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90600000002

第2章

意地第二

六七八识同依意根。略去识身相应三语。故但言意。又实义门虽有八识。然随机门但有六识。六七八识同第六摄。就所依名故但言意。所依非色或离于身。犹如心受。故不言身相应。准前故略不说。又六七八虽皆同有心意识义。心法意处识蕴摄故。然意义等故但言意。皆是思量意根摄故。第八持种心义偏强。第六普遍了别境界识义偏强。是故不说心地识地。身及相应略故不说。地义如前。文中初结前问后。后对问解释。释中复二。初以五门分别地体。后第三卷中复以十门解释地义。初文复二。先标列后别释。文云心意识者。解有二门。一依决择分中分别。八识通名心意识。二依此中论文别有所属。据何道理如此属当。心者有集起之义。第八义强。集诸法种起诸法故。思量名意。末那中胜。恒审思量胜余识故。识者现前了别。六识粗显了别义障故六名识。此中景拟真谛师引决定藏论九识品立九识义。然彼决定藏即此论第二分曾无九识品。备师又云。昔传引无相论阿摩罗识证有九识。彼无相论即是显扬论无性品。然彼品文无阿摩罗名。今依楞伽经等有九识义。第九名阿摩罗。此云无垢。基师云。依无相论同性经中。彼取真如为第九识。真一俗八二合说故。今取净位第八识本以为第九。染净本识各别说故。如来功德庄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此中既言无垢识与圆镜智俱。第九复名阿末罗识。故知第八识染净别说以为九也。地婆诃罗云。西方一解第六识别义名为阿摩罗。断惑证灭有胜用故。新罗晓法师云。自性清净心名为阿摩罗。与第八赖耶识体同义别。今存此释。善顺彼经。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者。此有多释。三藏有两解。一解。因相赖耶是种所随。果相赖耶是依止性。又自相赖耶是名所随。种子赖耶依附自相故名依附。果相赖耶熏名依止性。又解。本识相分名为所随。见分名依止性。亦言所随即因见分。依附等言说自体分。景师解云。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者。即是集起种子义。又是所随依附性者。即是持种集起诸法二义。集起故得名心。基作三解。一解。初句显第八现识与有漏种为所依止故名所随。随成有漏等故。后句显与无漏种子为所依附所随依止性。虽复依止义同。无漏不等故名依附。又解。初句显有漏种随逐本识成有漏无记。用依体义。后句显此种子虽依本识生善染等功能仍异非唯全一。故名依附。用各别义。又解。初句谓种子依于现行名所随依止性。种为能随依止现识故。后句显此现行所随依止识附于前种子能依止性。更互相依二俱名心。更作一解。生本识种但名依止。若生余法种名依附依止。体能执受者。释阿陀那义。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者。此中通明过去六识名意。非唯第七。一切皆有依止义故。据实此意唯取第七。如成唯识摄大乘论释心意识三种别义。五识地中所以不说恒行意者。以五识地各别有同时色根。意地无别同时根。故说末那名恒行意。是故六识皆有同时根及次第灭意根也。末那有三。一人执。二法执。三者平等。云何知有无漏末那。如下第六十三卷中云。若彼末那于一切时思量为性相续而转。如世尊说。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名假施设不必如义。乃至广说。问八识并有无间灭意。何故此中唯约六识无间灭为意耶。答依三藏言。释论略译应五百卷。总译有八百许。