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56300000002

第2章

清浙水慈雲沙門續法集

門人證詢較

賢首大師。判釋一代佛教。不出三時。十儀。五教。六宗。三觀。

言三時者。有別有通。

別三時者。第一日出先照時。為圓頓大根眾生。轉無上根本法輪。名為直顯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轉同成別。所謂或日初分時入。初善是也。故華嚴云。譬如日出。先照須彌山等諸大高山。如來亦復如是。成就無邊法界智輪。常放無礙智慧光明。先照菩薩諸大山王。法華方便品云。我始坐道場。時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信解品云。爾時長者。處師子座。眷屬圍繞。諸人侍衛。出內財產。注記劵疏。窮子見父。馳走而去。即勑使者。追捉將來。窮子驚喚。迷悶躃地。其經即是華嚴梵網等也。

第二日昇轉照時。先總後別。

總者。此轉照時。為下中上三類眾生。轉依本起末法輪。名為方便教。令彼三類人等。轉三成一。所謂或日中分時入。中善是也。故華嚴云。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楞伽云。日出光等照。下中上眾生。如來照世間。為分部諸法。法華方便品云。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別者。於日中分。照有三轉。謂初轉。中轉。後轉時也。

初轉時者。謂佛初於鹿苑。為鈍根下類眾生。轉小乘法輪。名為隱實教。令彼凡夫外道。轉凡成聖。華嚴云。次照黑山。如來智輪。次照聲聞緣覺。法華云。長者知子。愚癡狹劣。即以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汝可語之。云當相雇。除諸糞穢。倍與汝價。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其經即是提胃阿含等也。

中轉時者。謂佛次於中時。為中根一類眾生。轉三乘法輪。名為引攝教。令彼二乘人等。轉小成大。華嚴云。次照高原。如來智輪。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其心器。示廣大智。法華云。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其經即是深密方廣等也。

後轉時者。謂佛次於後時。為利根上類眾生。轉大乘法輪。名為融通教。令彼權教三乘。轉權成實。華嚴云。然後普照一切大地。如來智輪。然後普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熟故。法華云。爾時長者。自知不久。示其金銀。真珠玻瓈。諸物出入。皆使令知。其經即是妙智般若等也。

第三日沒還照時。為上上根眾生。轉攝末歸本法輪。名為開會教。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轉偏成圓。所謂或日後分時入。後善是也。故古德義取出現文意說云。如日沒時。還照高山。如來智輪。最後還照菩薩諸大山王。十定品云。譬如日天子。周行照曜。晝夜不住。日出名晝。日沒名夜。菩薩亦復如是。法界品云。譬如日輪。無有晝夜。但出時名晝。沒時名夜。菩薩智輪。亦復如是。無有分別。但隨心現。教化眾生。法華方便品云。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信解品云。父知子心。漸已曠大。即聚親族。說是我子。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子念昔貧。今於父所。大獲珍寶。甚大歡喜。其經即是法華涅槃等也。

通三時者。第一唯約一念時。謂於一剎那中。即遍法界無盡之處。頓說無量諸法門海。

第二盡該一化時。謂從我佛初成道時第二七日。乃至如來般涅槃夜。於此一代時化之中。普遍重重法界之處。常說種種無盡經法。

第三遍周三際時。謂盡前後際各無邊劫。常恒周遍。演說諸經。初無暫息。

第四攝同類劫時。謂彼三際無邊劫中。一一劫內。各攝無量同類劫海。如長劫唯攝長劫。短劫唯攝短劫。然時與劫。各有多相。華嚴明時有八。謂長。短。染。淨。廣。狹。多少。劫有十二。謂長。短。一。無數。有量。無量。有盡。無盡。一念。不可說。一切。非劫。於彼無量同類劫中。恒說一切權實教門。

第五收異類劫時。謂彼無邊一一劫中。各攝無量異類劫海。如長劫攝短劫。短劫攝長劫等。於彼一切異類劫內。恒說諸法。

第六以念攝劫時。謂於一念之中。即攝前後無量無邊同異類劫。一念既爾。餘一切念一一念中。皆各普攝盡前後際一切劫海。如是時劫說無盡教。

第七劫念重收時。謂一念中所攝劫內。復有諸念。而彼諸念。復攝諸劫。一念既爾。餘一切念劫內諸念。攝劫亦然。是則念念既不盡。劫劫亦無窮。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於彼諸劫說諸經海。

