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89000000016

第16章 观天有术——窥天利器

从“看星星”开始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人们就怀着不同的心情仰望星空。许多人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那些遥不可及的星星身上,为了接近自己的梦想,人们修建了许多观测星空的宏伟建筑。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占星术的故乡,同时也是天文学的最早发源地。居住在这里的苏美尔人非常注重对星空的观测,他们觉得天空是众神的家,那些复杂的天象就是神灵对人间的启示,因此在大大小小的神庙之上往往都筑有观星楼。乌尔观星台就是这些塔台中最为著名的一座,它台址的底层长约61米,宽45.7米。这座观星台也曾是一座万民朝拜的神庙,如今却已经在岁月的冲刷下成为了一处供人赏玩的古迹。

在古代的中亚地区,也有一座举世闻名的观星台,它以撒马尔罕曾经的统治者乌鲁伯格的名字命名。一位俄罗斯的业余考古者在一份文献记载中发现了这座观星台的具体位置,使这座代表着16世纪以前最高水平的观星台重见天日。

格里高利十三世是圣彼得堡教堂的教皇,300多年以前的这位欧洲教皇非常喜欢天文学,他曾命人在教堂所属的领地中修建了梵蒂冈天文台。格里高利到天文台中巡视的时候,意外地发现本应落在日晷春分点处的阳光却发生了较大的偏离。他立刻认识到,沿用了1600多年的儒略历可能并不是十分准确。

于是格里高利教皇组织了一些天文学家制订了一部全新的历法,这种被称为格里历的历法就是今天通行于世界的公历。我们如今已经看不到梵蒂冈天文台的原貌了,不过格里历法却从1582年开始,一直沿用到今天。

位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圆塔是欧洲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始建于1637年,在1642年的时候才最终落成。圆塔高34.8米,直径15米。塔内的螺旋状坡道,据说能够供马车自由地上下。

与哥本哈根圆塔同样历史悠久的,是创建于1667年的巴黎天文台。它是法国的国立天文台,并在300多年的历史中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天文学家。如发现了四颗土星卫星的卡西尼家族,以及用摆锤实验证明了地球自转的物理学家傅科。巴黎天文台还一度是国际时间局的驻地,不过这个组织在1987年的时候解散了。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的观星台,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

如今,大部分古老的天文台都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它们的工作已经被众多设备先进的现代天文台所接替。

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仪器

中国古代的浑仪、日晷、沙漏、天体仪等天文观测仪器,在当时的世界上绝对是最先进的。

“浑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

“日晷”,是中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于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沙漏”,是中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沙漏的制造原理与漏刻大体相同,它是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这种采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由于中国北方冬天空气寒冷,水容易结冰的缘故。

“天体仪”,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中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空心铜球,球面上刻有纵横交错的网格,用于量度天体的具体位置;球面上凸出的小圆点代表天上的亮星,它们严格地按照亮星之间的相互位置标刻。整个铜球可以绕一根金属轴转动,转动一周代表一个昼夜。利用它,无论是白天还是阴天的夜晚,人们都可以随时了解当时应该出现在天空的星空图案。

唐朝的一行和尚与梁令瓒、宋代的苏颂与韩公廉等人,把天体仪和自动报时装置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人类的第二双眼睛

在古人的眼中,大海、天空、宇宙都是浩瀚无边、难以望断的,人们认识到了自己视力的局限,于是,开始梦想能长出一双神奇的“千里眼”。

1608年,荷兰的米德尔堡出现了奇迹。

“千里眼”出现了!

那天,眼镜匠李普希在自己的店里忙忙碌碌替顾客磨镜片,他的儿子们在阳台上游戏。小弟弟两手各拿一块眼睛片,对着远处的景物前后比划。突然,他发现教堂尖顶的风向标变得又大又清楚,孩子们非常兴奋,立即将这一发现告诉了父亲。

李普希将信将疑,按照孩子们说的那样试验着,他将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组合起来,把凹透镜放在眼前,将凸透镜放在前面一点儿。当他把两块透镜对准窗外时,他差点惊叫起来,远处教堂尖顶上细小的风向标变大了,似乎近在眼前,伸手可及。

这一意外的发现立刻传遍了米德尔堡,人们纷纷来到李普希的工作室,要求一饱眼福。

李普希意识到这是一桩赚钱的买卖,立即向荷兰国会申请专利,给它取了个不伦不类的名称——“窥探镜”。同年12月15日,他向国会提供了一架经过改进的双筒窥探镜,国会奖给他一大笔奖金。

