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完整地理解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还必须了解他关于“属性”和“样式”的思想。实体作为无限的存在,它具有无限多的属性。所谓属性,斯宾诺莎说,“我理解为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在实体的无限多的属性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的是思维和广延两种属性。
属性皆自类无限,皆表示神的永恒无限的本质,皆通过自身而被认识;所以,属性之间不能相互产生,一个属性不能构成另一个属性的原因,一个属性的概念不能包含另一个属性的概念,不能借他物来理解。这也就是说,思维和广延作为实体的两种属性,不能相互影响和作用。这就是斯宾诺莎的“心物平行论”。“样式”,即在实体或自然界中存在着的无数个体事物,斯宾诺莎将其理解为“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一切个体事物都在自然界之中,通过自然界而存在,并通过自然界而被认识。至于实体和样式的关系,从静态的逻辑看,实体是“产生自然的自然”,样式是“被自然产生的自然”;实体是“能动的自然”,样式是“被动的自然”;实体是自因,样式是他因;实体是无限的“一”,样式是有限的“多”;实体是永恒不动的,样式是运动变化的。从动态的过程看,实体是万物存在和动作的致动因,“不单是使万物开始存在的原因,而且是使万物继续存在的原因”。
2.“心物平行论”
斯宾诺莎关于实体、属性、样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他所理解的宇宙图景。在他本人看来,他所提供的这幅宇宙图景克服了笛卡尔实体学说的内在矛盾,解释了思维与存在、心灵与肉体的统一性。具体地说:首先,斯宾诺莎把笛卡尔的作为超越因的绝对实体(上帝)改造成他自己的作为固有因(自因)的实体。“神是一个固有因而不是一个超越因,因为神是在其自身之中而不是在其自身之外产生一切,因为在它之外根本就没有任何东西。”同时,斯宾诺莎认为,作为自因的实体就是自然总体,因而它是惟一的实体。
其次,既然神就是自然总体,是惟一的自因实体,那么,精神与物质就不像笛卡尔所主张的那样是两种实体。在斯宾诺莎那里,笛卡尔的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被改造成惟一的自因实体的两种属性,实体既有精神(思维)的一面,又有物质(存在)的一面。由于实体构成样式,所以实体的这种“心物平行”的特征也表现在一切样式之中。这样,斯宾诺莎就在把笛卡尔的绝对实体改造成惟一实体的同时,用“心物平行论”来统一思维与存在,力图全面克服笛卡尔的实体学说的矛盾。
再次,既然神作为万物的固有因(内因)同时具有物质(广延)和精神(思维)两个方面,作为“被自然产生的自然”的万物也同时具有物质(广延)和精神(思维)两个方面,那么,作为样式的人也应同时具有物质(肉体)和精神(心灵)两个方面。所以,在斯宾诺莎那里,身体与心灵也是通过“心物平行”的形式统一起来的。
其实,斯宾诺莎并没有克服笛卡尔实体学说的内在矛盾。
首先,既然思维只能思想而没有广延,物质只有广延而不能思想,那么,按照“相同的东西只能产生相同的东西”的信念,实体如果是神,作为精神性的东西,它就不能有广延性。实体如果是自然,作为物质性的东西,它就不能思想。所以,实体的“心物平行”还是一种“诗意的比喻”。与此相联系,笛卡尔的绝对实体和相对实体的矛盾也并没有被克服。其次,由于斯宾诺莎没有解决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所以他也没有解决身心关系的矛盾。他根据“心物平行”的原则,详细地论证过身心的相互作用,认为身心两种现象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方面,可以协调行动。不过他又认为,虽然如此,但身心互不相干,永远不能沟通,身体的运动和静止虽然可以使心灵产生爱和恨,但爱和恨的真正原因只能在心灵中找到;心灵虽然可使生命精气朝另一方向进行,“但既然这些〔生命〕精气也能为身体所转换,因而也就为身体所支配”。从唯理论形而上学家实体学说的发展看,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内在矛盾为后来哲学留下了契机,莱布尼茨的实体学说正是为了解决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内在矛盾,以及近代早期哲学中所有实体学说的矛盾而出现的。
(二)直观知识论
斯宾诺莎是一个特别虔诚的形而上学家,在不同的著作中,他对知识有不同的分类,就一般情况而言,可以说他把知识分为三类:(1)意见或想象,它是由传闻、记号或泛泛的经验得来的知识;(2)理性,它是由推理得来的知识;(3)直观知识,它是纯从认识事物的本质或纯从认识它的最近因得来的知识。因为真和善是高度统一的,最真的知识必然最善,所以,斯宾诺莎联系到“使人达到最高完善”的标准从上面的三种知识中选择最佳的知识,亦即选择那种既属最可靠的真理,又使人能达到最高完善的知识。
