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1800000025

第25章 《朱子语类》比较句研究(2)

关于“一同”、“一般”、“一样”出现的时代及相互间关系问题。李吉华认为:“‘一同’句源自上古,唐五代时功能发生分化,此期也正是‘一般’句、‘相同’句和‘一样’句开始进入比较范畴的时期。它们与‘一同’句的功能基本一致,对‘一同’句的最终退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般’句的比较用法在宋朝开始处于次要地位,清代时则更加少见。该句式在功能上接近于‘一样’句,但句法形式不如‘一样’句完善,使用频率不如‘一样’句高,以至表比较的功能在后来日趋衰落。‘相似’句的比较功能要弱于其他句式,元代时其表示比较的范围已经收缩,基本只限于表示比较双方的体貌和性格特征。明代以前,‘相同’句和‘一样’句的应用状况接近,两者难分伯仲。清代,‘一样’的出现频率则大大超过‘相同’句。可以说,‘一样’句从清代开始成为表示平比的主要句式。‘一样’句所呈现出的取代其他平比句的趋势已被现代汉语的事实所证实。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作用。当多种具有相同语用功能的语法形式共存时,相互间必然会发生竞争,最终优胜劣汰;二是语言创新性和发展性的要求。‘一样’句出现的年代较晚,算是一种新兴的语法形式,本身表现出了极高的新颖性和灵活性,更能顺应语言发展的要求。”

第七、“X与Y相同”式

该式既可用于抽象事物之间的比较,也可在具体事物之间进行比较。既可用于比较项之间宽泛的比较,还可用于有明确比较点的比较。

1)但看圣人将“仁”字与“义”字相同说,便见。(《朱》卷二十六)

又见“XY相同”式和“(XY)不相同”式,例如:

2)以名义言之,仁自是爱之体,觉自是智之用,本不相同。(《朱》卷六)

该式同样存在比较项承前省略的现象,整个句子用来表达比较项的不同之处。

“相同”句始于唐五代,一直沿用至今。清代,“相同”句的比较词前开始出现表程度的成分。清以前,主要由“与”充任连接词。清代,连接词扩充为“与”“合”“同”三个,如:

3)八十年来辩东西,如今不要白头公。非长非短非大小,还与诸人性相同。(《祖堂集》卷十五)

4)我心里先暗暗的钦敬,便不肯动手。后来听到他令尊的那番委屈,又与我父亲所遭的冤枉大略相同。(《儿女英雄传》第八回)

5)此刻正用着媳妇说话解劝公婆了,无如金、玉姊妹两个心里那种难过,也正合他公婆相同。(《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

6)到了今日的张金凤,却同往日大不相同。(《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

表示比较结果的词语还可以是“一”“一律”“等”“合”“齐”“相应”“相契”等,如:

7)僖公成风,与东晋简文帝郑太后一也,皆所以着妾母之义。(《朱》卷八十三)

8)若不得那些清高之意来缘饰遮盖,则其从衡诡谲,殆与陈平辈一律耳。(《朱》卷一百三十五)

9)汉有十三州,一州建一刺史,刺举一路,则诸侯郡守杂建,诸侯甚大。如齐七十余城,大率置官法度之类,与天子等。(《朱》卷一百三十五)

10)某见人说,淮上有一般水禽名王雎,虽两两相随,然相离每远,此说却与列女传所引义合。(《朱》卷八十一)

11)或言:“福州黄继道枢密祖舜。与伯照齐名。”(《朱》卷八十四)

12)后来戴主簿死了,某又就渠家借所作易图看,皆与麻衣易言语相应。(《朱》卷六十七)

13)夫子之心与韶乐相契,所以不知肉味,又有习之三月之说。(《朱》卷三十四)

此外,还出现了“X与Y是一样(P)”和“X与Y均于P”句式:

14)此言“洒扫应对”与“精义入神”是一样道理。(《朱》卷四十九)

15)子路与颜渊固均于无我。(《朱》卷二十九)

