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需要勇敢的探索,更需要理性的坚守。马建军先生长期浸淫古帖、悉心锻造之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宁夏书坛,他的书法循正道,不媚俗,不跟风,这使他的书法自成风格。这一点,在当今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愈显得弥足珍贵。
人为楷则书尚法度——记著名书法家李景杭
李景杭先生是宁夏书坛实力派书法家,是热衷普及和推动书法艺术的书法活动家。多年来,他像一头甘于负重、勇于吃苦的老黄牛,默默耕耘在宁夏书法的热土上。尤其是担任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以来,无论个人书法艺术,还是在推动和普及书法艺术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李景杭先生就为宁夏的书法事业奔忙,积极参与和书法艺术相关的各类活动。至80年代初,作为宁夏书协的创始人之一,他为宁夏的书法事业的发展尽了自己的努力。1986年,在全国掀起硬笔书法热的大潮下,宁夏硬笔书法研究会成立,他担纲第一副会长。1999年,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召开后,李景杭也组织筹备成立了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并当选为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主席。从此,他在普及硬笔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奋力拼搏,使宁夏硬笔书法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积极从事书法活动的同时,李景杭在个人书法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东东来宁履任后,看到宁夏的发展变化,感而发文,遂成《宁夏赋》。这是一篇歌颂宁夏、赞美宁夏的精湛之作。《宁夏赋》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宁夏书家以其形式别致,文字优美,竞相抄写。而李景杭以规范的欧楷书法完成《宁夏赋》的创作,作品风格纯正,笔法清丽雄劲,颇得《九成宫》笔意。通篇看去,处处体现一种天圆地方、人间正气的精神追求,可谓得大味、大神、大雅而成大美。
中国历史上有过以书显文的佳话,由唐人陆柬之书写的陆机的《文赋》(又称“二陆文赋”)即为其例。《宁夏赋》书画集和《宁夏赋》书帖的出版,真正体现了书以文显,文以书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奇效。如果说此前的李景杭先生默默笔耕,此后的李景杭可谓名声大噪。
人如其书,书如其人。李景杭性情敦和,为人宽厚。他的楷书端庄凝重,笔力精劲,颇得欧楷臻妙,也正如其为人处世正直认真之秉性。李景杭先生书法幼承庭训,后来转益多师,遍临诸帖,书艺精进。成年后虽为事业奔忙,便从未放弃对书法的学习,而且坚持循正道,法正统。他在宁夏展览馆工作期间,干起了一份与书法密切相关的工作,即刻蜡纸、剧本,写字幕、横幅等,当时夜以继日地写字实属生计所迫,实用书法的规范性使他的书法始终以规范的楷书、魏碑为主。李景杭最钟爱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这是欧阳询的代表作,有“千秋楷则”之誉。欧体楷书险劲刻厉,法度严谨。有戈戟森然之险劲,又不失精妙之秀骨。李景杭说他崇尚唐楷整饬庄重的气息,因为它暗合做人之端正的道理。当自己屏神静气,俟气沉丹田后运笔时,转折钩趯使其书法点画精到,结构平整法度森严。每每此时,无不感喟超越古人之难,为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笃学古人不二法门的决心。
近年来,李景杭坚持笔耕的同时,还致力于宁夏硬笔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推广。在他的领导下,宁夏硬笔书坛新人辈出,活动频繁,成绩不俗。李景杭先生经常带着硬笔书法家协会的同仁下农村,走厂矿,入校园,进军营,为基层送艺术。他说,艺术归根到底是要为人民服务,艺术之树也只有根植在广大群众中间,才能根深叶茂。
随着李景杭先生书法艺术成就的显现,以及他为推动宁夏硬笔书法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的声望在全国硬笔书法界也得到很大提升,经常参加中国硬笔书协组织的重大活动,并步入中国硬笔书协的领导层。2004年5月,应新加坡狮城书法篆刻会邀请,李景杭作为中国硬笔书法代表团副团长,随庞中华团长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参加国际硬笔书法交流大会。其作品展出后,由两国艺术馆收藏。2006年9月,李景杭在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为宁夏硬笔书法界争得了荣誉。
