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欧美电影的发展脉络与艺术流派
1.欧美影视艺术的诞生
在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所有艺术史中,影视艺术最具特殊性。它的诞生是艺术形态学在现当代艺术中的最新发展,是艺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个艺术事件。
作为艺术文化的一种,影视艺术具备强大的跨文化性,是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次突破,是人类艺术领域的一次从“零”开始的文化实验。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古老艺术的诞生史,都湮没在人类黎明前的混沌中,原始艺术无明确分类,诗歌、音乐和舞蹈三位一体,何时开始,谁也讲不清。
唯有电影电视,在科学技术发明和大工业生产的支持下,其诞生有着非常明确的时问、地点和发明人。1895年12月28日,电影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首次放映,发明人是卢米埃尔兄弟俩。电视是于1936年,在英国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正式播出节目信号。
影视艺术的跨文化性还表现在艺术思维学中,出现了独树一帜的影视思维形式。传统的艺术思维主要有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而影视创作是以活动画面来作思维材料的,有着庞大的五维思维体系。
影视的活动画面有高和宽二维,画面纵深一维,时间一维,声响的内在运动一维,即二维平面,三维深度幻觉,四维时空交叉,五维声音的空间化。就信息量而言,影视思维的喷射状的信息流动,是其他思维方式不能企及的。与单纯的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相比,影视艺术有着明显的优势。
“影视艺术”的出现,实际上还带出了一个以影视为核心的映像艺术家族,在现当代艺术类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映像艺术系列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计算机艺术,它们都是由科技创造的新颖艺术形式,根本性地改变了艺术类型的格局,不断改造着人们的艺术观念,从而对艺术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影视艺术的诞生,为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提供了一种特定的方式。一方面,它将人类精神生产的符号,从口语、书写语,经过印刷语,推到了电子互动语言阶段,创造了以泛画面为核心的画面语言,以蒙太奇为特征的影像语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颖美感,体现了与传统美感迥然不同的神奇性和休闲性。
2.电影之父:路易·卢米埃尔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路大咖啡馆的印度厅里,用他自己研制的电影放映机公映了自己摄制的12部影片。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视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
路易·卢米埃尔是个照像器材商。1894年底,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新的胶片传动方式,即在胶片上打两个洞,解决了拍摄与放映电影过程中胶片的连续传动问题,从而完成了活动电影机的发明。
卢米埃尔不仅是个商人,而且还是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他利用自己发明的电影机拍摄了一系列纪录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如《工厂的大门》、《拆墙》、《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这些短片后来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早期经典性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火车到站》和《水浇园丁》。
在《火车到站》中,这位电影的发明家首先使用了一个景深的镜头,一个远景中的空荡荡的火车站;随后,一个搬运工推着行李车在月台上出现;接下去,从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个黑点,越来越大,不一会儿火车头便占满了整个银幕,向观众猛地轧来,让人们为之一惊:最后,列车沿着月台停下,许多旅客走近车厢,车门打开,人们上上下下。影片从火车在地平线出现的远景开始,直到最近的近景为止,实际上使用的是今天电影里所用的镜头连接的方法。这些镜头是用一种反向的“移动摄影”连接起来的,即摄影机不动,而让物体或人物时而离摄影机近些,时而离它远些,从而使影片产生一连串不同的视觉效果,正像现代蒙太奇所表现的连续镜头那样。