斯宾诺莎认为,第一种知识是不正确的观念,乃至是错误的原因,它只能使人产生一种被动的亦即受肉欲支配的情感。人要使自己的行为基于自己的意志,就必须获得理性的知识,受理性的指导。
第二种知识就是理性的知识。在《神、人及其幸福简论》中,斯宾诺莎考察了这种知识的四个后果,在《伦理学》中,他论述了同样的问题,他的意思在于,这种知识虽是理性的知识,但它是靠推理得来的间接的理性知识,在推理过程正确的情况下,它具有必然的真理性。他认为,作为间接的理性知识,第二种知识可以为我们确定真假、善恶、圆满和不圆满,教导我们应如何在真正的理性指导下生活,辨别和舍弃被动的情感,追求对神的爱。然而,这种知识不能帮助我们认识神本身,也不能帮助我们明晰地认识每一个情感,因而无力克制情感,往往被外在的情感所克制,明明知道对他是善的东西,却往往被迫去作恶。它表现了理性的软弱无力的一面。
“第三种知识是从对于某一属性、正确观念而达到的对于事物本质的正确知识。”它由直观得来。在这种知识下,人们可以超越绵延,在永恒的形式下把握身体以及一切事物的本质,因为一切事物的本质都共同依赖于神的本质,所以有了这种认识,就必然具有了对于神的认识,并且知道它是在神之内,通过神而被认识的。斯宾诺莎认为,这种知识是一种直接的理性知识即直观知识,它是最高的智慧与真理。由于它认识了实体自身以及一切事物所依赖于实体的那种本质,所以,对于人的情感,它“虽不能把它们加以绝对消灭,但却至少能使情感只构成心灵的极小部分”。对于神,“从第三种知识必然产生对神的理智的爱”。
直观的知识是心灵直观自身而得到的知识,斯宾诺莎虽然没有明确说它是天赋的知识,实际上它就是天赋的知识。直观知识论归根到底是一种天赋知识论。正因为如此,在真理标准的问题上,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斯宾诺莎和笛卡尔一样,认为真理的标准是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所不同的是,他在“清楚”、“明白”之外,还加上了一个词“恰当”。
(三)以直观知识为发端的几何学证明方法
按照斯宾诺莎的看法,直观的知识虽然是绝对可靠、普遍必然的知识,但它并不是真理性知识的主体,而且只有少数可以不受被动的情欲支配、专注于自己心灵的人方可达到;而由推理得到的(间接的)理性的知识则构成了真理性的知识的大部分。因此,要建立关于世界的绝对知识体系,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直观的知识,还必须通过理性演绎的方法,运用严格的推理,去获取理性的知识。在斯宾诺莎那里,这种理性演绎的方法,就是依照几何学的证明方法。
在斯宾诺莎的知识系统中,直观的知识一方面构成了最高的真理本身,另一方面又构成了他的演绎知识体系的总前提。直观的知识也就是真观念的知识,而真观念“即是真理自身的标准,又是错误的标准”。
真观念是斯宾诺莎演绎知识系统的总前提,而真观念中首要的就是实体观念。实体是斯宾诺莎为自己的知识大厦奠定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础,他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理性演绎法不断地推导出理性的知识,构建了自己可靠的知识大厦。这就是他的欲证明“美德即知识”的伦理学体系。他像笛卡尔一样陶醉于理性演绎,甚至在写作形式上也是如此。他的整个理性演绎或推理的过程是:首先确定真观念,然后理智根据真观念去下界说,“……凭借天赋的力量,自己制造理智的工具,再借这种工具充实它的力量来制作新的理智的作品,再由这种理智的作品进而探寻更新的工具或更深的力量,如此一步一步地进展,一直达到智慧的顶点为止。”
在斯宾诺莎看来,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建立关于世界的绝对知识体系。而根据他的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心物平行论”,这个绝对知识的体系必然与存在的体系相一致。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认识论到莱布尼茨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莱布尼茨的认识理论
哥特弗利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近代唯理论哲学后期的重要代表,也是一位坚定的形而上学家.莱布尼茨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人类理智新论》(1704年前后).《神正论》(1710).《单子论》(1714)等.