从此,人们长上了千里眼,世界上也有了望远镜,可惜荷兰人仅把它当作高级玩具。

望远镜的技术传到了意大利,在帕多瓦大学执教的伽利略从中受到了启发,他想,可不可以制造出一架用于天文观测的望远镜。于是,伽利略用凸透镜作物镜,用凹透镜作目镜,分别装在一根直径为4.2厘米,长60厘米的铅管两端。他还用一粗一细的两根空管套在一起,调节两片透镜的距离,以便于适合远近不同的物体和观察者不同的视力。

伽利略制造的第一架天文望远镜,也叫折射望远镜,能将远处的物体放大3倍,后又提高到9倍。他邀请威尼斯参议员到塔楼顶层用望远镜观看远景,观看者都惊叹不已。随后,伽利略被参议院任命为帕多瓦大学的终身教授。

1610年初,伽利略又制成了一架可以将物体放大33倍的望远镜,直径为4.4厘米,长1.2米。为了进行天文观测,他又改进了几架望远镜,用于观测日月星辰,并有了许多新奇的发现。

这一系列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震惊了欧洲。

伽利略开辟了在天文观测中使用望远镜的新纪元,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天文望远镜的“成长史”

人们为了纪念伽利略的伟大功绩,把他发明的望远镜称为伽利略式望远镜。但是作为望远镜的始祖,伽利略式望远镜的放大倍数还十分有限。

两年之后,德国的天文学者开普勒制作了一个由两片凸透镜分别充当物镜和目镜的新式望远镜。它的倍数有了显著的提高,原理同伽利略式望远镜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属于折射式望远镜。

如果你曾在“哈哈镜”前看过镜中的自己,就会发现镜中呈现的你发生了严重的变形,有时“奇丑无比”的形象总会惹得人们哈哈大笑。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神奇的效果,其实和镜面的凹凸程度有关,镜面越不平整,镜中呈现的物象变形也就越严重。

早期的折射式望远镜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它们的物镜就像是一个个透明的“哈哈镜”,透过这些望远镜所看到的星空,经常因严重的变形而显得十分怪异。这种缺陷让天文学家们十分头疼。

后来,人们制造出一种特殊的火石玻璃,它能够在保证放大倍数的同时很好地降低物象的变形。到19世纪末期,欧洲掀起了一股制造大型望远镜的高潮,大部分口径在70厘米以上的折射式望远镜都是在那个时候建造完成的。

折射式望远镜虽然在天体观测方面有着许多杰出的表现,但是它始终无法完全克服那种“哈哈镜”式的变形。于是到了20世纪的时候,一种最早出现于1814年的反射式望远镜在经过数次改造之后,被重新应用到天文观测上来。

这种望远镜非常适合对大面积的天空区域进行观测,并且不会出现像折射式望远镜那样严重的变形。

在今天的爱尔兰比尔城堡庄园中,你会看到一台高17米,口径达1.84米的巨型望远镜。不过它已经是19世纪的老古董了,后来的天文望远镜的身材与口径早就把它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随着与力学、光学以及计算机和精密机械制造等领域的深入合作,现代望远镜的制造技术最终突破了镜面口径的限制。天文望远镜不仅走向了大型化,还拥有了许多非常专业的新品种。如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紫外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等。

与此同时,一些廉价而优质的微型望远镜的出现,也将天文观测引入了一个大众化的时代。

质的飞跃

1931年,美国的央斯基在贝尔电话实验室进行有关长距离无线电通讯方面的研究时,发现了一种微弱的有规律的由天体传射的无线电波——射电。央斯基成了射电天文学的开创者。

1937年,青年工程师雷伯在美国芝加哥郊外自家的后院里,安装了一架直径9.45米的抛物面反射器,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的独到之处在于:传统的望远镜仅利用光学原理,而射电望远镜利用的是无线电原理。

根据射电天文学理论,所有的天体都发射电波,都是射电源。那么,观测天体射电波的主要工具就应该是射电望远镜,而非光学镜片制成的光学望远镜。从本质上看,光学望远镜不过是把人们的视力提高,而射电望远镜却是用耳朵接收无线电,让耳朵也能“听”到天体。

事实上,天线和无线电接收机就是射电望远镜,无线电天线就是传统望远镜的“镜片”。

射电望远镜的发明在人类望远镜史上发生了质的飞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发现太阳的射电活动会干扰雷达接收信号,这才开始认识到天体射电的重要性。