(2)表否定意义的句式

第一、“X与Y别”式

由“别”来表结果,比较点的位置同样自由,有的用“迥别”表示大不相同。

1)圣人之言,与后世别。(《朱》卷四十五)

该式上古已见用例:

2)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黄帝内经·灵枢译解·九针论第七十八》)

中古近代一直沿用:

3)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颜氏家训》卷七)

4)且夫松柏枝叶,与众木则别。龟鹤体貌,与众虫则殊。(《抱朴子·内篇》卷三)

第二、“X与Y相反”式

1)自冬至至夏至为顺,盖与前逆数者相反。(《朱》卷六十五)

在“与”之前出现有修饰词“正”,如:

2)此正与“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相反。(《朱》卷六十四)

《汉语大词典》释“相反”为“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对立或互相排斥。”示例如:

3)三者非不存也,而世一治一乱者何也?夫上之所贵与其所以为治相反也。(《韩非子·诡使》)

该式上古已见。

第三、“X与Y异”式

此类比较句,比较点较灵活,还出现比较点位于句首的情况,如:

1)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朱》卷一百一)

2)今之学者,直与古异,今人只是强探向上去,古人则逐步步实做将去。(《朱》卷八)

3)若所谓“沈晦以免患”者,却似与先生意异。(《朱》卷二十九)

4)女乐事,《论语》所载与《史记》异。(《朱》卷四十八)

在比较结果“异”之前出现有限定性成分“小”,如:

5)孟子之说自是与程子之说小异。(《朱》卷五十九)

此用法上古已见,例:

6)君之心兮与余异。(《楚辞》卷八)

中古近代一直沿用:

7)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诗品·序》)

第四、“X与YP相戾”式

1)而尹和靖乃曰:“‘始条理者’,犹可以用智;‘终条理’,则智不容于其间矣。”则是以圣智浅深而言,与孟子之意似相戾。(《朱》卷五十八)

《汉语大词典》释“相戾”为“前后矛盾;相违背”,示例如:

2)虽司马温公极言其不便,竟不为止,又何与前言相戾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

3)盖其时将遣郑和等浮海使外国,故祈神威灵,以助天声,与孝女封号事若相戾,然于敬奉灵祗,则二圣一揆也。(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女神名号》)

“相戾”和连接词“与”结合来表示比较在近代汉语应用较广泛。

第五、“X与Y向背”式

1)今以五行枝干推算人命,与夫地理家推择山林向背,皆是此理。(《朱》卷四)

《汉语大词典》释“向背”为“指切合与不切合”,示例如:

2)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尉缭子》卷一)

3)先生曰:“语意向背自不同。”(《朱》卷二十九)

此式近代汉语始见。

第六、“X与Y争”式

1)某旧日朋友亦看此处不透。与南轩说,他却改作“可以改而可以未改”者。此语与“在所当改者”大争。(《朱》卷二十二)

该式仅在近代汉语见用例。

《汉语大词典》释“争”为“相差;不够”,示例如:

2)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唐·杜荀鹤《自遣》)

3)笑鲈鱼虽好,风味争些。(宋·方岳《满庭芳》)

4)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5)有一年,我到华容去作田,收了一个饱世界,只差一点,要做富农了,又有一回,只争一点,成了地主。(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

第七、“X与Y两般”式

1)无伤善,与哀而不伤两般。(《朱》卷二十五)

《汉语大词典》释“两般”为“两样;不同”,示例如:

2)画石画松无两般,犹嫌瀑布画声难。(唐·方干《项洙处士画水墨钓台》)

3)道眼转丹青,常于寂处鸣。早知雨是水,不作两般声。(宋·苏轼《次周焘韵》)

该式早见于近代汉语,且用例少见:

4)孩儿瑞兰,与伊妻名儿一般;孩儿瑞莲,与伊妹名非两般。(《全元南戏·施惠·幽闺记》)

