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67400000010

第10章 行住坐卧勤施功(3)

滴水佛音

1、三明六通三明六通是佛教术语,即三种智慧和六种神通。

三种智慧为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种智慧。

六种神通为:

宿命智:可以知道所有人的前世。

天眼智:能看到世上的一切力量。

漏尽智:能消除一切烦恼,领悟一切。

天耳智:能听到和分辨一切。

他心智:能知道别人心中的善恶。

神足智:可以显示种种奇迹。此为佛、菩萨所有。

2、护法护法又称护法神,是佛教的护法者,拥护佛陀的正法。佛陀为顾虑末世会有诽谤正法、破坏寺塔者,就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听闻佛陀说法后,都誓愿护持正法,这些拥护佛法的众神被称为护法善神。随着佛教的发展,护法神的队伍不断扩大,其来源多途,有的原为善神,但多数护法为凶神、恶神。今日的佛教界,对于虔敬三宝,护持佛教的在家居士,都以护法称之。

五蕴:总括世间的万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是佛经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还曾经翻译成五阴。弘一法师认为世间万法无尽,想要研修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要先于万法有整个的认识,有统一的概念。五蕴就是佛教用来总括世间万法的。所以研究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没有差别。

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即五类之义,即是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即我们所依靠生活的身躯;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五境,即我们所知的外境。

色是有质碍的,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色指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比如:木材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色是由四大种造,一切物质皆具四大种。所谓四大即是:地大,坚硬性之元素;水大,流动潮湿性之元素;火大,热暖性之元素;风大,轻浮流动性之元素。

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地大指物质的固态,水大指物质的液态,火大是热的能量,风大是物质的气态。所以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只是用地、水、火、风做代表罢了。

经书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说一块石头,地大多,水大、火大、风大少。如果石头冷的话,火大少;石头热的话,火大就多。

二、受蕴: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所以受蕴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

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

二者为意: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

三者为识: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

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合。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滴水佛音

1、十二处

(1)眼处︰是外境的色法进来的门户。

(2)耳处︰是指听觉能力或听觉器官,并不是指从外面可以看到的耳朵。

(3)鼻处︰是指嗅觉能力或嗅觉器官,并不是指从外面可以看到的鼻子。

(4)舌处︰指味觉能力或味觉器官,并不是指从外面可以看到的舌头。

(5)身处︰指感觉到冷暖、痛痒、涩滑的触觉能力或触觉器官,它分布在身体皮肤的表面。

(6)意处︰指知觉器官所有的知觉能力,与前五处的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相对。

(7)色处︰有颜色与形状两种。广义的色是指全体物质。在这里则是指狭义的色,只限于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

(8)声处︰就是人与其他动物从声带出声,以及物质之间相互接触摩擦所生的声音,声音也区分为有意义与无意义两种。

(9)香处︰分为好香、恶香、有益的香、有害的香等。

(10)味处︰味有碱、酸、苦、甘、辛、淡等等。“辛”在今天来说,指的不是一种味道,而是刺激,“淡”是没有特别味道的意思。

(11)触处︰即“可被触的事物”、“所触”的意思。

(12)法处︰是与意处相对应的法境。

2、波若亦作“钵罗若”,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或“般若波罗蜜”,是佛教词语,意为“智慧”。这个智慧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指洞视彻听、一切明了的无上智慧。为了跟普通的智慧相区别,一般用音译而不用意译。

苦:哀痛喜乐皆是苦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作晚餐。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弟子听了,好几位立刻开悟了。

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正如人生是苦的,即使是神仙圣人也不能改变其“苦”的本质。

生活的“苦”与我们吃食物时品尝到的苦味不同。在佛陀原始教义当中,苦可以归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八类。

按照弘一法师的看法,生命的存在是有条件性的,依缘的,这就决定了人不可能活得很久,并且不能为所欲为。人会不断产生无从满足的欲望,但实际上能满足这些欲望的东西都是暂时的、无常的,这就决定了人总会感到不满足和绝望,这便是本质上的苦。

苦的根源在于无知,由于无知,人的贪欲便时时萌动,一方面造成现实的痛苦,另一方面又留下作恶的诱因,使人堕入无尽的痛苦轮回之中。要想摆脱苦,只有通过宗教修持,对人生存在真相的有全面而透彻的了解。

佛教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一、苦苦:苦苦是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有社会环境引起的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的爱别离苦;还有所求不能如愿的求不得苦;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怨憎会苦;五蕴身心不平衡的五蕴炽盛苦。

二、坏苦: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比如看电视是快乐的事,但是让你没日没夜的看,连看半个月,你还觉得是快乐的事吗?再比如我们觉得蛋糕很美味,但是如果给你100个蛋糕让你一天之内必须吃完,还会觉得快乐吗?

