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74900000023

第23章 南北朝:最大的危险在内部(1)

说到南北对峙,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南北两国之间的战和。然而,在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的战争却并不惹人注目,更没有赤壁、淝水这样的经典战例。这倒不是因为双方能和睦相处,而是因为双方都在忙着内斗。

一、皇族的内斗

随着东晋的灭亡,南北朝的大幕拉开了。

但凡篡位得来的江山,总没有自己打下来的江山稳固。魏晋以来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宋、齐、梁、陈也在不断重复证明这条定律。其实,刘裕、萧道成、萧衍和陈霸先这四个篡位而立的开国皇帝,心里也清楚自己的皇位不怎么稳固,手下的大臣随时都有模仿自己的可能。怎么办呢?

刘裕最先想了一条办法,以儿子出任方镇。这真是个馊主意,估计刘裕没怎么读过历史。当年西晋八王之乱不就是因为诸侯王们势力太大中央控制不了吗?果然,453年,在建国三十年后,宋发生了类似八王之乱的内战。起因是太子刘劭弑父篡位,接着武陵王刘骏(即宋孝武帝)、南郡王刘义宣、竟陵王刘诞等人为争皇位展开了激战。在激战中胜出的宋孝武帝刘骏发现爷爷的办法太不可靠,诸侯王出任方镇不可靠,不是诸侯当然更不可信,于是开始用典签这个原来管文书的小官来监视各方镇。

用典签这个办法其实更臭。

第一,在管理学上有一个基本原则,叫权、责、利相统一。典签官小、级别低,因此能够获得的正当收益必然低、承担的责任也小,但是权力却很大。可想而知,这不承担相应责任而且不能得到合理正当利益的权力必然会用来谋取私利。结果地方行政长官都想方设法巴结典签,地方政务自然一团糟。

第二,这种特务监视的办法,不但不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相反还会加重上下之间的猜疑。再加上政府除了用典签监视以外,一旦发现造反的苗头甚至觉得对方可能造反,就诛杀了事。结果,皇族内部杀得一塌糊涂,君臣之间毫无信任可言。就是不想反的,也能给逼反了。比如宋前废帝刘子业见到文帝和孝武帝都排行第三,生怕自己排行第三的弟弟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篡他的位,于是要杀刘子勋。可怜的刘子勋,年仅十岁,被迫起兵造反。最后兵败被杀。对皇族不放心,对大臣就更不放心了。皇帝对大臣不放心,大臣对皇帝就更不放心了。最终,一个叫萧道成的大臣干掉了皇帝,自己上台了。

如果我们来分析一下宋的政权结构,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整个政权在皇帝之下,几乎没有稳定的支持者。最初刘裕的设计是皇帝-皇族-普通官僚(包括地方豪强、军事将领和知识分子,主要是地方豪强)的模式。但是,到孝武帝时,皇帝和皇族之间、皇族内部以及皇帝和大臣之间互不信任,于是皇权就成了空中楼阁,脱离了作为政权主体部分的普通官僚。皇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最终皇权的转移就是必然之事了。

后来继宋而起的齐,最初也想避免宋的覆辙。但是,萧道成将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而没有在制度上作过大的变革。最终,齐王朝不但没有吸取宋的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皇族内部的屠杀更为惨烈。据统计,萧道成的儿子中只有只有豫章王一人有后代活到梁王朝时期。而对待大臣,齐王朝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齐东昏侯萧宝卷在位时,连续诛杀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尚书仆射江祐、右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这辅政“六贵”以及豫州刺史萧懿等重臣,导致其他封疆大臣不断起兵,结果到五百年,建国仅二十三年的齐帝国和宋一样地倒下了。

代之而起的梁,总算是在宋、齐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改革。

梁武帝萧衍对政权做了哪些改革呢?第一条就是果断废除了典签制度。萧衍看到宋和齐都是因为皇族内部自相残杀而失掉天下的,于是就特别强调皇族内部相亲相爱。同时,他也发现当年萧道成靠口头宣传教育的办法行不通。于是,就在制度上废除了对诸侯的监视和限制措施。

这样一来,诸侯们就成了实权在握的藩镇,具备了对抗中央的实力。但是,历史上梁帝国并没有发生诸侯王举兵叛乱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萧衍有几个绝招。

第一招,修身养性,活得长,享年八十五岁。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中还就只有乾隆皇帝比他活得长。而且乾隆在寿命上赢他还有点胜之不武。因为,萧衍不是善终,是被侯景给饿死的。如果没这档子事儿,说不定还能活个十年八年的。作为开国皇帝,那威望是别人能比的吗?皇族其他人敢打他老人家屁股底下那皇位的主意吗?退一万步讲,就是要打主意,也得是宫庭政变,玩阴的,像杨广、李世民似的,三两下搞定。作为地方藩镇,拉起队伍来硬的,那不是找死吗?