卢米埃尔曾拍过四本描写消防队员生活的影片,即《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和《拯救遭难者》。这四本影片,每本大约可以放映一分钟,由于当时放映机的改善,已能将其连接成为一组影片,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蒙太奇。这组影片在《拯救遭难者》中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拆墙》使用了特技摄影,然后再将影片倒过来放映,使墙好像突然之间被修好似的,从一片尘埃中竖立起来。以后的影片《迪安娜在米兰的沐浴》也使用了同样的摄影方法,让跳水者先把脚从水里面伸出来,然后再很快地跳上跳板。这种技巧在重要性上虽比不上移动摄影,但对电影的发展仍然具有不可小视的积极意义。移动摄影,旨在利用移动的摄影机使静物产生动感。于是,电影摄影机第一次开始活动起来,把人们在火车、爬山车、热气球以及巴黎埃菲尔铁塔升降梯上所看到的风景拍摄了下来。
卢米埃尔的上述活动虽然对电影后来的发展具有首事之功,但其局限性也是相当明显的。他过于强调电影的照相本性。从纪实的原则出发,他认为电影只能被动地摄录真实的生活。卢米埃尔由此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电影摄制过程中的艺术创造性和假定性。
3.电影魔术大师:梅里爱
梅里爱是巴黎一位富有的制造商的儿子,长期在巴黎经营一家演出魔术和木偶戏的剧场。由于他深谙观众的心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1896年,他对刚刚问世的电影机发生了强烈兴趣,开价一万法郎想要买下卢米埃尔的机器,但是未能成功。不过没过多久,他花了4 000法郎买下了伦敦出品的一台同类机器,并且雄心勃勃地从柯达公司一次购进了价值27万法郎的胶片,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
梅里爱最初摄制的影片,模仿卢米埃尔和爱迪生作品的痕迹十分明显,以致卢米埃尔临去世前还念念不忘梅里爱对他的“剽窃”。梅里爱在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在1897年以后奠定的。
这一年,他在巴黎附近蒙特利尔自己的庄园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
为了导演一些场面宏伟的影片,他在影棚里还安装了多种精巧的舞台机械装置,如各种吊桥、陷井门和活动的门窗等。此时,梅里爱已系统地将戏剧艺术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许多具体方法,如冲突律、三一律、编导演、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设置、景与幕的划分等等运用到电影中。他在这方面的努力功不可没,是电影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梅里爱的贡献还在于他运用了多种摄影技巧去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拍摄《贵妇人的失踪》一片时,剧中的贵妇人忽然从有变无,这是由于梅里爱使用了停格置换的特技。
此外,他在电影中还运用了慢动作、快动作、迭印、合成照相和多次曝光等特技摄影,为拓展电影语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梅里爱把电影分成外景片、科学片、幻景片和排演片四大类。他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后两类,尤其是最后一类影片中。他的幻景片实际上是魔术手法的放大,内容往往是表现一种或几种特技。他的排演片实际上就是舞台记录片,包括喜剧、歌剧、舞剧、神话剧、色情的或宗教的故事片断以及排演出来的新闻片等。其中有名的是《灰姑娘》、《小红帽》、《圣女贞德》、《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仙女王国》、《月球旅行记》、《天方夜谭》、《海底两万里》等。在这些影片中,梅里爱往往身兼数任: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既是编剧又是服装师、美工师和特技师。
梅里爱的影片,绝大部分都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其中甚至包括他的“重现的新闻片”。他的《爱德华七世加冕礼》是在蒙特利尔摄制的。为了追求“真实”效果,梅里爱从伦敦请来专家作指导,片中的教堂、服装和仪式参照了实际的画片和照片。爱德华七世由一个肉铺的年轻小伙计扮演,女王由一个洗衣妇扮演。梅里爱把戏剧的因素移植到电影艺术的领域,将电影从卢米埃尔的纪实主义中解放出来,加强了电影的表现力,开创了电影史上的另一个重要的传统:技术主义。但是,他似乎成了戏剧原则的俘虏,不仅紧紧抓住舞台上的假定性不放,而且拍摄的视角固定、单一。
卢米埃尔死守照相性是一个极端,同样,梅里爱的戏剧性电影同样也是一个极端。结果最终导致了其电影事业的失败。梅里爱于1913年前后退出了电影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位昔日的百万富翁晚景凄凉,沦为车站附近的小摊贩。
4.蒙太奇的发明者:布赖顿学派
就在梅里爱雄心勃勃地开始他的电影事业之后不久,英吉利海峡彼岸的电影艺术也出现了明显的进步。这一进步的直接推动者就是1900年前后在英国形成的布赖顿学派。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逊和斯密士。这两人最初是海滨照相师,后来成为拍摄新闻片的摄影师。他们都出生在布赖顿这个地方,学派由此而得名。
