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74400000011

第11章 修养(2)

【译文】

孔子说:“学习之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处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这不是君子应该做到的吗?”

【延伸阅读】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这章孔子提出了三件可以让他觉得快乐的事情——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

觉悟人生的乐趣之一: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意思是孔子把每天学习、温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本人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并享受着做学问的喜悦心境。孔子的心态是快乐的,他能从简单的学习温习中寻找快乐,享受快乐。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喜欢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痛苦的事情。还有一些人对“学”有压力感,主要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学,为了事业、职称等带着功利的心态去学。因此不用说学而时习之了,甚至提起学习就是一件苦差事,哪里谈得上悦!

学习之后,时常再温习演练,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需要温习,经常复习巩固才能够有所提高。雏鸟在学习飞行之前总是一边密切关注成年鸟的飞行状态,一边不停地扇动自己的翅膀,久而久之,雏鸟就会展翅蓝天了。人学习知识就和雏鸟学习飞行是一样的道理。这需要人们有耐心、有恒心,认认真真地温习知识。

觉悟人生的乐趣之二:有朋自远方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把朋友尤其是远方的朋友来访看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其乐不完全在友情方面,主要还是着重在知识的获得方面。今天的我们可以想到,孔子生活的年代交通十分的不发达,信息传播困难。朋友的到访可以为孔子带来很多远方的消息和见闻,同时有机会学习朋友的优点,互相促进,切磋技艺等。对于好学的孔子而言,能够与从远方而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讨学问,是一件多么开心快乐的事情呢!

觉悟人生的乐趣之三: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是孔子教学或论学的态度。孔子在教导学生的时候都要求自己能够做到“学不厌”“教不倦”,如果弟子领会得不够,他一定会耐心地去解说与开导。同时,孔子认为与人讨论学问时发生了论辩,应该保持冷静,不发火,才算有君子风度。

另外,“不知而不愠”也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别人误会了自己,不了解自己的真正想法,也不要怨恨对方,君子应该有宽容的修养,这是君子德行中一种基本的气度。不去计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如何,心里仍然安静平和,并诚敬谦和的待人接物。

孔子把以上三件事作为自己人生的乐趣,概括起来说就是努力学习、加强人际交往、注重自我修养三个方面。这三件事情看似是人生最平常的事情,但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要能够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寻找快乐,享受快乐,需要人们有一个好的心态。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穷人在河边钓鱼。这时路过一位富人,对穷人说:“你为什么不去做点儿更有意义的事呢?”

穷人问:“做什么事?”

富人说:“比如去设法贷款买条渔船,出海捕鱼……”

“那又怎么样呢?”

“你就可以赚到钱,还清贷款,还能买一条更大的船,捕更多的鱼……”

“那又能怎样呢?”

“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取得更大的成功,你就有能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

“做什么事呢?”穷人继续问。

“比如,你就可以悠闲地到河边钓鱼,享受人生的乐趣。”

穷人笑笑说:“那我现在在做什么呢?不是正在钓鱼吗?”

生活中有快乐,那我们就享受快乐;生活中没有快乐,我们就寻找快乐。其实快乐很简单,孔子有三悦,你也可以。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你有着快乐的思想,你就会快乐;如果你有着悲观的思想,你就会凄惨。关键是心态快乐,人生自然快乐。

第四节与其奢宁俭

【原文】

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

②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③戚:悲哀。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大问题。礼,与其铺陈奢华,不如简朴节俭;丧事,与其仪式隆重,不如真正悲伤。”

【延伸阅读】

孔子一生中最重视“礼”与“仁”。现在我们谈到“礼”常会想到礼貌、礼仪,而孔子的时代,“礼”的含义非常广。孔子重视的“礼”,规范了人与人的行为准则,可概括性地看成为“社会秩序的规范”。

本章记载了鲁国人林放与孔子的对话。林放问孔子:“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林放,但实际上生动地回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孔子主张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人们守礼之根本不在形式而是在于内心。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李贽的《赞刘谐》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你不知道我是孔丘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