李景杭认为,宁夏是小省区,宁夏硬笔书法的整体实力与全国兄弟省市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要缩小差距,迎头赶上。随着与全国硬笔书法界交流的广泛和深入,李景杭努力搭建平台,让宁夏的硬笔书法家和广大爱好者,有机会与外界接触,从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2007年9月,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邀请时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张华庆(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和副秘书长李冰、熊洁英一行来宁出席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宁访问考察期间,与他们多次举行笔会交流,让宁夏硬笔书法家和爱好者与全国硬笔书家零距离接触。2007年底,在访问《书法报》时,看到报社存放的历届全国硬笔书法大赛获奖作品,那一幅幅材质各异、装帧精美的硬笔书法艺术精品深深地吸引了李景杭,他恳请将全国硬笔书法获奖作品原件拿到宁夏展览,让宁夏书法爱好者观摩学习。2008年1月,作品在银川展出后收到强烈反响,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争相参观。随后,他携带作品驱车前往机关、学校、部队举办巡展,被称为宁夏硬笔书坛的“乌兰牧骑”。此次活动历时两个多月,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
李景杭先生热爱公益事业。汶川大地震后,他自己率先向灾区捐款1000元,随后两次组织赈灾义卖笔会,共为灾区筹得善款近万元。年7月,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还邀请了在银川市育才中学借读的四川绵竹的四位教师及20名学生,到宁夏女子监狱等单位参观交流,李主席和协会一班人向他们赠送作品、硬笔书法专用纸和书文集,让灾区师生感受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的深情厚谊。
李景杭退休五六年了,但他现在比退休前更忙。除了练习书法、与外界的交流、参加各类活动外,中国硬笔书协举办的任何重大活动和赛事,作为评审会成员,他都要亲临赛事举办地参加评审,同时也视为以书会友的好机会,与全国各地的书家切磋交流。每每开会评奖,他都建言献策。此外,他还担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为学员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他还经常应邀到各中小学讲授书法。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四所中小学确定为中国硬笔书协工作站和创作基地,书法教学和创作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其中,灵武一中被中国硬笔书协授予“全国硬笔书法名校”称号。
在李景杭先生文集《砚田笔耕》出版时,时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的庞中华先生欣然题写了“塞上书家,硬坛名宿”。这是对李景杭书法人生的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愿李景杭先生的书法艺术之树常青。
极限下的舞蹈——记左笔书法家陈源龙
陈源龙先生是我区著名书法家,也是近年来颇受区内外媒体关注而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左笔书法家。
陈源龙书法幼承庭训,师法正统。师学二王,又浸真卿,遍写诸家。米芾、王铎、赵孟、傅山、郑板桥、何绍基、赵之谦及于右任等。五十多年来心摹手追,苦心孤诣,故其书法无不显露出师承面目。真、行、草、隶、篆无一不能,尤工行草。
观先生之书法气势雄浑苍健,胎息清雅高古,兼有金石之味与书卷之气。这和他喜绘画以求线质和墨韵,喜篆刻以求谨严和安排密不可分。也是后来成就了他左笔书法结体森阵谨严,转折方遒圆润,笔触沉稳浑穆,线条流畅潇洒,点画凝重飘逸的大气场,大阵势。使之作品颇具艺术视觉和审美价值。
而今,区内外喜欢书画艺术的人们能为收藏和悬挂一副陈源龙先生的左笔书法作品而感到十分惬意。
源龙先生是塞上书坛的实力派书法家。然而,正当其书法如日中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险些将其击垮。残酷而致命的脑梗塞使他右半身偏瘫,右手丧失了书写能力。上帝关上一扇门,同也打开了一扇窗。凭着对艺术的执著,源龙先生坚强地站了起来,右手废了,似乎将他五十多年练就的书法功力至此归零,实际上,那时的他根本不是以零为起点。因为,他用生命去换取艺术,书法已深深地浸入了他的骨髓。所以,他又倔强地用左手拿起了笔,并执著地走了下去。
南齐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源龙先生的书法到了这个时候,形质的确已“次之”了,然而,让人惊叹的是左手之翰,神采依然不改,相反,拙涩老辣又赋予他另外一种奇异的形质,真乃无心思道,足蹈大方。正是这种非右手多年磨砺而达不到的特殊变化反而促成了他左笔书法轨迹的大境界。短短数年,他便将书法操控的炉火纯青,游刃有余。左笔成了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俨然成为中国书坛一位横刀立马的左臂将军,一道靓丽而奇峻的风景。
