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2600000017

第17章

五十、报社怀疑是“伪作”

我在省报上发表的这篇稿子,还真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1972年,知青写东西的情况,还非常罕见,加上我这稿子又有一点新意,譬如用了“鬣马萧萧”这样的古词儿,把报社编辑雷了一家伙。编辑觉得奇货可居,立马决定采用,可是心里没底——怕我是抄来的,就打电话到我们公社去问。

一问,有此人,但会不会写东西,不敢保。

编辑呲了牙,想了想,对我们公社党委说,那你们给我们寄一份证明材料来吧,证明有此人。然后,编辑又问清了我父母的单位,打电话到我父母单位,询问人事处,问某某人是否有个孩子在农村插队。回答说:没错儿。”编辑便又问:这孩子给报社投了一篇文艺稿,写得不错,请问他父母会不会搞文艺创作?会不会是父母代写的?”

人事处的人一听就笑了:“我们这儿是科研单位,没听说有谁能搞文艺他作的。”

这一说,编辑放心了,等公社盖有大红印章的证明一到,稿子就发表了。那时候没稿费,报社寄给我一份报纸留作纪念,也就完了。

那我写稿图个啥呢?

除了要证明自己,总还有所图。

稿子一发表,我们大队倒还没啥动静,公社机关却有不少人知道了:某大队还有这么一个人,能耍笔杆子。

——我要的就是这个,名气!

我被意外的成功所激发,越发来了劲儿,每月都要投个一两篇。投稿一多,看自己的两笔字,实在写得太臭,就苦练钢笔字。那时也没有字帖,我就把表哥写给我的信当成字帖。他的字,还有点儿自成一体的模样。这样苦练了两个月,好了,我的字,起码有“体”了。后来我也帮编辑部处理过稿件,知道凡是字写得差的,编辑都厌恶,命中率极低。

那一年春,好朋友李兄走了,去了延边,投奔他姐夫去了。临走时,给我介绍了一位镇上的下乡知青,跟我们不在一个公社。我慕名到他劳动的地方去找到了他。

这位老兄姓王,见面一聊,果然才气横溢。他在学识上,兼跨文学与哲学,跟我大聊郭小川的诗《甘蔗林——青纱帐》,外国的则是普希金的长诗《欧根?奥涅金》。谈起古典文学来,也滔滔不绝,“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就挂在他嘴边儿上。

这是什么时代啊,能有这样的奇人!我大为振奋。

我不再是孤军作战——瞧瞧王兄这才气,将来都能做省委书记了。

半瓶子醋如我,能不发奋努力吗?

五十一、图书馆是我的大课堂

在迷茫中踏上一个虚幻基石,我自以为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信心百倍地前行了。

我知道自己的斤两。在此之前,尽管我也读过那时书店里罕有的几本“另类”书籍,比如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周一良先生的《世界通史》,但离搭起基本的知识框架还差得远。

除了拼命搜罗“禁书”外,我还发现了一处学习的好地方,可以使我眼界大开,那就是市图书馆的阅览室。在理论上,那时我们是最纯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当时面对人民的公益事业并不多。就算是图书馆,对于借阅者也有诸多限制,我这样没有“工作单位”的人,借书是想也不要想。但那里的阅览室,是无条件向公众开放的,我可以在阅览室里翻阅全国各地的报纸和杂志,没人查我的单位。

1972年,文学爱好者被压抑已久的欲望爆发出来,各地的文艺刊物——用当时的流行语来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在阅览室里,我看得眼花缭乱,拿出随身带的软皮抄,记下我闻所未闻的“经典词句”。

我一向以为,要想写一手好文章,在最初,一定要有搜集汉语文学词汇的习惯。我们平时看社论、看教科书看得多了,即使写文学作品,也是一副八股腔,面目可憎。不经过一番积累,想写出花团锦簇的文章,那是妄想。

与我大致同龄的、很多后来出了大名的知青作家,大概当初都做过这种功夫,譬如韩少功、张承志、王安忆、贾平凹等等,他们的现代汉语表达功夫,远超过此前此后的作家。那些在“文革”期间念中小学的作家,就别指望能有“文采”二字了。

那时在阅览室读书的感觉,无比之好。从农村回家探亲,我必去阅览室坐上一两天。在这里,没有雨雪风霜,见不到土得掉渣的老农,只见窗明几净,人人都屏息敛气读书。

我想我这辈子再不可能上学了,不可能再坐在教室里了,那么,就权当这里是教室吧。从那时起,读书于我,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是一种“代偿”体验。

40年来,“读书无用论”几次甚嚣尘上,甚至成为全民共识。读书是没啥用,但是,打麻将有用吗?暴饮暴食有用吗?也都没什么用,人们为什么仍然乐此不疲呢?