刘谐此话的高明之处,是他知道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为人十分谦虚,从来不承认自己为圣人,而对前代圣贤推崇备至,常常自叹不如。在孔子看来,周公时代是最文明的,自己所处的时代则很难碰到仁者,自己甚至长久梦不到周公。和周公时代的盛世比,孔子说自己的时代只算是长夜,怎么能颠倒过来?所以刘谐的话让此道人默然自止。

孔子重视“礼”,反对形式主义来符合礼的要求。真正符合礼的要求应该是发自人们的内心。像故事中的那个人,不管穿着上如何用心,嘴上如何说着之乎者也,也只是外在的装饰而已,根本算不上是孔子的信徒。形式主义不仅不是尊重“礼”,反而是一种铺张浪费的陋习。

孔子认为如果礼的形式过分奢华、繁复,不如俭朴、简单,这里“俭”除了指少花钱的意思,还指程序上的俭省。奢侈浪费是不好的行为,而太多的繁文缛节也让人厌烦。比如,中国人办丧事,希望办得气派,觉得这样才算有面子,才算对得起死者。但是,执行起来很繁琐,成本也很高,更重要的是花多少钱并不能完全体现人们的悲痛之情。丧事对于社会生活来讲是非常的重要,不可没有,但是不能够铺张,与其铺张,宁可只是有对于失去亲人的悲痛。无论是礼仪形式还是社会规范,都应该尽量简明、高效、实用。对于丧礼,心里只要真正地感伤、哀痛,即便操办简易、平实,也同样是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

俭能养德,俭能修身。俭是一种约束,要求人们不要贪图过多。人们有了约束,有了克制,就会降低自己的奢望,抑制贪欲,对精神上的追求高于物质。人们在坚持俭的同时,内心也得到磨炼,因为节俭需要人们吃苦。俭是古代圣人的品行,而奢侈则是堕落的作风;欲望太大,就会贪求奢侈,导致亡身之祸。同时,孔子认为节俭并不违反“礼”。铺陈奢华才是人们所不齿的行为。

节俭也是一种礼。孔子提倡宁俭勿奢,认为节俭是大德而并非小节,是大智慧而并非小聪明。俭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不被外在的物质所诱惑。礼对于社会生活来讲是非常的重要,不可残缺,但又不可奢侈,人们需要节俭。

倡导节俭反对奢华,体现了儒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总之,孔子提倡的礼仪,是发自内心肺腑的懂礼讲礼,发扬的是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的是铺张浪费的陋习。

第五节骄且吝不足观

【原文】

子曰:如有周公①之才之美②,使骄③且吝④,其余不足观也已。

【注释】

①周公:周武王之弟,名旦。被儒者列为圣人。

②才之美:美好的智能技艺。

③骄:矜夸。

④吝:鄙啬也。

【译文】

孔子说:“有人即使能具备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但如果他又骄傲又吝啬,那么他的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

【延伸阅读】

孔子本人非常推崇周公,认为周公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后来的儒者也和孔子一样,把周公奉为古代最伟大的圣人。联想孔子少时贫且贱,贵族的傲慢与偏见,一定让他刻骨铭心。孔子反复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可见,他对骄奢淫逸,为富不仁的痛恨。孔子想做真君子,有周公之才美,忍辱负重;而无阳货之傲慢,仗势欺人。

不骄傲不鄙啬是周公的主要美德之一。孔子主张继承周公的这种美德,把谦虚逊让作为“礼”的内容。孔子异常佩服周公的才能和美德,把周公之才美作为最高的标准,经常以周公的标准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孔子的这句话也说明了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鄙啬属于德的方面。即使你是才高八斗但若德行不好,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甚至可以说做人应该德高于才。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对管仲可算是有褒有贬。孔子肯定了管仲的才能和功绩,称赞管仲为仁人。比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的这番话都是在批评管仲器量小、奢华不俭,所以孔子感叹:“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谁会不知礼呢?”而谦虚逊让不正是“礼”的重要内容吗?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把他内心的道德情操和外在的事业结合起来考量。孔子评价管仲这个人德行有亏,所以他的事业只能是“霸业”。

