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1800000030

第30章 《朱子语类》比较句研究(7)

4)是他见得圣人气象如此,虽超乎事物之外,而实不离乎事物之中。(《朱》卷四十)

5)问:“‘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似天下之事重乎私家也。若家有父母,岂可不入?”(《朱》卷五十七)

例3)透露出“似”原为动词的迹象。

卢小娟指出:“此式与质比句的一类句式相同,但充当谓语的形容词存在很大差异:质比句中的形容词具有‘相同、近似、相异’义,如‘同’、‘异’等,且数量少;差比句中形容词可以丰富多彩,且一定是性质形容词。”

可以做比较结果(R)的动词有“胜、过”,例如:

6)建康形势胜于临安。(《朱》卷一百二十七)

7)本朝人才过于汉唐,而治效不及者,缘汉唐不去攻小人,本朝专要去小人,所以如此。(《朱》卷三十七)

比较结果(R)之前出现了修饰性成分“较”“更”“尤”等。

8)又曰:“‘闻义不能徙’,较密于‘不善不能改’;‘不善不能改’,较重于‘闻义不能徙’。”(《朱》卷三十四)

9)时举云:“管仲以正天下正诸侯为莫大之功,却不知有‘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底事,更大于此。此所以为小也。”(《朱》卷二十五)

10)问:“巧言令色是诈伪否?”曰:“诸家之说,都无诈伪意思。但驰心于外,便是不仁。若至诚巧令,尤远于仁矣!”(《朱》卷二十)

做比较结果(R)的还可以是量词或数量短语,如“倍、十倍”,例如:

11)虽说道其功倍于作者,论来不知所谓删者,果是有删否。(《朱》卷三十四)

12)少间公吏追呼,出入搔扰,末梢计其所费,或数十倍于所争之多。(《朱》卷四十四)

魏培泉指出:“‘XR于Y’在上古早见,表示倍数的词用为述语。”他示例如:

13)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战国策》卷十九)

上古汉语表示倍数的词用为述语,到了中古汉语就可以改用为补语。

张赪考察了明代的用例:

14)那一片富丽妖饶,真胜似天堂月殿,不亚于仙府瑶宫。(《西游记》第九十四回)

15)他日养成贼势,甚于北边强虏敌国。(《水浒传》第五十四回)

此类句式还可以有比较差值(D)置于比较后项之后,如“远甚”“远”:

16)只如沈存中博览,《笔谈》所考器数甚精,亦不曾看此。使其见此,则所论过于范马远甚。(《朱》卷九十二)

17)荷蒉沮溺之徒,贤于世俗之人远矣!(《朱》卷四十四)

魏培泉认为这种带数量补语的句式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如:

18)是岁,有禾生屋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长于禾一二尺,盖嘉禾也。(《论衡》卷二)

19)华转倍前,华极自软好,胜于前华数千百倍。(三国·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12/303b)

石毓智、李讷指出:“中古时期,差比句中的‘于’开始松动。在唐后期这种比较句发生了变化,等同级(‘似’字结构)与比较级混同。宋元时二者真正合流。明清时期,‘似’字结构解体,其功能转到‘比’字句上。”根据石毓智、李讷的考察,“于”字在魏晋时期脱落。“‘于’字句为上古表差比的主流句式,中古时期开始衰落,由介词‘于’引进基项,比较意义由介词‘于’承担。”冯春田指出:“古代汉语、或者说中古汉语以前的差比句式比较一律,大体上就是由介词‘于’(或‘乎’)引进比较的对象,其中,R无例外地是形容词。用‘乎’引进比较对象不如用‘于’字的多。”他示例如:

20)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

21)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周·庄周《庄子》卷一下)

2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23)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周·庄周《庄子》卷九下)

现代汉语的单句结构不允许在做中心谓语的形容词之后用介词引入比较项,但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口语和书面语里有时都会发现类似形比句的结构。“口语中的‘形比句’可以使话语简练;书面语中的这些句子仅适用于特定语体,如用于数学推理、公文语体、新闻报道中,以显示行文的简洁、严谨、正式。能用于此结构的形容词很少(如大、小、多、少、高、低、好等;这些形容词多是单音节的,和‘于’字构成双音节词语,有的已经复合成词),几乎可以穷尽。在现代汉语中大量使用的还是比字句。”

