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42700000016

第16章 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奠基(2)

(三)研究生院的兴起直到1800年前后,美国学院几乎完全是本科机构。

有少许学士不时留下来,生活在校园中,被称为“常驻毕业生”。硕士学位无须经过什么特殊的高深学习,只要取得学士学位的人继续交纳三年学费即可获得。南北战争前,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西西比大学都曾尝试过研究生教育计划,但均未能实现。南北战争后,研究生教育逐渐开展起来。耶鲁自1861年授予了美国第一批哲学博士学位后,又于1872年创办了研究生院。1872年,哈佛也成立了文科和科学研究生院,并于次年开始授予博士学位。然而,直到1876年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开办前,美国研究生教育一直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人数少、水平低,发展缓慢。教育史学者将原因归于当时的美国尚不具备超出学院年限之上的高深学习的条件。

1876年,在美国独立一百周年之际,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正式开学,曾在柏林大学学习的吉尔曼校长宣布研究生教育和高一级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新大学以科学研究和创造性的学术成就作为自己的目标和特征。在早期53名教学人员中,绝大多数有过留德的经历,13人获得过德国博士学位。为了刺激教授们的进取心,霍布金斯招收了最优秀的学生。从创建到19世纪80年代末,霍布金斯大学培养的博士总数超过了哈佛和耶鲁两校之和。约翰·霍布金斯的名字逐渐有了一种享誉世界的意义,它象征着美国高深的学术和教学的发展,因而被人们誉为“设在美国的柏林大学”。

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是典型的研究型大学,它代表了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向高深的学术进军的趋向,史家称之为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大学,其影响十分深远。

在霍布金斯大学的刺激和鼓励下,哈佛、哥伦比亚、耶鲁、普林斯顿这类老的文理学院,开始转变成为真正的大学,以霍布金斯大学为榜样的新大学纷纷成立。到10世纪末,大多数美国主要大学都在本科之上设立了研究生院。

(四)莫雷尔法案和赠地学院的发展1850年,布朗大学校长韦兰曾说:美国有120所学院、47所法学院、42所神学院,却无一所培养农学家、制造商及机械工或商人的学院。即使到了1862年,美国专供功利学科研究的“高级”学校也只有6所。

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一方面朝着高深的学术方向发展,一方面朝着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迈进,最终两者殊途而同归,奠定了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石。

莫雷尔(Justin Mort.11)是来自佛蒙特州的国会众议员,他于1859年提出赠地学院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根据各州国会议员的人数,每人拨给2万英亩土地,由州设置传授工农业科目的学院,然而由于南部各州的反对,该提案被布坎南总统否决。1861年,随着南方退出联邦,莫雷尔旧案重提,并将每人2万英亩增到3万英亩。

1862年7月2日,林肯总统正式批准莫雷尔法案。

莫雷尔法案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整个19世纪所采取的最重要的行动。法案通过后,赠地学院迅速发展,形成“土地赠予运动”。由于各州情况不同,设校方式各异。其中有28个州单独设置了农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密歇根、马里兰等州则把土地拨给原已设置的农业学校;伊利诺斯州则成立了工业大学,不久改为州立大学;另有15个州是在州立大学内添设农工学院。康奈尔大学是一所私立学校,领取补助后发展成为著名的农业学府,马萨诸塞州于1865年将部分拨地补助一所私立学院,后来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马省理工学院。

赠地学院培养工农业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课程包括农业、工艺、军训等,也包括古典学科,但古典学科已失去昔日的支配地位,实用学科受到推崇,钻研理论而鄙视生产的大学传统被改变,妇女也获得了入学的权利。1890年,联邦政府通过第二个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第一年补助各学院1.5000元,以后逐年增加1000元,直到每年补助25000元为止。当时南方的黑人仍备受歧视,新法案规定南部17州须革除歧视黑人的积习,否则要另为黑人设置水平相同的农工学院,不然联邦将停止资助。

