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90600000053

第53章

论本第六十四

大段第七决择闻慧地。文有一卷。于中初结前生后。次正辨后结释不现。就正辨中文分有五。一解归依。二解沙门婆罗门别。三解三求。四解内明。五杂决择闻慧地义有十四句。初中有三。初明五处观察所归唯观佛宝。二问答辨。三以六相差别三宝。初中意谓九十六种道各有所归。故观所归。若具五义乃可归依。佛有五义故应归依。佛既如是。佛法及资亦应归依。无上法者即是力无畏等。就问答中先作五问。一问所归头数。二问所归何缘唯三不增不减。三问齐何誓愿说能归依。四问能归行。五问归依得何功德。答初问可知。答第二问中性调善者。烦恼已尽习气亦除。如巧练金极调善故。二于一切所调能调善方便者。善识机根故于所调有善方便。应病与药故于能调有善方便。三具大悲长时为物而无疲惓。四财供养未将为善。起行供养方欢喜故。答第三问。能归依体五蕴为性。婆沙亦说能归依体有说语业。有说起语业心。评曰。归依是五蕴性以归依是受律仪门故。言四缘者。一知归依生大功德。二知所归邪正差别。三自誓愿今时未来时舍邪归正。四离佛外更不说有余大师故。答第四问有二种四行如文。答第五问归依功德。一由归依能受律仪。二由持律仪故心欢喜。是故第二获大欢喜。由欢喜故展转得定。是故第三获三摩地。由定发慧断惑清净。是故第四获大清净。复获四德。一大护圆满以受归依。三宝覆护名护圆满。二令自心邪信轻微。三入聪睿众数。四令净信诸天欢喜。三以六相辨差别中。应以余相随念佛宝等者。景云。谓佛是医王真善知识。险路良伴苦海导师等。法为良药。又喻船凭度苦流登无畏岸僧如看病教出苦方。又喻良田人天应供。泰基等云。谓佛以别相念。即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功德相念佛宝也。以余灭尽离欲无为涅槃等相念法宝也。以无诤等功德相念僧宝也。余者即三宝互相望为余。谓法僧外余相为佛宝也。如是差别义念佛等名。余谓是世尊等者。此出佛宝等余相也。第二解沙门婆罗门别中。又婆罗门所有戒法随受何戒。随何支分。随其差别开许害等。故是下劣。余文可知。第三解三求中。欲求者五欲境也。有五。一摄受求乃至五名声求者。如妻子为摄受故求。如财米为受用故求。如乐具为戏乐故求。此三可解。四乏解了求者。乏解了故求知解也。名声求者求名闻也。有来亦五等者。景云。一法尔求。即任运求上有身。亦可劫末法尔离欲求上有身。二祈愿求。作意愿求。亦可除劫末时祈愿离欲生上。三愚痴求。不了上地是无常法。求上有身。四厌患求。厌下求上。五思择求。思择上地离下秽染。故求上地。基云。有求者即求三有身。不同小乘也。法尔求者谓劫末众生法尔求生上界。大义曰。即法尔一切众生求后有身。二祈愿求谓祈愿生彼等。三愚痴求者。谓外道等计上界为涅槃故求也。大义曰。愚痴故求生上界也。四厌患求厌患下界故也。大义曰。厌患此身求后身也。思择求者。谓有智慧求生于上界也。不计为涅槃。大义曰。思择可生处而求生也。梵行求五等者。景云。一唯求求。即唯起求涅槃心不修梵行。二趣得求者。趣向涅槃粗修梵行。三现得求。求现涅槃而修梵行。四后得求。求当涅槃修于梵行。五思择求。种种思择而修梵行。此通邪正。复有差别者。差别义从梵行求。谓假名求者外道。第一义求者佛法弟子。无方便求者择假名求。有方便求者释第一义求。基云。唯求求者。谓欲修梵行者。大义曰。谓总相求梵行也。又唯有求心未能发趣。以梵行难求故未能修行。趣得求者谓起修行由名趣得。大义曰。别求一事名趣得求为趣得故求也。现得求者修梵行求现得果也。后得求求后得果也。思择求。谓有智者求得涅槃而修行等。