24)他高我半头。(口语,下同)

25)大于2小于4的整数是多少·

26)今年研究生录取比例高于往年。

27)今年春拚播种情况好于去年。

(2)“X岂不R于Y”式

1)若使天命人心有个响合处,也自不由圣人了。使周家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岂不贤于赧王之自献其邑而灭亡乎!(《朱》卷四十七)

2)杨氏即老庄之道,少间百事废弛,遂启夷狄乱华,其祸岂不惨于洪水猛兽之害!(《朱》卷五十五)

2.否定式

主要是用否定副词“不”“莫”“未”来表示否定意义,构成比较句式“X不/莫/未必R于Y”、“X不及于Y”。

(1)圣人存此篇,所以记法之变。然其间亦多好语,有不轻于用刑底意。(《朱》卷七十八)

(2)伊川谓“学莫先于致知,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致知,是主善而师之也;敬,是克一而协之也。(《朱》卷十八)

(3)问:“谢氏以为‘颜闵有圣人之一体,未必优于子夏子游子张,然而具体也’。既谓之具体,又说不如三子,何也?”(《朱》卷二十四)

(4)闽宰方叔珪永嘉人。以书来,称本朝人物甚盛,而功业不及于汉唐,只缘是要去小人。(《朱》卷一百二十九)

(1)“XRcY”式

“XR得Y”式:在比较结果(R)之后出现了助词“得”,构成“形+得”式,补充成分是“得”。

1)温公《礼》有疏漏处,高氏《送终礼》胜得温公《礼》。(《朱》卷八十五)

2)据先生解,曾点事煞高,子路只此一事,如何便亚得他?(《朱》卷二十九)

冯春田认为早期用例早见于南宋,这样的例子不多见,在现代汉语方言里仍然存在。例如山东方言:

3)今年收成强得去年吗?

4)我不高得他,他不矮得你。

魏培泉指出:“虽然‘得’(的)所处的位置跟其他的比较词相当,但我们认为它应当分析为虚补语或动词词尾。这个词在清代可以写作‘的’或‘得’。‘的’的来源应该是‘得’,因为在宋代这种用法只有‘得’一种形式。在《朱子语类》的时代,‘胜得’的‘胜’可以有‘战胜’和‘超过’二义。不论‘得’搭配的‘胜’为何义,有没有‘得’看不出有明显的功能区别,我们可以把它视为虚补语或动词词尾。”

“XR了Y”式:“形+了”式,补充成分是“了”。“了”,《汉语大字典》释之“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完成。”

1)圣人时那人心也不能无,但圣人是常合着那道心,不教人心胜了道心。(《朱》卷七十八)

2)好仁者便高了恶不仁者。(《朱》卷二十六)

该式近代始见。

“XR过Y”式:能做比较结果(R)的形容词有“高”“远”等,构成“形+过”式。

1)今新死者祔,则高过穆这一排对空坐;祢在昭一排,亦对空坐。(《朱》卷九十)

2)史老虽如此,然尝爱论荐引拔士人,此一节可喜。如陈应求方寸平正,远过龚实之。(《朱》卷一百三十二)

魏培泉认为:“‘过’因为本就具有‘超过’的语义特征,即使不搭配比较副词,也不致于造成歧解,因此就使得‘X+R+过+Y’比‘X+R+如/似+Y’更为稳定。”

由“过”作为比较词的补充成分(“过”本为“超出”“超过”义,但这时应看做形容词的补充成分)。这一形式大约早见于唐代。例如:

3)贫于杨子两三倍,老过荣公六七年。(唐·白居易《送刘五司马赴任硖州兼寄崔使君》)

这种形式仍保留在现代汉语里。例如:

4)温和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

5)两年努力下来,其他人的考核成绩没有好过他的。

“XRY”句式:能做比较结果(R)的动词有“胜”“过”。例如:

1)道夫问:“看老苏文,似胜坡公。黄门之文,又不及东坡。”(《朱》卷一百三十九)