战后,射电天文技术飞速发展,一个个巨大的抛物面型射电望远镜先后建立起来。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可跟踪天体的射电望远镜,在前西德首都波恩附近的埃菲尔斯贝格研制成功,它的直径为100米。

当今,世界上许多射电望远镜正在结合起来,构成“甚长机线干涉系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天体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在人类的眼前展现出了一幅崭新的天空图景,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宇宙的奥秘。

站在空中眺望星球

从空间望远镜被成功发射到太空轨道中的那一刻起,人们仰望星空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的影响了。

在太空中看星星,清晰度会比地球上最先进的望远镜还要高出几十倍。宇宙空间的失重环境,也避免了仪器自身重量所带来的镜头变形。

世界上最著名的空间望远镜,就是由美国宇航局建造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它从1978年开始筹建,直到1989年才最终完成,1993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完善。从那时起,哈勃望远镜就开始向地球传输回大量清晰而震撼的图片与相关研究数据。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于宇宙年龄、恒星的诞生与死亡、黑洞以及其他许多有关宇宙空间的研究来说,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欧洲空间局在2009年的时候,用火箭发射了一台名为“赫歇尔”的远红外空间望远镜。这台高7.5米,宽4米的空间望远镜是人类迄今为止,向太空中发射的最大的远红外空间望远镜。它的核心设备由七个国家的精英小组共同研发完成,这也体现了当代天文学发展的一种国际化趋势。

赫歇尔望远镜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早期宇宙中的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各个星系在漫长的岁月中是如何演变的。它还会被用来观察彗星、行星以及其他一些小型天体的大气组成和表面化学成分。此外,赫歇尔望远镜的成功发射,对于恒星的形成与星际物质的交互作用,及宇宙分子的化学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空间望远镜虽然带给了我们很多惊喜,但它还远远不是天文望远镜发展的终极成就。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计划在月球上建立一座月基天文台,如果能够成功,这将会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壮举。

不论是多么先进的机器,如果没有人的操控,都将是不会思考的“蠢货”。空间望远镜就是这种只能依靠事先设定好的观测模式来进行工作的“蠢货”,它们常常非常被动。假如真的能够在月球上建立一座长期的天文台,望远镜就会在科学家的近距离操作下发挥出更为巨大的作用。

在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之后,今天的天文望远镜更像是天文学家手中的万花筒了。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不仅可以站在月球上数星星,还可以在更为遥远的星球上眺望未来。

千里眼的继续进化

19世纪40年代,纽约的德雷柏成功完成了一张月亮的银版照相,首次将摄影技术应用到天文学研究中去,使人类摆脱了几千年肉眼的限制,看到了更美丽的“星星”世界。虽然,德雷柏当时得到的照片无法与现在的天体摄影照片相媲美,但他的做法是意义深远的。此后,摄影技术就开始被应用到天文学研究中去。

天体摄影最大的优点在于,长时间的曝光时间,能够采集到更多的光,这样就能拍摄到从远处星系传来的微弱的光线。例如,很多时候一些星云即使从望远镜中人眼也观测不到,但在照片中却能辨认出来。不过,要拍摄一个极其暗淡的天体,常需要若干小时的曝光才能得到较清晰的图像。此外,照相技术还能很好地保存观测结果,以便在下次需要的时候可以继续使用。

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光电耦合器件CCD的应用让照相底片也成为了历史。应用CCD照相机,天文学家可以拍摄到望远镜采集的光线的90%,这进一步推动了天文学的研究。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不断涌现。伽马暴的发现,暗物质的进一步研究,大型计算机的应用,新的高能卫星的观测应用,大样本巡天观测,宇宙空洞以及宇宙长城的发现,类太阳系的发现等等,都为天体物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人类更将目光投向了外太空,各种新技术的研制、使用,先进的天文观测卫星的发射升空,以及各国在天文学研究上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全力探索宇宙、寻找宇宙奥秘的决心。

明天的宇宙学,人类将乘着这股技术改革之风,向宇宙的尽头不断进发。

同类推荐
  • 课堂教学的智慧与创新

    课堂教学的智慧与创新

    本书是“中小学教师教学丛书”中的第三十五册,本书聚焦课堂教学,聚焦创新,用浓笔为我们诠释教师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如何独辟蹊径打造优秀的课堂教学。其中的课堂创新、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全都融会于本书之中,是指引教师完成教学创新和提升的智慧书。
  • 人类神秘现象大揭秘