初观先生书法而不知先生病废内情的人,误以为陈源龙的左笔书法是追求猎奇,是狂怪,是剑走偏锋。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先生总是报以苦笑。他说,不到万不得已,被迫用左手写字,任何一个健全的人都是不敢贸然领教的。
清人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诟病时人“梅以曲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以病梅为美。如果阁下非要把梅树育成钻天杨状,非但不美反遭人嗤之以鼻。所以,源龙先生的左笔书法表现出的是生理上的不可逆转,也是我们不可抗拒的“曲梅之美”。它美得多姿,美得有致,美得凄苦,美得壮观。
中国书坛,因种种原因被迫用左手写字的书法家不乏其人,但能写到源龙先生这般大气象,大境界,大手笔的实在难觅第二人。尤其是当你亲眼目睹他挥毫书翰,那种时而气吞山河的挥洒、时而委婉凄约的飘逸,你无法不被他笔下流淌的线条和律动所冲击、激励与震撼。因为他在写着自己对艺术的虔诚,在写着对理想的执著,在写着用生命换取艺术理想的行动。这是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缘木求鱼,是极限下带着桎梏的艺术之舞。
为此,2005年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中国文艺成就奖”颁奖大会上被授予“书画艺术”金奖、“中国艺术杰出成就奖艺术家”、“全国文化和谐使者”等荣誉称号。中国文联、中国文化部艺术中心对先生“南有费新我,北有陈源龙”的褒奖是对先生左笔书法艺术的最高评价,他也是当之无愧的。
著名书法家刘正谦先生观看了陈源龙左笔书法全国巡回展览后,感慨不已,赞其书法非一般之变化,这种难得的大阵是“得痴迷之助”。
中国书协理事马学智先生则认为左笔书以至此,不可思议,非功力所为,乃是受之“神托”。
中国书法家副主席吴善璋先生更是赞誉其“源龙的书法线条流畅,字态生动,章法讲究。字间气脉通常,行间相应生趣。纵笔左冲右突,落墨点画狼藉,逸气满纸,文雅潇洒,浑然天成……”
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高嵩先生观其展览后欣然命笔书题:“半翁书法气郁而神逸,得笔法之精要,趣高而脱尘。”
在浙江王冬龄先生赞其“澄于心源,妙于了悟”,在山西西段霆先生谓“读半翁先生之书法,如饮千年之茅台”,在陕西、在深圳、在河北、在河南……
宁夏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黄超雄先生题“挑战极限,书创一流”则完全代表了人们在欣赏源龙先生左笔书法作品后的感受。
源龙先生曾供职于党政部门,是一位颇有开拓精神的领导干部。但在事业顺境中却毅然弃政从艺。仅这一点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对艺术的崇敬、忘我与痴迷。把艺术置放的如此之高也让我们看到他为事业而舍弃一切的心胸与境界。
大病之后的陈源龙依旧是一派乐观豁达。谈起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经历,谈起艺术,他总是妙语连珠、滔滔不绝,使人兴奋、向往、感动。就连死里逃生的心脑血管疾病也被他在自叙文《记事书志》一文中用诙谐的语言轻松地描绘为“病此一场,似睡一觉,绿天如幕,举体清凉”。先生一腔沸腾之热血,静谧平常之心态最终征服了病魔。据医生讲,他身体的恢复也是不可思议的,在宁夏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病史上堪称是个奇迹。至今,仍把他作为一个探索的课题在研究。
当年,当医生把他从死神手里夺回来时,救治他的专家曾断言先生的下半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然而先生最终竟以对书法艺术情结的痴迷,不仅顽强地站了起来,而且还用左手把书法写成了全国的一道风景。一次与先生畅怀大饮,畅谈书艺和人生,酒酣时我拟了一副对联:“书圣王右军,艺痴陈左笔。”先生思考良久,报以朗朗大笑。
当然,最能概括源龙先生艺术人生的一句话莫过于传说中陈抟老祖之对联“开张天岸马,起逸人中龙”。其意为:伟俊哉,驰骋天下之良驹;奇逸哉,龙行江湖之英豪。陈抟老祖字里有隐意:伟哉龙门,美如良骥!陈抟人杰,何人能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场大病让一个人非但没有沉沦,反而从逆境中奋起,继而以半残之躯完成了他极限下的“舞蹈”。我们惊讶地发现,陈源龙先生的左笔书法艺术之舞竟是那么精美绝伦。若干年前,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美轮美奂,技惊四座,我们曾惊讶于这个特殊群体创造的奇迹。其实,陈源龙先生死而复生的拼搏,用病废后的左手在传统的宣纸上表演出具有传统艺术的书法“舞蹈”,不也同样是奇迹而震撼我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