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带着强烈的欲望吃蛋糕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三、行苦:行,是迁流变化的意思。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希望一切好的东西能如钻石般永恒:希望生命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好的事物往往如昙花的盛放,转瞬即逝。行苦是一切苦的根子,随过去宿业及烦恼的力量,牵着人的鼻子走,自己毫无自在,故名为苦。如果认清了这个苦的本来面目,那么,任谁说这三界再好,纵使帝释、梵王的宝殿叫你去住,你也不会留恋。

认识到行苦,才能彻底放下这个娑婆世界,坚定求生求生西方的心。

有位老太太很年轻时就成了寡妇,因此信佛,念佛很用功。她经常诵读《地藏经》,甚至抄了很多部手抄本,是一位很用功的修行人。但是那位老太太在临终前一个月左右,做到一个梦,梦见她年轻时死掉的丈夫,住在一幢很漂亮的花园洋房里,向她招手,她很高兴。

按照佛教的观点,这个梦一做,对她往生西方就成了问题了。

她过去因为受了苦苦,丈夫死掉了,感到很苦,就念佛修行,但她认识不到坏苦,还是不能坚定地求往生西方。

所以说,尽管知道“苦苦”是苦,却认不清“坏苦”,以为那是快乐,就会认为娑婆不全是苦,那么往生就会成问题。即使认得了“坏苦”,“行苦”还不能真正定解,还是会在往生之路上迷失方向。

滴水佛音

1、往生佛教认为,通常人死后精神不灭,如果生前虔心修佛或者行善,则会根据功业决定将去哪里。生前行善、善终的人肉身死了,精神会前往极乐世界达到另外一层生的境界,所以称之为往生。

2、婆娑世界“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

3、帝释是佛教中忉利天之主,信奉佛教,他曾率诸天神以牛头旃檀树为佛陀及诸罗汉建造重阁讲堂,并奉献床榻卧具及各种饮食供养佛及弟子。帝释天常常和诸天在他的居所须弥山善渐城相聚,商讨天下善恶诸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

空:无形无相的虚空

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廷玉出面干预。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张廷玉的这首诗简单直白,深得“空”的真味。世人无法破除迷障,都是因为解不得一个“空”字。这世上有什么能长久?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吞土占地不可谓不多,最后依然化身为尘,一寸土地都带不走。

空是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佛陀讲法说空,是要令众生破除迷障,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弘一法师认为,空大体上可分为两层含义:

首先,世间诸法本来就是空性。一切诸法空无自性,不管有没有佛在人间传法救世,一切万法当体本空,诸法空性是一切法之性,一切法之性即空性。有佛来人间,诸法是空性,无佛来人间,诸法也是空性。诸法空性不是佛的创造才有。

大般若经说:“一切法一性非二,当知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如是诸法一性无性,无造无作,若菩萨摩诃萨能如实知,诸所有法,一性无性,无造无作,则能远离一切执著。”

其次,佛陀所说的空,是要破除众生虚妄执著。因为众生有执著的毛病,对一切世间诸法样样执著,所以会有生死轮回。慈悲的佛祖向众生宣扬空性之道,就是为了让众生去除对诸法的执著,一旦对世间诸法不执著,菩提自性就无束无缚,无惑无动,光明自在,解脱自得。

大般若经说:“佛、菩萨、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七道品、六道、十八界、六度、十二因缘、四圣谛、生死涅槃、烦恼菩提、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如是一切名,皆是假立,为表诸义,施设诸名,故一切名皆非实有,愚夫异生,于中妄执,菩萨方便善巧,教令远离,勿执著一切施设假名,名无实际,自性皆空故。”

