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90600000061

第61章

第七十五卷

上来辨施。下辨戒品。初总标。毗奈耶者。此云调伏。调伏三业也。次别解有四。初正辨戒相。次明护非护。第三明转舍因缘。第四略解犯之相。初中分别三聚即为三段。初辨律仪戒。景云。菩萨律仪戒即是声闻七众所受。如出家菩萨即与声闻大僧所判多分是同。在家菩萨即与五戒所判多同。故云是七众所受。理实要期时节有异。即心非心戒体亦异。备云。又解。声闻七众若受菩萨戒时。转前七众戒令成菩萨戒。故言即七众。次辨摄善戒。略解六心应善观察。辨相如文。于前三心不应生起。设起应舍。忍受有罪。第四有罪无罪不定。可解。第五病缠身心不得自在修于善。此忍受无罪。第六障随行心。或愚世俗无义谈说众中观有义利。忍受无罪。余即有罪。如是前三一向有罪。第五一向无罪。第四第六已生忍受或有罪或无罪不定。下辨摄众生戒。当观六处。一自。二他。三财衰。四财盛。五法衰。六法盛。财盛如文可解。法衰者。谓越所受者不得三学。于先未闻乃至不得听闻于先未思不得思惟于未修证不得修证者。失三慧也。是即失于三学。失于三慧名为法衰。与此相违即名法盛。令他财盛不应为者。菩萨为他经营财物给施众生自失三慧及失三学。此不应为。如令财盛法盛亦尔者。菩萨为他说法令他法盛。自失三学令自法衰。此不应为。乃至又诸菩萨作自财盛令他财盛此即应为者。不废三学营事财物自足与人。亦即应为。如令财盛法盛亦尔者。菩萨自令法盛令他法盛不失。作本此亦应为。又诸菩萨作自法盛令他财盛。已下可解。第二明护非护中。初业前所说令修学。次正辨护不护相。于中先辨阙一不护。若护初戒能护余二。后辨假实防护。以三因故名假。谓为令他知故非实防。随顺他故非实修。由他导故不得胜利。又此名实。第三明转舍缘。若有不舍如是律仪至非彼舍者。此戒一受乃至菩提。又舍因缘略有四种乃至当知弃舍菩萨律仪者。景述三藏言。问云。前本地分中明舍菩萨戒但有二缘。一者退菩提心。二起增上品。今此何故明舍有其四缘。解云。开合为异。此中前二总是退菩提心。于中有其三品。若起上品退菩提心。所谓佛果难祈。众生难度。长时苦行无力能行。从今已往不复能行求菩提道。起此心不待发言即便舍戒。即当此中第一缘也。所谓决定发起受相违心。若起中下品心。如前退屈。即复发言。我今舍所学处。尔时便舍。即当此中第二缘也。谓于有识大丈夫前发弃舍言。此中后二总是起增上烦恼犯而舍于戒。于中有二。犯根本四重。二犯随顺四重。前后方便。即当此中后二缘也。言他胜者。由犯四重为破戒所胜名他胜法。泰云。受戒之心名受心。发起相违本受戒心名不同分心。即便舍戒。一心虽未决。于有识别人前发言舍戒。此亦舍戒。三起轻征烦恼。或总犯四重。或别犯一二。亦得舍。四起增上总别犯四重烦恼虽未犯四重。而已舍戒。有释。十重戒中后四名四种他胜法。前六名随顺他胜法。言若有还得清净受心复应还受者。不同声闻犯如析石不可还合。第四略解持犯之相中。先解后结。前中有二。初施物通塞。后摄众通塞。前中言若有叶纸已书正法有婴儿慧众生来乞等者。愚痴众生来乞经卷。或卖或着。施者有罪。欲诫彼人。施者无罪。就摄众通塞中。初约亲怨中人以辨。后约出家依止以辨。结文可知。上来别辨施戒二品决择之义。自下总释六品。于中初牒前广说。许今略说。后正辨之。于中有二。初约五德通辨六度。后别约清净施即六度。前中言无著者。除六弊故。无恋者。于三有因果中无系着故。无罪者。远离六度九门随惑故。无分别者。不观三轮故。回向者。回趣菩提故。如是菩萨由此五德至乃至名艰难慧等者。前本地分中明六度内。二皆有一颂颂于九门。云自性一切门。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逐求。二世乐清净。今此文言菩萨施等即自性门。