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38400000062

第62章 佛掌小常识(1)

佛教传人我国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涉及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其教义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规范,而且与人类的生命健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包含着心理保健、医药治疗、禅定修持、武术强身等方法。

佛教就是以佛陀释尊为其开祖而尊崇信奉的宗教,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并逐渐在欧美地区流行。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三科、十二缘起、四圣谛、八正道、三学、三法印等。

一、三科

佛教把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称为“法”。一切诸法可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并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说。

(一)五蕴:这是构成一切法的身与心(个人方面的一切法),或物质与精神(内外的一切法)的五种要素的聚集,这五蕴是色、受、想、行、识。

1.色:即物质世界,对人而言是指身体及肉体的物质性。

2.受:即感受,在肉体方面是指感觉上的快与不快等感受,在精神方面是指知觉上的苦乐等心情。受来自于感觉与知觉的感受作用,也是凭借感觉与知觉而获得的感情。

3.想:即表象作用,想有苦想、乐想、无常想、不净想、厌恶想、大想、小想等。

4.行:即意志。

5.识:即统一各种心理作用的意识。

总之,五蕴就是包括个人身心与环境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五种要素。

(二)十二处:它是从感觉与知觉和认识上考察一切法,是六种感觉器官(六根)及其相对的客观对象(六境)的概括,六根的每一根与六境的每一境分别相对应。

1.眼根:是指视觉能力或视觉器官(视神经)。

2.耳根:是指听觉能力或听觉器官(听神经)。

3.鼻根:是指嗅觉能力或嗅觉器官(嗅觉神经)。

4.舌根:是指味觉能力或味觉器官(味觉神经)。

5.身根:是指触觉能力或触觉器官,它感觉到冷暖、痛痒、涩滑等。

6.意根:指知觉器官所有的知觉能力。

7.色境:是眼的对象——色境,是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

8.声境:是耳的对象——声境,是如人及动物从声带发出的声音。

9.香境:是鼻的对象——香境。

10.味境:是舌的对象——味境,如酸、甜、苦、辛、咸等。

11.触境:是身的对象——触境。

12.法境:是意的对象——法境。

(三)十八界:是指六根、六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六识的合称。“识”就是认识。六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三科与人体生理及心理活动相联系,也是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反映。当然,三科的内涵与之相比却要广泛而深刻得多,它不完全是人体生理学的内涵,却又与之有着重要的联系。三科的分类法其意图是要求佛教徒从这三个方面来观察人和人所面对的客观世界,以破除“我执”的谬见,认识“无我”的道理。

二、十二缘起

“缘起”,即“依缘而起”,是指借着各种条件而产生现象的原理。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具备种种因(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事物生灭的辅助条件)

才得生起或坏灭,因缘和合则生,因缘分散则灭,并没有独立实在的自体。人为万物之一,也是因缘和合的表现。整个人生可以分为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即“十二缘起”,它们构成三世二重因果业报轮回。

(一)无明:即无知,对佛教的根本思想的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无知,表现为愚迷暗昧,不明佛理。

(二)行:因无明而产生的身、语、意三业(三行),它包括善恶行为。

(三)识:指认识作用或主观认识,如三科中五蕴、十八界中的识,即“六识”。

(四)名色:指“识”所缘的六境,声、香、味、触、法合称为‘名”,再加“色”,称之为“名色”。

(五)六处: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感觉和知觉能力。

(六)触:即由六根、六境、六识而有感觉。

(七)受:即“五蕴”中的受,是对苦乐的感受。

(八)爱:即贪等欲望。如对苦人憎避,对乐的爱求,是心中产生激烈的爱憎之念。

(九)取:即追求取著,是对爱念产生取合的实际行动。

(十)有:即各种生存环境的条件,意指一切的存在。

(十一)生:指日常生活中有某种经验产生。

(十二)老死:代表一切的苦恼。

这十二因缘依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的法则,流转不息。人生之苦皆源于无明所引起的造业受果,只有消除无明,皈依佛法,才能求得解脱,断绝轮回,达到“涅槃”和理想境界。