2)董仲舒才不及陆宣公而学问过之。张子房近黄老,而隐晦不露。诸葛孔明近申韩。(《朱》卷一百三十七)

按,“胜”,《汉语大词典》释“胜过,超过。”

3)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尚书·五子之歌》)

4)然臣等不能推有德,进有功,使圣听知胜臣者多,而未达者不少。(晋·羊祜《让开府表》)

5)应知人定胜天定,看我中华跃上游。(陈毅《示儿女》)

“过”,《汉语大字典》释“超过”。

6)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7)任能勿过其所长。(《经法·道法》)

8)矫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语言类型学研究表明,由‘超过’义动词发展而来的差比句是世界语言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差比句。”

左凌姣考察了《世说新语》句式中“差比”义动词主要有“胜”“逾”“过”“逮”等。如:

9)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能做比较结果(R)的形容词有“强”“次”“亢”,例如:

10)文帝便是善人,武帝却有狂底气象。陆子静省试策说武帝强文帝。其论虽偏,亦有此理。(《朱》卷一百三十五)

11)五经中,《周礼》疏最好,《诗》与《礼记》次之,《书》《易》疏乱道。(《朱》卷八十六)

12)月蚀是日月正相照。伊川谓月不受日光,意亦相近。盖阴盛亢阳,而不少让阳故也。(《朱》卷二)

“于”字在魏晋时期脱落,该类谓语动词可直接与比较项结合。这种现象直至唐宋时期仍存在,句子的谓语动词多由“胜”充当。

例如:

13)心粗买得庸愚使,看他意气胜将军。(《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

14)蒲桃未必胜春酒,毡帐如何及彩帏。(《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五)

据魏培泉考证:XRY见于先秦,但在历史上一直不多见。例如:

15)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战国策·秦策(二)》)

16)福莫大无祸,利莫美不丧。(《淮南子》卷十四)

在比较结果(R)之前出现了修饰成分“较、颇、稍、大、更”等,例如:

17)因论今人作文,好用字子。如读《汉书》之类,便去收拾三两个字。洪迈又较过人,亦但逐三两行文字笔势之类好者读看。(《朱》卷一百三十九)

18)谟于私欲,未能无之。但此意萌动时,却知用力克除,觉方寸累省,颇胜前日,更当如何?(《朱》卷一百一十七)

19)先生问:“近日如何?”曰:“颇觉心定。”“如何心定?”曰:“每常遇无事,却散漫;遇有事,则旋求此心。今却稍胜前。”(《朱》卷一百一十八)

20)看《大事记》,云:“其书甚妙,考订得子细,大胜《诗记》。此书得自由,《诗》被古说压了。”(《朱》卷一百二十二)

21)你欲以此术制他,不知他之术更高你在。(《朱》卷七十二)

蒋绍愚、曹广顺指出“古代汉语差比句不能用副词或补语说明差别的程度,唐以后情况有所改变,”如:

22)眼见的泪点儿更多如他邓秋农雨。(《全元杂剧·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23)那小厮好一身本事,更强似我。(《全元杂剧·张国宾·相国寺公孙合汗衫》)

比较句式“XRY”的比较后项(Y)之后出现了比较差值(D),例如:

24)退之论才之品有三,性之品有五,其说胜荀扬诸公多矣。说性之品,便以仁义礼智言之,此尤当理。(《朱》卷五十九)

25)若如公言,则当云“听讼吾过人远矣,故无情者不敢尽其辞”,始得。(《朱》卷十六)

26)如左丞相大得右丞相不多。(《朱》卷九十九)

27)子路是不以外物累其心,方剥得外面一重粗皮子去。颜渊却又高一等,便是又剥得一重细底皮去,犹在躯壳子里。(《朱》卷二十九)

28)首绖大一搤,只是拇指与第二指一围。腰绖较小,绞带又小于腰绖。(《朱》卷八十五)

例1)的比较结果(R)为动词“胜”,比较差值(D)是形容词“多”;例2)的比较结果(R)为动词“过”,比较差值(D)是形容词“远”;例3)的比较结果(R)为形容词“大”,比较差值(D)是形容词“多”。