第二招,放纵。说实话,当皇帝有啥好啊?不就是可以不受约束胡来吗?萧衍对皇族那个放纵啊,简直就是让他们人人都享受皇帝的待遇。要钱有钱,要女人有女人,犯了法也无所谓。就是闹出了乱子,也顶多骂个两句了事。比如说,他弟弟临川王萧宏,贪婪成性。有人告发他谋反。萧衍去查看,只见王府内室后面有百余间仓库,其中藏钱的就有三十余间,有三亿多钱,其他则装满丝绸等各种物资。萧衍一看不是武器,非常高兴,对萧宏说:“六弟,你家当不小啊!”反而对他更加信任。有这么好的待遇,当皇帝干嘛?还得天天操心朝政。

萧衍对皇族是够好的,对士族也不差。他认为东晋是因为靠了士家大族的支持才能够有百年的国祚,所以他特别重视恢复和提高士家大族的特权,对他们宽容甚至放纵。但是,这些士家大族已经不堪重用,烂泥巴扶不上墙了。所以,萧衍又采取了一项重大举措,重用寒门知识分子。

其实从宋开始,已经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情况。但是,在宋齐时期,这些只是现象,而在制度上没有发生变化。士族仍然是拥有制度上的特权。在这些特权之下,士族虽然没权,但官品很高;同时,掌机要的寒人,权力很大,但官品却不高,也高不了。于是整个行政体系是扭曲的。萧衍针对这个情况对九品官人法作出了重大改革,将魏晋以来官品九品改为十八班。通过改制,梁武帝将十八班的界线划在了原来七品以上,于是原来按规定只能升到六、七品的寒门知识分子就能够和原来的二等士族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了。换句话说,通过官制的改革将门第的限制放宽了,从而为寒门知识分子进入政权的高层打开了空间。

当时在寒门知识分子之下还有役门。宋齐时期很多役门人物,也是有权有势。萧衍并没有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这是因为萧衍从宋齐的历史经验中吸取了教训。这些役门人物,由于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儒家教育,虽然长于吏事或武职,但缺乏政治头脑和大局观,经常为了短期的利益而胡作非为,很多都是势利小人。

那么,在普通寒门知识分子势力上升的情况下,士族的地位是不是下降了呢?没有。一方面,萧衍对士族极为优待,对于他们宽容放纵;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士族已经根本不屑于从政了,那些实际行政工作在他们看来是俗务。所以,在梁帝国里,士族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食利阶层,成天吃喝玩乐。

总之,梁帝国的政权结构就是皇帝在上,皇族和士族包围在皇帝旁边,知识分子在下面的结构。这种结构应该说,看上去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却有两个隐藏的问题。第一,皇帝如果没了,势力强大的皇族子弟会怎样?第二,负担着士族和皇族这两个不干事的特权集团的梁政权,会不会超载呢?

这两个隐藏着的问题,只要暴露一个,那就足以致命,就看哪个先暴露了。历史选择了前者,毕竟后面那个问题是逐渐暴露的,而前者只要一个简单的事件——死亡——就足够了。有趣的是,萧衍没有选择简单地死掉,死得挺轰轰烈烈的。这就是侯景之乱。

其实,侯景之乱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可以说是萧衍一误再误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个再小不过的事件。但侯景的军队却如一根毒针一样一下子刺中了梁帝国的心脏,包围了皇帝和皇太子所在的首都。这个时候,就得依靠四方诸侯勤王救驾了。然而,一个严峻的问题是,这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都认为自己可以当皇帝。

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在梁帝国里,继承权的归属很复杂,有好几个人当过或者差点当上萧衍的皇太子。

最初可能当太子的是萧衍的侄子萧正德。萧衍在当皇帝之前,人已经年纪一大把了,但没有儿子。考虑到当时人均寿命都比较短,皇帝也有好多三十多岁就死了。所以,萧衍就把自己的侄子萧正德过继过来当儿子。但没料到,老树开花,在当上皇帝的前一年,萧衍生了个儿子,侄子当然没有儿子亲,于是萧正德就没能当上太子,太子之位给了儿子萧统。

不过说实话,当萧衍的太子实在是一件相当不爽的事。萧衍这老家伙太能活了,结果,当了三十年太子的萧统没能熬到当皇帝的那一天,比他老爹早死。这下子麻烦来了,接着立谁呢?按儒家经典理论,应该立太子的儿子为皇太孙。但是,萧衍犹豫再三,没有立萧统的儿子为皇太孙。