2.“与”字句的否定式

(1)表肯定意义的句式

第一、否定词在“与”之前的句式

表比较结果的词主要由“相似”“一样”“同”等。

①“X不与Y相似”式

1)人须是自向里入深去理会。此个道理,才理会到深处,又易得似禅。须是理会到深处,又却不与禅相似,方是。(《朱》卷十八)

该式早见于上古:

2)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汉·王充《论衡》卷三十)

②“X不与Y一样”式

1)“六言、六蔽、五美”等话,虽其意亦是,然皆不与圣人常时言语一样。(《朱》卷四十七)

李吉华认为:“该式的否定式始见于宋,但否定词只能置于连接词‘与’之前,而非‘一样’之前。”

③“X不与Y同”式

1)问:“老子似不与杨朱同。”(《朱》卷六十)

2)世人疑左丘明好恶不与圣人同,谓其所载事多与经异,此则有说。(《朱》卷一百二十三)

该式早见于上古:

3)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楚辞》卷四九)

4)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后汉书》卷七十七)

中古近代用例如:

5)或纵目,或乘龙驾虎,冠服彩色,不与世同,皆有经图。(《抱朴子·内篇》卷十五)

6)年年小摇落,不与故园同。(唐·杜甫《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

第二、否定词在“与”之后的句式

比较结果主要有“不相似”“不同”“不类”“不相类”“不领”等。

①“X与Y不相似”式

1)所以着力不得时,盖为安排着便不自然,便与他底不相似。(《朱》卷三十六)

2)近得先生《集注》却云:“‘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似与诸公之意全不相似。(《朱》卷四十一)

此类句式的比较点位置也较灵活,在“不”之前还出现有限定词“全”“略”“殊”“绝”的情况,如:

3)今唤做忽与祭仲,与诗辞全不相似。(《朱》卷八十)

4)“不改”字上,恐与圣人略不相似,亦只争些子。(《朱》卷三十一)

5)横渠迁怒之说固未然,然与贰过殊不相似。(《朱》卷三十)

6)子游与子夏绝不相似。(《朱》卷三十二)

该式早见于上古:

7)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孟子》卷四)

②“X与Y不同”式

1)“忠信”二字与别处说不同。(《朱》卷六十九)

2)“犯上者鲜矣”之“鲜”,与“鲜矣仁”之“鲜”不同。(《朱》卷二十)

在此类句式中,出现有比较专项置于比较后项之后的情况,例如:

3)本朝官制与唐大概相似,其曲折却也不同。(《朱》卷一百二十八)

在此例中比较点是“管制”,“曲折”一词作为比较专项。

此类句式还出现有两对比较对象共享一个比较词“不同”的情况,如:

4)盖“天命谓性”之“性”与“自诚明”之性,“修道谓教”之“教”与“自明诚”之教,各自不同。(《朱》卷六十二)

在“X与Y不同”的比较句中,比较结果“不同”之前出现有限定词“似” “皆”“略”“自”“殊”“全”“似略”“迥然”“自是”“略自”“大体”“大段”等,如:

5)质与文似不同。(《朱》卷二十一)

6)卷耳与前篇葛覃同是赋体,又似略不同。(《朱》卷八十一)

7)某不敢教人看《易》,为这物阔大,且不切己。兼其间用字,与今人皆不同。(《朱》卷六十六)

8)其它亦有全不相类,只借他物而起吾意者,虽皆是兴,与关雎又略不同也。(《朱》卷八十一)

9)圣人何事不理会,但是与人自不同。(《朱》卷十五)

10)董仲舒三策文气亦弱,与晁贾诸人文章殊不同,何也?(《朱》卷七十八)

11)圣人之学,则其作用处与他全不同。(《朱》卷十三)

12)人也有静坐无思念底时节,也有思量道理底时节,岂可画为两涂,说静坐时与读书时工夫迥然不同!(《朱》卷十二)

13)到得武乐,所谓“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而复缀以崇”,与夫“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其意思与韶自是不同。(《朱》卷二十五)