佛教的缘起学说,说明了人的缘起关系,个人是存在于与周围环境关系之上的。

个人既受外界善恶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地影响周围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个人的生存还表现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这些都与社会广泛而必然地联系在一起,佛教“众生恩”就是指唯有依靠周围社会的庇荫,我们的生活才可继续下去。

缘起学说,把人类生命与健康放在周围环境之中加以考虑,只有依靠环境,适应社会才能健康成长。

三、四圣谛

“谛”,是实在或真理的意思,它在佛教哲学里,是一般通用的概念和方法。

“四圣谛”则是早期佛教理论的基本要点,也是佛学的基础,这四谛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其核心是宣扬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皆为无边之苦海。

(一)苦谛

这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以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如生、老、病、死等四苦,与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苦合称“八苦”。

这些苦都包括于“三苦”之中,即寒热饥渴引起的“痛苦”,荣华富贵不能持久之“坏苦”,人世言行、生活环境变幻无常之“行苦”。

(二)集谛

这是要人们认识造成诸苦的原因,是一切众生,长期以来,由于贪嗔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导致生死轮回产生。

(三)灭谛

这是要人们相信造成世俗诸苦的一切原因可以断灭,从而了脱生死,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的佛教最高境界。

(四)道谛

这是达到“涅槃”寂灭境界的修行方法。它分为八部分而成为神圣的八正道。佛教认为依道谛修行,就可以脱生死轮回而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

四、八正道

“正道”是道谛的发挥,是具体指出的八种解脱诸苦、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温馨”境界的途径和方法。这八种方法是:

(一)正见

是具有四谛佛理的正确见解,也相当于日常生活中,在干任何事情之前所做的通盘透彻的计划。

(二)正思维

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和分析,出家人就要以出家人的柔和、慈悲、清净的心来思维。而我们一般的人则要正确地考虑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

(三)正语

说话不要违背佛理,不要说妄语、绮语、恶语等,要说真实而且与人融洽有益的语言。

(四)正业

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理;不做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要爱护生命,乐于布施与行善,信守道德。

(五)正命

符合佛理戒律的正当生活,生活要有规律,如睡眠、饮食、工作、运动、休息等等都要依规律进行,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这是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有效方法。

(六)正精进

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涅槃”的境界。精进是努力趋向理想和除去邪恶,是一切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经济的、身体健康方面的“善”增加。

(七)正念

念念不忘四谛真理,日常生活不可散漫随意。

(八)正定

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祥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静的境界。日常生活中也应心灵安静,精神集中,心如明镜止水,无念无忘,这也是生命健康之法。

佛教认为,若能依此八正道,则可令“苦”永尽,到达“涅槃”境界。也可由“凡”入“圣”,从迷界通向悟界。因此,八正道是每个欲求解脱的佛教徒必须首先做到的。

据说,释迦对他的五个初传弟子讲法时,也讲“正八道”,再宣“四圣谛”,而“四圣谛”又是释迦受古印度治病四诀(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对治,善知治病)的启发而作。所以,“四圣谛”、“八正道”可以认为是释迦为解释生命现象而提出的最基本理论,反映了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中他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思考,对于后人来说仍不乏指导作用。

同类推荐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放下:快乐之道

    放下:快乐之道

    做人,要像一只皮箱,能够提得起,也要能够放得下。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的时候放下。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要放下,要放下!
  • 佛语禅心