第八異類界劫時。謂前之七重。且約同類。如今娑婆一類界等。今辨樹形江河形等無量無邊異類界剎。剎既同處。而有時劫不同。亦有時劫相同。而有長短各別分齊。然世界形相。略開二十種。華藏品云。須彌山形。江河形。迴轉形。旋流形。輪輞形。壇墠形。樹林形。樓閣形。山幢形。普方形。胎藏形。蓮華形。佉勒迦形。眾生身形。雲形。諸佛相好形。圓滿光明形。種種珠網形。一切門闥形。諸莊嚴具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又收彼界。總成八類。謂穢世界。淨世界。小世界。大世界。麤世界。妙世界。狹世界。廣世界。並盡彼界時劫。常說一切諸法。

第九彼此攝入時。即彼異類界中所有時劫。亦復各別相收。或同異類界時。互相攝入。若念若劫。重重無盡。同前四五六七。悉於彼時。恒說諸門。

第十以本收末時。謂以非劫為劫故。如華藏界中。以非劫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爾。以時無長短。離分限故。以染時分。說彼劫故。以時無別體。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時亦隨爾故。於此無量不可說劫。常說諸教。初無休息。

言十儀者。第一本末差別門。謂本末同時。始終一類。各無異說。然有三位。一。若小乘中。則初度陳如。後度須跋。中間亦唯說小益小。如四阿含五部律等。二。若約三乘。則始終說三。通益三機。中亦說三益三。如密迹等。三。若約一乘。則始終唯為圓機。說於圓極。其中不通小乘三乘。復攝九世。該於前後。更無異說。如華嚴等。然此三類。依於此世根性定者。常開如上一類之法。故佛所演。各通如終。更無前後。

第二依本起末門。此有五類。謂初為菩薩說大。二為緣覺。三為聲聞。四為善根眾生。五為邪定。如出現品。日照高山。及三千初成喻中。廣辨其相。皆明先大後小。約法名從本起末。以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十八本二。皆大乘出故。約機各是一類之機。非約一機前大後小。

第三攝末歸本門。依無量義經。初時說小。次說中乘。後時說大。法華亦云。昔於波羅柰。轉四諦法輪。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深密妙智說。皆先小後大。然此門中。有二類人。一者。一人備歷小大。如四大聲聞等。二者。先稟小人。未必後時稟大。以小性定故。而聞後時說大。故異前始終俱小。後稟大人。未必要從小來。以有頓悟機故。而知先來說小。故非前始終俱大。

第四本末無礙門。謂初舉照山王之極說。明非本無以垂末。後顯歸大海之異流。明非末無以歸本。故本末交暎。與奪相資。方為攝生之善巧矣。是故通諭。總有五位。一根本一乘。如華嚴。二密意小乘。三密意大乘。四顯了三乘。皆如深密。五破異一乘。如法華。

第五隨機不定門。謂上之四門。初門明三類機。始終常定。次門明五類機。異時常定。三門明一類機。自淺之深。四門明二類機。初機聞頓。後機從淺至深。更有一類不定之機。或從小乘。次入三乘。後入一乘。亦有從小。直入一乘。或多類機。隨聞一句。異解不同。

第六顯密同時門。謂同聽異聞。若互相知者。是顯不定。若互不相知者。即是祕密。顯密同時。亦無前後。

第七一時頓演門。謂上來諸門。一時頓演。華嚴經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第八寂寞無言門。謂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句。般若云。我從成道已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

第九該通三際門。謂此上諸門。盡通三際。經云。一法門中無量門。無量千劫如是說。

第十重重無盡門。謂前之九門。隨時隨處。重重無盡。皆無前後。經云。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

言五教者。初。小乘教。亦名愚法二乘教。異大乘故。逐機設故。隨他語故。以明法數。一向差別。所謂揀邪正。辨聖凡。分欣厭。析因果也。

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但明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為始。但明一切法相。有成佛不成佛。故名為分。