求梵行为以道因故。复有差别中假名第一义求。大义曰。假名求为一即外道等。第一义求为一。又假名第一义求为一者。谓邪梵行假若第一义求也。正非梵行故。观察求谓真梵行观察可舍可欣法故求。无方便求谓邪求解脱。有方便求谓求真解脱也。第四解内明中文分有二。初总标前说略标内明为胜。后广辨释经由六理门应随决了。前中谓。由四义故于诸明处内明为胜。一摄四谛故。二即四谛义非外道所伏故。三即四谛义暖等易晓故。四既入谛理八正不坏故。或四不坏信清净故。第二广辨理门中文分有二。初略标后广释。前中初总标。次开列后辨名义。开列中初列理门有六。后辨前三由后三应随决了。就广释中文分有三。初次第别释六种理门。次释前三由后三门应随决了。后问答料简。初中分六。一解真义理门。泰云。言证得世俗者。所谓安立预流果等彼所依处者。四果是人所证。四谛是证得世俗也。言又复安立乃至是故假立者。说为胜义谛者。今是假安立。由此谛义不可安立胜与不胜也。但为随顺众生发生此胜义证智。是故假立胜义谛名也。基云。大义曰。或三重俗谛。或四重俗谛。或四重俗谛者。此是二谛门。谓俗谛有四胜义亦尔。世俗中一是假名无实谛。二随事差别谛。三证得安立谛。四假名无作谛。谓假安立名胜义谛。而无法体。法体准可说故。此文但有俗谛四重无胜义谛。前立三重者有法拟宜故。后立四者假名安立故。西方有立四重胜义。亦尔相对。一世俗胜义谛。即体是前道理世俗。是胜世俗世俗谛。故名胜义。立法差别因果依他性等。故名世俗。二道理胜义谛。即体是前证得世俗。有得果断惑义故名道理。过前道理世俗故名胜义。十地行位等是三证得胜义。即体是前世俗胜义。安立为名名胜义。可有证得义名证得。过前证得世俗故名胜义。四是胜义胜义。即是非安立谛真如体。是不可安立法故名胜义。过前胜义世俗胜义。故名胜义。二解证得理门。泰云。言证智得者。谓九智者他心智是游观。别修功德故非证智。言独觉乘证得有二者。一先已得声闻决择分善根。得果时无师独悟。二先已得见道名证得证得。先时因佛为说四谛。得入见道成预流。后得第四果时无师独觉。此前二人先是声闻。后无师独悟名为独胜。是众出辟支。最后喻如麟角独出也。基云。独觉三人中前二人成众出。以先得声闻暖等。入果时促不能多时修行故成众出。若决择分中未定生少时即入见道。在决择分位回心成独觉。及未得决择分善人回心亦尔。以更长时修习练根利故。此中并名未证得证得。此中言证得者即决择分善名证得。已能证得真无漏故。见道等即证得证得。如未得果人名未证得复言未得果也。第三一向在解脱分位。故与前二别也。三解教导理门中。初略辨三处。后广辨十二。前中言摩呾理迦者此翻为本母。此教中出生诸义。是诸法根本相名本母也。十七地者是本地分。及四种摄者即后四分。佛说摩呾哩迦藏。略诸十七地及四种摄为教导门。后弥勒重为无著广说也。又西方诸师更释云。弥勒即佛。故弥勒为无著。说十七地及四种摄。即是佛说摩呾理迦也。二所摄者总合前二。有此十种也。即藏及本母也。十种者一谛相教即说四谛二谛相也。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合上五也。四谛品类差别为第六。所依能依为第七。此有两解。一解所依谓因即集道谛。能依谓果即苦灭二谛。有解四谛理是所依。依此理说教教是能依。即能诠所诠相称教也。遍知等障法教第八者。即说苦谛集谛障法也。顺法教为第九者。即是说道灭二谛之教也。不遍知等遍知等过失功德教第十者。说前遍知等障名不遍知。即是过失。知苦等忍智名遍知。即是功德。下辨十二教导中。言不了义教者。谓契经应诵记等者。此约法广言略门辨了不了。世俗谛教者谓相名分别。胜谛义教者。谓四圣谛及真如者。基云。此中不论正智。以是有为故可为世俗。