一切施等即第三门。广说一切嗢拖南颂皆随决了者。辨摄余六门。广随应决了。就第二散释六度清净中。初释施中言由增一次第者。如施门初自性施中唯一。第二一切施中有二。第三难行施即有三。乃至第九清净施中有十。四辨戒品已讫。十净者。即第九门中清净戒有十。于中初一是意乐清净。余九是加行清净。本地四十二云。云何菩萨清净戒。当知此戒略有十种。一者初善受戒。唯为沙门三菩提故非为命故。二者不太沉戒。于违犯时远离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应举戒远离非处生悔愧故。三者离懈怠心戒。于睡眠乐倚乐卧乐不耽着故。昼夜勤修诸善品故。四者离诸放逸所摄受戒。修习如前所说五支不放逸。五者正愿戒。远离利养恭敬贪故。不愿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轨则具足所摄受戒。七者正命具足所摄受戒。八者除于苦乐二边戒故。九者永出离戒。远离一切外道见故。十者于先所受无损失戒。于先所受无缺减故。当知初善受唯为沙门三菩提非为命者是意乐清净。余九是加行清净。加行有五与九清净相摄者。即第二不沉掉第三离懈怠是初无间缺加行。第四远离放逸所摄受或是第二遍修治加行。第五正愿戒是第三回向加行。第六轨则具足。第七正命。第八远离二边。第九永出离。总是第四助伴加行。第十于先所受无损无缺是第五守护加行。第三辨忍。忍有十净中前九名思择力清净其第十名修习力净者。如四十二云。菩萨清净忍略有十种。一遇不饶益事终不返报。二不意愤。三恒现前欲作饶益。四先后无异非一益已舍而不益。五于有怨自往悔谢。六终不令他生疲厌然受谢。七成增上猛利惭愧。八于大师成上爱敬。九于有情增上哀愍。十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断故。故言前九思择力净。第十名修习力净。言思择力净复有四种。如文。一种二种者。初一摄一清净。故言一种。谓初远离罪生清净摄初第一遇不饶益终不返报。第二彼不现行清净摄二清净故言二种。谓第二意不愤第三恒作饶益。后二各摄三种故言三三种。种谓第三无罪生清净摄彼第四先后无异。第五于有怨自往悔谢。第六终不令他生疲然后受谢。第四远离彼因清净摄于第七成上惭愧第八于大师成上爱敬第九于有情增上哀愍。以前九清净名思择力清净。思择力清净中广即有九。略但有四。故得相摄。第十清净名修习力故。与思择力中四种清净性别不相摄受。不忍因缘有三者。此则所治也。第四辨精进有十清净。一安处。本地分中名相摄。二纯熟。彼名串习。三策发。彼名无缓。四方便。彼名善摄。五不虚时住。彼名应时修习。六艰辛住。彼名通达众相。七出离。彼名不退弱。八摄受助伴。彼名不舍轭。九速疾神通。彼名平等。十无尽性。彼名回向大菩提。第五辨静虑有十清净。十清净。本地分名世间清净。二无漏清净。彼名出世清净。三根本方便。彼名加行。四证得根本净。与彼名同。五自在方便。彼名由根本胜进净。六住自在净。彼名入住出自在净。七引发神通自在。彼名舍静虑已复证入自在净。八成就有情自在净者。彼名神通变现自在净。九降伏外道自在净。彼名达离一切见趣净。十无上离系净。彼名离二障净。第六慧有五清净。依本地分四十二云。云何菩萨清净慧略有十种。于真实义有二种。谓由尽所有性及如有性。取真实义故。此二与第一通达诸相同。于流转义有二种慧。谓取正因果故。此二与第二通达缘起同。于执受义有二种慧。谓颠倒不颠倒如实了故故。与第三通达教道同。于方便义慧。谓一切所作所不应作如实了知故。与第四通达士用同。于究竟义有二种慧。谓杂染如实知杂染故。清净如实知清净故。与第五通达证得同。有释。进定各十慧。五清净是九门外更别立之。不及前解。自下第十决择菩提分法品。于中分三。初辨三十七品能治。次辨所治十四种缚。