14)孔子之易与文王之易,略自不同。(《朱》卷六十八)

15)大抵程先生说与其门人说,大体不同。(《朱》卷十八)

16)《尚书》孔安国传,此恐是魏晋间人所作,托安国为名,与毛公《诗》传大段不同。(《朱》卷七十八)

该类句式还出现有“X与Y有不同”的情况,比较结果“不同”之前出现有限定词“些”“大”,如:

17)“知皆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与“知斯二者,节文斯二者”一段,语势有不同,一则说得紧急,一则说得有许多节次,次序详密。(《朱》卷五十六)

18)只觉得“阴阳交而有神”之说,与后“神”字有些不同。(《朱》卷一百一)

19)其门人之说,与先生盖有大不同者矣。(《朱》卷十九)

“X与Y不同”式上古已见用,用以表达比较双方的不同属性,唐五代以后逐步发展为一种最重要的平比否定形式。如:

20)净能作法,须臾便到月宫内。观看楼殿台阁,与世人不同。(《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

据相关研究“宋代以来,‘不同’前可出现表示程度的成分‘略’‘全’‘大’等。这一变化使‘不同’句在形式上走向完善,功能上趋于细化。清时‘不同’句的接词还可以用‘合’。”如:

22)只是妹子说的虽是这套话,却合公公说的有些不同。(《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

③“X与Y不类”式

1)杨氏自“质之胜文”以下,皆推说,与本文不类。(《朱》卷三十二)

2)范氏解“逝”字极未安,与下句“可欺也”不类。(《朱》卷三十三)

按,此句式近代汉语已见:

3)考其名与其行不类,研其事与其道不侔。(《旧唐书》卷一七一)

④“X与Y不相类”式

1)未发之前,众人俱有,却是要发而中节,与此不相类。(《朱》卷三十六)

此式始见于近代汉语:

2)《汲冢周书》今七十篇,殊与《尚书》体不相类,所载事物亦多过实。(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三)

⑤“X与Y不领”式

1)《梓材》一篇又不知何处录得来,此与他人言皆不领。尝与陈同甫言。(《朱》卷七十八)

此式用例少见。该类句式形式也较为灵活,比较项不必和比较词形成结构上的整体,起连接比较项作用的“与”也并非一定要出现。在表义上,两个比较项具有相同“……或……”的属性。根据比较点的有无,相同的属性又可分为狭义上的相同性和广义上的相同性。而比较点的有无则对“相同”句的比较功能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若有比较点,则句子的比较功能上相对细化,不是宽泛地说明两个比较项的相同属性,而是指出两者相同的具体信息。若无比较点,则句子的比较功能相对泛化,比较双方具有宽泛意义上的相同属性。

从先秦汉语时起“与”就常用在表示异同的句式中,句式结构一般为“X+与+Y+同/异”,“与”连接相同或相异的两项。贝罗贝先生示例:

2)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孟子》卷十三)

张赪指出,唐代这类句子仍非常常见,在《祖堂集》有30例“与”字句表异同,《全唐诗》中有37例“与”字句表异同,如:

3)声音咽咽如有谓,号啼略与婴儿同。(唐·杜甫《杜鹃行》(一作司空曙))

(2)表示肯定意义的句式

其组合形式多样,由否定副词“无”组成的结构如“无异”“无以异”“无分别”“无不同”,下面将分别加以介绍。

第一、“X与Y无异”式

1)见得圣贤说底与今日此心无异,便是工夫。(《朱》卷十三)

2)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明着动变积而至于能化,亦与圣人至诚无异矣。(《朱》卷六十四)

“X与Y无异”指X与Y彼此等同无别。魏培泉先生认为:“‘X与Y无异’用于表示X与Y的等同关系已见于上古汉语,在整个中古汉语时期此式是十分常用的。”他示例如:

3)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韩非子·存韩》

4)帝释自前,把臂共坐,南王容体,更变香洁,颜光端正,与释无异。(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八,3/49b)