故释论一解。八识虽具心意识三。而于意地约别名识。识既六识。意根六。故不说八七。又问前五识地已说五识无间。意地重说者何。答三藏解。意识通与六识为根故举六识。据唯意识。解所依中其俱有依唯识四说。第四正义。第六意识所依七八。及七八更互相依。等无间依彼有三说。第三正义。八识各以自类为开导依。然于此处不言俱有依者。以意识无不共俱有依故略也。基公牒论文中加俱有字。未知何正。种子依谓如前说等者。六依八。如前引唯识解。彼第四卷释七依八有二说。一云唯依种子。二云亦依现行。此第八心既通现种。现种相依更互无失。解所缘中。谓一切法如其所应者。唯识第二说第八识缘执受处。即诸种子及有根身器世间等。对法论说。缘五色根四尘一分除声。五十五说。缘五色根五外一分。理实亦缘声。然对法论且说恒相续境故不取声。唯识解缘处有三说。第三正义云。若于自身可有持用便变为彼。即自地自类变是。此说一切共受用者。若别受用准此应知。鬼人天等所见异故。于他身处亦变似尘受用他故。唯缘有漏种非无漏种。缘有根身彼有两说。一云亦变他根。二云唯变自根。前来且说业力所变外器内身界地差别。若定若通若法威力界地自他即不决定。不缘心等皆如彼文。第七缘境彼有四说。第四正义。唯缘第八识见分。广释如彼。六识缘境。其义可知。文云不共境者。不共五识故。何故蕴中唯三不言识蕴者。此有三解。一解。自性门摄故除也。又解。五识自证证自证分亦缘识蕴故共缘中摄。又解。六内处中既有意处故除也。次明助伴。即诸心所。因位第八唯遍行五俱。第七识识论五说。第五说者有十八俱。谓遍行五四烦恼八随烦恼并别境慧。意识一切。五识如前。若无漏位心意识三皆得与二十一俱。问诸心所极少起时几数俱起。答依基师等解。遍行五于极少位必俱起五。若别境五及不定四。此九随一起时必六俱起。无明及大随烦恼八。此九定十四。除轻安余十善及贪慢疑五见谄诳憍合二十一定十五。若轻安无惭愧三必十六。嗔及忿恨覆恼嫉悭害八起定十七。此依对法五十五数开见为五而判之耳。若依此论五十三。其数不定。思之可知。若备公云。善心起时极少十八数俱起。谓善十除安。遍行五。别境三。谓念定慧。辨远离中。云恒信等相应故。文云一一而转者。谓一想一受等故。有行相者。谓行解相状。唯有为缘非无为缘。无分别智无相状故。如识自影。有二行相。一影像相分取本质境行解相故。二即见分取亲相分解行相分。若取通义。行境体相名为行相。通无为缘。理无妨矣。问与前不同一行相何别。答前对境辨行相。此文约行解辨行相。有所缘者问曰。与同一所缘何殊。答先明同异。此明必托。有释。前约增上缘以辨同一。今约境界缘以辨所缘。有所依者。必托三所依故。自下明作业中文有二。初明对五识业。后明不共业。初文有七。一了自境。二自共相者。意识证量缘法自相。若是此量知法共相。故正体智证如自相。问若尔三法印中何故说二空为诸法共相。解云。自共何定。若说真如别有离相之相不同于事。即说真如名为自相。即此真如理统万品还是共相。三世。四断续。五为二转发业。六招异熟。七前方便中作意引起率尔五识。又染净位中三性意识为同类因引等流位中诸识。此中基师判。第六识通有此七。第七八识除发业招异熟有除五分。景师云。初一后三通五识业非是不共。中间四业唯意识能。此师第七文中分为二。故云后三。今判。初业八识通有。第二三七意识全有。余七识分有。第四业六识通有。七八分有。第五业意识全有。五识分有。七八中无。其第六业六识通有。七八中无。此据粗相。若细分别准思可解。下明意识不共业中。初标列十五门。后依门辨。谁心六事不共。谓离欲及退断善根并续受生命终。大乘不唯十五。更有悔忧等。故论说等言。分别所缘中。有相分别。若依对法。摄三分别中自性随念二。以五识无自性自性体等故。七分别中任运分别即五识故。今此论中自性分别即是任运故。