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72500000008

第8章

互相涉入者横历诸行皆竖穷心源。竖穷心源亦横收诸行。故云不得相离。故前下前作横说。后作竖说也。广长至表此者荆溪云。广表于横长表于竖。并现于盖正表相资横竖不二而横而竖。又十方诸佛以表于横。诸佛说法亦可表竖。并在盖中。不二亦然。须更互帖释者所释经文须达文旨。若经文横论即须竖义帖释。若经文竖辨即须横义帖释。广长相在。身土亦然。故表不二。二今先下随文释义二。初横历诸行修因二。初分科。二初三下随释三。初约三心二。初分章。二随释四。初别明二。初配名。三种菩提心者即三乘道心。二释义三。初直心。二深心二。初正明深心。二通前料简三。初明约小修大。荆溪云。此问意者经云。直心深心是菩萨净土等。既此二心是二乘心。菩萨何以行二乘心。答中虽借通教义仍未显。故引法华而通释之。虽为摄物行二乘心元期净土。故得引释。二明兼带二乘。问此中等者荆溪云。经文但云直心深心。如前所释并是菩萨行愿本体。若消文中净土又无二乘之心。乃是妄加二乘之语。答中意者但云直深。不云二乘者既带方便。故不的云。是则云二乘则妨大。云菩萨则妨小。意既兼含。故但云直深而已。言准望者荆溪云。今经此言冥有其旨。未可即行彰灼说之。此座二乘显用之。元皆是修于净土之人。故知。菩萨修二乘行为摄生法。若欲显说须依大品法华经意。问准望法华可有此理。大品如何。答一切诸法趣于谛缘。是摩诃衍会法之言。良有以也。故有诸法趣二乘心。问虽作此说亦未消于大品之文。大品但云。三乘共位菩萨十地皆学皆行。何会云是净土行耶。答既不取证理在摄生。修净土因而为摄法所摄亦通二乘心也。通教尚尔。别圆灼然。次引大论者既云有土纯声闻僧。即是声闻来生其国。既有所引。岂无能引。谛缘下结难也。即是能引之人行也。三明三终显一。从多为论者荆溪云。若望诸土道理合有未开显者。故云十方不无此事。但闻显者多。是故前消教化等文虽有横竖通约诸土于中岂无未开显者。故此经文理须十方横竖消释。然虽犹有未开显土匆若时合移入他邦。或用密教当土开之。若法华疏释照东方。一切开者为引同故但照于同证。经意别不可一准。三大乘心。二通明二。初正示通义三。初示义。秖是一自性清净心者即三千三谛之一心也。此约一心而有三号。谓直深大也。释义如文。二菩下释成无作四谛者阴入皆如无苦可舍。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而此四法秖是一心本无造作。故名无作。名深法忍者三道即三德。故名深也。一实谛者别圆证道同显三谛。包融无外故名一实。超出二边故名一实。若约教道实为惑覆既不相即。义与圆殊。三今此下结示。无三差别等者荆溪云。故约三心以明三德。又此三心义虽通于别圆二教然亦不可前后并别。言三德异名者大乘即解脱。深心即般若。直心即法身。大乘但由悲愿得名故对解脱。即是初心住于三德者既对三德。理合各三。二对昔显今。昔论等者昔指普集等诸方等经。今明等者荆溪云。尔前诸经但明正报。唯说三身对于四教。前二教佛俱名应。故若以依因对于四土者同居有余俱名应土。故今身土或四或三。依因者取土利物因也。若对缘集有为无为及以生死分段变易国须分四。即二同居方便实报二集二死各分二故。三观心。空假二观三心等者荆溪云。还借前来通别二释至此文中共成观义。三心别者具如别释。若作通释空假三心亦含于大。以通菩萨亦入空观。乃以谛缘。假三心者藏通菩萨自观谛缘。亦具三心中三心者而云一三三一者。二未即中中必即二。凡观万境皆不二故。若分圆别对此二教初心后心别教初心义当空假。与前两教三乘义同