第二、“X与Y无以异”句式

1)弘而不毅,如近世龟山之学者,其流与世之常人无以异。(《朱》卷三十五)

按,此句式早见于上古:

2)凡人伦以十际为安者也,释十际则与麋鹿虎狼无以异,多勇者则为制耳矣。(《吕氏春秋·一行》)

3)故诸侯父子兄弟,不宜立而立者,春秋视其国,与宜立之君无以异也,此皆在可以然之域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

中古近代汉语一直沿用:

4)然则雷之为物,与夫水火无以异也。(唐·丘光庭《兼明书》卷三)

5)叔文沾沾小人,窃天下柄,与阳虎取大弓,《春秋》书为盗无以异。(《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

6)卿无罪,故相使为水官都督,不尔,与地狱中人无以异也。(《太平广记》卷七十七)

第三、“X与Y无分别”句式

1)问:“如此,则静与安无分别?”(《朱》卷十四)

按,此句式中古汉语已见用例:

2)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下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

第四、“X与Y无不同”句式

1)然而传记所引,却与尚书所载又无不同。(《朱》卷七十八)

按,该句式只在近代见有用例:

同类推荐
  • 星火燎宋

    星火燎宋

    一个前世郁郁不得志,被逼上绝路的军人转世重生到北宋,从此千年前的历史被埋下了一粒星星之火……
  • 借天改明

    借天改明

    直接穿越到崇祯面前,凭借逆天穿越身份,助其革新朝政,顶住天灾,灭掉建虏,扬威海外!一洗明末历史的遗憾?
  • 计统江山

    计统江山

    一朝痴傻,十年一梦,醒来了,他是谁?身处乱世,他一颗看客的心终究还是要英雄逐鹿。天下乱,群雄起。一计平盗匪二计得富贵三计英雄从......计计得江山。(注:本文为完全架空历史,与历史人物无关)
  • 唐宋明月

    唐宋明月

    他是一名医科大学的学生,穿越到了这个南北对立的时代,南宋与北唐。这是一个被女神嫌弃的书生逆袭的故事。他是读书人,却修不得文,入不得道。这个世界道修、文修、妖修鼎立,为何依然是凡人统治世界?没有灵石,没有法宝,也没有漫天的飞剑。有的是读书人为了人族大义而战,有的是道者长生路的求索,有的是南北分裂和统一的角逐。看一个失却重要记忆的医科学生解开世界之秘,找回失却的记忆。
  • 东汉末

    东汉末

    以历史演义小说,以小说再现历史,带着各位重返汉末三国那一段风起云涌的时代!——意外的穿越,游学返乡的少年,荒山道旁的小庙,一场针对东汉未来除天子外最大掌权者的伏杀行为,他却偏偏身处其中。历史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但前进的道路从这一刻开始已经发生了微小的偏移……汉末,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生民百余一,千里无鸡鸣;同时,这也是一个群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多少英雄豪杰崛起陨落,他们之间有无穷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他们人性中带有奸诈、险恶、冷血,敢一怒屠城,伏尸百万,让人闻之胆寒……但是,在这些人中,更有热血、忠诚、仁义存在,他们能为兄弟血洒疆场,为谏君王而泣血殿前,为百姓更不惜此身。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我们,只是一个过客!!!
热门推荐
  • 太极拳(奥林匹克百科知识丛书)

    太极拳(奥林匹克百科知识丛书)

    太极拳是武术理论与道家思想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在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间、形意结合的拳法,此拳法真气充盈,形气一体,无极而生,乃自然运用之造化,如太极之象。浑然一圆,故称太极拳。
  • 冷少逼婚:绝宠老婆哪里逃

    冷少逼婚:绝宠老婆哪里逃

    婚礼上,她被通知新郎被调查关押,随后为了自救被未婚夫卖给了那个男人,从此,她飞不出他的手掌心,跑不下他的床。
  • 马克·吐温幽默与创作的故事

    马克·吐温幽默与创作的故事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 365夜故事(语文新课标)