说有相。谓于先所受义唯摄随念故。与彼论宽狭不同。或是与对法两门俱同。先所受义则摄自性随念分别。等流心位有相分别缘前率尔心住所受境故。基师判云。不如前解。威仪路工巧处者。威仪谓表色。路体即四尘。四尘是彼所依故说威仪路。又解。威仪四尘为性。路即发彼心与彼为依。说心为路。工巧处亦尔。但是五尘四尘别故。此中威仪多于道路施设。工巧多于处所施设。故一名处一名路。二俱显所义。七分别以寻伺或五七八识为体。任运分别是五七八识故。七唯有漏有通无漏。唯识第七解。问准对法论。任运分别亦通五识。如何此论不共业中辨耶。答依三藏解。据实对法为正。然此论凡举七分别故来。任运分别实非不共。问若五识中无自性分别者。无性摄论又云何通。彼论破正量部心藏色为意根义云。若意识以心藏色为意根者。一切时应无决择随念分别唯有自性分别。如五识故。三藏解云。彼部许五识中有自性分别故。论主入他宗破。非将大乘义破也。审虑所缘者。备师云。重缘前境思审缘故。四倒之义如下第八。法住智者。景师云。知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名法住智。是世俗智。下云出世间智。即是二智。基师云。法住智是如量智。出世间智是如理智。备师云。依教法而生此智故云法住智。是后得智。醉者。基师云。此有四缘。以惛沉掉举放逸妄念散乱贪嗔等为体。或俱时心心所为性。有义通五识。意增故偏说。景师云五缘。狂有五缘。俱舍第十五云。依不平等大种故心便失念。故知以妄念为体。或俱时心心所为性。此唯欲界除北洲五趣皆有。北洲人无逼恼。诸天有故。小乘佛有。大乘不然。十地亦无。末摩者此名死穴。亦云死节。有言有六十四处。或百二十处。梦有七缘。四由闇相作意思惟者。景师云。于法不了名为闇相。而乐思惟法于前发梦。更有一解。瞑目思惟黑闇色相故致于睡梦。七由他引。他引有四。问梦以何为体耶。答婆沙六说。评家取心心所为体为正。今大乘中亦以眠相应心心所法为体。又若婆沙第三十七卷云。问此睡梦中所起善法为加行为生得善耶。答唯生得善。以惛微故。有余师说。亦加行善。以于文义亦简择故。今大乘中亦通加行善。如十住断结经说。上方妙识佛土众生受化梦乃得悟。彼佛于睡眠中与诸众生神识说法。受化之识随其所应得成四果乃至独觉。亦于梦中结跏趺坐而般涅槃。菩萨受决乃至成佛皆于梦中云云。由此等文故知亦通加行善。觉有三缘。睡增者不胜彼疲极故者。以经多时睡不胜疲极更从睡觉。有所作者要期睡故者。初睡时期打五更须觉礼佛等。总以心心所为性。四缘故闷通有心无心位。亦以心心所为性。由彼闷触引生心闷。醒亦以当位心心所为体。发业四缘。初三如次。即三种思。谓审虑决定发动。若依小乘前二通见修二断烦恼。第三唯修断。今依大乘发总报业。前二通见修。第三唯是见道烦恼。若发善总报三思皆善。亲引烦恼亦不共无明等见道所断。由此经云。诸圣有觉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对法亦言。胜义愚发福不动业。世俗愚发非福业。皆见所断。若发别报业第三思亦通修道烦恼。次随顺功用等者。刹那等起发业风也。此风随顺第三功用起思于业。俱时引发身语。故广百论破胜论云。汝我一不动。何能发业。彼反难云。汝心心所亦一非动法。何能发业。提婆答云。心虽不动一由心寻伺引起于风。风亦起业。离欲四缘。体唯是慧。通有无漏。离欲退有五缘。二新修善品者。数思男女形状。即有因力境界力不正思惟力三。受行顺退法者。是五退具也。断善根文有二。初明缘多少。后约现种明断差别。或五缘或六缘。一利根。二意乐恶。三逢恶友。四邪见重。五行恶无畏。六于众生无哀愍故。利根者内自思构邪见猛利不怖众恶不生慈愍便断善根。此名因力而断善根。即是五缘。