三。終教。亦名實教。由明緣起無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

上之二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故總名漸。

四。一乘頓教。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說故。思益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楞伽云。初地即為八。無所有何次。不同於前漸次修行。不同於後圓融具德。故立名頓。問。此若是教。更何是理。答。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別為一類離念機故。亦為對治空有俱存三種著相人故。即順禪宗。

五。圓教。統該前四。圓滿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依普賢法界。性相圓融。主伴無盡。身剎塵毛。交遍互入。故名圓教。華嚴云。顯現自在力。為說圓滿經。無量諸眾生。悉受菩提記。

若約所詮法相者。初小教中。說有七十五法。唯明人空。不明法空。縱說法空。少不明顯。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故阿含云。貪恚愚癡。是世間根本。未盡法源。故多諍論。

總相如是。別舉十門。

說唯六識。分為心意識。除佛一人有菩提性。餘諸眾生無佛種性。資加見修證中。忍位得不退轉。聲聞下根極疾三生得果。最遲經六十劫。獨覺中根。極疾四生。遲經百劫。如來上根。定滿三祇。

但分段身。至究竟位。斷煩惱障。證我空理。既趣寂後。皆無回心。

佛果相好。唯是無常。娑婆閻浮。為佛報土。三千百億。即攝化境。此釋迦身。報非法化。或立為二即有生身化身佛別。

二始教中。廣談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數。說有百法。決擇分明。故少諍論。

但說諸法一切皆空。不說不空中道妙理。

總相雖爾。別開二門。先對他教辨異。

初。相義有十。說有八識。唯是生滅。依生滅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

法爾種子。有無永別。是故三乘五性。決定不同。

既所立識。唯業惑生。故所立真如。常恒不變。不許隨緣。

依他起性。似有不無。非即無性真空圓成。經說空義。但約所執。

既言三五乘性不同。故說一分眾生。決不成佛。名生界不減。

真俗二諦。迢然不同。非斷非常。果生因滅。同時四相。滅表後無。根本後得。緣境斷惑。義說雙觀。決定別照。以有為智。證無為理。義說不異。而實非一。

既出世智。依生滅識種。故四智心品。為相所遷。佛果報身。有為無漏。

次。空義有五。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即是真如。能了此者。即名真智。所詮法義。不出二諦。法相名俗。無為為真。有謂依計。空謂圓成。雖說佛身。五求不得。得即虗妄。無得乃真。離一切相。名佛功德。

次約當教詳明。亦有十門。

說賴耶識。為諸法依。從業種生。唯是生滅。

就有為中。立五種性。由法爾故。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無永別。

資等五位。乾等十地。修至加行性地位中。得不退墮。

成菩提道。定滿三祇。

亦是分段。至究竟果。

聲聞緣覺。斷煩惱種。分斷所知。菩薩俱斷。但於二障。分別起者。地前伏現。見道斷種。俱生起者。於十地中。漸次斷滅。金剛定盡。

決定性者。趣寂不回。不定性者。並回向大。

三十二相。是化身好。八萬四千。是報身德。但此修生。及佛法身。俱常無常。

以釋迦身。隨他受用。實報淨土。在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如來法身。唯真境界。釋迦佛身。化非法報。或分生法二身。或開三佛四佛。三終教中。多談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會歸性。盡大乘說。故無諍論。

由明不空。真如中道。不但說空以為至極。

總相雖爾。別亦二門。先對他教辨異。

初。對相亦十。所說八識。通如來藏。隨緣成立。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非一非異。一切眾生。平等一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

但是真如隨緣成立。依他無性。即是圓成。一理齊平。故說生界佛界。不增不減。

第一義空。該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雖空不斷。雖有不常。

四相同時。體性即滅。緣境斷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斷。二而不二。說為內證。照惑無本。即是智體。照體無自。即是證如。非智外如為智所證。非如外智能證於如。既世出世智。依如來藏。始本不二。則有為無為。非一非異。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墮諸數。況於報體。即體之智。非相所遷。

次。對空亦五。但明自性常住真心。方為實理。此真如體。唯是一心。一心真實。本自能知。通於理智。徹於染淨。所詮法義。具足三諦。色等即空。是為真諦。空即色等。乃為俗諦。一真心性。非色非空。能空能色。名為中道第一義諦。