后辨依定修观解脱想缚。初中有二。一随难别解。后辨次第。前中初明四念住。初以如量智别观身受心法。次以如理智通观身等真如。次明四正断。云何菩萨为令未生恶不善法得不生故生欲乃至生思生舍者。修四正勤一一有八断行。如前广说。谓于真如境系心令住者。四四正勤行还观真如。为令一切至乃至广说者。为令二缚得不生故。生欲等八断行。如令已下类后三正勤行也。下辨次第。景云。此中更不论余行相。于念住位者最初系心置所缘境者。在十信位。次于所缘令心安住勤修正断者。在十解。次得定者四意足。在十行十回向。五根在暖顶。五力在忍及世第一。七觉在初地见道。八正在二地已去修道位中。有释。四念住在解脱分善位。四正断在暖法。四如意足在顶。五根在忍五力在第一法。七觉在初地见道。八正在二地已去修道位。今准唯识论等。七觉在初地入心。八正在初地住心已去诸地。次辨所治十四种缚。景云。言相缚粗重缚者。有二处说。一瑜伽上文说末那为相缚。由执取我相不解脱故。六识烦恼名粗重缚。六识粗心起烦恼缚障解脱。二显扬说所执相分名为相缚。以于彼相不厌舍故。能执见分名粗重缚。以能执取缚过粗重。名粗重缚。又粗重缚即是烦恼随眠余势习气。如阿罗汉断惑种尽。仍有习气不调柔性令身语意于缘有失。名粗重缚。如此等义论皆有文。言根缚者。因六根生烦恼缚故名根缚。亦可执着诸根不能厌舍名为根缚。如此由根被系缚时。即有烦恼粗重不调柔性遍在身心不得安稳名粗重缚。二境缚者。于违顺境生彼贪嗔。此有二义。一为境缚心不能舍离。二为贪嗔系缚前境。皆名境缚。三有情展转受相受缚者。仍是经说男为女色女为男色更相爱缚。四建立缚至故名建立者。眼等五根从业生时必取五尘。由五根起增上势力引起五尘于中取执名建立缚。五于所知境无智缚者。不了所知即名为缚。六于能知智无智缚者。不悟能知之智亦名为缚。七后有爱缚者。为贪后有爱之所缚。八无有爱缚者。为执断爱之所系缚。九执着不平等因及无因缚者。如执自在为因或执我等为因。违正因理名不平等。或执诸法自然而有无有因缘。由依邪教执着不平等因及执无因所缚不悟正因。十证得增上慢缚者。于未证谓证增上慢缚。十一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缚者。此缚义总以一切执皆执遍计所执自性故。十二执着数取趣自性缚。即取执心为缚。十三补特伽罗遍知增上慢缚者。实未遍知诸数取趣而谓遍知为增上慢缚。十四法遍知增上慢缚者。实未遍知诸法而谓遍知为增上慢缚。有师判云。于十四中。前四约相辨缚。后十约粗重辨缚。下辨依空修观解脱想缚。于中有二。一辨解脱想缚。二辨解脱十一后后想缚。前中景云。唯观自身身受心法取于内想名初想缚。唯观他身身受心法取着外想。是第二缚。总观自他身受心法起内外想。是第三缚。见有众生可度愿令解脱。是第四缚。由愿令他得解脱故执身等修观住者。是第五想缚。见有修观住人。是第六想缚。备云。此中辨离道品障所得胜利也。且约想数随境说六。下辨解脱十一后后想缚。即于此中循环观故复有十一后后想缚者。从始得念住后转转修时所起想缚。故云后后。谓于身等至是名初转者。于彼四谛染净法中起第一义想。是名初缚。即于苦集杂染第一义中起造作想。第二。即于灭道清净第一义中起无造作想。第三。于灭谛起于常想。第四。于苦集造作起流转想。第五。于灭谛道中起无变异想。第六。于流转起苦想。第七。于苦中由生灭住异自相起有变异想。第八。于前灭谛无变苦集有变第一义中起能摄染污清净一切法想。第九。即于前染净中起于无我无染净想为第十。小乘即就染净非谛法辨于无我。无我之法不离染净。以大乘辨二种无我是其六法故非染净。故菩萨地云。有为无为名有。无我我所名非有。若起此想便称法想。云何名缚。解云。虽顺经教起如此想。然心带取执故名为缚也。即于染净诸法起无自性相想。是第十一。唯知诸法无决定性。亦由情带取执说名为缚。由诸菩萨乃至皆得解脱者。