是无漏如境故名胜义。故不论之。今解正智即是道谛中摄。故不更说。亦可等字通摄正智。升摄波者树名也。即旧曰戒林者讹也。是此方胡相树。佛在胡相树林说法取一叶为喻。若阿难我所说法如一叶。所知之法如余树叶。四解远离二边中。言增益损减者。增益遍计所执。损减依他圆成也。五解不可思议中。言或依见思议或不依见思议等者。泰云。或起我见者依我见议我。或即起我见又不依我见思议我也。有释或起我见者依我见思议前三。或不起我见者不依我见思议前三故也。六解意趣理门中。泰基等云。意趣以欲及胜解为体。由佛欲及胜解故。令意识有所趣向。故自欲及胜解为意趣也。略有十六。一示现意趣者。同此诸经中示也。二令厌生死名乖离。三未发心劝导令发心是教也。四以种解脱分者。赞励令不退是利也五已得决择分者庆喜即是喜也。六令入见道。七正入见道断疑也。八得学果成熟也。九得果已令修诸定也。十令得无学果也。十一如摄大乘论别义意令众渐入故也。十二令诸能证别义道理者。发生功德欢喜意趣也。十三令能听别义等者。于说所发生尊重心也。十四教法能引导众生名法眼。恒转教法名法眼恒转也。十五勤修诸善也。十六说无相大乘教也。自下第二释前三门由后三门应随决了。于中先辨真义理门。由远离二边理门应随决了。后类证得教导由后二种。前中初问次释后结。释中初约安立真辨离二边。后约非安立辨离二边。前中有二。一约四谛正辨离二边。广辨四谛义门差别。前中言为治四例说四念住者。修身念住治净增。受念住治乐增。心念住治常增。法念住治我增。四定智者三藏云苦下四行相应智慧名决定智。以苦行治乐净倒。无常行治常倒。空无我治我倒。言生故者离蕴别有生法或我生。相故者我体相相状及业用等可知。言六不净如声闻地者。谓污秽不净。苦恼不净。下劣不净。观待不净。烦恼不净。速坏不净也。执为无性显为无性。显为无性者。谓于诸谛心执为无口说为无也。云何苦谛已下。第二广辨四谛义门差别。中先辨谛相后约谛辨人。前中言八相如前者。此总举指前断灭无欲等是。此中已下随难重释也。言资粮方便清净道总略名道谛者。同对法第八也。又诸菩萨方便道者等者。以资粮道同声闻行。故不别说。复次已下第二约谛辨人。中分三。初明依谛立人差别。次明人有造作等十三法。后约法辨人句义差别。初中言诸谛为据为依为建立处立十三人者。泰云。约苦谛为据集谛为依道谛为建立。约此三谛立十三人。基又云。此等通语据依建立即一物也。不须别配。即三谛皆是。或四谛以证得无为等方建立差别故。欲界菩萨色界菩萨不可思议如来者。此中菩萨不生无色界也。如来身一向无漏。出三界在三界。故名不可思识也。次明造作等十三法有其十段。十二种造作中前四可解。彼胜流造作者。谓彼出家者修胜进行。入圣道作防护是。或生者求胜生故造作。圣人离欲造作。修八解脱造作。练根造作。凡圣引发神通造作。发起无量他利造作。言十一种障随一现前者。十二障中总前后十一种障随一现前为第六障碍障。更无别体也。业有二谓思及思已者。意业名思。身语名思已。言此中差别者至意乐是果性者。泰云。修成果性是根。修未成时因性是界。如次现种信解与意乐。俱以欲胜解为性。然初起因时名信解。后起果时名欲乐。基云。根界二种若染若净随应通用信等五根及五受根意根为体。但现行名根种子名界。大义曰。或初修未满名界是增义。已成满名根根是增上义。故名界故言果因也而体无别信解意乐如诸论。并以欲及胜解二法为体。若染若净皆同亦无差别。但是信解是因意乐是果。即种子名信解果名意乐也。此即诸论证文大义曰。即初起信等时名信解。所以是因。后时起信等名意乐所以是果。非约种子等解。此义如是随眠有二可害非可害者。有种姓者所有随眠名为可害。无姓人名不可害。生略有二谓无暇生及有暇者。问无暇生与八难处宽狭云何。三藏云。受八难身不能修起入圣方便。