四释经三。初释直心二。初总述。前约教明等者荆溪云。前普集经准教修行取法身果。今非无教。但于教行更加悲愿成净土因。问此前后文皆云此经并约依因。此中何得还引光严以证彼正。答道场是处义当依因。亦可用表能依法身。况复今经双表依正。故列诸行并具二途。问何故等者此还用前别释为问。直通缘度。岂独谛耶。答中二意。一者从便。二者摄他。是则二俱用彼别名以成通义。二别释二。初正释二。初释直心二。初示五种直心。直心有五等者荆溪云。一往似竖。如下布施以望持戒亦名为横。一一复通五种直等亦得名竖。是则竖中以五望五复可为横。亦名为竖。然终是横。专对于横良有以也。一世间直应有多种。如三界中见爱各别。引谚云。痴直者但世间诸直以痴为本。以是而言亦具贪嗔。下之通别具如前释。谚者俗言也。此五下判权实也。二今圆下明菩萨圆修二。初修观行。知一切法等者知即能观观。一切法即所观境。一切之言不出十界百界。咸即空中。故并双非。非九界即非权。非佛界即非实。空中即假而能双修双用。修前四直是修权。修圆教直是修实。修成有用还用五直以化于他。故云双用。此中初修在名字位。修成双用皆在五品。于五品位能化他者即止观所明圆人上根出假也。智者即其人乎。然此双用约于佛世有显有密。显为方等当教菩萨。密为此中两教二乘。密但探用法华之意。非今部体。若论用教不无其理。故云教他修五直行。此文凡有四心。一自作。二教他。三赞叹。四随喜。自作属双修。教他赞叹随喜并属双用。荆溪云。圆菩萨下明修净土行相者一切菩萨具此四心方名大行。今具后极故是圆也。收下三故四心之相阙一不可。具如止观记引大论文也。故于五直亦具四相成净土行。道理虽然识其旨故。若实行者前二教人以前二三而为权也。别圆准说可以意得。各诱令入当教之实。若本圆人但以同体之摄而摄取之。又复通人亦云修于净土行者。若任当教虽有其文乃寄利人堪被接者。二菩萨下入相似位既从观行转入相似。双用五直倍胜于前二。若入下释来生。故知。住前修于五直若入初住八相成道则前所化来生其国。文为二。初明分真成佛。此即释经菩萨成佛时也。故知。经云菩萨正指住前。成佛之言乃在初住。故荆溪云。又成佛之言不必妙觉。通取别圆地住已上。从此位去皆八相故悉以十界身土取生。或复古佛垂迹利物。今文正在菩萨实行。故成佛言必须通晓。下去诸文大旨悉尔。从似入真以成化相。分真果中三土不同。以常寂光无成佛义。若开中下准说可知。二即现下示所化来生。此即释经不谄众生来生其国也。文为四。初生同居。初则赴缘等者明施五时化也。二生有余。三生实报。无二边等者荆溪云。当地中惑名之为谄。惑断名直。四生寂光。此约中下寂光。即十地等觉。二义既下结斥。直心有五。生国有四。故曰众多。此总结示也。岂可下斥他解也。二释深心分文节释。准直心可见。文或有阙望上说之。下去皆然。亦何离于十二缘者法门无量因缘收尽。若事若理者于五深心一事四理亦可四事一理。缘觉深心等者荆溪云。通中存别。意仍在通。次但具有下分于横竖。通别兼具。具于四种四土故也。三释大乘心。即四教大乘等者荆溪云。问前别释大乘唯在别圆。直深二心唯在二乘。今此文中何得通四。答前别此通。理数然也。故通释中虽皆五释于大乘中复除世间。思之可见。今谓直深之心世间皆有。大乘之称唯在出世。故使疏释大乘唯言四教。又复应知。虽例有五释今此大乘望前二心全除世间分除余二。以藏通大乘非二乘故不同直深但约三乘也。上求下释其名也。夫大以包广为义。四教菩萨既俱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包含上下。广大明矣。二乘自度。求化俱无。包广义乖。故名为小。各缘下乘以运载为义。依境起誓修行填誓自运则从因到果。运他则出凡入圣。自他俱运。乘义在斯。二约自行二。初来意。荆溪云。若无三心等者真实是直心。高是深心。广即大乘。二布施下正释六。初布施二。初释布施二。初示五种布施二。初标。荆溪云。布施有五者亦是菩萨与二乘所行施等为净土因。故离为五。及四菩萨施者藏通兼二乘。略标菩萨耳。二世间下释二。初世间事施即六道施者荆溪云。然世间直深亦合离。六及于六中各更委分。非法财施者或非理求财。或施乖正法并名非法。若持十善去人天二道各开多类。人开四姓。天分三界。于人中更有居士摄在四姓。言四姓者一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二刹帝利王种也。君临奕世。三毗舍商贾也。贸迁有无。四首陀农人也。勤身稼穑。凡兹四姓婚嫁不通。飞伏异路。此言居士或是婆罗门姓。或是刹帝利姓。如毗舍离国称居士者皆是王族。