若更逢恶友顺恶意乐断善根。此名缘力而断善根。具有六缘。要利根者断非钝根。广恶意乐断狭意不能。人三洲除北。对法第一云。唯欲界上上品邪见能断善根非余故。唯苦集下邪见非于灭道。或通四谛下邪见。通行相者非余。要无惭愧。俱不怖恶非余二性。恶不慈悲。依此因力方断善根故。缘力必由近友故。阿颠底迦毕竟之人。一阐底迦有种性者。对法论说一俱断善根。善根有二。一种子。二现行。折种势力令不趣现名断。非断种子。唯断欲生生得非加行善。加行胜前方便时已不起故。为九品断非一刹那。拟宜无间断非如道害。续善四缘。一是利根。二见亲友修福。三诣善士闻因果。四因前缘故生犹豫。证决定故还续善根。景师解云。初闻他说有因果时。尔时耳识及同时意识是率尔心。因生犹豫者。是寻求心。是无记故非疑烦恼。证决定者。是决定心。亦是无记非善正见。还续善根者。是染净位。正见心中方续善根。以断善时断彼现行。今时还续现善。种子先有不可说续。若言犹豫是彼疑使疑使无间起正见心名证决定续善根者。此疑烦恼于五心中是何心摄。若是决定心位不得名疑。若在染净心位者云何从决定心后方起疑心。由有此妨故依前释。不同萨婆多或疑或正见续善根。基作两解。初解同景。加复说言。若自利根率尔思惟因生犹豫证决定故续善根者名因力续。若虽利根后逢善友听闻正法因生犹豫证决定故而续善根名缘力续。第二解者。同萨婆多无偏取舍。备师云。因生犹豫故续种子。善证决定故续现行。今解。以闻正法等时创堕于境名率尔心。次寻求名等及与决定而未决定知所诠义。至染净位或生疑心然后续善。或即正见而续善根故。言因生犹豫证决定故还续善根。若作是解者。还因萨婆多。此中通续生得及方便善。断善之时胜法先尽。故正断得。还续之时由内外缘。由此二善不定。由闻正法殊胜外缘引生善根通方便善。但自思惟见他修福多续生得后引方便故。或初续善唯起生得。方便后起以难生故。胜既先断。所以后续。续欲界善。非上二界。顿续非渐。渐起余品。断难尽故九。续顿生故一。断处必能续续未必断。俱舍第十七云。于现身中能续善不。亦有能续。除造逆人。彼人定从地狱将没。将没时言谓彼将死或即于彼将受生时。将受生时谓中有位见后果相便续善根。又云。缘力断善根。地狱生时续断势弱故。因力断善根。地狱死时续因力强故。又意乐坏非加行坏断善根者。是人现在能续。若俱坏断善者要身坏后方续善根。见坏或不坏等。其义亦尔。自下明死生。大文分二。初明内分死生。后明外分成坏。前中先明死生。后第二卷云如是展转诸有情类以下。明观空而得尽漏。前中先明死后明生。死中文三。一总标列六种死。二次第别解。三又行善不善下随义杂说。初文中云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者。总释死义。莫问时非时死。但是舍命名寿量极于其六中。基师解云。初三死不明了识离身正死。后三死明了心识未离身将死。就第二别解中。寿尽死者。即业命终。是名时死。下二名非时死。衣食阙名福尽。若余缘枉死名不避不平等。九因即九缘义。别称二九。七不知于己若损若益者。入水投火他损堕坑愚痴故死。八非时行非梵行。饥饱远行病时而犯故死。九非量行非梵行。染爱过度故死。对法说三死。一寿尽故死。如生北洲极寿百岁。业虽未尽命尽故死。二福尽故死。耽定衣食阙横缘故死。三业尽故死。三时业尽故。此论唯依现缘辨死。不依过去缘。故无业尽死。其外缘中离己名福尽。合己名不平等。对法通说过现合二缘名福。故二论不同。若依俱舍。约寿尽福不尽等作四句。可知。若依对法。初将寿。尽死对业尽死作四句。寿尽死非业尽者。如大乘中一业灭多生。如初一生寿尽故死业势未尽。二业尽故死非寿尽者。如有一业但感百年。百年满已遇胜缘故更延寿命。于所延寿不尽而死。第三可知。第四俱不尽死者。中夭之流。次将福尽死对寿尽死作四句。