遍計執性。情有理無。依他起性。相有性無。圓成實性。理有情無。性有相無。一切諸佛。自體皆具常樂我淨真實功德。身智通光。一一無盡。性自本有。不待機緣。

次約當教詳明。亦有十門。

說棃耶識。乃是真如隨緣合成。是故八識。通如來藏非唯生滅。就真如中。立種性故。遍諸眾生。皆有佛性。信等五十二位之中。修至初住。即得不退。行成佛果。不定三祇。亦無百劫修相好業。地前留惑。受分段身。初地斷種。受變易身。於二障中。正使習氣。三賢伏現。見道除種。地上侵習。佛位究淨。一切二乘。無不回心。

報身相好。八萬四千。修生法身。亦常無常。所住依果。在三界外。數世界種無量恒沙。為一佛界所攝化境。如來法身。唯以妙智。或以境智。釋迦佛身。亦法報化。或立二身三身。或建四佛五佛。

四頓教中。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與三自性俱空。八識及二無我盡遣。訶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如淨名默住顯不二等。是其意也。

總相如是別亦十門。

說一切法。唯一真如。離言說相。名為種性。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有何行位漸次差別。既惟一念。無時可說。所依身分。亦不可說。一切煩惱。本來自離。二乘聲聞。非回不回。

一切佛身。唯一法身。相盡離念。平等平等。不可說有功德差別。亦不可說常與無常。依真而住。非有國土。如來法身。非境非智。釋迦佛身。法非報化。是故唯立一實性佛。

五圓教中。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十十法門。各攝法界。

總相如是。別亦十門。

說一法界性起為心。或開十心以顯無盡。菩薩種性。即因即果。盡三世間一切諸法。甚深廣大。與法界等。攝前諸教所明行位。始從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隨得一位。得一切位。一切時分。悉皆不定。念劫圓融。自在無礙。但分段身。至於十地。斷除惑障。一即一切。一切二乘。並已回竟。悉無所回。

佛實相好。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業用亦爾。然德用體。通常無常。靈山淨土。華藏世界。無量雜類諸國土海。皆是十佛攝化境界。如來法身。境智存泯。或具或絕。釋迦佛身。非但三身。亦即十身。故立十佛以顯無盡。

若出斷證分齊者。初小教中。先聲聞位。有五。一。資糧位。修五停心。總別相念。三種觀行。二加行位。觀四真諦。漸能伏除煩惱分別。三。通達位。即須陀洹。斷三界八十八使分別見惑。見真諦故。又名見道。四。修習位。謂於欲界九品俱生思煩惱中。斷前六品。名斯陀含。斷後三品。名阿那含。五。無學位。斷上八地七十二品俱生思煩惱盡。名羅漢果。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名有餘涅槃。若灰身泯智。名無餘涅槃。

次辟支。有二。一。緣覺。值佛出世。稟因緣教。觀生滅門。覺真諦理故。二。獨覺。出無佛世。獨宿孤峯。觀物變易。自覺無生故。雖名不同。行位無別。然斷三界分別俱生。與聲聞同。更侵習氣。故居其上。

後明佛。從本因地初發心時。緣四諦境。發四弘願。於三僧祇。修六度行。初祇從古釋迦至於尸棄。值七萬五千佛。若望聲聞。即資糧位。二祇從尸棄至於然燈。值七萬六千佛。齊煖位。三祇從然燈至毗婆尸。值七萬七千佛。齊頂位。修行六度各各滿後。更住百劫種相好因。是下忍位。次入補處。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動。為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位。後一剎那。人第一位。發真無漏。三十四心。頓斷分別俱生煩惱習氣。在於染變化土。成劣應身佛。坐生草座。說小乘諦緣之法。令彼一類下下凡夫外道。轉凡成聖也。

二始教中。信等四位。伏除二障分別現行。與小教總相念齊。即資糧。乾慧地也煖等四加。伏除二障分別種現。與小教四善根齊。即加行。性地也。初地斷二障分別種。與小教初果齊。即通達。見地也。三五七地。斷二障俱生現種三五七分。與小教二三四果齊。即薄欲。離欲。已辨地也。八地斷八分。與小教辟支齊。即辟支地也。九地斷九分。與小教佛果齊。等覺斷十一分。即菩薩地。修習位也。妙覺十二分盡。即佛地。究竟位。在於淨變化土。成勝應身佛。坐天衣座。說大乘空相之法。分彼小乘。及下根凡夫外道。轉小成大也。