    佛语禅心

    本书在选取翻译《百喻经》中每篇的寓言故事的基础上,省略了它所譬喻的深刻佛理,增加了更有阅读情趣与指导意义的禅林故事。
热门推荐
  • 火爆未婚妻

    火爆未婚妻

    不该存在的恋爱,最终还是出现了,他爱上了仇人的女儿...“这样的爱恋,还不如当初不见。”“即便如此还是爱上了你”因为喜欢你,不得不去陷害你的父亲;因为喜欢你,我才不能杀你;因为喜欢你,所以好好活着;因为喜欢你,我才去盲目地服从;我能做的最后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离开你,不为什么只是因为喜欢你......YOUTHINVALUBLENERS如樱花飞舞,迷人,短暂。青春散场,我们就在下一场相逢......----------《樱花流年》—————————————————————————————————————————————————————————本书感谢墨星免费小说封面支持,百度搜索“墨星封面”第一个就是!
  • 皮门

    皮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腹黑萌妻:妖孽王爷请上榻

    腹黑萌妻:妖孽王爷请上榻

    众人皆知,秋家八小姐秋流离是个不折不扣的废材,没有本命武器,还未婚先孕,生下为父不明的龙凤胎。而与秋家八小姐同名的凤家神秘少主凤流离却是一个惊才艳艳的奇女子,掌握天下命脉殊不知“她”就是“她”当废材露出本来面貌,天下豪杰竞相追逐。却不知她身边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只身着紫衣的妖孽,在她困难时总是搂着她对她说:“别怕,有我在。”世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在我需要你时,你就在我身旁
  • 后妃宫心计

    后妃宫心计

    她是相貌倾城的尚书之女,他是高高在上的洛莞皇帝。他利用她,伤害她,她冷淡,她说若是你做的所有只是为了报仇,我帮你。他亲眼看着她将剑刺进了她父亲的胸膛,嘴角噙着一抹嗜血的笑容,他摇头叹息,你太傻!你以为这就是我想要的吗?她问他,为什么总和她过不去?他深邃而有神的双眼带着几分冰冷的笑意,勾起她的下巴,他在她耳边轻声说了一句话。他说,慕容莲柒,命中注定你逃不过,每一次我认为你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上天就会告诉我你的价值在哪里。只是她不知道,他便是当年的那个幻哥哥……当他们在利用和背叛,爱和恨中兜兜转转的时候,谁又能告诉他们,他们心中守着的那个人是彼此?当她终于可以离开皇宫的时候,岂料腹中珠胎暗结?王者之争,争得是势,是权,是江山;智者之战,斗的是智,是勇,是计谋。在棋盘之上指点江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走过那繁华梦一场,才发现早已无路可退,绝境之日,可还能逢生?很久之后,她才恍然明白,她所沉迷的,终不过是一场梦,梦醒之后,谁也不再是谁的谁。--------------------------他说:慕容莲柒,你不要给我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你应该感到痛苦。她面无表情,平静答道:因为有希翼,有幸福才会痛苦,我没有,所以我不会痛。--------------------------终于,当这浪子回头时,却发现塘中那朵莲花,已败……莲花络,至死缠藤……注:如果当天收藏增加10,当日两更广告区,推荐文文:《候妃有毒》http://novel.hongxiu.com/a/120471/,《总裁的总裁大人》http://novel.hongxiu.com/a/119920/
  •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妖孽王爷的倾城狂妃

    妖孽王爷的倾城狂妃

    她,本是21世纪样样精通的“百变女王”,美食,金钱,头发是她一生的挚爱。哪知在她盗取“皇家食谱”时遭男友陷害,死的不明不白。再次睁开眼睛,她已成为霁夜王朝人人唾弃的废柴小姐。当昔日的废柴大方光华,是否亮瞎他们的狗眼?这一次,且看她如何步步为营,处心积虑,令伤她,害她,辱她者身败名裂!神兽,神器,灵丹妙药都到我碗里来!等等,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妖孽王爷?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 雪交亭正气录

    雪交亭正气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BRIDE OF LAMMERMOOR

    BRIDE OF LAMMERMOO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捡到一座荒山

    捡到一座荒山

    你进城来我返乡,你上班来我拓荒。有志青年孙翊然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意外捡到了一座荒山的灵魂,他的人生亦因此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