威廉逊曾在卢米埃尔公司任过摄影师,因此十分重视外景和实景的利用,在画面的构图上并不强调摄影机的视野与剧院舞台的重合。1899年,他拍了《莱亨赛船》。这是一部描写赛船情形的影片,共有七八个景,连续表现聚集的人群、船只出发、竞赛中的划船队、在移动的船只上拍下的观众、获胜的船只到达终点等景象。在这部影片中,威廉逊根据事件的发展顺序和逻辑关系把连续拍摄下来的镜头剪辑在一起。他本人当时或许未能充分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于电影美学和电影语言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方法。
1900年,他进一步发展了上述原则,拍摄了一部污蔑义和团运动的影片《在华教会被袭记》。
在这部影片里,威廉逊表达了一种与梅里爱“银幕即舞台”概念完全不同的创作理念。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舞台对于摄影机的限制,以蒙太奇手法交替表现同时发生在两处的剧情,并使电影首次出现了追逐和救援的场面,从而为大型的惊险片、特别是美国的“西部片”开了先河。
威廉逊的影片中,绝大部分是全景和中景,没有特写镜头。斯密士不仅在表面的意义上弥补了这一缺憾,而且在电影语法的深层为蒙太奇的真正诞生奠定了基础。
他在《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一片中,一个上了年纪的轻薄汉用望远镜偷看远处的一对青年男女。银幕上出现了一只正在系鞋带的女人的脚,接下去是年轻男人殴打偷看者的场面。他的另一部影片《玛丽·珍妮的灾祸》表现女仆珍妮早上忙于家务,由于生火时不慎而发生爆炸身亡,斯密士的上述影片中,摄影机的视点却是可以自由活动的,于是产生了一种把根据故事发展的需要所拍摄的不同景别剪接起来的分镜头技术,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最初意义上的真正蒙太奇的诞生。在电影史上这个重要的进展过程中,布赖顿学派初步解决了同一场景里的镜头分割和不同景别的组接问题以及场景的转换问题。
布赖顿学派由于这一发现而显赫一时。他们在自己的电影实践中,扬弃和继承了卢米埃尔真实摄录现实生活的原则和梅里爱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思想,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布赖顿学派提倡电影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普通人的命运和日常生活,反对拍摄矫揉造作和豪华生活的影片,并对某些社会问题有所触及;强调外景和实景的重要性,并努力使外景与内景协调起来,同时对电影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探索。这一学派对欧美各国的无声电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格里菲斯和卓别林的某些杰作。
5.电影艺术的奠基人:格里菲斯
美国的著名导演格里菲斯像英国的布赖顿学派一样,汲取了诸家之长,集腋成裘、融汇贯通,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电影艺术语言。他力图把纪实主义、技术主义以及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有效因素熔于一炉,不断地对电影特性尤其是摄影构图和蒙太奇进行了多方的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赫的成就。
格里菲斯早年生活坎坷,他原本想当作家,无奈时运不济。1907年,他进入电影圈,1908年导演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陶丽历险记》,片中描写了一个女孩子被吉卜塞人拐走的故事。从1912年拍摄《隆台尔的报务员》时开始,格里菲斯逐渐显示出了非凡的创造精神。在这部影片中,他运用了“交叉蒙太奇”——对于同时异地发生的有关事件的交替剪接——来表现追逐过程中的紧张气氛。
1915年,他拍摄完了令:其一举成名同时也使举国震惊的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以南北战争时代为背景,根据歌颂三K党的种族主义小说《同族人》改编而成。它是美国历来制片当中最长的一部,并且也是第一部获得在白宫放映这一殊荣的影片。
《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社会上和演艺界引起的巨大反响令格里菲斯踌躇满志,他决心倾其所有,制作出一部能够流芳百世的杰作,规模要空前宏大,主题要能给后人以启迪。这就是一年多以后叫他血本无归、但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却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旷世之作《党同伐异》。
《党同伐异》以格里菲斯根据一次流血罢工的报告编写而成的“现代故事”——《母与法》作为核心,另外加拍了三个隐喻性的故事作陪衬。
为了更好地阐释主题,格里菲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做了一系列大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