有福尽死者。如饥冻死等。有寿尽死非福尽。如大富者死有余财。福寿俱尽死者。衣食与命一时俱尽。俱不尽死者。如大富者横被他杀。次三性心死中之别有二。初明善不善心死。后明无记心死。初中有二。初别明二性心死。后重明二性心死相差别。死有三位心。一正死心。即末后刹那。唯识说为第八识。对法论说。死有末心。生有初刹那。中有初刹那。唯无记性。二次前润生心。唯第六识我爱相应。对法说为九种命终心唯有覆无记。三次前明利心。即此三性是粗想现行故。细想现行无记心者即我爱心。此说第六识。若粗第八即末后心。故说不能忆善恶法。就第三随义杂说中文分为八。一明三性何类先起。二明死因。三明善恶相。四明润生相。五明解支节。六明根没顿渐。七死名差别。八上下舍相。第二文中二因力者。初是名言种子。后是业。此人次生二因熟今速舍命。第三文中。谓受尽先业所引果已行不善善者。见中有前相。如日后分者。日将没时。或山山峰影者。下品恶业者。当相如峰影悬覆。中品如山遍覆。上品如日后分极覆。或下品如日后分影覆。中品如山遍覆。上品如峰影极覆。此是将命终时由先恶业所见当果相。下辨差别所以。不言下品不善业者。以多无恶相故且不说。第四解润生相中。景师等解。泛论润有二时。一于将命终位爱润业受中有生。中有末心起爱润必受生有。此二时起受唯是修断故。对法第五云。此自体爱唯是俱生有覆无记性。此自体爱既是隐没。将知即非发业烦恼。以对法云俱生或能发恶行业者是不善故。是则俱生爱中有九品。上三品强是不善能发业。下六品是隐没无记不能发业。将欲死时及中有末心。尔时心细故但起后之六品不发业。爱父母是生有缘。中有末心起倒见。求交会时名求生有。对法亦云。已离欲圣者对治力强。虽未永断此爱不行。由随眠力令生相续。然与五十九文不同。彼明七种结生相续。一由缠及随眠润生。谓诸异生。二唯随眠润生。谓已见圣迹。彼文既尔。是须斯那含俱种润生。何故二处不同。三藏解。从多而说异生起爱圣者随眠。于中细论。须斯起爱那含随眠。亦可须斯虽现行爱由智力制。不同异生所起爱力。故总说言已见圣迹唯随眠润。测师等云。瑜伽约润中有说唯随眠。杂集约润生有说现行爱。故不相违。以在死位去道近故唯种子润。若在中有润生有时去圣道远故亦现行。备师云。若不还者在初禅等爱未尽。故没于下天生于上处。亦起我爱。然此论文约没欲生上界。故说不起。上来所说唯爱润生。若依五十九卷云。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生。三藏解云。将命终时及中有末心定须起爱。此爱正润生故。此二时次前得起余结助润生故。以爱正润生故。故此论云。将命终时乃至未至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对法第五云。相续力者有九种命终与自体相应。于三界中各令欲色无色界生相续。摄论亦云。若无修道无明诸行不熟。十地经亦识为种子。爱水为润。覆以余结生名色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者。有两解。一云。有中报生即持业释。一云。中有及生报是相违释。第五解支节中。除天那落迦者。天唯善业果。地狱恒解支节。更须何须说。轻谓作善业者。凡解支节是恶业感。然作善者恶业轻微。故解节亦轻。第八上下舍相中。唯心处舍者。前虽上下冷触渐起。至于心处未甚苦冷。即时后识心处舍时。复从心处大冷触起遍满所依。今依此文上下。渐舍皆至于心。昔来相传。若种善渐冷至头面即死。若造恶业生鬼中者。从头渐冷至腹即死。若生畜生至膝即死。若生地狱至脚即死。即皆无文证。又旧世亲释云。若作善业所起冷触定应向上。若造恶业所起冷触定应向下。人即触云。若生善趣从足渐冷至头方死。