正明依空修习脱缚。自下第一一决择功德品。若依景师释。此下乃至八殊胜来犹是决择是菩提分法品。其深密经文全是决择功德品。虽有此判。今还依前判。玄师亲承三藏有此传也。于中分二。初随义难彼。后引深密经以辨七义。前中有四。初破初学大乘恶取空者。次成立大乘教起因缘。第三明自共相观能证佛法。第四明由八殊胜诸地转。初中先举邪执。二正征破。景云。言于大乘中乃至一切皆无者。彼初学者作如是言。依他圆成依世俗门一切皆有。依胜义谛一切皆无。以依他无生圆成无性故。次下论主重征定之。应告彼言乃至而起说故者。外人答言。依他圆成皆无自性。是胜义谛。于无性法假名建立为起言说更相教示。名为世俗。下论主征。名言世俗为从因有自性所得为唯名言世俗说有者。且据依他色心等法世俗说有。为从因生自性可得。为无因生唯名言中世俗说有。此两问定。自下正破。若名言世俗从因有者至不应理者。要是有法方从因生。若立世俗从因而生即是有法。而言非有。不应道理。若言佛说因缘所生我说即是空。虽从因生何废空者。即应返问。为从因生空。为从因生有。生空。龟毛兔角应从因生。以俱无故。若生有者。即是有法。云何名空。应知经意因缘生法者。即是依他。依他法上无决定无自然生性。故云我说即是空。若唯名言世俗有。名言世俗无事而有不应道理者。若言世俗不从因生。即无因果。无因果法无。就何施设名言世俗。故云名言世俗无事而有。不应道理。又应告言。长老何缘诸可得者此无自性者。此重征问现可得法何缘无性。彼若得言颠倒事故者。外人答曰。虽现可得以颠倒故皆无自性。复应告言此颠倒事为有为无者。重二问定。若言有者说一切法由胜义故皆无自性不应道理者。汝若许有彼颠倒事。即有苦集因果法性。而言诸法由胜义故皆无自性。不应道理。若言无者颠倒事故诸可得者此无自性不应道理者。若颠倒事毕竟无者。应不可得犹如兔角。今现可得而言无者。不应道理。泰云。此是清辨等计。被慈氏所破。牒释文义。如前第七十三卷记述。备师复云。清辨论师作如是计。依他起性以世俗故有。以胜义故无。遂违中道。解。放勒弁依他圆成有无即义。又解。中百论等宗名恶取空。前解为胜。以护法菩萨释百论等所辨中道之义。护法宗承论伽。彼瑜若违瑜伽。何用造释。次成立大乘教起因缘。景云。由彼西国诸部小乘皆不信有大乘理教。见学大乘者名为空华。汝立真如本来是有不生不灭。与彼外道立我本有不生不灭有何异耶。又汝所依大乘教门佛于何处而说。为何人请谁请佛说有何略何广说。故汝所立大乘教门不可依信。我宁依彼涂灰外道。由如此事故立大乘教起。由五相故思择大乘经起因缘说谓为于说者生恭敬故起第一说者。诸经中说世尊住在某方某林说处之言。为摄众生故起第二说者。即诸经中引同闻众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人等言。为于正法生尊重故起第三说者。即经中说解脱月等请说经人。不请而说闻法之徒不生难遭之想。为生尊重待请而说。为叙事故起第四说者。即诸经中佛为时众略标章也。为欲宣说真实义故及多所说作故起第五说者。即诸经中广说之言。达云。一者如是我闻等是。二者列众。三者如梵王请故等说发起序也。四者谓于正宗分中略说所说事。五请为欲宣说真实故者广分别义也。及多所作故者时众得益依教奉行也。第三明十二处自共二观有十无颠倒道能证所有不共佛法。六是自相观。四是共相观。一者了知随眠等名遍计构画唯有名言即显眼等自性不可言说。二者了知于处遍计所执摄受虚妄即显外处之自相。三者了知依他从因转生。四者了知依他自然而灭名坏转相。五了知清净转相乃至当知此依二业。一生起清净是道。二寂灭清净是灭。六者了知有为可为名言安足处此上自相下是共相。七者了知无常空及无我。八者了知所证无分别起所行之理。九者了知所证但是出世智所行法。十者了知圣道为涅槃因。第四明由八殊胜于诸住地后后转胜。此是通诸地之德也。