(一)凭上帝安排的“前定和谐”来说明思维与存在的一致与其他唯理论者一样,莱布尼茨也必须论证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以便证明他的知识体系与存在是一致的,因而是客观有效的。
莱布尼茨在解决知识与对象的统一,即实体自身的思维(精神)与存在(物质)相统一的问题时,所凭借的也是上帝的力量。这就是他的“前定和谐说”。
1.单子世界
莱布尼茨认为,消极被动的物质不能是宇宙的实体,具有量的规定性因而可以无限分割的物质性原子也不能是宇宙的实体;宇宙的实体只能是积极能动而又单纯不可分的精神性原子,即他所谓的单子。
莱布尼茨从单子的“单纯性”即“没有部分”出发,引申出单子的一系列特性:(1)没有部分的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合成和消散,其产生或消灭只能是由于上帝的突然创造和毁灭,即由于“奇迹”;(2)单子因没有部分,便“没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户”,所以,单子之间彻底孤立而不能相互作用;(3)单子因其单纯不可分而没有量的规定性,其差异只能是质的差异,而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明由单子构成的事物的差别;(4)单子因彻底孤立,其变化不可能是由于外在的原因,而只能是由于内在的原因,正是单子的来自内部的原因导致了单子的自然变化。
在莱布尼茨那里,单子是无数的,万物都由单子构成,世界就是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单子世界。在单子世界中,上帝是最高的单子,是其他一切单子的创造者。莱布尼茨用稍加改造的本体论论证、宇宙论论证,特别是他自己的充足理由的论证和前定和谐的论证,来全力论证上帝的存在,论证上帝的全智、全能和全善。
就这样,斯宾诺莎的一元实体被莱布尼茨打碎成无数的精神实体即单子,斯宾诺莎的基本原则即唯物主义的实体一元论被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的单子多元论所代替。
2.思维与存在的“和谐”
按理说,莱布尼茨为我们描绘的世界仅仅是精神的单子世界,在他那里不存在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但是,莱布尼茨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莱布尼茨在否定了物质实体的存在之后,又羞羞答答地提出了“形体”这一概念。在他看来,“形体”本质上仍是精神性的单子,不过我们的理智可以把它们理解成物质现象。黑格尔说,在莱布尼茨那里,“形体作为形体,是单子的积聚;这些单子堆是不能称为实体的……单子的连续性是一种秩序或广延,空间并不是自在的东西,空间只是在另外一个东西里面,只有我们的理智给予那个积聚物的一种统一性”。其中,无机的形体就是物质,它是单子的被动能力、模糊表象,它没有内在的统一性,积聚体中没有一个单子统治其余单子的现象,它们彼此通过空间外在结合起来;而“有生命、有灵魂的形体是一个更高的存在等级,在这些形体里面有一个单子支配着其余的单子”,这就是那个形体的灵魂。“形体”概念的提出为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其次,莱布尼茨提出了“可以”用来说明他那种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的“前定和谐学说”。所谓“前定和谐学说”就是:上帝在创造每一个单子时,就已全部预见到了一切单子的整个发展情况,因此就已预先安排好了使每个单子都各自独立地发展,而又自然地能与其余一切单子的变化发展过程相和谐一致。这样,就不会出现因每个单子自身的发展而破坏整体连续性的情况了;整个宇宙就好像一个庞大的乐队,每一乐器都要照上帝事先谱好的乐曲演奏各自的旋律,而整个乐队所奏出的便是一首完整和谐的交响乐曲。在这幅“前定和谐”的宇宙图景中,无论是一般意义的思维和存在,还是专指身体和心灵的关系的思维和存在,都是和谐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