关羽性情自傲,看不起东吴,时时出言贬低对方。东吴孙权曾派人向关羽求其女为子说亲,关羽竟说“虎女岂配犬子”,这大大地激怒了孙权,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也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东吴图谋荆州,守将吕蒙为了麻痹关羽,故意借治病为名退回京都建业,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陆逊接替自己。陆逊文武双全,到任后立即派使者带着他的亲笔信和一份厚礼去见关羽。陆逊在信中对关羽大加吹捧,对自己百倍贬损,并再三请求关羽多加关照,表示蜀、吴两家永世和好。关羽读完信后认为陆逊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书呆子,收下礼品,放声大笑,随后下令,把防范东吴的军队全部征调到樊城前线去攻打曹军。

关羽的骄傲自大,对外不但看不起对手,对内更是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关羽目空一切,盛气凌人,其他同僚就更不在他眼里,曾经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都对他既怕又恨。

这一切都为关羽理下了失败的祸根。果然,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设计斩杀。关羽为有才之人,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但只因为骄傲自大、蔑视同僚、轻视敌手而导致兵败、地失、身亡,一世英名付之流水。

有的人为什么会“骄且吝”呢?人们之所以“骄”,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值得骄傲的资本,比如,掌握了一定的权利,积累了一些物质财富等。在这些资本的催化下,他们有了“骄”的心态,也必然会产生“吝”的毛病。鄙啬的人通常会自以为是,轻视别人,甚至喜欢看别人的笑话。

孔子告诉我们做人之道,要去骄傲鄙啬,学谦虚逊让。人们喜欢自我自耀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夸耀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可是,人们因自我夸耀而得到别人的关注时,会容易降低反省意识,或者是过分肯定自己,藐视别人。生活中我们常见某些人在谈话时,说到得意之处,“骄傲”“无礼”便脱口而出。有的时候“值得骄傲”的人也未必愿做骄傲者,他只是还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心态在悄悄发生变化。但一句不合理的话说惯了,听惯了,便会积非成是。

那些骄傲的人常常因为自大自满的态度,无法与人平等相处,更不会虚心向人请教。这样的人人际关系都比较差,终必孤陋一生。反之,懂得谦虚逊让的人能够尊重他人,不耻下问,必能进德修业,成就真才实学。这样的人才是孔子所推崇的完美的人才。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通过学习和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受人尊爱之人。

第六节过则勿惮改

【原文】

子曰:……无友不如己者①。过则勿惮②改。

【注释】

①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忠信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②惮:害怕。

【译文】

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错了不要害怕改正。”

同类推荐
  • 孟子说处世

    孟子说处世

    孟子,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是《孔子说为人》的姊妹篇,作者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潜心修炼,联系现实,采撷了一些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和警惕句进行哲理性阐述,富含诸多的自我修炼的法门和为人处世的智慧。本书作者在阐述先哲慧语时,谨慎而又随性所致文中哲理性语言读之如醍醐灌顶,古今中外故事巧妙穿插,让你读来恍若与密友窃窃私语,与挚友亲切交谈,于随意中获益匪浅。
  • 道德经活学活用

    道德经活学活用

    《道德经》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哲学的主根。2000多年来,研习《道德经》的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山野村夫,古今中外,不计其数。真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快感时,却同时不得不忍受着快感背后的负面痛苦。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衡,气候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严重;精神空虚,缺乏信仰,道德沦丧,恶习流行……人与社会的矛盾与日俱增。此时,人们想到了《道德经》。希望从中找到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医治人类身心疾病的良方。
  • 尼采内心的八度定律

    尼采内心的八度定律

    尼采的内心非常强大,他是一个心灵哲学家,永远为自己的内心而活,尼采曾经说,只要杀我不死的,只能使我更强大,对尼采而言,他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可承受的。尼采的内心强大到疯狂,人们都说他疯了,其实他是具备超常规的思维模式,尼采依靠自己内心的八度定律,这是从哲学角度战胜一切的心灵鸡汤,本书是对尼采内心八度定律的最权威解读。
  • 蔡元培卷(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