三終教中。七信伏二障分別俱生現行麤分。與始十向齊。十信伏二障分別俱生現行細分。與始第一齊。初住除煩惱分別俱生現行。與始初地齊。七住除所知分別俱生現行。與始七地齊。二行伏二障分別俱生種子麤分。與始妙覺齊。十行伏二障分別俱生種子細分。初向除二障分別俱生種子麤分。十向除二障分別俱生種子細分。四加伏二障習氣。初地至妙覺。斷習氣十二分。在於受用土中。成受用身佛。坐金剛座。說大乘藏心之法。令彼權教菩薩。及二乘人。并一類中根凡夫外道。轉權成實也。

四頓教中。初信伏二障分別俱生現行。與終十信齊。七信除煩惱分別俱生現行。與終初住齊。初住除所知分別俱生現行。與終七住齊。七住伏二障分別俱生種子。與終二行齊。十行除二障分別俱生種子。與終十向齊。初向除習氣一分。與終初地齊。二地除習氣十二分。與終妙覺齊。妙覺除習氣二十二分盡。在於法性土中。成法性身佛。坐虗空座。說一乘真性之法。令彼漸教菩薩。及二乘人。并一類上根凡夫外道。轉漸成頓也。

五圓教中。初信除煩惱分別俱生現行。與頓七信齊。七信除所知分別俱生現行。與頓初住齊。九信伏二障分別俱生種子。與頓七住齊。十住除二障分別俱生種子。與頓十行齊。初行除習氣一分。與頓初向齊。初向除習氣十一分。與頓初地齊。二地除習氣二十二分。與頓妙覺齊。妙覺除習氣三十二分盡。在於無障礙法界土中。成無障礙法界身佛。坐普融無盡師子座。說一乘緣起法界之法。令彼偏教菩薩。及一切回心佛果二乘。并一類上上根凡夫外道。轉偏成圓也。

言六宗者。一。隨相法執宗。謂一切我法中。起有無執故。即小乘諸師。依阿含緣生等經。造婆沙俱舍諸部論等。

於中又六。一。我法俱有宗。此中有二一。人天乘。二。小乘。謂犢子。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山部等。彼立三聚法。一。有為聚法。二。無為聚法。三。非二聚法。初二是法。後一是我。又立五法藏。一。過去。二。現在。三。未來。四。無為。五。不可說藏。此即是我。以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然此一部。諸部論師。共推不受。呼為附佛法外道。以諸外道所計雖殊。皆立我故。

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上座。多聞等。彼說諸法。二種所攝。一名。二色。或四種所攝。謂三世及無為。或五種所攝。謂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為。故一切法。皆悉實有。於諸法中。並不立我。以無我故。異外道計。又於有為之中。立正因緣。以破外道邪因無因。然外道見。雖有九十五種。或計二十五諦從冥生等。或計六句和合生等。或謂自在梵天等生。或謂微塵宿作等生。或執時方虗空等。而為世間及涅槃本。統收所計。不出四見。謂數論計一。勝論計異。勒沙婆計亦一亦異。若提子計非一非異。若計一者。則謂因中有果。若計異者。則謂因中無果。三則因中亦有無果。四則因中非有無果。餘諸異計。皆不出此。雖多不同。就其結過。不出二種。從虗空生。即是無因。餘皆邪因。然無因邪因。乃成大過。謂自然虗空等生。應常生故。以不知三界。由乎我心。從癡有愛。流轉無極。迷正因緣故。異計紛然。安知因緣性空。真如妙有耶。廣明異計。如瑜伽。顯揚。婆沙。中。百。金七十論等。

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說轉。雞胤。制多。西山。北山。法藏。飲光部等。唯說現在諸有為法。及無為法耳。以過未之法。體用俱無故。

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就前現在有為法中。在五蘊為實。在界處為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其成實論末經部師。即是此類。

