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90700000011

第11章

此下正示非有非無之義。非有故牒上通鑒不為有也。謂靈知即無知。故所以有非有也。

非無故無知而知。

非無故。牒上辨相不為無也。謂無知之體。本自靈明。所以無非無也。良由體用知無知。雖有二言。定無二相。

三結不二深旨。

是以知即無知。無知即知。

全用是體。全體是用。如波即水。全水即波也。

無以言異。而異於聖心也。

無以者勸不可也。不可見前知無知言異。而謂聖心體用有異也。

三境智問答二。初以境求知難。文三。初汎敘難端。

難曰。夫真諦深玄。非智不測。

前云以無知之般若。照彼無相之真諦。躡前先敘境智。反難無知也。真諦無相。唯般若實智能照。自餘不可測度。故曰深玄。

聖智之能。在茲而顯。

茲此也。由見真諦。故名聖智。般若功能在此真諦。而表顯之也。故前曰真諦無兔馬之遺。般若無不窮之鑒也。

二引經成立。

故經云。不得般若。不見真諦。真諦則般若之緣也。

經文語反。由般若故見真諦也。下成立經意云。真諦為發智之緣。故聖智之能。在茲而顯也。

三結難有知。

以緣求智。智則知矣。

若以所知發智之緣。推求於智。既有照理之能。智必有知。何謂無知般若耶。

二心境同無答三。初以理正答。文三。初正答。

答曰。以緣求智。智非知也。

此明境智體同用異。且夫真境無相。真智無知。今上句約用縱之。以真境求真智。義分能所。下句就體奪之。真智無知。即真境無相。理實無二。故清涼曰。智體無自。即是證如。

二推釋。

何者。

推也。以緣求智。何以智無知耶。下釋。

放光云。不緣色生識。是名不見色。

緣慮也。識以了別為義。經是簡妄反顯也。般若不緣慮色境。而生分別妄識。是名般若不見色。若妄心則緣境生分別。故有知見。則知難者以智為知。乃是認妄為真也。

又云。五陰清淨故。般若清淨。

此明真心真境。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清淨者。本來寂滅也。色心既本自清淨。故般若體性清淨無知。故曰以緣求智。智非知也。

三結顯。

般若即能知也。五陰即所知也。所知即緣也。

此三也字。前二即結上經旨。後一生起後文。以前段就體。推釋同虗。此中約用結顯。義分能所境智。經云般若清淨。即靈智無知。以為能覺也。五陰清淨。即真境無相。以為所覺也。此乃以無知心覺心無知。義分能所耳。下句生後。此所知無相境。即發般若之緣。由了無相。方曰般若故。

二簡辨真妄。此下論文。由前難者以緣求智。以智為知。執妄為真。故今簡辨令了真妄。文四。初總標境智。

夫知與所知。

總標也。真妄二智。俱曰能知。真妄二境。同名所知。

二真妄對辨。

相與而有。

相者當對也。與者共同也。難者以妄智對境。有知有相故。

相與而無。

主家義分能所。以真智對境。無相無知故。

相與而無。故物莫之有。

物者指心境也。莫之者不能也。真心境則同虗寂。不能令有。

相與而有。故物莫之無。

妄境智則同幻有。故不能令無。

物莫之無。故為緣之所起。

妄境為緣。起妄智之分別。

物莫之有。故則緣所不能生。

生起也。所緣之境本寂。不能起能緣之分別。

緣所不能生。故照緣而非知。

境寂心空。故智照所緣。而無分別。故上答曰。以緣求智。智非知也。此釋真境智義也。

為緣之所起。故知緣相因而生。

境為緣而起智。是以能知所緣相因。而生分別。故古者曰。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此即上難者云。以緣求智。智則知矣。