    蔡元培卷(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

    本书所遴选的是六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现代美学家,其中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者和中国现代美学、文艺学的拓荒者,他们引进西方学术思想资源,努力与中国国情结合,筚路蓝缕,拉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帷幕;而宗白华、朱光潜、丰子恺则是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的推进者、建设者和实践者,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播撒和培育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种子,立下汗马功劳。“文丛”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合流时这几位美学大家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对此次基础文献的整理,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找到了根与源,展现了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初创与发轫期的面貌。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热门推荐
  • 封土:西夏迷踪

    封土:西夏迷踪

    爷爷的意外死去,在整理遗物时我无意间发现了爷爷当年的一些东西。缺页的残卷、古老的护身符、怪异的家族遗传病……一切的一切都因为爷爷打开了当年的那一口棺材。如果诅咒不破除,我和我的家人将会在不解和困惑中死去……为此,我踏上了一条不为世人接受的道路——摸金校尉!在一座座古墓中拯救自己,和探秘那些尘封已久的秘密……
  • 王者之地

    王者之地

    《王者之地》讲述了: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西征时,途经鄂尔多斯。他目睹了这里水草丰美 ,梅花鹿出没,是一块风水宝地,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部下正要拾起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了,他发出由衷的赞叹:“这里是梅花 鹿儿栖身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感 慨之余嘱咐左右:“我闭眼之后可葬于此处。 成吉思汗贺崩后,这里建筑了万世永存的成吉思汗陵,这里成了大汗灵魂保佑下的王者之地,这里演绎了蒙古儿女崇敬祖先、热爱家乡的一系 列传奇故事……
  • 恶魔总裁惹不起赖上小娇妻

    恶魔总裁惹不起赖上小娇妻

    不公平!为什么,就因为自己与她相似的模样,就要一辈子被圈禁在他身边?他要揉她入骨。什么时候耍小脾气不好,非要婚礼上,这不是要男人丢尽颜面。但是他早就有预感,所以串通牧师。牧师:“美丽的蓝小姐,你愿意嫁给你面前的男人吗,无论他是一辈子富有,英俊,霸道或者能给你性【xing】福.”“我不……”愿意还没有说出来,男人就挥挥手,示意牧师继续。牧师面露难色,但是最后还是继续读下去。“选项A愿意,B尊从上一条,C上同。”刚说完,女人就傻了,看着对面暗自窃喜的男人,说好的自愿结婚怎么变成了赤裸裸的逼婚。一个戒指,一世情结。等爱来。
  • 传法正宗论

    传法正宗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陋俗之送葬童子

    陋俗之送葬童子

    七岁时,我偷偷的做了送葬童子,招引了阴魂上身,爷爷为了救我,画出失传的引魂符,也因此损失了阳寿。可爷爷死后,留下的信上,告诉我,十八岁是我的大劫,度过,则后生无忧,避不过,我们爷孙下面相见。
  • 建筑师

    建筑师

    毕业后,如果你正为前方的梦想和爱情而迷茫不前,希望你在书中找到奋斗的方向!如果你已经走过了这段辛酸的路程,请你停下来回忆一番那耐人寻味的时光!如果你还是一名学生,希望可以让你有所借鉴!
  • 汪精卫第3卷:矛盾三角

    汪精卫第3卷:矛盾三角

    提到汪精卫,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两个字——汉奸!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因此现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实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简单地提到了汪精卫和他的维新政府。这种出于主观愿望而随意修改历史的作法,使国人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虚假的理解。重新去纵观汪精卫的一生,历史不仅仅是记录事件,还需要真实、公正、客观。
  • 天火傲世

    天火傲世

    一个平静的少年,不知身世如何,却在一次偶然的时候,得到了天地之火,从此端木游龙踏上了修炼者的道路,一点点的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知道了自己父母的情况。开始了复仇的道路,虽然面对着庞然大物,可他从未有任何的但却,最终也终于将一切都给解决了。
  • 鬼使神差

    鬼使神差

    世人不知,每个人身后都有许多,永远也无法完满的因果线。它们能纠缠你生生世世。我叫卓莫,是行走在人间的冥界职官,被称为因果斩断使。也是来解决这些因果线的人。
  • 一路上有你

    一路上有你

    一个男人和女人大半生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黄灏,女主人公肖怡然,从青年时代到中年时代,从中年时代到老年时代,情路坎坷,历经磨难。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令人唏嘘……2012年2月,九州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