    365夜故事(语文新课标)

    365夜故事(美绘版)》既有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也有开拓心智的童话、寓言、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幽默故事等。故事脍炙人口,增进知识,益智有趣,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锻炼孩子的意志,启迪孩子的心灵。这本故事集是送给孩子们的一束繁花,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哲理和趣味性,陪伴着孩子走过天真快乐的童年岁月。
  • 世界好声音:英语歌曲24名家

    世界好声音:英语歌曲24名家

    选取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英语国家的最出色的创作型歌手、最有影响力的歌词创作大师,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大半个世纪欧美国家文化发展的跨度:从风靡美国的乡村民谣,到裹卷青年一代的嬉皮士摇滚;从唱遍街头的说唱乐,到近年令无数人神往的新世纪;从浸透美国底层色彩的布鲁斯,到意图融合民族风的世界音乐。《世界好声音:英语歌曲24名家》一一介绍评论他们的代表人物,仔细赏析他们的代表作,共享音乐的魅力、歌词的妙义。
  • 奥特曼:米亚

    奥特曼:米亚

    艾克斯的弟弟,拥有跟艾克斯一样数据化的能力,却因为体内光能稀少,走上了一条与其它凹凸曼截然不同的道路。咳咳,严肃点,是奥特曼,不是凹凸曼!
  • 极武贯天

    极武贯天

    一个可以随意操控自己体重的人,重于泰山之时,掌劈乾坤,脚踏苍穹,轻于鸿毛之际,超越轮回,一纵光年。从远古山村里走出来的狼族少年,身怀混沌之阵,和自己的狼伙伴,踏上了至强者的道路。逆境中,少年发出不甘的怒吼: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是我的骨子里流着不服输的血液。强者为尊的世界,看极致之武,如何逆贯苍天!
  • 绝品仙尊

    绝品仙尊

    一个哇哇落地的孩子竟然同时拥有两个灵魂而却平安无事,当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高材生和一个异世仙尊的灵魂遇到一起,又会做出怎样的事情?仙尊说:我会法术我会符。高材生说:我会科技。方宝儿说:你们俩的长处融合在一起。可以融合吗?融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二氧化硫的反应方程式和符令的巧妙结合,二氧化硫符令横空出世,毒尊会用毒?靠边站,老子一张二氧化硫符令直接让你肺水肿,不服是不是?好吧,我这里还有一张写着原子弹裂变反应式的符令,送给你了......新书需要支持,求推荐,求收藏,求票票,看着开心的朋友们,给点帮助吧
  • 倾世狼女:追妻100天

    倾世狼女:追妻100天

    “若相依,莫相离。”这是疏桐在彼岸花下许下的承诺,所以莫离即使丢了性命也在所不惜,只要疏桐开心就好。可是重生一世,她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莫离!“千夜宸,落雪若此生再爱你,后果便如此玉!”他并非不爱她,只是他不敢。当他终于鼓起勇气时,她身边却早已经有了别人,千夜宸,或许是我们两个人都太过倔强。可是那又怎样?“君离殇,你既然知道事情的真相为什么又要骗我一次?!三千年前我做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如今你还是个骗子!”“疯丫头,如果你愿意,我愿意陪着你走下去。”千夜岚,你太过美好,我不配拥有。天下之大,难道就真的容不下她一个吗?世间千山万水就没有她的孩儿的容身之所?她偏不信这命理,逆天改命又何妨?!
  • 超能猎杀

    超能猎杀

    你能控制物体?林坤淡淡一笑:我也有。你能改变金属结构?林坤摸了摸下巴:我也行啊!什么?你能和动物对话?林坤伸手招来一鸟在他肩膀上跳起了舞。----有异能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有啥林坤都能复制。用异能杀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这货还喜欢用你的能力把你杀了!----命运是个轮回,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他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