)云。如險處多難。多須城壁。欲界多難。多果休息也。(文)故知上界定地少難。惟立一果。

【記】此釋伏問也。或問教中依斷惑立果證。則應依品數寬狹立果位多少。何以欲界唯九品惑。多立二三兩果。而上界八地。有七十二品惑。唯立一果耶。故此牒而釋之。以明欲界多難。人有八苦。天有五衰。所具之惑。能潤七番生死。既有多種患難。故二三兩果與之休息。以下例上。則知定地。縱然有難。難亦不多。是故唯立一無學果也。

【註】若爾。七聖中二為見道。(信行法行)二為修道。(信解見得)二為無學道。(時解脫不時解脫)復以身證對四果向者。何耶。有云。位鄰無學。將斷非非想惑。特立此位。如別圓之有等覺也。今謂空有二論。設位不等。教門方便。多少隨宜耳。

【記】此釋躡問也。或躡上問云。若上界定地少難。惟立一果者。何以教門七聖對三道。復以身證對四果向耶。答中有二。初舉舊答。意明別人將斷十二品無明。證妙覺果時。必立一位等覺。圓人將斷四十二品證妙覺果時。亦立一位等覺。蓋以別圓兩教。意在等覺。運起金剛觀智。斷盡一分障果無明。藏人亦然。欲運金剛觀智。斷盡非非想最下一品輭惑。故須立此身證一位也。今下。是註家融會。意明身證一位。成論所有。毗曇所無。且教門隨機施設。不必定執也。

【註】妙玄明身證得滅盡定。約似證也。成論云。不得滅盡定名身證者。對四果真證。奪而言之。

【記】此二文明身證滅定。有得不得之別。妙玄第四下。明身證云。入滅盡定者。身證此定。受想心滅。成論明若得滅盡。而不能入諸禪定。名慧脫。若能入諸禪定。而不得滅盡。名身證。若二俱得。名俱解脫。是則二文身證滅定。有得不得之別。故此釋明妙玄。乃約似證而與之。成論。乃對真證而奪之。

【補】成論以滅盡定為羅漢果。引經若比丘能入滅定。一切事訖。若滅定非羅漢果。不應說一切事訖。經中說學人得九次第定。不說得滅盡。行者。若得滅盡。而不能入諸禪定。名慧解脫。若能入諸禪定。而不得滅盡。名身證。若二俱得名俱解脫。

三結明位竟。

略明聲聞位竟。

二支佛三。初合標。

次明緣覺。亦名獨覺。

【註】輔行九下(十五)引大論二十一云。迦羅此翻緣覺。亦名獨覺。(文)四教義二(十八)標云。辟支迦羅。此翻緣覺。釋中開二。謂緣覺獨覺。

【記】四教義云。辟支迦羅。此翻緣覺。此人宿世福德神根勝利。學十二因緣以悟道也。大論云。緣覺有二種。一。獨覺。若佛不出世。佛法已滅。是人先世因緣。能獨出世。不從他聞。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獨覺。二名因緣覺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緣。而能覺悟。如見林壞。因此覺悟。成辟支佛。大論意似用此名因緣覺。是為標示華梵一名。而釋為二也。今明因緣覺者。因聞十二因緣以悟也。皆四教義文。

【註】新譯華嚴音義云。二名各有梵語。畢勒支底迦。此名各各獨行。佛者覺也。鉢羅底迦。此翻緣覺(翻譯名義亦開二名)。

【記】此出靜苑師音義。又曰畢勒支底迦。舊翻獨覺。正得其義。或翻緣覺者。譯人之謬。以梵語鉢羅底迦。此翻緣覺。故智論十八通上二類也。

【註】辟支迦羅。名通二種。若畢勒支底迦。局在獨覺。此皆梵音賖切故也。(除通二名。切局獨覺)緣覺者。觀內因緣。稟佛教法。獨覺者。觀外因緣。無師自悟。文句四(七)引大論云。獨覺者。出無佛世。緣覺者。願生佛世(文)。

【記】此正釋二名。言緣覺觀內者。如云。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又云。二因既非其業。五果之報何酬。愛取有既已無疵。生老死亦何所累。如此觀察十二因緣。流轉還滅。是出有佛世。稟佛教法者也。獨覺觀外者。如云。秋觀黃葉落。春見百華開。覩物變以悟無常。鑑時遷而入真道。是出無佛世。無師自悟者也。文句引大論。是證成意。

【註】俱舍明獨覺。自有二種。一麟喻。二部行(如析玄上)。

【補】一麟喻者。唯欲自度。全無度他之心。譬如麒麟。唯有一角。獨行無偶。二部行者。兼能利他。謂部黨共行。對前各各獨行而言。此人得初果已。未值佛世。七番生死後。證餘支佛。教中如鹿行走。亦能並馳並顧也。