例4)的比较后项省略,比较结果(R)为形容词“高”,比较差值(D)是数量结构“一等”;例5)的比较后项省略,比较结果(R)为形容词“大”,比较差值(D)是数量结构“一搤”。

魏培泉认为该句式带数量补语的情况早见于东晋时期,如:

29)此衣胜汝衣数倍。(东晋·竺道生译《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十二,22/84a)

30)乃各执其君之玉而减其君一寸也。(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五)

冯春田指出,上古汉语介词“于”(乎)有时可以不用,因省略而产生此类句式,例如:

31)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史记》卷一二四)

32)人情莫亲父母,莫乐夫妇。(《汉书》卷六十四下)

冯春田认为:因为这种句式是由介词引进比较对象(即比较项,介词或可不用),且在形容词R(比较语)后作为补语,‘XR于/乎Y’后不容易再出现补充的成分,所以像如下出现比较差值的例子是罕见的:

33)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辟如女工有绮毅,音乐有郑卫,今世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汉书》卷六十四下)

34)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长于禾一二尺。(《论衡》卷二)

在现代汉语里,“XRY”这样的句式仍在使用:

35)强他千百倍。

36)朱先生长王先生两岁

二、“似/如/若”字句

(一)肯定式

(1)“XR似/如Y”式

“XR似Y”式:构成比较结果“R”的词语为形容词主要有“大、胜、强、高、小、低、减、淡、粗、明、爽、细、好看、分明、精密、费力”等。

1)又一项,是欲立别庙。某说,若立别庙,须大似太庙,乃可。(《朱》卷一百七)

2)大概江西人好拗、人说臭,他须要说香。如告子不如孟子,若只恁地说时,便人与我一般。我须道,告子强似孟子。(《朱》卷二十)

3)或蕤宾为商,则是商声高似宫声,是为臣陵君,不可用;遂乃用蕤宾律减半为清声以应之。(《朱》卷三十九)

4)道夫曰:“以意揣之,窃恐伊尹胜似夷惠得些。”曰:“也是伊尹体用较全。”顷之。复曰:“夷惠高似伊尹,伊尹大似夷惠。”(《朱》卷五十七)

5)曾子问中自见孔子问他处。邵康节亦有些小似他。(《朱》卷六十)

6)或问:“通蔽开塞,张横渠吕芸阁说,孰为亲切?”曰:“与叔倒分明似横渠之说。”(《朱》卷九十八)

7)若一向不理会得他底破,少间却有见识低似他处。(《朱》卷十六)

8)今之赋,轻处更不可重。只重处减似那轻处,可矣。(《朱》卷一百一十一)

9)况限田之法虽举于今,明年便淡似今年,后年又淡似明年,一年淡一年,便寝矣。(《朱》卷九十八)

10)论其气象,则孟子粗似颜子,颜子较小如孔子。(《朱》卷五十二)

11)用薄纸糊,灯便明似纸厚者。(《朱》卷六十四)

12)要之,文中论治体处,高似仲舒,而本领不及;爽似仲舒,而纯不及。(《朱》卷一百三十七)

13)《太甲》《伊训》等篇又好看似《说命》。(《朱》卷七十九)

14)曰:“文正却不肯回,须更精密似前日。”(《朱》卷一百三十)

15)兼是后来群小用事,又费力似他,故觉得他个好。(《朱》卷一百三十)

此外,动词也可以作比较结果(R),例如“胜”:

16)“贫而无怨”,不及于“贫而乐”者,又胜似“无谄”者。(《朱》卷四十四)

郑毓瑜已指出“用在‘X+胜/过+如(似)+Y’的‘胜’、‘过’是动词。”

比较结果(R)之前出现有修饰性成分“较、更”,例如:

17)今若要封得较大似夏商时,便着每国皆添地,却于何处顿放?(《朱》卷九十)

18)告子固是高,亦是陆子之学与告子相似,故主张他。然陆氏之学更鹘突似告子。(《朱》卷五十二)

19)曾闻先生说,庄子说得更广阔似佛,后若有人推演出来,其为害更大在!(《朱》卷一百二十五)