三結示起由。文二。初正示。

是以知(妄智)與無知(真智)生於所知矣。

迷自心則執境。智起起之則境生。故妄智曰有知。了自心則境寂智虗。虗而不二。故真智曰無知。故前問者答者俱曰。以緣求智而有知無知之異者。葢迷悟之不同耳。

二徵釋。

何者。

真妄二智。何故同生於所知。

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

妄智迷真心外取相。故知妄境也。

真諦自無相。真智何由知。

真境本無相。真智以無知而契之。故曰何由知。

四釋成所以二。初牒所以。

所以然者。

有何所以故。妄境智則知緣相因而生。真境智則緣所不能生耶。故今牒之。

二釋成。文二。初釋妄。文二。初正釋。

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於知。

事本空無。妄智不達。執之為有。見有境起。

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

因有境故智有分別。故有知心起。

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緣法。

既境智相生。即智為境。緣境為智。緣緣會故。境智同有也。

緣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諦也。

從緣境智。緣會則生。緣離則滅。既有生滅。故非真諦門中乃稱為妄也。

二引證。

故中觀云。物從因緣有故不真。

證上可知。然中觀文有二句。上句證前。後句標下。故今取義便。隔彼後句。以就次科也。

二釋真三。初標。

不從因緣故即真。

不藉因緣生者。方名真實。標也。

二釋。

今真諦曰真。真則非緣。

今真諦門中無相真境。與無知真智。是一心理智。假分能所。實無二相。既非緣有。故名曰真。

真非緣故。無物從緣而生也。

無物者。境智既不從緣。故無緣生境智之物。所以曰真境真智無相無知也。

三引經。

故經云。不見有法無緣而生。

真諦門中不見有境智之法。故無緣相生。上明所以竟。故知難者以妄問真也。簡辨已畢。

三結答前問三。初述成無知。

是以真智觀真諦。未甞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

述成真境智。顯無知義。以真智不取。是觀真諦義也。

二釋妨除疑。

然。

領前也。智實無知。如何契理。下釋云。

智非無知。但真諦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

智非木石之無知。但以照而常寂。故真境無外相。即真智無知爾。

三結難非真。

而子欲以緣求智。以智為知。

此牒彼執妄也。

緣自非緣。於何而求知哉。

責迷真也。緣自非緣者。真境非外緣。如何發智有所知耶。

四兩關問答二。初不取違知難。文二。初牒論敘難。

難曰。論云不取者。

牒上云智不取所知者。下敘難。

為無知故不取。為知然後不取耶。

開兩關也。

二兩關正難。

若無知故不取。聖人則冥若夜遊。不辨緇素之異。

夜遊者。暗中遊方也。緇素者黑白也。智若無知故不取。則聖心冥昧。如人夜行。豈辨境之黑白。何以云真智觀真諦也。

若知然後不取。知則異於不取矣。

若先有知。後不取者知。即是取與不取有異也。

二知即不取答二。初雙非有無。

答曰。非無知故不取。又非知然後不取。

不同木石無知。不同妄想有知。木石絕靈照。妄想居攀緣。般若離二邊。故非此二。而說不取也。

二正答不二。

知則不取。故能不取而知。

當靈鑒時。本無取著。故能無取著。而長鑒知。如摩尼珠現色。而本無色。無色而常現色。此乃全用即體。全體即用。知與不取。說雖前後。義實同時。

五是當問答二。初無當違有難。文二。初牒論敘難。

難曰。論云不取者。

牒上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正難下句也。

誠以聖心不物於物。故無惑取也。

誠實也。不物於物者。不執著於物也。既無惑取之心。故曰不取。

無取則無是。無是則無當。

是當之言。諸教少有。此論多說。凡兩物不別曰相是。敵對曰相當。亦猶彼此是非。蓋諸法相望之通名也。今明境智相當相是。故曰是當。今且以智曰是。境曰當。釋之。真心真境同虗。故無惑取。則無心是於境。亦無境當於心。此即難者解不取之義如是也。

二以無難有。

誰當聖心。而云聖心無所不知耶。

誰何也。心無是境無當。但可云無知。以何當對於聖心。而云有知耶。無所不知者。有知也。此則難者但解其體。未達其用。故為此難也。

二有無雙融答三。初領問。

答曰。然無是無當者。

前難者雖解境智同真。未了即真心境。故以無難有。今先領彼所解。後示體用雙融之正義也。

二正答。

夫無當則物無不當。

境則全理之事。無相即相。

無是則物無不是。

智亦全體之用。無知即知。

物無不是。故是而無是。

知即無知。照而常寂也。

物無不當。故當而無當。

相即無相。觸事而真也。若達此知無知不二。相無相無殊。則何疑前云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也。

三引證。

故經云。盡見諸法(境智歷然)而無所見者也。

智無知。境無相故也。

六取捨問答二。初捨有滯無難。文三。初呈解立難。

難曰。聖心非不能是。誠以無是可是。

此因上是而無是。故立此問。遣後人之餘疑。非不能是者。即上云是也。顯有照鑒故。誠以無是可是者。意謂由境無所是之相可是。故曰無是。此以有知之智。對無相之境。故曰是而無是也。

雖無是可是。

境雖無相可是。

故當是於無是矣。

聖心必須對於無相境也。

二引經成立。

是以經云。真諦無相故般若無知者。

經是正義。真諦無有無相。般若無有無知也。今難者解意不同。意謂般若是有知。由真諦無相可得故。般若無知也。者之一字牒經。不自領經意云。

誠以般若無有有相之知。

信經所說。則知般若定無照有之知。以顯唯照無也。

三正難滯無。

若以無相為無相。有何累於真諦也。

為是也。累滯也。聖心若以無相真境。是無相者。有何所以。滯累此真諦。而取於無相耶。雖不取有。少異於妄心。若取於無。何殊於斷見。故此疑問也。

二取捨俱離答二。初直非所難。文二。初正破。

答曰。聖人無無相也。

般若無此取無相之心也。

二推釋。

何者。

同类推荐
  • Elinor Wyllys

    Elinor Wylly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问

    小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圣经学规纂论学

    圣经学规纂论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途经华岳

    途经华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绝妃等闲:邪帝宠妻无下限

    绝妃等闲:邪帝宠妻无下限

    她,21世纪x组金牌女特工,却因神奇力量穿越成废材,成为人人茶余饭后的笑料。no,no,no,这还不够,是天才还是废材?惹了她,抱歉,她让你死得很有节奏!他,传说中的修罗王。他是暗夜之王,人人敬仰。传说他厌女,好男风,三尺之内无人敢接近!不过,这死皮赖脸的又是谁啊?!“收了我的定情信物还不承认是我的女人,小宝贝?”男子笑得一脸无害。什么?!还包吃包住包暖床,暖床!!?她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于是一场追逐戏上演,最后还是被吃干抹净,连骨头都不剩一点渣!
  • 御鬼高手