并名无暇生。习气有二谓无间生习气及前生习气者。景补阙云。现在世熏三性习气。名无间生习气。过去世熏三性习气。名无间生习气。过去世熏三性习气。藏法师云。烦恼种子名前生习气。断惑种已所有气类名无间生。有释次前身所生习气名无间生。第三身以去名前生习气。聚者有三种乃至方便不定者。补阙云。邪定有二。一本性邪定。无三乘性人成无间业。二方便邪者。有涅槃性人遇得在凡位。于三乘中缘起五逆业。正定亦二。一本性正性定成一乘种性。二方便正性定。谓入见道已去。不定亦二。本性不定者此人在凡总成三乘种姓。二方便不定者。遇缘或作邪定或作正定。正定中或作声闻乃至作佛。基云。邪定有二。谓本性方便。初是无种姓人。次是断善根人。通有性无性。大义曰。断善根人通有性。大义曰。断善还续未必邪见聚。造五逆业者决定邪定故。大义曰。正性定有二。本性方便。初者即三乘本有各别决定性。次者即此人已入圣道以去是。大义不定亦有二种一本性二方便。初是本有三乘种姓人。一人身中有三乘种性故。二方便不定者解已入圣道已。然始回向大等入方便。故方不定名方便不定也。前人是凡夫时有三乘种子。或即回心或总定不定人不定其位。次定亦尔。此不定姓人或具三乘种子。或唯具二种子等。有释三聚各有法尔新熏二种子。名本性方便也。下辨句义差别。云复次乃至如其所应者。前解十三种法竟。亦应依彼立十三人。结劝应知。十三人之于十三法中随应有无。故云如其所应。两番四句其义可知。下次第二约非安立辨离二边。中初标非安立真实为圣智境此即中道。次明增益边。言由三因永不应理等者。一若名言有义性者。如名有多义。体亦应多故。二若离长短等多名言。彼长短等义觉不生故。所取义定非实有。此之二因以名遣义。三若如义取名者。见色等时应生名觉。何者既能诠名义依而转。名义相称故知义时应知名也。此之一因以义遣名。可引摄论文问如前说。已下第三问答料简。于中有三。初问如前十六意趣中说别义相应意趣者。此有何义故了第三教导理门耶。答非如言教义相应意趣。但是除遣如言劣义。其余胜义名别义意趣。故意趣能了教导理门。可作此文不与别时意教义相应意趣。与别时意教义相应意趣。与别时义意相变。故名别义意趣。以余胜义除遣别时义意以辨教导。此中随难别解。故余十五更不料简。次解前三理门。由后三门应随决了义。于中初明真义决了为根本故所余理门亦随决了。二明于真义理门随决了者能入五种离生。泰基等云。见道烦恼犹如身中宿食不消。西国呼宿食名为生食。生食在身能作死患。见道烦恼在能作重患。若断见惑如离生食。故由离生。即是心亲云超升离生。即其色入见道。离生人有五种。一是初果。二是超越一来。三是超越不还。四是独觉。五是菩萨也。下辨建立安立非安立二谛所以。有三问答。初问答中道理二缚一时顿断。论主约义说前后断。有师以此将证二乘后智即非断道。以有想故如加行智等。唯识二解而无取惟第二问答中加行有二。一远加行即名资粮道。二近加行即名方便道。欲令二加行道得清净引正断道故。更说安立。第三问答中问意。若如小乘解观于四谛。断二种缚有何过失。更说非安立耶。答中二义。一者若有超越证不还者。依第四定起暖等时。作十六行观安立谛故。应如圣道断二缚极清净。然不许尔。故有相心不断缚。二者若彼有相道能断二缚者。即应与出世道无有差别。然有差别故不应理。上来正辨有五之中前四已讫。自下第五杂决择闻慧地义。有十四句。一辨粗重无有堪能。今此粗重无堪能性即是依附五蕴相续。气类有其五相。一身心沉重。二刚强不调顺。三障碍善作。四怯劣无所堪任。五不随所欲而转。二辨长养根大之法。昔来长养有四。今加避不平等为五。此略有二。一任持长养即是四食。二不损害长养即是后四。谓梦避不平等梵行等至。任持长养有四。一变坏任持是数食。喜悦任持是触食。希望是思。