20)曰:“伯夷格局更高似柳下惠。”(《朱》卷五十二)

21)横渠说做工夫处,更精切似二程。(《朱》卷一百一十三)

此种情况里表示比较结果(R)的形容词有“大、高、鹘突、精切、广阔”等。

比较后项之后还出现了比较差值(D),例如:

22)彼所谓心上工夫本不是,然却胜似儒者多。(《朱》卷三十六)

此句式出现比较差值(D),由形容词“多”构成,比较结果(R)为形容词“胜”。

“XR如Y”式:

1)“贫而乐”者固胜如“无谄”,“富而好礼”者固胜如“无骄”。(《朱》卷一百二十一)

2)夫子也只是不答,缘问得。正如仲尼贤如盗跖,这般说话,岂不是!(《朱》卷四十四)

3)“颜渊、季路侍”一段,子路所以小如颜渊者,只是工夫粗,不及颜渊细密。(《朱》卷二十九)

4)如祖公年纪自是大如爷,爷年纪自是大如我,只计较得来也无益。(《朱》卷二十九)

5)更看得密如他,尤好。(《朱》卷十一)

同类推荐
  • 中华帝国之崛起

    中华帝国之崛起

    银河258年,人类早已征服整个银河系,大大小小的星球上遍布着人类的足迹。正当全人类沾沾自喜之时,陈氏宇宙财团之下的明日医药集团却发生了一起事故,几乎灭绝人类的危机就此开始……此乃科幻&*(……
  • 唐宋明月

    唐宋明月

    他是一名医科大学的学生,穿越到了这个南北对立的时代,南宋与北唐。这是一个被女神嫌弃的书生逆袭的故事。他是读书人,却修不得文,入不得道。这个世界道修、文修、妖修鼎立,为何依然是凡人统治世界?没有灵石,没有法宝,也没有漫天的飞剑。有的是读书人为了人族大义而战,有的是道者长生路的求索,有的是南北分裂和统一的角逐。看一个失却重要记忆的医科学生解开世界之秘,找回失却的记忆。
  • 峡江寻梦:长江三峡远古人类之谜

    峡江寻梦:长江三峡远古人类之谜

    本书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经典的人类演化理论与模式,旧石器考古学的基本知识以及长江三峡地区地质、地貌的演变历史等相关背景知识;详细介绍并简要评述了迄今为止在长江三峡地区所发现的几处最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与文化遗存,并简略探讨了重庆的文化渊源。
  • 三国之我是马超

    三国之我是马超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武将如龙,谋士如虎。一夜之间,穿越成马超,孤身陷阵,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
  • 玉板指

    玉板指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所创作的各种民间故事精品,有民间传奇、民间疑案、民间志异、民间演义等。
热门推荐
  • 40周孕产一本通

    40周孕产一本通

    本套丛书共分两册:《40周孕产一本通》、《0~1岁育儿一本通》,均由富有育儿经验的科普作家编写。孕育宝宝是妇女一生中的大事,从此您的身体和生活都将发生重大转变。本书以周为时段,从孕妇自身保健与优生优育的角度,顺序记录了一个女人怀孕40周的身心感受。记录小baby生长发育、准妈妈自身变化、营养饮食、胎教点滴、锻炼、生活注意事项、如何轻松应付孕期不适,陪伴准妈妈从第一周到最后一周,是一本非常贴心的成长记录,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适合妇幼保健人员、孕产妇及其家庭成员阅读参考。
  • 书山堆起来的神

    书山堆起来的神

    这是个以书为尊的神奇世界,只要你能写出来,就有实现的可能。当写出人之初,性本善而得到天地认可的时候,他疯狂了!当因此而获得巨大力量的时候,他差点就成了精神病!带着一个盗版网站资源库穿越的风辰子,今生必定成为这个以书为尊的世界的神!俯瞰众生!
  • 七月我许你不伤