    御鬼高手

    儿时看到鬼对自己笑,从此踏上了不归路!人有人道,鬼有鬼路,人鬼不殊途,御鬼先生逆道而行,御百鬼!别人除鬼降妖,我收鬼为奴!
  • 帝王禁腐:星光女王

    帝王禁腐:星光女王

    那一年,她八岁,他,十二岁。皆为从天堂坠入地狱的他们,生死之下,她在他身上烙上自己的记号,将他推入海底,泯灭了历经沧桑的他最后的一丝善良,八岁却被绑架过十次的她第一次知道何为恐惧。二十年后,她夺回家族,让世界谈之色变,兰心慧质,却阴诡冷酷。被推入海上,游离在世间不为人知的神秘帝国之间,外人看来是海盗帝国,唯有少数人才知道,这才地球真正的霸主。万万没想到,曾经被她视为蝼蚁的,如今却成为连仰望都看不见背影之人,她躲,她逃,她费尽心思,机关算尽,却不想从踏入这里开始,他就在一旁冷眼旁观……他说:活着,允许你做我的女人;死了,不留全尸。
  • 剑门飞雪

    剑门飞雪

    江湖上有一个门派叫做飞雪剑门,飞雪剑门之下有两个分支,分别为金钱帮和权力帮,两个分支在飞雪剑门门主的统领下相互合作,彼此信任,用通过追杀罪犯领取的官府赏金救济流民,用为官得到的权力彻查冤案,惩治腐败。然而当飞雪剑门的老一任门主退隐,新任门主接任之后,金钱帮帮主却妄图吞并权力帮,从而整合飞雪剑门,将金钱和权力都据为己有。所以在飞雪剑门制造了一系列的暗杀行动,也对权力帮多方为难,新任门主需要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彻查所有疑团,诛杀金钱帮主,恢复飞雪剑门原有的秩序!
  • 萧红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萧红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唐浮

    唐浮

    一首谶诗重现天下,一名书生走进别院。一方襁褓啼哭东去,一个帝王茁壮成长。一桩阴谋满门覆灭,一柄玉剑东渡归来。一段盛世拉开序幕,一笔离乱留下伏笔。朱鸟展翅翔九天,黄龙褪磷隐沟渠.雉鸡垂羽做凤凰,金鳞跃拱化腾龙。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神龙反,唐隆变,太平离,开元盛,安史乱,大唐沉浮间,一眼数百年。【唐浮】——看大唐沉浮!======================================================有嘛不满意的,欢迎来此拍砖36678838
  • 鬼迷心窍原:如果再见需要理由

    鬼迷心窍原:如果再见需要理由

    陆逸尘曾经以为自己会爱苏文浩一辈子,但不想这份爱情终究在漫长的岁月中变为执念。而过尽千帆之后,蓦然回首,陆逸尘才发现,守在自己身边的那个人,原来,一直都不曾离开过……陆逸尘:“慕寒……”秦慕寒:“嗯?”陆逸尘:“当初,为什么没有放弃?在明知没有希望的情况下,放手不是最好的选择吗?”秦慕寒:“傻瓜,我说过,如果注定最后陪在你身边的那个人是我,那么,所有的一切我都能承受!”
  • 超级剑神异界纵横

    超级剑神异界纵横

    一具妖孽的剑魂,模仿大陆所有剑技剑法,谱写一段剑神的史诗神话。一把剑,一口环,一双铁拳,败强者,战天下,建立剑道新法则,扼杀所有传奇!本书主角君煞是一个强硬派的标杆,被人陷害绝不会自哀自叹的抑郁抱怨,更不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去搜集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会做的,便是舞着长剑操着拳头将这些造谣生事的小人打得吐血三升,刺得浑身窟窿。君煞更不会明明拥有超强实力,却还要故意装逼的假扮弱者。面对即将战胜的敌人,更不会罗哩罗嗦的讲一大堆理由来为自己的取胜阐明事实。干脆,直接!是男人的风格,也是君煞的风格!拳震天,脚慑地,唯我剑神!超级剑神异界纵横一群:193433852(新群,未满)
  • 宰惠纪略

    宰惠纪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自古即为中国北部一重要的边防要塞。历史上除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外,雁门关一直是牵动历代中原王朝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秦击匈奴、唐阻突厥、宋御契丹、明防瓦剌……滚滚狼烟几乎从秦一直燃烧到近代。作为中原门户,雁门关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一部雁门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