农工学院是美国人的独创,它体现了高等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的精神。农工学院通过培养大批实用的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美国工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此,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成为美国高等学校与教学和科研并列的重要职能。1955年,美国已有赠地学院69所,招收了20%的美国大学生,授予39.9%的博士学位。赠地学院已不仅仅着重农、工等科,而是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在美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教育史家卡布来(E.P.Cubberley)说:“联邦政府给予教育的多种补助中,似乎没有别的补助像拨地兴建农工学院,和以后拨款举办这类教育,获得更丰硕的成果了。”

三、对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评价南北战争之后短短的35年中,美国高等教育一方面大举向德国学习,朝着发展学术的方向前进,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国情,朝着为工农业生产发展服务的方向前进,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美国学者鲁迪(S.willis Rudy)说:“在这些年中,新世界土壤的土生的力量与来自西欧的影响相结合,产生了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它包括许多源于英国学院和德国大学的要素,经融合和改造,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机构。”1850年美国有116所学院,1860年有182所,而1900年已超过400所。一般人口1850~1900年从约2400万上升到’7500万,而同时的学院入学人数增长了20倍,从11900升至238000人。高等教育的这种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当时欧洲及世界各国所望尘莫及的。

南北战争前,美国高等教育在世界尚无一席之地,甚至常常被欧洲人嘲笑为只抵得上欧洲的古典中学水平。然而到20世纪初时,美国高等教育已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获得美国人民的极大欢迎,他们为此感到莫大的自豪和满意。正如鲁迪所说:“它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训练,实现了工业化时代所要求的较早专门化;通过提供高级技术和科学教育,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效率;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与1865年的情况相比,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不仅国内,国外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赞扬也越来越多。法国院士穆瓦桑(Hen Missan)到美国旅行后,于1897年在法国科学院发表演说,建议法国以美国大的学习中心,以芝加哥大学为榜样。他对美国成功地将智力文化和爱国精神融为一体表示了最大的尊敬,并期盼同样的发展会使法国高等教育获得新生。法国著名学者孔派雷(abrel COmpayre)1893年曾访问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对美国的成就给予了几乎狂热的赞扬。他说:法国欲求新生,必须远涉重洋取法美国大学。美国充满生命力、能量、慷慨、创新和进步,有一个处于不断变革中的大学制度。许多年后,巴黎大学教授、生物学家科勒里(Matrice Caullery)作为交换教授在哈佛大学工作一年。他在1922年出版的《美国大学和科学生活》一书中,对美国大学赞不绝口,对美国大学广泛的领域和课程表示了由衷的高兴之情,称它代表了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教育理想,这种理想是法国革命梦寐以求而未能实现的。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世界被重新改造,但法国高等教育机构仍是“贫乏的和旧式的”,是路易一菲力普时代的模式。在美国,民间自由的积极性和地方自治创造了学术奇迹,但法国大学仍是紧紧地从属于专制的中央权力,并遭其束缚。德国学者也对美国大学给予了称颂。1896年,齐默尔曼(Atharmsius Zilximermann)在弗赖堡出版一本有关美国大学生活的著作,认为没有任何地方比美国更重视高等教育了。富人和穷人都有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05年,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HLNo Mtmslebelx)在一本写给德国公众的书中宣称:民众的积极性和“不同机构之间的自由竞争,保证了美国大学不停的进步”。1909年,布雷斯劳大学派往哈佛大学的交换教授库埃内曼(nlgcn Kucl-lncmann)说:“美国大学着眼于培养新型的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以适应美国生活中各种新的需求。”英国人也开始对美国高等教育另眼相看。史学家弗里曼(E.A.Freenlan)19世纪80年代初曾访问美国,发现由于存在太多小型的和平凡的学校,造成了一种朝着某种智力平庸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他不得不承认“美国在各个知识的分支部门都有引以自豪的具有健全知识的人”。英国政治家、外交家和史学家布赖斯(Jamcs Bryce)曾较深入地探究了大学在美国生活中的意义。他发现,这些机构在抵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正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美国人将二战以来的数十年看作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经过多年的努力,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美国高等教育已名列世界前茅。然而,回顾历史,不应忘记的是:今日美国高等教育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南北战争到本世纪初这一时期的奠基之功。

同类推荐
  • 语言理论与实践

    语言理论与实践

    沿袭了5千年的中华文化,其博大精深是毋庸置疑的。而作为其载体的中文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近年来,由于外来语言的冲击,语文课对新一代的魅力不比从前。该如何改善这一现象,重现语文课的迷人风采……
  • 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钱理群作品系列