    七月我许你不伤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女孩儿叫赵七月,她就像契诃夫的小说中“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害怕什么时候不小心露出一点点肌肤,就会在太阳的曝晒下被灼伤的体无完肤。她把自己的外表筑成坚硬的壳,像螃蟹一样躲在阴暗潮湿的空气里。当岁月在时光中荏苒,像车轮碾压在路面上留下痕迹,会不会有那么一个人,去让她相信,或许敞开心扉不一定是伤害,也有那么一丝丝的可能会变成一种幸福的开始。她会不会终于明白了该如何爱自己和爱别人?
  • 总裁好巧:歪打正着嫁对郎

    总裁好巧:歪打正着嫁对郎

    听说父亲重病,三十二岁的艾米粒急匆匆的从国外赶回来。没想到自己聪明一世,居然被这么老的桥段骗回家!关键是回来竟然是为了相亲!对方还是比她小一轮的男人,叔能忍婶儿不能忍,作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她又怎么会乖乖就范呢?灵光一闪,她直奔婚介所,为了摆脱父亲和那个逼婚的人,只好先随便拉一个人应急了。“既然我把你捡回家,就会对你负责,娶了我吧!”“好啊!”看来这是天意,不让她堂堂艾米粒早早受人摆布。哈!哈!哈!“不过,帅锅,你真的不怕苏明辙吗?”“我为什么要怕他?”某人挑眉反问,迷糊的小笨蛋。既然闯进我的心,这辈子也别想逃离。
  • 复活

    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小说写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农奴少女卡秋莎?玛丝洛娃后将她抛弃,10年后,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因被诬告犯了杀人罪而投入监狱。在法庭上,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发现被审判的罪犯就是玛丝洛娃,于是良心发现,决心要赎罪,为她上诉。上诉失败后,他随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并决定和她结婚。玛丝洛娃拒绝了他,但内心为他的行为所感动。最后,他们的精神都走向了“复活”。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把人的精神复活看作社会根本转变的起点,这种思想集中地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复活的描写表现出来。
  • 恋爱七次方

    恋爱七次方

    一个学霸宅女,一个学渣帅哥。她的崇拜,他的宠爱。甜到腻的日常,似乎还不够。
  • 纵豆蔻流年终

    纵豆蔻流年终

    你走,洛阳边的苇花肆起。你走,迢迢的远方是否寒风萧萧。你走,我不过还是那梨雨纷纷下,与你隔着一堵厚墙的小女孩罢了。
  • 谁负我半生年华

    谁负我半生年华

    莫小言她觉得自己就像个孤魂老鬼,游荡在生活的小镇里,街道里,人群里。她突然就在这里爱上一个初次见面的男生,她直觉着自己不再是孤魂老鬼,她终于找到可以相伴一生的鬼,虽然她才15岁。金黄的银杏叶打着转儿脱离枝头印在她的脸上,沾染着这深秋的一丝平淡忧伤,她本不是个忧伤的孩子,不爱无病呻吟。青春于她而言,似乎漫长到有足够的时间要她去印证某些东西,例如她会要他爱上她。但她真不知道他喜欢她什么,她长得这样忧伤,完全长坏了青春……
  • 独眼的沙利文

    独眼的沙利文

    恶魔战争时期,双冠王国发生伊兹那大屠杀之前,一个士兵曾做出过一个决定。有人说,正是这个决定影响了战争的走向,伊利温三世最终能打败恶魔军团与士兵的决定是密不可分的。但还有人说,正是这个士兵的决定导致了伊兹那大屠杀事件、女神之盾被攻陷以及成千上万的诺亚人因此死亡。无论如何,这个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独眼的沙利文”的士兵,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在任何文献中出现过,他那被战争而毁坏的家乡也仿佛从未存在过。但在一部分人心中,独眼的沙利文才是双冠王国真正的英雄。历史可以被篡改,但真相会永远留存,独眼的沙利文的事迹,那些奴隶们知道,平民们知道,贵族们知道,国王也知道。至于他的是非功过,相信历史自有评断。
  • 上古之渡世

    上古之渡世

    生于乱世,他变强只为复仇;生于治世,他们变强只为守护。心灵坚强的人可以不怕死亡,可在一颗体贴和尊重的心灵面前他会臣服。“渡不够村人去渡天下吗?”她问。渡世之后,这一次,这只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