若生恶道从头渐冷至足方死。此由未见此论故。信自人情。据实阿赖耶识初受生时。最初托处即名肉心。若识舍肉心即名为死。故此卷末云。又羯逻蓝识最初托处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自下明生。先问后答。答中文三。一明中有方便生。二尔时父母贪爱俱极下。明生有根本生。三第二卷中又羯逻蓝渐增长时下。明本有渐增长。此言生者。即生支故。唯识云。始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辨中有中二十二门。一明中有因缘。由我爱无间已生故者。牒前将死起于我爱。虽次润生爱灭起正死心。今现举初故略而不说。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者。即是名言种子。望生中有是亲因缘。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者。有分熏习望生中有为增上缘。故显扬云。无始熏习为因。善恶业为缘。彼所依体者。中有赖耶与同时蕴为所缘体故。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者。牒前我爱及净不净业名增上力。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者。从名言熏习自种子即于死有灭处中有生。如种灭处即有芽生。问欲色界死处中有即生。此事可尔。无色界死若生下界所现中有从何处生。答依景师解。随前死处中有现前。若无色死复无色经无量生后从无色死生下界时所起中有。还于最初从下界死生无色处中有现前。基师云。此有一难。谓如在欲界得色界定业力犹微成后报业。次得无色定业胜为生报。生无色界受生报已。生色界中方受后报。尔时欲界二十劫空乃于欲界前身死处中有现前而色界生。此亦难解。应言即于当生处现。理亦何失。虽有此解理实不然。前死处现其理为正。无色无处即于入定死处受果。故从死处中有现前。若生处现便太疏远。生处当遥。谁次传识。故前说是。今依婆沙评家。当生处中有现前。大乘中未见文。亦可取小乘文为证。故此说为正。问若尔无色没生下界者。既随当生处中有现前。彼无往来。何用中有。解云。要须中有起染污意求生方生。又润生有业或必中有中起故。婆沙解云。彼先已造感中有业。虽无往来亦受中有。业力所引必应起故。二死生同时。三具根。以于六处门常求有故。四相状。五极净天眼境。即大菩萨广慧声闻天眼能见。诸天报得天眼及轮王眼不见。中有妙于阿耨尘故。六不同前将死位起内我爱。唯起境界爱。缘当生境故。七同当生形。一业招故。八如天眼见障外色。九身往。如得神通。十不见异趣。见同类及身当生处。问见几世界中有有情。解云。随其眼见所应生处。若三千界或三千外其中中有皆悉见之。十一行相。恶业眼视下净者生三恶趣。虽见生处见其胜净。所以欣生。若见秽相不欣生。故俱舍云。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此文并说地狱为面视于下。非头不向下。但与余二趣视下相似。故同说之。十二生时分限。七日一死。寿势颓败。乃至极经七七日住必得生处。问有众生造轮王业。未至劫增其人已住轮王中有。岂不久得劫增耶。解云。审有是人。即往余世界中得于生处。十三可转生处。生时二缘未合。谓父母等未和合。禽兽等非时。如独生狐中等。时处未和故。或如谤解脱生地狱等。皆可转故。十四释异名有四种名。问四有相望皆有中有。何偏说此名中有耶。解云。若彼非趣于二趣中间起者得名有。余之三有是其趣摄。虽有中间之义不名中有。健达缚此云寻香行。