摄受执取是识。三辨五行。身行谓入出息。语行是寻伺意行谓想受等。四业行者业体之行。五寿行者由边际定力转寿令长名寿行。或云即命根体四辨五种不放逸。五辨名色。各有五种名。五种者。一心二心所。此二出体。后三义别。色有五种。一诸大。二大种所造者据体。后三义别。六辨烦恼分之为三。先辨五愚次明五种有爱。基云。一法性爱者。即劫末时法尔爱生上界故。如法尔等。二誓愿爱者。而非此时外余誓愿生彼。三愚痴爱。即外道等计彼为涅槃。四厌离爱。即泛尔厌下爱上也五思择爱。谓圣者生彼定慧上流人等。大义曰。今言有爱。未必缘上二界。但缘内有身即是。法性爱者即任运爱。如第七识俱体。誓愿爱如发愿是我。定愿当得如是如是等。愚痴爱者即无明增爱若生死。亦如外道求生天等。厌离爱者如论云舍法受无羞耻者。即舍受戒法无羞耻也。即今舍人是即厌此事受彼事。思择爱者如思择言人天是胜我法劣也。又热爱种。下明由五种立无惭愧。先辨无惭愧相。后翻显惭愧亦有五相。言三于舍法受无有羞耻者。泰云。此于舍受戒法无羞耻也。七辨恶说法者及恶友相。先明恶说恶友。后翻显善说友。八辨止观。泰云。尽所有性者。知一切法自性也。如所有性者知一切法差别也。真谛师释为如理智如量智者。不顺梵本也。九辨三漏。景云。欲漏五相。缘欲界外五欲烦恼名欲漏。有漏五相者。初三谓缘内三。谓缘内三有身生漏俱名有漏。有漏通。小论据漏增故但说上二界惑名有漏。四能生无欲乐有诸烦恼者。还是中界妙界烦恼。能生有欲乐有诸烦恼者。还是劣界烦恼界。略五相立邪解脱欲无明漏谓有想论等者。此因末劫末见中五论所生无明名无明漏。亦通三界。泰云。内根遍三界为前三。通五欲为后二。恶趣能生死欲乐有诸烦恼。人天能生欲乐有诸烦恼也。基云。大义上二界名无欲乐烦恼。此中无明漏唯取六十二见相应无明唯在欲界。此六十二见名障解脱等故。如八十九以无明为主。此云无明。其实见亦是。如八十九说。然此中唯举后际分别见不举前际见者。以论云欲无明漏。欲者希欲义缘于后际起希欲胜。非缘前际见不名无明漏。即如八十九。十辨诸法差别。景云。一由相者谓十八界各有相状。所依是根相。行者是识相。所住是尘相。亦可所依是诸法因缘。行是有为住是无为。二由体者诸法因有色心等体。即依自相差别以明法体。三由业者诸法各有业用。谓各作用及邪行正行各有相违作用。四由法者即是染净二谛等法。五由因果者近远是因三时业别故。及爱非爱是果。泰云。言相者谓由所依故及行住故者。如眼识以由所依眼根为相。及识相分诸义行相为相。及住自了别即为相也。十一明三种三论。言听闻究竟论者谓诸恶咒术者。泛是咒词不欲求义。但得听闻即为究竟。诤讼究竟论者谓诸外道因明者。景云。无出离意但求过非。新罗皛法师云。因明之兴本始外道。理实通内。论主约本为语。故云外道因明论。陈那等论师欲伏外道。故造因明论。名为内论。今解。邪义因明名外因明。正义因明本是佛说寔以一切外论皆从教而流出也。十二明造论仪式有四。一先归礼。二师。论本大师者即是诸佛。开阐义师者谓诸菩萨。二具六因方可造论。三具四德方可造论。四明造论名庄严经。十三明七种通达。景云。言字通达者通达为常者。如哀阿等音字义恒定。故名为常。楷定义是字义。通达字义者达为无常者。于一法体义明不定故名无常。又达所诠无决定性不同遍计故名无常。若尔字无定性云何说常。由此道理不及前释。法性通达者谓能通达法性安住者。此通达果。法界安住者此通达因。因果之理有佛无佛其义必然故名法性。法界不同真如常住之法。故名法性法界。基云。字义通达达为无常者。即字所诠之义可转变随方处义即立故名无常。如眼名眼亦名照了导等即字所因义是无常也。故知即名句等亦是无常可改转故。又此字因等诸行无常义。故名字义无常也。十四明由十相故具足多闻。前五说德后五听德