自下第二引深密经以辨七义即为七段。初如理请问菩萨等问胜义。第二广慧菩萨问心意识义。第三德本菩萨问三性之义。第四胜义生菩萨请问三无性义。第五慈氏菩萨请问奢摩他毗钵舍那义。第六观自在菩萨问诸地义。第七曼殊室利菩萨请问三身义。就初问胜义谛相中。先开五门。第二依门解释有其四段。初解二离言二门。于中初总牒指经。后别引其文。前中言解深密经者。此经有四翻。一流支翻名深密解脱经。二求那跋陀罗翻名相续解脱经。三真谛翻名解节经。四玄奘翻名解深密经。梵本一音具含三义。一两物相续义。二骨节相连义。三深密义。历代三藏各取一义故译名不同。就别引经文中。先长行广辨。后以颂叙。就长行中有三问答。初问答中言最胜子者佛是最胜。明彼菩萨是最胜之子名最胜子。旧云佛子。答意佛为众生假说有为无为。而无随名。有为无为真实法体。故言无二。答言一切法有二。一者有为二者无为者。开二门也。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此初答也。第二问答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者。诸法本离名言。佛为众生假说有为。名假施设。又解。劫初梵王等立诸法名。名为本师。问若如后说者。何故深密解说云如来名字。解云。外道称自师名如来。故无有过。若解说经云大师。言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等者。但以众生随名起执。于佛假施设句执有定法。故言是遍计所集乃至不成实故。非是有为。言无为者亦堕言辞者。佛为众生假立无为。亦堕言辞假施设句。堕名起执非无为也。设离有为无为小有所说其相亦尔者。设如犊子部立第五法藏名不可说。不可说是有为无为。亦是假立言说施设。上来未就遍计所执以答前问。然非无事而有所说等者。由有幻等依他因缘之法缘之起说也。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乃至其相亦尔者。亦破犊子部说不可言法藏亦但有名言。然非无事而有所说等者。由证离言法性为他假说。谓之无为。第三问答如何此事彼诸圣者证离名法为他假说。或谓有为或谓无为。答中先喻后合。喻中先举愚者执幻事为实。以未悟故。初后更思。次明智者了幻事非实。后不复思。合中亦二。初合凡愚。后合圣智。颂中彼或不定或邪定者。即是不定聚及邪定聚人妄起执着。第二解超寻思所行相中。初总牒指经。后别引其文。法涌菩萨请问。次如来答。菩萨问中言殑伽河沙者。即旧云恒河沙。种种意解者。深浅粗细非一也。别异意解者。两人共诤不得水乳也。变异意解者。取舍向背前后变异。如来答中先长行后颂。长行中法喻合也。法中先标后释。释中有五复次。喻中有五番如次喻前五法。或通喻也。合但总合。言不能寻思等者。一解。以现量不能思。比量不能度。圣言量不能令信故也。又解。种种意解故言不能寻思。别异意解故言不能比度。变异意解故言不能信解也。颂中初有三句别颂五法。后一句结其义名。第三解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中。初牒指经说。次正引其文。先善清净慧菩萨问。第二佛答。前中言有众菩萨等是胜解行也。同一会坐等者。地前菩萨未正证如。但作意言分别观行。故名胜行地菩萨。下佛答中先长行中法喻合也。法中先述成总说。后别释其义。于中有三复次。初言非于初行如是行时名能通达等者。非观诸行与彼胜义定一定异观行之时名能通达。何以故。若胜义谛与诸行一。一切异生现见诸行应证胜义。皆已见谛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稳涅槃乃至菩提。若胜义谛与行异者。已见真如见谛之人于诸行相应不除遣。以彼诸行与其胜义一向异故。