五。俗妄真實宗。即說出世部等。謂世俗法皆假。以虗妄故。出世法皆實。非虗妄故。

六。諸法但名宗。即一說部等。謂一切我法。但有假名。無實體故。

二。唯識法相宗。謂一切諸法。皆唯識現故。即無著天親。依方廣深密等經。造瑜伽唯識論等。

三。真空無相宗。謂一切諸法。皆空無相故。即提婆清辨。依般若妙智等經。造中百門掌珍論等。

四。藏心緣起宗。謂一切諸法。唯是真如隨緣。具恒沙性德故。即堅慧馬鳴。依勝鬘涅槃等經。造寶性起信論等。

五。真性寂滅宗。謂相想俱絕。直顯性體故。即馬鳴龍樹。依楞伽般若等經。造真如三昧智度論等。

六。法界圓融宗。謂無盡法界。如因陀羅網。主伴重重圓融無礙故。即龍樹天親。依華嚴等經。造不思議十地論等。

言三觀者。先所依體事。總為十對。

一。教義。即小始終頓圓。為教。七十五法。五位百法。八十一科。二門三大。一百八句。二智十如。六相十玄。為義。

二。理事人空。二空。依言離言。法界。真如。為理。亦漏無漏。有為無漏。無為無漏。非漏無漏。普融無盡身土。為事。

三。境智。四諦。二諦。三諦。第一義諦。無盡諦理。為境。無漏淨慧。根本後得。權實無礙。內證自覺。十十無盡。為智。

四。行位。觀四真諦。六度萬行。四信五行。遣二無我。一攝一切。為行。資加等五。信住等六。為位。

五。因果。七方便等。等覺已下。為因。須陀洹等。妙覺。為果。

六。依正。淨化。劣。勝受用。法性。法界。身土為依為正。

七。體用。五分法身丈六報身。離一切相凝然法身功德滿足四智報身。體大法身相大報身。絕待離言一實之性不分三異清淨法報。真應相融一多無礙圓滿十身。為體。隨形六道。三類分身。真如用大為他報化。智隨物現。法界緣起無盡身雲。為用。

八。人法。人天。小乘。菩薩及佛。為人。四諦因緣。三空八識。三覺九相。四十一門。十無盡句。為法。

九。逆順。六羣比丘。尼犍。達多。廣額。世論。無厭。勝熱。為逆。十大聲聞。彌勒。文殊。大慧。普賢。五十三員諸善知識。為順。

十。感應。六道二乘。五性三乘。權教聖凡。漸教賢聖。偏教種類最上利根圓器。為感。化身佛及菩薩。真佛悲願起報化等。如來大定智悲願力現他受用。三種無作意成身。諸善知識及十身佛。為應。

此十對法。諸佛菩薩辟支聲聞四聖法界。乃至地獄餓鬼畜生天人脩羅六凡法界。性中無有不起具也。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次能依觀法。門有三重。

第一真空絕相觀。於中自有四句十門。

第一句會色歸空觀。又開四門。

一。色非斷空門。幻色不即是斷空故。二。色非真空門。實色不即是真空故。三。色空非空門。實色斷空。非真空故。四。色即是空門。色空無性。即真空故。

第二句明空即色觀。亦有四門。

一。空非幻色門。斷空不即是幻色故。二。空非實色門。真空不即是實色故。三。空非空色門。真空非斷空實色故。四。空即是色門。空無我理。即空色故。

第三句空色無礙觀。謂色即空而色不盡。空即色而空不隱。無障無礙。為一味法。

第四句泯絕無寄觀。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迥絕無寄。言解不及。

如色空既爾。一切法亦然。經云。法性本空絕。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第二理事無礙觀。亦有十門。

