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为长江沿岸三大“火炉”之一。骄阳似火的夏日,重庆城就像一个火炉。家里有空调的市民,躲在屋里不敢出门;没有空调的市民,纷纷躲进防空洞,免费享受这座城市遗留的“天然空调”。甚至有人测过,洞口温度要比外面低7℃。与外面酷暑难耐的天气相比,防空洞却是清凉世界。那些纳凉的人们,构成了酷暑天气下的另一幅生活图画,演绎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生活在十八梯附近的人们,每年夏天几乎都有到十八梯的防空洞乘凉的经历。据说这里的民居是清朝时贩夫走卒为了有个安生落脚之处,胡乱搭建而成的。岁月磨砺,这里依然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十八梯防空洞犹如一副张开的大嘴,在破旧的居民房中间不停地吐着凉气。
当天色暗下来时,几百米长的斜坡上都是或坐或躺的男女老少。从十八梯的半中腰开始,几十米长的水泥地板上便铺满密密麻麻的席子或凉床,一直延伸到防空洞的深处。席子或凉床上的人们,横七竖八,千姿百态。或闭目养神,或捧报细读,或玩牌娱乐……
除了当地的居民,还有很多外来人群也享受着这“天然空调”。小贩、民工、棒棒也夹杂其间。甚至还有外来出差的人放弃住旅社,在防空洞里度过,既享受凉爽,又节省费用。
还有不少住在“防空洞”里的“山顶洞人”。由于一些较为偏僻的防空洞租金较低,便成了一些来城里的打工者的“安乐窝”,他们为有这样冬暖夏凉的住处庆幸不已!
商机乍现防空洞
“遍地开花”的防空洞,是解放时期人们最不愿呆的地方,如今成了香饽饽!
地下商场是重庆购物的一大特色,前身大都是面积较大的防空洞。“防空洞”里的商品价廉物美,深受市民喜爱,来重庆的游客也会逛逛。重庆近年有几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了防空洞的改造,开辟地下商场达十万平方米以上。
来重庆一下火车,就可以看到该市最大的地下商场菜园坝珊瑚地下城,重庆市很多商品的批发都在这里进行。重庆市九龙坡区也在中心片区建了三个地下商场,生意十分红火,档次不亚于地上商场。
防空洞不仅能做商场,还是做餐饮、娱乐生意的好地方。防空洞内做火锅生意,此乃重庆人运作重庆火锅的天才设想。在冬暖夏凉的防空洞里吃火锅,举头三尺,是防空洞粗糙原始的石头顶,感觉别有一番风味。
不少防空洞还被企业用来做仓库、生产基地等。一年下来,重庆市收取的防空隧道工程的租金达七亿元,为社会提供了七千多个就业机会。据了解,重庆目前还有近百分之六十的“防空洞”没有得到“开发”。
官邸的见证
风雨飘摇中的八年,重庆陪伴苦难的中国一起走过。时为中国领袖的蒋介石辗转来往于各处官邸之间,度过了在重庆的八年。
1946年,蒋介石在“庆祝国民政府还都大会”上说,“最短期内即将离开重庆,又不免依依。本人自出生以来,除家乡以外,没有其他地方比重庆算得是我第二故乡”……
走进蒋介石在重庆的官邸,尘封已久的历史在眼前一页页翻开。
曾家岩官邸
储奇门解放西路14号,离《双十协定》签字地桂园不远,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仅与街边一墙之隔的大院内,却显现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悠然。坐东南朝西北的三幢两楼一底的中西式建筑,在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有些落寞。典型的中西结合的民国时期砖木结构的建筑,在时光年轮的流动翻滚之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
无意间经过这里,你也许会好奇于这个在繁华都市里显出些许另类的院落,这就是蒋介石当年最核心的住所——曾家岩官邸。当时,门牌号是德安里101号(又名“尧庐”)的曾家岩官邸,对外的公开名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虽然是个侍从室,但它的地位非常高,相当于是蒋介石的中央办公厅。许多重大的政治、军事、外交决策,都在这里酝酿和拍板。现在仍能找到抗战时期蒋氏在曾家岩官邸前拍摄的多张历史照片,包括那张毛泽东和蒋介石最著名的合影。
曾家岩官邸修建的年代大约为1935年底,当时国民政府颁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任命顾祝同为主任,行营辖区包括川、康、黔、藏在内的整个大西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最初的办公地点就设在这里,生活起居也在这里。之后,才搬到了位于南岸的黄山云岫别墅官邸。
在抗战期间,这里作为当时的一个军政机构,也负责组织征兵,当时许多热血男儿,就是在这几幢建筑里登记入伍,然后从这里东出夔门走上抗日前线。这座既为行营又为官邸的建筑群,不仅是抗战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聚集地,更见证了重庆的英勇与不屈!