据《资治通鉴》所载,原因是萧衍怀疑萧统曾经用巫蛊咒自己,所以怀恨在心。我个人认为,这只怕不大可能,哪有恨儿子,恨到孙子头上的道理?再说了,当时出了这事也没有废太子,怎么会在太子死后和孙子算账呢?我认为,更有可能的是,萧衍觉得孙子年纪太小而自己又太老,如果自己死了,孙子控制不了这帮叔叔。于是,萧衍立了另一个儿子萧纲为皇太子。这一折腾,儿子、孙子、侄子,一大堆人都认为皇位应该由自己来继承了。

萧衍能控制大局的时候,这些在外地手握重兵的诸侯,都老老实实的,不敢怎么样。现在,有了侯景这么个狠人把萧衍给困住了,形势发生了逆转。他们想当皇帝,唯一的障碍就是皇帝和太子,现在侯景把这俩都给包围了起来,谁吃饱了撑的去救他们,正好借刀杀人。就在大家都观望的时候,皇帝没了,皇太子也没了。那就没有什么合法继承人了,看谁有本事,谁就当老大,结果打成一团。就在这战乱之中,梁帝国灭亡了。

所以,归根到底,梁帝国的灭亡还是皇族内部斗争的结果。萧衍那个一靠长命、二靠放纵的法子没用。前一个,人不可能长生不死;后一个,什么也比不上当皇帝诱惑力大。

陈和梁差不太多,关于它的话题我们放到后面和隋的兴起一起讲。

现在我们要问的问题是:既然宋、齐、梁包括后来了的陈都看到广立诸侯只会造成皇族内部的分裂和厮杀,那么为什么他们前赴后继都要这么做呢?

关于这个问题,刘裕和萧道成的话其实已为我们作了解答。

刘裕称帝后曾对手下说:“我布衣,始望不至此。”萧道成也说过类似的话。他下过这样的诏书:“吾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因藉时来,遂隆大业。”从这两位皇帝的言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即使是当上了皇帝,这些布衣天子的内心里却还存在一种心理上的自卑感,和王氏、谢氏等士家大族之间始终有一层隔膜,对于士家大族是极不信任的。在他们看来,这些士族是历来看不起寒族,即使自己是皇帝,他们也未必看得起自己。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看到,在司马氏执政的东晋,以司马氏这样的大族豪门都无法控制士族,许多士族动不动就提着刀进京,这种局面他们不得不防。

所以,作为一个由寒门一跃而成天子的皇帝,他们急需壮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从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扩张本家族的势力。

我们知道,士族势力的强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地方上的经济实力,他们占有海量的耕地、山川、庄园;另一个方面是在朝廷里的政治实力,一个家族往往有很多人在朝中当高官。因此,皇帝要想加强本家族的势力,理所当然也得从这两方面努力。于是,出现强大的诸侯王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问题在于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而皇权又完全由皇帝垄断。这就与其他士族大不相同。为了争夺皇位,只能自相残杀。

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的困境。不加强皇族的实力,就控制不住士族;加强了皇族的实力,皇族内部就发生动乱。宋、齐、梁三朝,没有哪一个走出这一困境。强大的士族势力与自秦始皇开始建立并逐渐完善的帝国制度有着根本冲突。只要士族势力存在,任何一个政权都走不出这个困境。

果然,在南方,东晋、宋、齐、梁走不出这个困境,而在北方北魏又走了进来。

二、门阀化的恶果

建立北魏的是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的建国可谓一波三折。从三国时期开始,拓跋氏从一个游牧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国家,其中有多次反复,直到339年,拓跋什翼犍建筑都城,设置百官,建立年号,建立了代国。但是国家成立没过多少年,遇上了强大的前秦崛起。376年,代国被前秦给灭掉了。不过,前秦兴得快、亡得更快。十年之后,也就是386年,拓跋珪复国成功,并将国号改为魏,建立了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

北魏建国以后,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迅速由奴隶制进入到了封建制,由以游牧业为主,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后来,中原各国打得筋疲力尽之时,北魏挥师南下,于397年,灭掉了后燕,尽取黄河以北今山西、河北等地,与东晋隔河对峙。之后,北魏又先后对夏、北燕、北凉和西凉动武,并取得决定性胜利,最终统一了中国北方。北魏的兴起,大概的情况就是这样。

同类推荐
  • 中美人权之争

    中美人权之争

    本书以研究中美人权斗争的历史轨迹为先导,论述了中美人权斗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中美人权斗争的实质、斗争的根源等。
  • 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