一。理遍於事門。謂無分限之理。全遍有限事故。

二。事遍於理門。謂有分限之事。全同無分理故。

三。依理成事門。事攬理成故。

四。事能顯理門。理因事顯故。

五。以理奪事門。理外無事可得故。

六。事能隱理門。事外無理可得故。

七。真理即事門。理非事外有故。

八。事法即理門。事非理外有故。

九。真理非事門。謂即事之理而非事故。

十。事法非理門。謂全理之事而非理故。

如理事既爾。餘九對亦然。經云如金與金色。其性無差別。法非法亦然。體性無有異。

第三周遍含容觀。亦有十門。

一。理如事法門。謂全理為事。理亦如事無有盡故。

二。事如真理門。謂事不異理。事亦隨理而圓遍故。

三。事含理事門。不唯理含事理。亦且事含理事故。

四。通局無礙門。不唯全遍十方。而又不動本位故。

五。廣狹無礙門。不唯廣容剎海。而能不壞一塵故。

六。遍容無礙門。以一望多。則一法遍一切時。還復容彼一切。蓋由普遍即是廣容故。

七。攝入無礙門。以多望一。則一切攝一法時。還復入彼一法。蓋由攝他即是入他故。

八。交涉無礙門。一多俱為能入攝故。而有四句。初。一攝一一入一。次。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三。一切攝一一切入一。四。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一能攝入與多能攝入。交涉無礙。

九。相在無礙門。多一俱為所攝入故。亦有四句。初攝一入一。次。攝一切入一切。三。攝一入一切。四。攝一切入一。多所攝入在於一所攝入。互相無礙。

十。普融無礙門。一多遍容。能所攝入。普皆同時。圓融無盡故。若望前八九門。具有兩重四句。初重四句者。一法攝一入一。一法攝一切入一切。一法攝一入一切。一法攝一切入一。二重四句者。一切攝一入一。一切攝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入一切。一切攝一切入一。如是一能攝入。融於多所攝入。普無障礙。

古德準此十義。重開為十玄門。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以是總故。冠於九門之初。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別中先辨此者。此是別門之由。由前初二門事理相遍故。生餘八門。且約事如理遍。故廣。不壞事相。故狹。故為事事無礙之始。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由廣狹無礙。所遍有多。以己一望彼多。故有一多相容。相容則二體俱存。但力用交徹耳。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等。故相即也。

五。祕密隱顯俱成門。由互相攝。則互有隱顯。故有此門。謂攝他。他可見。故有相容門。攝他。他無體。故有相即門。攝他。他雖存而不可見。故有隱顯門。此三皆由相攝而有。為門別故。相容。則如二鏡互照。相即。則如波水相收。隱顯。則如片月相暎。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由此攝他。一切齊攝。彼攝亦然。故有微細相容。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由互攝重重。猶如帝網無盡故八。託事顯法生解門。由既如帝網已。隨一即是一切無盡故。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由上八門。皆是所依。所依之法既融。次辨能依。能依之時亦爾故有十世異成。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由法法皆然。故隨舉其一。則便為主。連帶緣起。便有伴生。故有主伴門。

事如理遍既爾。餘九具玄亦然。

若以喻之。炳然齊現。猶彼芥缾。具足同時。方之海滴。一多相入。等虗室之千光。隱顯俱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暎。若帝網之垂珠。念念圓融。類夕夢之經世。法門層疊。如雲起於長空。主伴遍周。例星團於北極。彼此相即。像百般之具。體依一金。廣狹融通。比徑尺之鏡。影現千里。

將前能起十觀門中。各具十玄。則為百門。而此十觀又各互具。皆含十玄。即成千門。千中取一。亦具一千。餘皆例爾。即為百萬。前二觀事。準此知之。

一即具多名總相。多即非一名別相。彼此不違名同相。互不相濫名異相。共相成辦名成相。各居自位名壞相。

令此諸法。得有如是混融無礙者。唯心所現故。法無定性故。緣起相由故。法性融通故。如幻夢事故。如影像現故。因無限量故。佛果證窮故。深定大用故。神通解脫故。

於此圓明顯了。則常入重重法界之境。經云。一法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

以上五門。散在諸部。今為開蒙。略錄如此。

同类推荐
  • 释华严十明论叙

    释华严十明论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CRESSY

    CRESS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正一咒鬼经

    太上正一咒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文始真经注

    文始真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中国神秘文化

    中国神秘文化

    本书是在大量参考前人著述和当代许多学者著作基础上完成的,它仅是对“中国神秘文化”进行介绍和探讨的一个初步的尝试。读者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若能细心体察,精心鉴别,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可采撷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生存智慧,陶冶博大的文化胸襟,充实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获取事业的巨大成功。
  • 君陌指间言笑倾城