空并不是指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一切现象、事物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当体即空”。

在前文中说到“五蕴皆空”,我们以“五蕴”与“空”对照,来凸显空的真意。

所谓“色不异空”,没有声色利益贪恋,没有五欲尘劳贪恋,就出离了凡夫的境界;而“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是菩萨之道。

“色”是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质碍的实体,一切物质形态,空与之相对,是无形无相的虚空。放眼世界,我们所看到的天空、大地、河流、屋舍、人畜等等所有一切的实体都是“色”。色与空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色”存在于“空”里,空也存在于色里,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与空原本就是一体的。

如果还不明白色与空的这种关系,可以取一只玻璃杯,往杯子里面倒杯水,在倒水的过程中,水占据了杯中的空。你再把水倒掉,杯子里立即空了。

同类推荐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本书分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江西龙虎山和四川青城山等四部分,内容包括:佛教的传入和灵鹫寺、清凉山佛教的极盛时期、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兴盛、画中姑娘幻化的峨眉山、大上清宫中的百神传说等。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分为八个部分,用最简单的文字转述了最深奥的佛家智慧。每天为生活加一点禅,经营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 莲心禅韵

    莲心禅韵

    一位印度智者追寻禅宗智慧,探求人生哲理的心路历程,带你走向心灵自由之路,文化没有国界,思想没有疆界,智慧的激情碰撞,文化的和谐沟通。
热门推荐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 绝世宠妃:美人定江山

    绝世宠妃:美人定江山

    “妈!”绝望的沈宁一尖叫的伸出双手向要抱住谢冰心,才发现自己为婴儿身!“啊!不争不抢,甘于平淡只会让人玩弄与欺侮,今生,负心人,恶毒妇,你们等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先让继母禁足露马脚,再放长线钓大鱼,让她死无葬身之地!恶毒妹不长记性,妄图陷害,不甘寂寞,送去青楼!“你很爱我吗,陈子扬?”“没有你我不能活,要江山也要美人!”“那么宁帝你可以去死了!”一声号召,沈宁一挂帅,杀叛贼司马俊杰,平三国,妃居一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Cruel残忍

    Cruel残忍

    虽然错过了一辈子,但爱过,就是一生一世。
  • 热门闽菜

    热门闽菜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经历了中原汉族文化和当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渐形成的。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特色,以及汤路广泛的特点,在烹坛园地中独具一席。本书精选了扳指干贝、八块鸡、八宝鲟饭、炒面线、河鳗炖豆腐、醉排骨等好吃的闽菜。教人们利用闲暇之时,烹制出具有浓厚家乡风味及地方特色的菜肴,使人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全身心地释放,消除疲劳,减轻压力,既增加了活力,又带来健康的享受。
  • 诗家鼎脔

    诗家鼎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盗墓鬼踪

    盗墓鬼踪

    一本抗战老兵留下的记事本,几段诡异难解的往事,民间流传的故事,光怪陆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追踪爷爷留下的线索,挖掘那一段尘封的岁月,渐渐的我明白了爷爷的那句话。比鬼更可怕的,那是人心。
  • 青春的爱恋

    青春的爱恋

    一个从未相识的女子,竟然会爱上主角,还莫名其妙的谈上了恋爱......
  • 御龙邪尊

    御龙邪尊

    灵武大陆,宗门万千,万族林立,强者如云。一代绝世武神重生在一个小家族子弟身上,转世逆袭,武道争锋,一步步朝巅峰之路,强势崛起!且看天才楚天,如何在这个最辉煌的时代中,绽放出属于他的最强星芒!一切,尽在御龙邪尊!萌太奇读者群:163—576—360【欢迎加入哦!】
  • 中华成语故事1

    中华成语故事1

    成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语言精华,历经漫长的岁 月变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在劳动人民的口耳相传中,成语不断 地产生、发展和演变,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
  • 盖世武尊

    盖世武尊

    寻道路上,人若阻我,一拳碎之!神若阻我,一脚踏之!天若欺我,一戟破之!道若阻我,那便一碑封之!你狂吾更狂,看谁称尊而道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