同类推荐
  • 鱼藻之什

    鱼藻之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庄渠遗书

    庄渠遗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春明丛说

    春明丛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行营杂录

    行营杂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Main-Travelled Roads

    Main-Travelled Roa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通仙之路

    通仙之路

    道门星阳宗弟子叶雨辰,偶然间得到一面记载惊天法诀的古镜,从此命运悄然逆转,修道界风云,随他而色变。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大哉仙侠世界,且看他如何走出一段通仙之路。不求万法全通,不求水火不侵,只求一个不死不灭的大自在!——————————————————那啥,据说点击本书页面下方的‘加入书架’和‘投推荐票’两个选项,可能会触发隐藏任务~
  • 舞动元素

    舞动元素

    白家,世家都是木系的元素师。可第546代宗主,白玉羽,的儿子——白暮,是火系元素师,所以被家族视为异类。于是白暮14岁时离开就白家,开启了他的旅程……….
  • 千世争锋

    千世争锋

    看烽火变化,品人间滋味,我自逍遥,笑傲天下无人知,斩妖除魔直上云霄
  • 中国零售业竞争与发展的制度设计

    中国零售业竞争与发展的制度设计

    本书是一部研究在加入WT0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零售业公平竞争与进一步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专著。它论述了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了零售业国际化的机理、回顾了零售业对外开放的过程、评述了对零售业开放的种种争议、研究了其他国家零售业开放的制度、详尽分析了各种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及其原因、评价了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市场绩效、预测了零售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面向“后WTO”时代的促进零售业进一步发展的制度设计。
  • 黑客娇妻:霸道总裁的魅影

    黑客娇妻:霸道总裁的魅影

    她是经久不衰的黑客神话,她是一个风一样的女子,来去自如,随意潇洒。他,是铁血强硬的家族首脑,手段刚强、雷厉风行。他们的狭路相逢,彼此的命运从此刻开始纠缠,是爱,是情,是逃,是留,一切无所预知……
  • 重生之神盒修真

    重生之神盒修真

    “王意”出身工人家庭,30岁,因工作中被领导算计开除,伤心欲绝和好友喝酒,回家途中闲逛,机缘巧合落入水中穿越末世仙界,得到仙界神人赠神物传承,结果遇到仙界痴迷功法老者借身练法,秘法失误导致“王意”穿梭时空,返回到地球,可是没想到的是……………。
  • 傲世元君

    傲世元君

    集混沌,逆乾坤,普天之下我为君:汇阴阳,转天宇,主宰日月我为祖。
  • 封仙剑

    封仙剑

    上古年间,神创造了人妖魔三界,三界一直相安无事互不相犯。一天一个神打破了这样的安宁,随后就...............
  • 樱蝶澜贵族学院

    樱蝶澜贵族学院

    她,他,到底前世今生,谁是谁的谁,两世的纠纷何时清除?朋友还是敌人?
  • 皇色剑舞

    皇色剑舞

    大千世界,强者如云,霸者独尊!一个少年以一把神剑耀我神威,劈荆棘,踏尸骨,夺万千造化加于己身!剑之世界,乱世纷呈,传说中的神剑榜上,神剑纷纷祭出,修炼界掀起一场血雨腥风。谁又将笑到最后,傲视群雄,睥睨天下?灵印师,聚灵化印,聚印化诀。铸剑师,横空而现,采天地宝料铸绝世神剑!身具水晶本命剑、拥有无上潜力的少年云天能否力敌天下,睥睨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