    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钱理群作品系列

    “中国教育怎么了?中国教育怎么办?”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超越教育而言教育”,内心深处始终情系教育。本书即为其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思考。全书首辑历陈作者参与中国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展示“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次辑进一步提炼“真正的教师”坚守的韧性与智慧。作者长期对中国教育保持清醒的思考与批判,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
  • 烽火岛(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烽火岛(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快乐心灵的经典故事

    快乐心灵的经典故事

    并不是只有伟大的事情才能称之为经典。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是一种态度和状态。经典是在擦拭百叶窗时聆听一曲咏叹调,能使心灵愉悦的经典故事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 王子复仇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王子复仇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热门推荐
  • 魔凌万顷

    魔凌万顷

    “我要拥有的不过是一直有着怜悯别人的资格!”——莫言弃。穿越,新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新颖,一切都是那么诱惑。看莫言弃如何凭借自己远超常人的智慧,周旋在陌生的世界中,如何在这个世界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天下!一片大大的,不容任何人染指的天下!
  • 念珠

    念珠

    昆仑山脉的偏南方,大顺帝国的一个普通小镇。迎仙镇。传说有神仙来过这里,所以这里才被命名为迎仙镇。可传说终究是传说,或许有一定的根据,但还是没有眼见为实的过瘾。陈不凡就是这个镇上一个孩子。
  • 妖男在世:迷糊娘子遇众妖

    妖男在世:迷糊娘子遇众妖

    穿越穿越,某只倒霉的小白同学莫名穿越时空,踌躇满志想当好千金小姐或者小家碧玉,可是……可是为毛的,她一醒来就是顶着一头鸡窝,衣衫褴褛的小乞丐,还……雌雄难辨!好吧,看在古代帅哥的份上,她忍了,可是,谁来告诉她,她遇见的这都是一群什么人啊?
  • 初吻

    初吻

    张贤亮,男,江苏盱眙县人,1936年 12月生于南京。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年9月获平反,1980年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土牢情话》、《龙种》、《河的子孙》、《绿化树》、《浪漫的黑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等。本书集结了《初吻》、《河的子孙》、《普贤寺》、《肖尔布拉克》、《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 星空战帝

    星空战帝

    星空间,有强大的种族,一日屠遍一星系;有逆天种族,一日造出一个帝国。且看林武如何败尽天下敌手。
  • 恋爱曲调进行时

    恋爱曲调进行时

    QAQ各位亲们,本剧重更,亲书迷们等等,以前是按照自己喜欢的写,剧情急出,所以要从更
  • 追爱

    追爱

    花心是苏亦喻的痛恨,有钱是苏亦喻的厌恶,美男?她不稀罕。她想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对自己好的男人,可是因为手机却惹来了一个牛皮糖似的美男、有钱、花心三位一体的极品男人,一个追、一个躲,却终究躲不过命运的安排,躲不过自己的心,躲不过某人死都要追到她的决心。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错嫁良缘续之海盗千金

    错嫁良缘续之海盗千金

    听说了么?夙家数百年来,都只生儿子,如今这男儿堆里,终于盼到了一位千金!真的?那还不万千宠爱于一身?!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娇宠上天了!胡说什么呢,夙大将军戎马一生,夙氏一族威名响彻六国,夙家的子孙,即便身为女子,那也必定英姿飒爽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于是京城的百姓为此一吵十六年,也没个结论。那么……将军府家的千金,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谁知道……要不,问问海盗?!本文为错嫁良缘续篇,与前文有些联系,但联系不大,可以单独看,不影响文章连贯性。
  • 惹火辣妻:隐婚总裁很纯情

    惹火辣妻:隐婚总裁很纯情

    秦思有一个缺点,宫奕有一个长处。她犯错,他用长处来弥补。他们之间,是一场赤果果的交易。她要钱,他要她的身体。“总裁夫人的位置,敢不敢挑战?”他如高高在上的王者,掌握着绝对主权。她在他身下悄然绽放,默默闭上眼睛:“我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