【註】已上名義各釋。

【記】此結上文緣覺獨覺各釋名義也。自此以下。約名義通釋。

【註】若集解云。慈恩基師。引仁王經列獨覺眾。又云釋迦出世。五百獨覺從山中來。至於佛所。學者如何消釋此耶(文)。

【記】此引集解為通釋之本。集解神智義師。釋四教儀之書也。

【註】補註六亦引而釋云。本是聲聞根性。以緣悟菩提。故名支佛(文)。

【記】此引輔註以聲聞根性。通釋獨覺。輔註神智義師釋三大部之書也。

【註】然仁王經初。本無獨覺之名。但云復有八百萬億大仙緣覺。慈恩意以緣覺一眾。諸經兼聲聞而列之。若二乘別列。如仁王也。然經云緣覺。慈恩稱獨覺者。蓋根性不異名義互通。如緣覺稱獨覺者。雖值於佛。樂獨善寂故。即慈恩所云是也。獨覺稱緣覺者。雖無師教。觀外因緣故。如光明經云。或不恭敬。緣覺菩薩。智者科為懺無佛世。敬田惡業是也。

【記】此會通基師。引經列眾之意。然仁王經下。領上列獨覺眾意來。謂經初本無其名。但有大仙緣覺之語。而基師列為獨覺者。意列諸經。以獨覺攝在聲聞眾中。乃以大仙緣覺之語。列為獨覺眾。所謂若聲聞獨覺。二乘別列。則如仁王經也。然經云下。釋明基師以經中緣覺稱獨覺意。謂根性不異。故同為小乘。而名義互通。故可交互相稱。雖值於佛下。示緣覺之名義通獨覺。謂值佛聞因緣入道。名緣覺。而志樂離羣孤寂。故義通獨覺也。如慈恩所云一句。證慈恩所指獨覺是其人也。無師教示下。示獨覺名亦通緣覺。謂無師教示。而觀外因緣境悟道。故名通也。如光明經下。指證其人。即經懺悔品云。或不恭敬。緣覺菩薩。如是等罪。悉皆懺悔。而大師文句中。科為懺無佛世敬田惡業。是則科名無佛世敬田。即是獨覺。而經言緣覺者。當是獨覺名為緣覺也。

【補】懺敬田惡業者。田有三種。一。卑田。亦名悲田。即眾生是。二。敬田。即父母佛菩薩是。謂緣覺菩薩。出無佛世。乃眾生之福田。既不恭敬福田。即成惡業矣。故當懺悔之。既無佛世。而有緣覺。則知獨覺。亦稱緣覺矣。若不孝養父母。則為恩田惡業。不濟貧苦眾生。則為悲田惡業。今不崇三寶。故云敬田惡業也。

【註】又獨覺亦通見佛。文句四(七)引華嚴等。獨覺有三類。一者知佛出世。即先入滅。或佛神力。徙於他土。二者出無佛世。三者雖生佛世。願見佛故。不即捨壽。亦不被移。(文中義具此三)五百獨覺從山來者。即第三類。

【記】此人云通五百獨覺。來至佛所也。初一句。標。文句下。舉文證釋。一者下。即華嚴所云。菩薩下兜率。放光照之。覺即捨身。不覺。則佛以神力而徙之。二者下。即中論所云支佛出世。佛法已滅。此是獨覺人也。三者下。謂此人先得初果。十四生未滿。若值佛。即成羅漢。不值佛。即成獨覺。其既值佛。亦不捨壽。亦不被移。願見佛故。二果三果例然。文中義具此三者。此句指今儀文。通具三類獨覺。或是文句指經通具也。

【註】通義雖爾。別釋如前。又二辟支。各有大小。準輔行九下(十五)有三義。一具相名大。不具名小。二兩大中現通者大。無通者小。三現通中說法者大。不說者小。又四教義四。宿世偏修性念處者小。兼修共念處者大。又先達立漸頓二義。如輔行等。七生初果後方極證為小。頓證為大。

【記】輔行三義者。引大論云。若七生初果。值無佛世。名小。百劫種相。名大。種相不同。或三十相。二十九八。乃至一相。此獨覺大小也。又七生盡。植佛出世。名小。種相修福。遇佛聞教。名大。此緣覺大小也。又兩大中。各有現通不現通現通者大。不現通者小。現通說法者大。不說法者小也。四教義云。今此小大二種獨覺。辟支迦羅。宿植不同。或於前世。若偏修性念處。觀十二因緣。善根淳熟。生無佛世。因於遠離。自然獨覺。成小辟支迦羅也。若修性共二種念處。理事善根淳熟。獨覺自悟。具足三明八解脫。及六神通。成大辟支迦羅也。又先達立頓漸指如輔行等者。

【備】意謂七生方證辟支果。為漸為小。不待七生而證者。為頓為大。此以加行損生為大也。

【註】若與聲聞對辨者。如文句七(二十六)云。二乘六義同。十義別。同出三界。同盡無生。同斷正使。同得有餘無餘。同得一切智。同名小乘。別開十義者。行因久近。六十劫百劫故(一)。根利鈍(二)。從緣獨悟(三)。無悲鹿羊。(四。聲聞如羊。驚絕奔走。支佛如鹿。並馳並顧)有相無相(五)。觀廣略(六)。能說得四果法。不能說法得煖法。(七。有云支佛能說法。令人得四果。聲聞不能說法。不能令人得煖法)在佛世不在佛世(八)。頓證漸證(九)。多現通。少說法。聲聞不定(十)。