所以者何。若即行辨胜义谛者。由证胜义即遣诸行。今既体异。虽见胜义不遣诸行。诸行不遣故不脱相缚。乃至不得菩提。此返难。由于今时已下顺释。第二复次若胜义与行十应同杂染。若与行异应非诸行共相。第三复次若行与胜义一者应同胜义。无有差别。若尔已见诸行即为最竟。不后更求胜义。胜义与行而不异故。若一向异者。不应就行明无我性是胜义也。又应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者。胜义与行超然有异。是即见胜义时应不除染。见染行时应不障净。顺说可说。次辨喻中。举十四喻教示。如文。下合喻中。先合后结归本宗。言微细极微细等者。此有两解。一云。凡夫不能见故云微细。二乘不能穷底故云甚深极甚深。解了地无不能通达故云难通达极通达。二云。世间闻思修慧如次配释也。颂中言行界者。有为诸行性类差别故名行界也。余文可解。第四解其第五遍一切一味相。于中初牒指经说。次正引其文。先长行后颂。长行中文分有三。初佛问善现知几有情有慢。二善现举其所见仰咨。二明总中小大无量。三明中小大无量。三明齐何名得。四明通达及得。初中景备同云。经说别法止观复说缘总法止观者。于十二部经别缘一一部经随顺真如等修于止观名缘别法。若总十二部经思惟此法随顺真如等名缘总法。今解。于一一部内但缘小分名缘别法。若缘全部乃至具缘十二部名缘总法。言随顺趣向修入者。如次配闻思修慧也。若约位说。随顺是回向已下。趣向是暖顶忍。修入是世第一法。修入初故也。次明小大无量。谓缘一部教法入真如总观名缘小总法。若缘一分齐中十二部经名缘大总法。以十二部有众多义。即如法华经自说一种十二部法。涅槃经中后说一种十二部界。华严经复说一种十二部事。故云若缘无量如来法教等随顺真如观名缘无量总法止观。第三明齐何名得缘总法止观。问意齐何名得缘彼真如总法止观。下答由五缘故当知名得者。即举十地中五修所得五果以为五缘。由具此缘名得缘总真如法也。无著菩萨取此处文。摄论中说。何等五修。云何五果。一集总修。二无相修。三无功用修。四修炽盛修。五无喜足修。如此五修论体不异。于一念中随义说五。谓集一切总为一聚简要修习唯观真如。即集总修为简骨琐事境总观世尊。三佛现本宗。初云善现者。旧云善吉。即须菩提也。次善现仰咨世尊中。景师云。言由得蕴故者。得蕴观行也。此句是总。得蕴相观能得蕴因。即集观。次二句观蕴起尽。即是生灭。即观行苦。得蕴灭者。观数灭也。得蕴灭作证者。观蕴能治道也。由得谛故者。得谛观行也。此句是总。次有二句观苦。得谛永断是集。作谛是灭。得谛修习是道。由得界故者。得界观行也。此句是总。得界相者。观能得界因。即集观。次二句即观界是苦。种种性者。界有十八等。非一性者。于一一界中有众多差别。下二句即灭道观也。由得念住者。总得念住。得念住相者。观念住因。能治所治者。念住为能治。四倒名所治也。景师云。由得蕴故者。存蕴简界处等。得蕴相故者。积聚义分段义等是蕴义。得蕴起者。苦谛从因起故。得蕴尽者。集谛果法生时因即尽也。下二句即灭道可知。由得谛者。简余善巧。得谛相者。谓四谛十六行相等也。下四句如次是四谛也。由得界者。存界简蕴等。得界相者。种族义性别义是界义等。得念住修者。初乘时。未生合生者。已习行。生已坚住等者。超作意也。余文可解。下佛现本宗中法喻合也。法中先标后释。释中有三复次。初复次中明胜义谛。即是蕴界处。缘生谛食三十七品家一味真如相。无别异相。第二复次中。通达一蕴真如胜义无我性已。更不寻求别余蕴。乃至八圣道支胜义无我性也。第三复次明蕴界处。乃至道支展转异相一切法真胜义亦异相者。即胜义亦有因缘从因所生等可知。下喻及合。如虚空遍诸色类。喻彼真如遍诸法类。颂文可解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遗论九事