抗战结束后,1946年,何应钦接任“重庆行营主任”,“重庆行营”也成为了国民政府离开重庆后在四川的最高统治机构。解放后,官邸、行营便从历史舞台谢幕了。
这三幢曾经见证中国抗战历史的建筑群,在被有关部门发现之前,曾为附近一家幼儿园与进城务工人员的临时居住点。在最近的一次民国档案整理中,文物工作者才翻出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的具体位置的材料。当工作人员来到这里时,曾经的官邸、行营让人几乎不敢确认。曾经宽敞明亮的房屋里,堆放着床铺和散乱杂物。楼上闲置的楼阁布满灰尘,墙壁有人为挖出的洞,屋内还四处搭满了电线。
但让专家感到欣慰的是,这片建筑群居然比较完整地被保留下来了。这是抗战遗址普查以来的一次重大发现。据曾经的房东陈师傅介绍,大约10年前,曾有人愿意出1000万元买下这片房子,但他只拥有这3幢建筑群的使用权,产权属于国土部门。正是这样,曾经的曾家岩官邸才得以较为完整地被保留下来。
今天,这个蒋介石在渝最早的城区官邸,作为陪都遗址被重庆市文物部门重点保护起来。这座曾经落寞的建筑重新显现出当时的大气与别致。大门入口处高出地面的门槛,结实厚重的大门,用圆角砖砌出精美纹饰的石柱、窗户、墙腰,还有雕花扇门、壁炉、台灯、地下室、哨台,向每一个看客述说着那一段风雨飘摇的岁月。
黄山官邸:博物馆疗养院
公路在南山上盘旋,心绪在雾岚间飘飞。黄山,一个让人遐想联翩的名字,与历史在某一点上碰撞。我们企图沿着一条曾经的轨迹,去寻找历史遗留下来的碎片,去拼凑过去的故事……
此“黄山”非彼黄山。二十世纪初,重庆白礼洋行买办黄云阶在此修建“黄家花园”,名此山曰“黄山”。抗战期间,这里变成国民党军政要人和盟军高级官员在重庆最重要的一处办公和寓居之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五年间,特别是初春到深秋的漫长光景,蒋介石为避开空袭和酷暑,长期以此作为驻地。黄山也因此名噪一时。
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抗战遗址博物馆。与其说这里是一个博物馆,不如说它是个公园。草木掩映中,隐藏着13处抗战时期的历史建筑。几十年风雨的洗礼,让这里的建筑犹如饱经风霜的老人。70多年前,蒋介石曾经在望江亭俯瞰朝天门两江交汇的风景,在云岫楼中坐镇指挥抗日救亡的民族大战。
蒋介石故居云岫楼,坐落于孤峰之上,占据了黄山最高点。房子隐身于树丛中,不露一丝痕迹。三楼仅有一个小房间,三面都是落地窗,峰下动静可尽收眼底。主峰东侧山脊上的宋美龄别墅——松厅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正中门额上悬挂蒋介石手书,黑底白字、楷书阴刻“松厅”横匾。
修建别致典雅的“草亭”为构围廊式平房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遍高6米,因房顶为精选的进口茅草铺盖而得名。草亭原是蒋介石接待贵宾之地,蒋之长子蒋经国及侍从室主任张治中等要人曾在此居住。1945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来渝后下榻于此,故又称马歇尔别墅。
这里还有孔二小姐(孔祥熙二女儿孔令俊)的孔园,不仅一楼有宽大的客厅,而且二楼也有个大厅,是用于舞会等社交活动的场所。传说孔园当时摆设的所有东西,都来自美国进口。
宋庆龄故居——松籁阁、何应钦故居——云峰楼、美军顾问团故居——莲青楼、黄山小学——抗战遗孤院、空军司令住宅、古铁树、防空洞、炮台山、望江亭等众多遗址,也被今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旧观,供人参观、游览。
工作人员介绍,蒋介石之所以选中黄山,既因其风景秀丽、离市区近,也因为它足够隐蔽,能够躲避日机轰炸。但没有不透风的墙,据说当年日军得到了蒋介石住在黄山的情报,曾派出飞机进行轰炸。1941年8月8日起,日军对重庆施行7昼夜的“疲劳轰炸”。期间,一群日机扑向黄山,一枚炸弹恰好落在蒋介石官邸脚下的专用防空洞洞口。8月30日,蒋介石正在黄山官邸召开军事会议,偷袭日机突然而至,扔下一批炸弹,击中“云岫楼”一角,炸死卫士2人,4人受伤。蒋介石与参会人员踏着斑斑血迹躲入防空洞,这才幸免于难。
历史可以在这里被尘封,但造物主所赐的秀丽风景却无法遮掩。对自然风景的向往更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并不分党派信仰。20世纪50年代,在风景秀丽的黄山官邸建筑群附近,邓小平、刘伯承主持兴建了“重庆市黄山干部疗养院”。如今抗战遗址博物馆三期工程可能会在疗养院原址另建一个高档次的干部疗养宾馆,恢复黄山疗养院的功能。
链接——林园官邸
1938年,张治中为保证最高领导人的安全,提出在西郊沙坪坝修一幢别墅,作为曾家岩官邸万一被炸的“陪邸”。不料,一时议论纷纷,认为不该大兴土木。蒋介石派人给张治中送去一张纸条:“老鹰岩房子,不盖可也。”张治中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将别墅盖了起来。
1938年11月官邸落成,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前来参观后赞不绝口,蒋介石为表敬老尊贤,就把它送给了林森,“林园”由此得名。直到1943年5月,林森出车祸去世,蒋介石才将林园收回。
如今,林园官邸已经成为重庆一家颇有名气的星级宾馆。南往北来的人们在不知情中,享受着这里曾经的高品质生活。
小泉校长官邸
巴南南泉镇往西1.5公里,花溪河畔百米外,坐落着另一处住所,它有个特殊的名字:小泉校长官邸。因蒋介石以黄埔军校校长起家,便热衷于担任军校校长一职,全国主要军政院校的校长均由他担任。1938年秋,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从南京迁到南泉,蒋介石常去训话和主持典礼。教育长陈果夫特意在此建成这幢西式平房,供他临时休息或住宿。
当时林森、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等都在南泉一带建了别墅。这里风景秀丽,花溪河上可泛舟,温泉池中可戏水,建文峰上可观云雾,因此,蒋介石有时会在此休闲并举行宴饮交际活动。
当时,位于佛图关的国民政府大礼堂被日机炸毁,国民政府就在中央政治学校照原图纸建了一个新礼堂——“中正堂”。它占地1900平方米,可容3000余人,是当时重庆最大礼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