    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

    为了解决百姓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民生问题,方便广大读者及时了解并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国家政策精神与百姓需求的有效对接,我们特组织编写了这本面向普通百姓的《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百姓实用政策一本通》采用问答阐述的形式,针对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运用现行政策法规进行解析,对案例进行点评、支招,提示大家在生活中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政策,理智、策略地应对民生问题,打理好日常生活。书中的案例,都是从百姓关心的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分为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百姓理财、文化教育、就业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六个部分,案例真实、具体、鲜活,代表性较强,较全面地反映了百姓的民情和民意。
  • 为官修养: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为官修养: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中国历来就有自修的传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没有扎实的修身功夫,治家尚且不行,更遑论治国。需要指出的是,自身修养不单指道德修养,更不是单靠做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替代的。自修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对于官员来说,加强自身修养不仅意味着要讲道德,还要讲政治、有文化、懂市场、能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当代,中国官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需要全方位提升自我。
  •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背面设计在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以人的解放为红线重新阐释了唯物史观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及其主要内容。人的解放规律实质上就是人的活动发展规律,而唯物史观就是人的活动规律。从理论的本质来看,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解放的一般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特殊理论,二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 党旗飘扬 航道辉煌(全国航道系统党建工作论文集)

    党旗飘扬 航道辉煌(全国航道系统党建工作论文集)

    本书将全国航道系统党建方面的工作论文集结成册,为四大部分组织:一是党的思想建设,二是党的组织建设,三是党的文化建设,四是党的廉政建设。尤其是对新的形势下,党的文化建设和党的廉政建设部分。论述较多,意在让全国航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党建工作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也提出了新时期党建的思政和对策。
热门推荐
  • 承诺太伤醉了那个盛夏

    承诺太伤醉了那个盛夏

    青春是不是真的很短,一掠而过,我们还没来得及及珍惜彼此,就已经分离,经历了年少轻狂的梦,暮然回首,你们,原来早不在我身边,还好,我们的故事,早已被我记下,至少,我还可以回顾我们的点点滴滴啊……
  • 清穿之复鼎

    清穿之复鼎

    蛮夷叩关,天下易主前朝皇裔,卷土重来穿越加重生,既为前朝长公主之女,当不惜代价,不择手段,誓要复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西口文化

    西口文化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三晋人文资;T.彼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在中华民族的煌煌文化巨著里,博大精深的三晋文化是其中极为绚丽和厚重的重要篇章。进入新世纪,山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板应对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形势。
  • 诗歌:智慧的水珠

    诗歌:智慧的水珠

    本书就诗歌形式而言,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意象、诗律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就诗歌内容而言,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在时间观、季节观、人生观、历史观、自然观、超自然观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
  • 古佛

    古佛

    生我之前我是谁,生我之后谁是我。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从此以后,三藏去侯,永不冠姓!仙路苍茫,我自会争出一个通天大道,何用他人相扶!渭城侯府,苍穹夕阳。十三岁的少年话语铿锵,响彻天际。千年后,三界洪荒,无上古佛!…………澄观和尚的,逆天路……
  • THE YELLOW FAIRY BOOK

    THE YELLOW FAIRY BOOK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财运滚滚来:财神皇后请进宫

    财运滚滚来:财神皇后请进宫

    她本是财神爷座下的小仙,因为善心大发犯了错被财神爷气的一脚踢下凡。下凡无所谓,可她是堂堂善财小仙啊,竟然被那个人人闻之色变的冰山暴君请进宫当皇后?她才不要当皇后呢,可天帝有旨,让她引导暴君向善……她只是擅长理财啊,可不擅长理后宫!世事无常,因果轮回,她不知道……原来他早在千百年前,就是她命中注定的夫君!冥夜篇——《异世邪妃:魔君太勾魂》
  • 读《围炉夜话》学生活

    读《围炉夜话》学生活

    学习,对于人类来说是增长知识,充实精神必不可少的,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所求,就要有所取,这就是需要学习。学习给人快乐、使人高雅、长人才干!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话道出了为人处世的自守友善之德。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是一个道理。
  • 曼珠情缘之魔后逆天

    曼珠情缘之魔后逆天

    千年前,诛海之上,她死在心爱之人手上,心怀悔恨,转世重生......千年之后云岚大陆有名的废物被“亲爹”害死,迎来异世强魂,谁说废物只能苟且偷生,看她怎样潇洒大陆,不能修炼,她偏要逆天而行。本来以为从此可以安心,却不想麻烦不断......樱树下,那惊艳一瞥便已注定一生,从此后上天入地不离不弃。【男强+女强,强强联手】
  • 怪谈灵坊

    怪谈灵坊

    或许,你的生活中一直都很平淡。或许,你从未想过有那些永不忘的回忆,可能是惊悚或惊喜。怪谈作坊,在一座不为人清的城市,它神秘莫测……或许,你在逛街的某一个大街或小巷,也会看见一个平凡外表却有着悚人的招牌“怪谈作坊”。嘘……你,要不要进去看看呢……欢迎,来到怪谈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