但以在家不仕别称居士。若婆罗门姓不出家者亦名居士。文中备明施相。即五人因也。若轻心等者心非殷重曰轻。定日定财曰局。择人可施曰限碍。若胜品下天施。初文至得生是欲天因。若持戒转细去是色天因。无色可例。二若三下四菩萨施择觉等者荆溪云。择法属慧。今在施者为成施。故施不得慧不成出世。尸毗代鸽者大论云。如释迦菩萨本名尸毗。得归命救护陀罗尼。视诸众生如母爱子。帝释与毗首羯磨故往试之。毗首作鸽。帝释作鹰。鸽入王腋举身战惧动目作声。鹰在近树而语王言。还我鸽来。王言。我发愿度一切众生。鹰言。我非一切耶。而夺我食。王言。汝须何食。鹰言。我须新肉热血。王乃持刀自割股肉而授与之。鹰言。令轻重等勿见欺也。王遂持秤称鸽鸽身转重。王肉转轻。乃至尽身。广如辅行第五引之。释迦鹿王代彼而死者大论云。昔波罗奈王入山游猎。见二鹿群数各五百各有一主。有一鹿王。身七宝色是释迦菩萨。复有一王。是提婆达多。菩萨鹿王见王杀其群党起大悲心直至王前。诸人竞射飞箭如雨。王见此鹿无所忌惮必有深意敕令勿射。鹿至王所跪白王言。王以小事一时令鹿受于死。君若以供馔当差次送每日一鹿。王喜其言。于是二主各差次送。次当调达群中有一母鹿。白其主言。我死分当而我怀子。子非死次屈垂料理使生者不滥死者得次。王怒之曰。谁不惜命。次来但去。母思惟言。我王无慈横见嗔怒。即至菩萨王所白言。大王仁慈。如我今日天地旷远无所控告。以事具陈。菩萨王言。若我不理枉杀其子。若非次更差后次何遣。唯我当代。思惟既定即自送身。遣鹿母还群。菩萨鹿王到其王门。众人见之怪其自来以事白王。王亦怪之。王问曰。群鹿尽耶。而匆自来。鹿王言。大王仁慈人无犯者。但有慈茂无有尽时。但彼群鹿归告于我。我愍之。故若非分差是亦不可。若纵而不救无异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其德无量。若人无慈与虎狼何别。王闻是语即从座起而说偈言。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曰鹿头人。以理而为人。不以形为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亦可安汝意。具如彼经者暹云。须大拏经云。有婆罗门食竟便语太子言。拘留国人也久闻太子好行惠施名闻十方。我大贫穷。欲从太子有所乞丐。太子言。不于卿有所爱惜。我所有尽施人无以相施。婆罗门言。若无物者施我两儿。以为给使可养老者。如是至三。太子言。卿故远来欲得我男女。奈何不相施。时两儿行戏。太子呼语儿言。此婆罗门远来乞汝。我已许之。汝便随去。两儿走入父腋下泪出且言。我数见非婆罗门是鬼耳。乃至儿不肯去。广如经。十种布施者暹云。旧华严第十十无尽藏品明施藏。中云何等菩萨施藏。此菩萨修十种施。所谓修施法。最后难施法。内施法。外施法。内外施法。一切施法。过去施法。未来施法。现在施法。究竟施法如经广说。又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施。何等为十。所谓平等心施无恶众生故。乃至云三种圆满清净施施者受者财物平等清净如虚空故。地持九种之施者暹云。彼论第四云。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难施。四一切门施。五善人施。六一切行施。七除恼施。八此世他世施。九清净施。生死后际者谓。究竟涅槃也。如来檀者达施即法界故。檀波罗密者达施三谛法界名到彼岸。三谛即彼岸也。一切法趣檀者檀即法界。法界遍摄无法不在。故发趣品云。一切法趣檀。是趣不过檀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二自行下明菩萨圆修。此文极略。准直心说之二。后成下释来生。二持戒。四种持戒等者事戒无别。能持心异故成四别。例施可知。若作别说则藏通持篇聚。别圆持梵网。正语等者于八正中此三属戒。三忍辱。并忍为本者荆溪云。夫忍者为端正因。故出世忍能感相果。故得以为一切相本。四种修相止观记具明之。四精进。但约众行者谓。勤修五度得精进名。自有别体者谓诵经礼佛为精进也。谓正勤者勤断二恶。勤生二善。并属精进。故以此四并根力觉道为八。此还就初义明精进也。五禅定。六智慧二。初正解二。初正解智度。二上来下通前类义。二释疑。荆溪云。问意者等智有漏依根本禅。若正定之言义通五者后四正定位在内凡。世禅全有有漏凡夫。何意名为正定聚耶。答意者分别方异合说何妨。正定望散亦可通用