    遗论九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风玄战

    天风玄战

    天风大陆浩瀚无边,武风兴盛,高手如云,大大小小的帝国多如牛毛,各方豪强争霸不断,且看一个小小的猎户第子如何扬名大陆。
  • 陆少的暖婚新妻

    陆少的暖婚新妻

    “苏简安,你是老子的女人,想逃?晚了!”“陆薄言,凭什么你在外面搞三搞四,我就只能守着你一个人?”“苏简安!”“陆薄言,我也要去外面找男……唔……”“闭嘴!老子只有你一个女人!”
  • 青少年成才的9大智能

    青少年成才的9大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世界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力Ⅱ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科学事实:每一个青少年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多种智能,而并非只是单一的智能。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结合我国青少年智能素质的现状,本书总结归纳出符合我国青少年人生成长的9大智能,即记忆智能、想象智能、思维智能、创造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艺术与审美智能、研究与实验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本书从多维的角度、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评价青少年的智能,是帮助广大青少年有效地自我开发潜能、创造未来成功人生的一种有益探索。
  • 邪王霸爱张狂妃

    邪王霸爱张狂妃

    她,是现代怪盗,张狂无比,只要是她看上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都会到她手上,她,倾城倾国,却素天夜众所周知的废物小姐,但,那只是表面,暗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华横溢,只因凤家在天夜的地位足以威胁皇家,为了凤家她装疯卖傻,连自己家人也不知情,他,邪魅非凡。俊美无比,却冷血无情,女人于他,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玩物罢了,当张狂无比的她遇上邪魅无情的他,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片段—【呀,真是不好意思,不注意踩到你了】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开口,让男子眯了眯眼,只因女子话中的张狂,随即邪魅一笑,【没关系,就用你自己来赔吧】轻轻的一句话,却让女子瞬间变脸,极速后退,却终究逃不出他的手心,看邪王如何霸爱张狂妃……
  • 萌妻天下:腹黑帝尊毒舌妻

    萌妻天下:腹黑帝尊毒舌妻

    世界上最自恋,最爱财,最可爱的是谁?凤灵歌。她总是想着该怎么摆脱这一个大腹黑,他总是想着该如何扑倒身材小小的她。某妖孽感叹,此生遇见你,足矣。某女子感叹,此生遇到你,悔矣。当凤灵歌的身边绽放出一朵朵桃花,他道:“小丫头貌似桃花有点多呀。”凤灵歌看着他道:“你身边的桃花也不少。”他微微一笑,道:“那好,我除去你的桃花,你除去我的桃花。”我去…她的一世英名毁在了这个妖孽身上了…
  • 凤舞九天:傲视天下

    凤舞九天:傲视天下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金牌杀手----“毒蛇”。她是慕容家族中最卑微的嫡女。当两个毫无关系的人的命运中出现。交点,黑色眼瞳转成红如血,那些蔑视过她的人纷纷傻眼……他是冰冷倨傲的邪王,是心狠手辣的教官。在她走向巅峰之路上遇到了他,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
  • 异世宅男成仙

    异世宅男成仙

    宅男穿越,大自在逍遥行。“大天才,再让你三招,只要能让我头发丝动一下,就算你赢!”黎衡大言不惭的说着。他看着众人暗骂狂妄的同时,一道道光华从众人头顶汇聚到自己的识海,识海中一朵七彩云的渐渐诞生……“若能再采集十万朵念力云,可以教你一门仙之法!”体内另外一个声音传来……(本书以A签,放心收藏!)
  • 医尊天下

    医尊天下

    十八年前,孙付康因为一个“情”字退隐江湖,归于山林,行医济世,救死扶伤;十八年后,孙彦臣因为不治之症下山闯荡,意外地却开启了一条另类修真路。问世间谁为至尊?医者,尊天下!
  • 爱情让我们无奈

    爱情让我们无奈

    为了家庭、情人苏蒙,凌波,柳絮儿被迫走出农村,外出淘金;在没有能力和学历的情况下备受侮辱,心灵在挣扎中寻找解脱,姐妹之间矛盾争执,爱人之间曲折坎坷让其苦不堪言,但她们依然坚强的承受着,坎坷的经历后她们依旧相信明天是美好的,和爱人一起奋斗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