寻当生处香而行往故。或唯食香。香所资故。如化乐者名寻香故。此唯欲界名非色界者。彼虽不寻香。寻香类名寻香。见生处起爱。不闻香自无鼻识。生处无香故。十五三界有无。除无色界。以无形及处故。基师解云。欲色二界中亦非必定有。变人为虎雀化为蛤等。无中有故。涅槃经言。或说欲色界有中有。或说欲界无中有。皆不解我意。若一切有者何故说有不解我意故许通无。容豫者有。速疾者无。陷身入地狱。此等皆无故。虽有此说。今勘涅槃经。无欲色字。彼经明二十一对诤论文云。或有中阴或无中阴。准下文释。泛言有中阴无中阴。皆不解我意。所以者何。欲色界有。无色界无。非一向有无故。故为证不成。其陷身入地狱等者。准婆沙七十卷云。毗奈耶说。度使魔罗等即身陷入无间地狱。问此等为受中有不。答受中有身。然以迅速难可觉知故作是说。初一刹那死有蕴灭中有蕴生。后一刹那中有蕴灭生有蕴生。乃至广说。变人为虎等者。若顺憬师云。此等别报虽转而总报不改。婆沙复云。施设论说。劫初时人有忽腹行。身形既变共号为蛇。复有欻然生第三牛。身形既变共号为象。问如是转变有死生不。乃至答应作是说彼无死生。问如何人趣即作傍生。答非即人趣转作傍生。但彼身形前后有异。于中有说。彼恒是人。复有说者。复是傍生等。有余师说。彼有死生。如是说者彼无死生。故二说中初说为善。经死生者多忘本事。既忆本事故无死生。故知欲色一切定有中有。此说为善。然中阴经云。无色中阴礼如来者。释是大众部经。不劳会释。今寻正理论第二十三卷。元瑜释云。有余部师执无中有者。即大众部上座部化地部立无中有。与前师言似如矛楯。勘异部宗轮。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都无中有。十六趣向相。见地狱相。谓已旧同类喜乐驰趣。生处境碍即便续生。十七明中有唯是化生。十八趣向心。初明趣地狱心。后类明向四趣。如瘿鬼者。有鬼颈有大瘿。所逼不能吃食。决择分说。鬼畜一分恒受众苦同于地狱。然此处唯说鬼趣。鬼趣重故略举之。十九由三处现前得入母胎。二十无三障碍。初标。次别释。后合结二门得入母胎。有麻麦果者。有麻麦果塞蔽产腹。如车螺形者。以宽大故。或有形曲有秽有浊者。穴不顺直难安子故。其处秽恶津液浑浊。不堪揽之成所依故。或感大宗叶业者。自有感大宗叶业。父母无之。或自无父母之。二十一于父母起颠倒。二十二薄福多福。闻见声闻。自下明生有。文分为二。初明识支最初依托。后第二卷初辨种子具不具。前中有二。一总标依托。二云何下别释其义。先问后释之中有五。一明依托相状。二诸根依此次第当生。三诸根依处亦次第生名得圆满。四识托于色安危共同。五初托肉心后从此舍。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等者。谓父母精血合成一段。中有末心起爱烦恼名为颠倒。中有末身名颠倒缘。即彼一段非情精血与中有俱灭。即此同时由种子力。有微细根及造根大种并余与根同是有情分不净精血和合搏生。言此羯逻蓝中有诸根大种等者。此中景解。此文即能能造离所造。次于后明同处不相离者。此文据初生时四根未起。已有能造地大。地据其处所。故得相离。若六处时四根生已。即根与大互相涉入。如众灯光处所不异。则名同处不相离也。备师云。五相虽别而一地造。既有身根与地大俱故。第二分云。同处未有四根。故此文云。相离义无相违。虽有地大不造四根故。但就种类假名能造。基后说言。初有诸根大种。并有诸扶根大种者。即说造身大种及造扶身尘大种。为造余四根大种等。非更别有相依而有。是造义故。不尔岂复唯有大种无所造耶。欲界一切四大种不离色触等故。问曰。文说及根所依处大种俱生。所依及处有何异耶。解云。若直言所依即是造根四大。若言所依处。处即是根所依四尘。此则通举故云也