三约化他二。初悬示。岂行六度等者荆溪云。如向六度菩萨非不用之化人。但法属自行。今四无量非不自行法属化他。于今四六皆成大行咸具自他。二四无下随释八。初四等。无量从境。四等从心。境虽无量我心常等。四教下三教皆言法缘者荆溪云。非谓三慈中法缘慈也。法名既通。故皆云法。但是众缘之法耳。谓生灭无生无量之法也。于无量中着法缘字者即四无量家恒沙佛法耳。即三谛中恒沙佛法故知。此云法缘非三慈中之法缘也。故知。法字亦可通五。谓凡夫事法等。圆教独当无缘名者从胜说耳。二四摄并非凡小所行等者荆溪云。如前三心直深通大。大不通小。以名局故是故通中亦须别也。但可通诸大乘而已。今亦如是。如前六度及四无量。理通大小。故此四摄及以大乘并下方便回迥之文不通世间及两二乘。彼教必无其事故也。又四无量及以四摄历教别释修相证相不易分别不可具存。故并略列。言四摄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约所同边诸教似同。细寻智愿高下永别。以其上兼下故也。乃至位位节级不同。即如本迹高下四句。今多分从下劣凡夫难化者说。其名必通。理不可壅。所摄众生等者能摄则有四教之脱。所化虽通世间之法菩萨化人无不皆令至解脱。故弹指合掌其例可从。故今从于摄之本意。三方便荆溪云。问自行等三及破外等三有何差别。答有同有异。从名则异。从义故同。虽有异同离合复别。言义同者自行等三名虽有三法但成二。自他相对无别体故破立等三亦有三名亦但二义。破立二种通成自行教他。故但成二。若尔何须重列。答经论逗机各有其旨。四道品此法二乘有分者荆溪云。以四谛法二乘初心即须观故。况复四四各各不同。生灭具用二乘之法。故云有分。三十七品具如止观及记并法界次第。非此可具。若准婆沙有漏道品。例前为五有何不可。但凡夫外道所修行者亦是佛法行者所修。未发无漏名有漏耳。但外道法无念处名故。五回向令来生至具足也者荆溪云。若不回向施福有限。唯感富乐。回向极果。及与众生令福具足福智乘戒体用事理一切无阙。若尔于等六度皆悉具五。岂不具足。何须别立此一门耶。答必须方便方乃具足。若尔回向复还托于诸行。诸行虽皆不云回向。回向又亦不云诸行存没虽异诚无别体。何须别立。答虽相导引所治各别得名又殊。施为悭治。乃至智为愚治。回向自为自利近果之治。所以有愿无行令修六度则以六度为名。若有六度无回向者令修回向。即从回向为名故也。六除难。暹云。成论明。菩萨设四轮摧八难。一生中国轮能摧五难。谓三涂北洲及长寿天。二修正愿轮摧世智辨聪。三植善因轮摧生盲生聋。四近善人轮摧佛前佛后。至善吉等者荆溪云。彼章亦秖对于二乘辨界外难。亦不更约方便果报。若欲略明则有余中三十心人为三恶道。住无我法名为北洲。地前法爱如长寿天。未有初地十种六根。名诸根不具。地前智浅如世辨聪。不穷中理如佛前后。若实报中位位相望节节作之。此并障于中道理也。是故结云约四土简至具辨者以向来意一一思之。此非容易不可滥述。七守戒。讥者广雅云。讥刺也。问也。说文诽也。荆溪云。四句者准经正用四中第二。是净土因。讥他得宜第三通用。初心菩萨未全自守。故不论之。第四句中不讥一半。理亦可通。由不自守。故亦不应。唯于初句都无所取。次引大经证第三句。故初句中既不自守讥。何益耶。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第二句不令而行。若见机者定用第二第三句也。第二自行第三利他即是净土行也。假使三子等者长者凡有四子。喻佛亦然。北远云。一谤法。二四重。三五逆。四十恶。前三名由杖而死。以不可枚故十恶犹可忏悔。有生善义故要当苦治。章安疏中更约教释则前三被诃名由杖死。于圆起着亦宜弹折。故如一子要当苦治。今文证戒且同远释。既云但见四机不谬。还须依凭章安所解。罗什注云。上说戒度今复言戒者义不在戒也。欲因戒以明不讥。彼阙不讥彼阙故莫知其阙。莫知阙则无犯禁之名。以此为行。故获此为果则众恶都息。故以十善次也。总前凡三释各有其致。学者去取之。八十善二。初总示。一止二行者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胜德利安。