【記】此示聲聞與支佛對辨。而有六同十別之異。言二乘六同者。一同出三界。即梵行已立。二同盡無生。即我生已盡。三同斷正使。即所作已辦。四同得有餘無餘。即不受後有。五同得一切智。即人空般若。六同名小乘。即喻如羊鹿二車也。言十別者。一聲聞行因六十劫。支佛行因百劫。二支佛根利。聲聞根鈍。三聲聞從師。支佛獨悟。四聲聞如羊。驚絕奔走。支佛如鹿。並馳並顧。五支佛有相聲聞無相。六支佛廣觀內外因緣。聲聞略觀四諦。七支佛能說法。令人得四果。聲聞不能說法。不能令人得煖法。八聲聞在有佛世。支佛不在佛世。九支佛無分果。故能頓證。聲聞有分果。故但漸證。十支佛不樂說法。假神力以化他。聲聞或時現通。或時說法。之不定也。

【補】言能說得四果法者。如本行經云。辟支佛者。理無說法。唯以神通。而用化物。不以餘法。四念處云。支佛出無佛世。不稟佛教。但作神通。以悅眾生。不能說法。此中小註有悞。當是聲聞能說。支佛不能說耳。縱能說法。既出無佛之世。安得有四果者乎。

【備】上曰現通中說法者大。此中小註指支佛當能說法。令得四果者。似指支佛說法功用。顯其用勝也。

【註】文中六十劫百劫者。析玄上(一)明修行。聲聞利者三生。鈍者六十劫。支佛利者四生。鈍者百劫。(文)然則聲聞勝支佛耶。聲聞但入見道。支佛極證無學。還以支佛為勝。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oh!我的教授君

    oh!我的教授君

    第一次见面,醉醺醺的被美男带回家。第二次见面,纳尼?竟然是他!乔晓琪无语问苍天,她竟然把新来的教授给睡了!教授温柔“壁咚”——吃干抹净就想跑?你得对我负责。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教授,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少女啊!十八般武艺暖男教授,为你写诗,为你弹琴,为你遮风避雨。少女你还不动心么?
  • 画江湖之不良人的良

    画江湖之不良人的良

    “一天是不良人,一辈子都是!”青衣扶剑,一身孤影自飘零,书生捧卷,一条不归路上行……
  •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让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让

    读过本书的这些故事以后,大家应该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礼让都是人重要的品德。只有礼让了,世界才会和平,社会才会和谐,人与人之间才会有爱。
  • 强抢私生女:唐家六少爷
  • 姜王剑

    姜王剑

    故事开头篇,也就是第一章,主人公司马孤辰意外碰上怪人,上演一部穿越故事。主人公穿越到了春秋时期,与姜国公主的浪漫情缘以及与姜国王子的恩怨情仇。
  • 瞬息万变的海洋灾难

    瞬息万变的海洋灾难

    海洋——生命的摇篮,海洋为地球上生命的诞生与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海洋,海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将继续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对于海洋,人类已经做了很多:但人类做得还远远不够。海洋的无穷奥秘和未解之谜又说明人类对海洋仍是一知半解。它们只是一部浩瀚巨著的一段引子,期待人们去撰写它丰富多彩的华章。我们更希望它成为一种诱饵,吸引当代青少年,从而开拓我们民族的新视野,在21世纪刻上我们民族的海洋印记!21世纪已经降临,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也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 俏皮女郎

    俏皮女郎

    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犹如百花绽放的如云美男子,让她口水直流三尺,直想独霸他们,在现在只能是一夫一妻世,是不是在古代就可以多勾引几个美男子了啊?想想都可以让她遐想非非了。【女强!俏皮!穿越!】(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罪花眷

    罪花眷

    云鬓高绾,玉镯珠花长发嫁衣,万丈红缎六宫无妃,千古绝唱。这绝宠的殊荣,属于华家千金。走马天下风流去,唱尽繁华行逍遥。雕弓大氅,千山之巅,举杯烈酒,一饮千杯!杨柳腰肢随风现,江山一舞惊谁眼?玉臂素纱,皇城又见,风乱青丝,举袖踌躇。(简介不如内容,先戳进来看一看(づ ̄3 ̄)づ)
  • 灵异聊天群

    灵异聊天群

    热爱灵异事件的我,因梦中一串奇怪的数字加入了一个灵异爱好者的聊天群,谁曾想我的命运也就此改变………我变得非人非灵,属于我的成长才刚刚开始……一个个故事,隐藏着不平凡的东西,跌跌撞撞,最后会迎来一个怎样的结局?如有兴趣,可加qq群522248821骗广告者勿加!!
  •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不仅流传着大量与老寿星南极仙翁有关的传说和歌谣,还保存了寿星洞、寿星桥、万寿阁、寿星祠等大量的传说遗迹,并保留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与寿星相关的风俗, 所以素有“寿星故里”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