同类推荐
  • 画眉谱

    画眉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弘戒法仪

    弘戒法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羯磨仪式

    羯磨仪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西子湖拾翠余谈

    西子湖拾翠余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仪礼注疏

    仪礼注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佛说佛名经续

    佛说佛名经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通灵圣女:老公是美男

    通灵圣女:老公是美男

    苏子晞天生能见鬼,没事和鬼约个饭、聊个天,碰上恶鬼就赏他一道符!她通天文晓地理,精于卜卦之术,又是生得花容月貌男人们却避之不及。朗俊逸,西城最有名的青年才俊,抬眼温柔,低头冷酷,万年守护不改初衷。送上门的花美男怎么能错过,赖上他走肾又走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全新世界之偶像的新生

    全新世界之偶像的新生

    两个当红偶像团体P·K·Y和Angelalove,在演唱会上被聚光灯架子砸死。可是他们的灵魂却没有入天河,而是换到了另一个世界的人身上。而这六人和P·K·Y、Angelalove六人的名字、长相一模一样,这是巧合呢?还是巧合呢?还是巧合呢?六个偶像重生前的六个人,在这个世界是毫无修为的普通人,受到了的是非常不好的待遇。现在就看慕容忆、皇甫尘、东方月、北野冷、百里姝和司空凛六人如何“回报”这个世界给他们带来的一切吧!
  • 我是殡仪馆抬尸工

    我是殡仪馆抬尸工

    我在殡仪馆做抬尸工,我的工作就是抬尸体。泡在水里的男尸,穿着一身红衣跳楼的女尸,被枪毙的死刑犯,我曾经的中学同学,玩碟仙自杀的学生……期间发生了很多诡异的事情……
  • 神级败家系统

    神级败家系统

    这个?买!这个?买!买买买!全部都买了!
  • 民国军事史(第3卷)

    民国军事史(第3卷)

    本书对民国时期历次重大战役发生的政治背景均有较为详尽的阐述,观点明确,将民国时期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现在读者面前,对认识战争的性质及其影响有所裨益。《民国军事史(第3卷)》编著者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的档案文献,加以梳理,介绍了民国时期军事派系、编制、沿革及历次重要战役的过程,内容充实,文字通畅,既有可读性,又有学术价值,可为一般读者阅读,又可供教学研究参考。
  • 股海赢金:新江恩方阵图炒股实战详解

    股海赢金:新江恩方阵图炒股实战详解

    江恩理论和江恩方阵图是证券投资市场上久享盛名的重要分析方法和工具。本书作者源自江恩方阵图,并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践和特点,成功研制了具有创新性和专利权的新江恩方阵图。本书阐述了新江恩方阵图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详尽介绍了新江恩方阵图的五大功能、五种炒股法及使用指南;并结合沪深股市大盘行情和个股走势,举例详解了用新江恩方程图进行炒股的实战过程、操作要点及获利成果。
  • 无上神王

    无上神王

    为给母亲治病,孟凡违反族规私自金山采药,机缘巧合下获得一颗黑色珠子,传承不世奇功,自此逆转人生,痛打小人,越级挑战,收服灵兽,夺取神物,在强者如云的大陆,一步步踩着对手的鲜血逆天成神!
  • 土豪修道者

    土豪修道者

    真正的土豪敢于挥金如土只为博妹子一笑,敢于直面挑衅千万亿的财团!——布小缺语。布小缺重生到十年前的一个平行世界,无意中获得一本神奇的《五德天书》,并逐渐开始接触到隐藏在这个世界后面一群神秘修道者!修道者先修德,布小缺凭借着对未来历史发展的先觉,一边大肆狂揽世俗财富,一边又大肆款撒金钱,想方设法败家散财。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好人,做好事,大量收集功德、阴德和道德,升级《五德天书》!《五德天书》升级的同时,也获得大量来自各种文明的科技产品和修道功法、修道法宝……
  • 吴三桂考

    吴三桂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