    人类神秘现象大揭秘

    本书《人类神秘现象大揭秘》将展现出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更会令读者耳目一新。它描述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和富有意义的神秘现象,在人类、超自然、外星人、宇宙、史前文明、野人、奇人、地理、动植物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神奇、新颖而极具想象力的内容,让读者从各个层面更好地了解仍然神秘的人类现象,增加读者探讨、解读神秘现象的兴趣和信心。
  •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挑选了几个当前社会建设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形成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组织、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矛盾和社区建设七个专题,作者从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国内外实践经验、问题与对策建议等几个方面入手,试图给读者提供该领域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观点,同时在借鉴已有实践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本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探索性的政策建议。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香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香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传统文化的许多部类都可溯至先秦,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 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能提出上千种不同的方法,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所以受到大家的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它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
热门推荐
  • 禁魔天

    禁魔天

    林炎和一只大公鸡一起逆天禁魔的故事!喔——喔起床了!
  • 女儿国中的男雇佣兵

    女儿国中的男雇佣兵

    规则一:人不能做太多坏事,夜路走多了始终会碰到鬼。规则二:现代社会,我们能解释的称之为科学,反之即为愚昧。假使你非得要不停干坏事而杯具了,请不要信科学,也不要信菩萨,相信自己才是活命的本钱!一次黑吃黑的火拼,无意抢来一面诡异的远古轮盘,却给他带来了一场离奇的生死过关游戏,最后一关,懵懂懂的他接受了一项离谱的星际任务。
  • 情劫难逃:废后当自强

    情劫难逃:废后当自强

    本来以为此生只能成为那个人的臣子,却意料之外的成了那个人的嫡妻。满心欢喜之后,却在那人大事已定之后,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对方利用的一个工具而已。封后当日,她成为荣国的皇后,却形同打入冷宫……
  • 瑶池地宫

    瑶池地宫

    恐惧,从来都是贪婪的最好祭品!一份残破的历史手稿,意外落入黄千山的手中,他和手稿主人为证实“移山仙话”曾真实存在,并揭开其盗墓的真相,遂决定遵从指引,前往查探。不曾想,他们似乎陷入了三千年前古虢国设下的怪圈——两人尚未进山便接到恐吓信。探险装备离奇丢失,荒山里传来诡异广播,波光粼粼的瑶池莫名变色,那看不到尽头的隧道、发光的瘴气、地下繁星……一切诡异景象令人窒息。古虢国女王是否真有其人?为什么她自诩西王母转世?三十年前,瑶池边忽然出现了一个古怪的村子,但为什么又忽然消失?他们来自何方,又去了哪里?那位移山仙人到底为何出现?一切谜团,尽在瑶池地宫……
  • 旅游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

    旅游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

    本书分为餐饮服务和餐饮管理两部分,餐饮服务部分介绍了中餐、西餐、宴会等基本服务中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服务程序等内容;管理部分主要对餐饮的营销管理、食品原材料管理、厨房生产管理、成本核算管理等进行了阐述。
  • 云月星雪风

    云月星雪风

    一生仁慈,却屠戮苍生,一生痴心,却红颜无数,一生卑微,却君临天下。
  • 死灵档案

    死灵档案

    一个普通的警察,因为一场诡异的案件,认识了一个猎鬼道士。从此,进入到一个个的凶地之中,踏进了一场又一场的悬疑事件里……度灵引鬼,凶地开馆,够胆就看――死灵档案探险,从这里开始。我已整装待发。你,准备好了吗?
  • 爱比恨多一点

    爱比恨多一点

    宋槿和江志盛在一起后,恨过他也爱过他,但后来她发现爱始终比恨多一点……这个霸道的男人毁了她的世界,却也重新给了她一个世界。
  • 东朝纪

    东朝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大清后宫:孝淑睿皇后

    穿越大清后宫:孝淑睿皇后

    她穿越而来,是清朝唯一生育皇帝的嫡皇后,也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她是嘉庆皇帝的原配妻子,也是道光皇帝的生母。她贤良淑德深受乾隆皇帝青睐,她洞悉历史却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爱她的人用生命守护她誓死方休,她爱的人因政权和她背道而驰。是残酷的皇权改变了他对她的真情?还是她用付出成全了他的千秋大业?望断秋水,回得了过去,回不得曾经。这一切不过是前世今生的牵绊罢了……【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