    君陌指间言笑倾城

    她,郁岑言,21世纪的一个普通的15岁的女生,遇见他之前,她自卑,懦弱,与群不和,被所有人嘲笑着。他,君逸墨,古时空权倾天下高高在上的冷峻帝王,他过着的本该是前呼后拥,左拥右抱的生活,然而,他对女人却很严重的洁癖。时空交错,让两个原本没有生活交集的人,相遇,相识,相知,甚至于相....恋。郁岑言:“君逸墨,一开始,我们本就不该有交集,若你不出现,我还是孤身一人听着她们的嘲讽,平淡的过着日子,而你却是你,打破了我本该平淡的生活,那时候,你说,你爱我,我蠢,相信了,却,没有想到,玫瑰虽美,却带着毒刺,罂粟虽美,却引人上瘾......呵呵.....呵呵呵呵......”
  • 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本书是对电视艺术何以审美化生存的探讨。作者在梳理电视艺术审美历程的基础上,对电视艺术审美化生存所涉及到的几个层面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和研究。第一,探寻电视艺术的审美形态、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嬗变的轨迹;第二,对电视艺术审美生成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三,引入电视艺术审美价值的视角,探究其审美化生存的意义;第四,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第五,通过电视艺术的几种主要形态——纪录片、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现存问题来切实探讨电视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化;第六,从美育与电视艺术的关系角度探讨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 含妞修仙传

    含妞修仙传

    一个都市小姑娘,一次偶然的穿越,开始了奇幻的修仙之旅。
  • 《校园樱花道》

    《校园樱花道》

    脱离痛苦,灵魂交换,成了一名地球人,来到了一个世俗界。玄灵剑宗宗主,助他一臂之力,踏上世俗界的修仙之路。来吧,我不会再惧怕你!你以为你谁?都是垃圾!……手持苍茫剑,称霸世俗界!且看陌露之奇遇!
  • 战武惊魂

    战武惊魂

    脱离浮躁的凡尘琐事,前往太古的应许之地,书写宏伟的传奇篇章,创造无上的惊天神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荣辱兴衰,转瞬更替,回首见,豪情万丈,挥棍裂无尽。苍茫武林,谁能武傲群雄?追梦的少年,谁才是活着的传说?谁将成为各界的主宰?是你?是我?还是他?仰天长啸,问心,何处为天涯?谁人又知晓,我何以彷徨。爱无涯,情飘渺,浮沉断,无过虚无一片。生死,就在心中一念间。
  • 趣味行动设计(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行动设计(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飞升世界

    飞升世界

    亘古以来,人们都渴望长生。据传,只要飞升仙界,便可以不老不死,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但是,那些传说中飞升到仙界的前辈却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么仙界真的存在吗?那些飞升的前辈为何不再归来?一个少年,天资横溢,年纪轻轻便由武入道,武碎虚空。但是他所来到的这个世界与传说中的仙界似乎不太一样。在这个世界中,洪荒猛兽横行,太古遗种出没,同时也流传着关于仙界的传说。
  • 邪剑曲

    邪剑曲

    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绝学魔功,神兵利器,这就是江湖!俗话说:“自古以来,邪不胜正!”如若天下正邪不分,何以分胜负?唯一可判定胜负者,唯实力尔!胜者为王败者寇!正道也好,魔道也罢,我意唯心自逍遥!人生苍茫若浮萍,渺渺大道身飘零。破碎虚空武极境,邪剑一曲我心清!人剑合一,天人之境,窥破生死,破碎虚空,这就是武道最终的极境吗?我想不是的,所谓学海无涯,武道更是无止境,所以,我依然要在这条道路上一直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凌风应书友提议,有意交流者请加群116803819!
  • 婚婚恋恋:总裁的失忆前妻

    婚婚恋恋:总裁的失忆前妻

    带着爱情嫁进来,带着伤痛离出去,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不改本心的她重新去追求她心中的一见钟情,却失去了半生的记忆,成了霸权总裁的失忆前妻,又重新陷在了前夫的追妻宠溺中。“瑜儿,我爱你,这辈子我就只爱过你一个人。”“爱我?那我怎么会变成你的前妻了?”“小傻瓜,这还不明白,这是老天爷知道我特别爱你,重新给你一次享受我追你一次的幸福啊。“”可我不想享受。““老妈,他是我的老爸,你就原谅他吧。”“可我不认识他。“”老妈,不认识他,那我怎么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