一切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此是止十善者正示经文也。谓不杀至不邪见并是止前恶事。若放生布施礼敬实语和合语软语饶益语不净观慈忍智慧名为善行。次第对不杀盗淫妄两恶绮贪嗔痴明之。后四约四教者荆溪云。止恶义通从行愿别。问此十善与前尸罗同异云何。同何假列别相如何。答尸罗相通对一人说。今离为十以对多人。暹云。前文持戒中明十善。是约十善上更加持戒。此单修十善不受律仪。二命不下别解。二竖穷心源。修因二。初叙意分章。十三番相资成净土因者荆溪云。初资第二。乃至十二资于十三。细寻具如下解释中。上从直心等者上释诸行。诸行相望故名为横。一一皆从世间至圆。其义虽竖但经一往直列而已。终成横行。况虽竖释但约教判浅深不同。是故穷源研于心念。令从浅行直见深理方乃名竖。二一约下随章释义三。初约教。荆溪云。令出圆教穷源易显故须约三教释成竖行。文为二。初简示。声闻经中无十方佛者然小乘宗计不同。亦有说有者。如昙无德戒本云稽首礼诸佛。又小乘定于光中见十方佛。此皆言有也。萨婆多戒本云。稽首释师子则不言诸佛。是无十方。然多分说无。故今云无也。古人谓。四分分通大乘者见彼说十方佛。故而不知小乘宗计各别。成身子疑者荆溪云。三藏教中无净土教。但以烦恼润业而生。故于秽土成佛。无爽匆闻衍门说有净土。故使身子由是致疑。又依衍门方有变地。故用按地以斥身子。岂成助于身子之疑。若三藏中立净土教与昔教反。佛无可以释身子疑。无行无人者有六度行无净土教。教无行缺终无成佛。无净土因无行之佛有教无人。六度之行有因无果。行既无果反成无行。问若尔何故前释直心等文而皆具五。世直尚成菩萨之行。三藏何失云无行耶。答从本则有。据迹说无。有教无人良可信矣。须泛论者通别二教犹非正意。秖可泛论以为较量。二今为下正释三。初通荆溪云。约通教释。初以直心对于见地而云登地见理者何耶。答于通教中上根菩萨初地见真。义当三人共位见真。入第三地为深心者此十三句中云深心者非前三心之深心也。故前深心但是初发之深心也。望声闻人得名深耳。第四去云事理俱行乃至智慧。以对十地皆从成就别别言之。通教初心既事理俱行。亦应合有教化调伏乃至起根得名处别。故别对之以成竖义。通教尚尔。况复圆耶。言善慧者借别名通。故所列地不标地称。但云初地乃至十地。唯此第九暂借别名。至第十地摄后三句并结成地。借此十地者正借别也。经文但云从初至后虽无地名既云登地已见真理。岂可必用干慧等名。通教初地未名直。故故可借别以名于通。初地断见仍成通义。又复通教地前无贤。故第十地含于三句。初之两地俱名为直。故使第十含于三句。问通教菩萨有净土行者菩萨知有十方诸佛。二乘云何。答虽同一教大小义别。二乘道理不合知之。虽与二乘同坐解脱自鄙不发。永不求故又菩萨虽知佛犹永灭。永灭乃与取土义乖。故知。此佛无人有教。教既权施不称因行。故于权教不须苦穷。二别教二。初对十地位。二对十四般若。荆溪云。初释已将诸句对地。次复更约十四般若者对开合边。其名便故以理合。故名通初后。故合地前者合三十心为三。后取等觉成四。开十地为十。故有十四。疏本作含地前者字误耳。若依十四般若。然欲解释出其理者即如向来消文者。是故一家释义以义消文。必不以名而局于义。故云无往不通。故知。以名拘义无处不壅。三圆二。初斥别。二今以下显圆二。初约初住二。初正示诸句。寂照之智者从初地至等觉。但名照寂。妙觉一位方名寂照。故璎珞经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今约圆义初后相在。于阿字门具一切义故知。初住分有寂照分入寂光者若约前文则以寂忍三品配三寂光。今此乃以初住理显名下寂光。二住已上名中品。唯佛名上。二当知下结显圆融。四十一字者大品四十二字以喻圆位。并备众门者荆溪云。于十二句句句遍摄前十七句及以十万一切佛法。故句句下随其之言。义通横竖。发心正行等者圆人初心既在初住始得无生。既断无明理合唯在果报土中。傍为取机化下二土。即是方便及以同居何妨。亦得化分寂光。下二非正。故名为傍。二初住下例后位。

同类推荐
  • 平滇始末

    平滇始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红楼梦

    红楼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o Have and To Hold

    To Have and To Hol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Dorothy and the Wizard in Oz

    Dorothy and the Wizard in Oz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放钵经

    佛说放钵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尸与者

    尸与者

    一片阴森的树林,到处是婴儿的残骸,在阴气和煞气的灌溉下变成一个真正的婴儿,被人捡的抚养,又遇到高人传授降妖除魔之法,和健体强身之术,最终成为一代天师。
  • TFBOYS之有缘无分的我们

    TFBOYS之有缘无分的我们

    这本小说讲了三位明星(TFBOYS)和三位美女的爱情故事!女主角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和男主角在一起了!不过最后女主角还是死了!
  • 管理是炼出来的:优秀管理人员的80个细节

    管理是炼出来的:优秀管理人员的80个细节

    本书让读者轻松、愉快、快速学到管理人员“拍板”的艺术、运权的技巧、识才选才用才的技巧,员工激励方法等细节。
  • 道德真经广圣义

    道德真经广圣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国之乱世殇

    三国之乱世殇

    纵横交错兮天下之局,谁能参悟兮世事如棋。三国豪情,热血与疯狂,侠义与柔情。不一样的三国,等你来战!!!萧楚穿越了,实际上是九千九百九十九人穿越了......时空错乱,三国英豪齐聚,共同上演盛大乱世豪情。
  • 逆天之妖孽废材大小姐

    逆天之妖孽废材大小姐

    在暗地里她,是古隐世家的天才;她,是杀手之王;她,是异能高手,只要她想便能杀人于无形之中。而在人前她是医术界的顶级天才;她是一个有着幸福的女人。然而一场意外来临,让她穿越时空。住宿在了一个花痴、草包、胆小、懦弱的身体里。当她再次睁眼时,一袭强大灵魂已降落在这个时空。然而一切将会在这里开始。【本作将移到妖颜一的作品之下,搜索《废材逆天:腹黑召唤师》即可看到本书!】感谢大家的支持
  • 大道论衡

    大道论衡

    修真大道如梦似幻,三千论衡似假还真,一步一山海,一顾亦倾城。
  • 爱的安全伞:避孕知识问答

    爱的安全伞:避孕知识问答

    男孩+女孩=未婚先孕”的现象,正蔓延成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避孕失败使孕龄妇女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人工流产损害了女性的身心健康。本书旨在普及“生殖健康”新概念,使人们认识到避孕措施的重要性,从而避免事后补救的痛苦。本书在简要介绍生殖解剖和生理知识基础上,重点叙述了各种避孕措施及其优点和弊端,并指明了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本书语言朴实亲切,富于知识性和实用性,对育龄夫妇和青春期男孩、女孩有实际的指导和教育作用,也可作为妇幼保健、优生优育专业人员的参考资料。
  • 昇樱纪念录

    昇樱纪念录

    大学就好像是一个调色盘,不管你以前是什么颜色,到了这个里面,不是你融入了它的颜色,就是你被他融入了,结构都是一样的,但是,有这样的一群少年,他们阳光,快乐,充满了幸福的味道,看,他们这不是来了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中华典故(下)

    中华典故(下)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