可见,读书若是去掉了功利心,也还是很美好的,就像在街上看漂亮女人。

有一次,我在阅览室里正埋头读报纸副刊,一位年轻女士忽然凑过来,很感兴趣地问我是哪个单位的。

我红着脸说:我是知识青年。”

那女士很惊讶,跟我交换了彼此的大致情况。她说她是一名工人,愿意读读写写。

这位女士在看我的时候,神色间有无比敬佩之意。是啊,一个知青,前途茫茫,居然还能来这里看书,不是傻子,就是今日所谓的“潜力股”,她势必印象深刻。

不想多年后,她成了与我同系同年级的大学同学。不过,在学校里,读书已经完全变了味儿,那种传奇感也就没有了。我们在大学里彼此认出,后来却连朋友也不是。

五十二、一夜间“百花齐放”

现在的教科书对“文革”时间的界定,是整整10年,而在我们那时的概念里,“文革”也就是1966到1968那三年的混乱时期。从1969年以后,大动荡收场了,随之而来的,是“新秩序”,但却压抑得要死。

这情况,从1972年春天起忽然有所转变。

1972年,是“十年浩劫”中短暂的春天。

我那时身处穷乡僻壤,不可能知道什么内幕,变化是从广播里获知的。不要小瞧现在只有驾驶员才听的广播,在那个年代,它就相当于今日最权威的“央视”。

1972年的“五一”,我回城探亲,住在家里,贪恋着短促的城市生活,忽然从收音机里听到一首陌生的歌曲,男声独唱,声音激越,歌名叫《北京颂歌》。完了又有一首《雄伟的天安门》;完了又有一首《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再一首是《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哇,心都要醉了。

我被惊呆了。那时节的所谓音乐,除了8个样板戏,就是15首历史歌曲。而在15首历史歌曲里,还包括《东方红》、《国际哥》两首天天都听的老经典。在这些熟得不能再熟的旋律之外,广播电台只要播出一个另外的旋律,就能让人们一激灵。

东北的“五一”,正是初现绿意的大好时光。这一组新播的歌曲,虽然也是“颂歌”,但庄严、辽阔、高昂,透露出“文革”以来从未有过的舒展气息。

没有什么能比音乐更能制造气氛的了。从那一天起,大家小巷,无论是电线杆上的大喇叭,还是住家窗口里的收音机,整天就是播放这一批优美的歌曲。

这是一股“解冻”的春风。

政治坚冰开始融化了,它融化的声音,妙如天籁。

声音,是用来满足耳朵的。那么,满足头脑的呢?

也有了。

那一年,周恩来总理发话——这一切“解冻”都缘于他——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诗人贺敬之的《放歌集》我们终于能买到新的文学书了!这之前,书店里除了1970年出版的6本马恩著作单行本之外,别无新书,连鲁迅著作都没有。《放歌集》的再版,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本诗集是浅蓝色的封皮,上面有延安宝塔山。贺敬之,此前我并不了解他,看了书,才领略了他的歌谣体《回延安》、《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领略了他模仿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诗”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

这些诗,若放到今天,人们不捂嘴笑就不错了,可在那个年代,我如闻天音。你看,“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还有“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这诗句,在当年堪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和小镇青年王兄经常交流信息,我们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放歌集》的再版,都很激动。

这是一个信号,文艺要松动了。王兄的记忆力好,张口就能背诵多年以前熟读的贺敬之诗句。贺敬之,成了我们心目中活着的神。

闸门一开,洪水是挡不住的,新华书店马上又解禁了一批“文革”前出版的小说,都是无名之作,内容没啥意思。像《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之类的,永远不敢放出来。外国的书也有,日共作家小林多喜二的《沼尾村》也出来了,只是一个姿态吧。那时我们读抨击资本主义的作品,一点儿感觉也没有——没有感同身受啊。

那一年,还有一本令我激动的新书,诗人李瑛的《枣林村集》,里面收进了很多他在“文革”前写的诗歌。我在本书前面提到过“锅盖一掀,十里饭香”,就是他的句子。

“文革”前的“十七年”,在我们心目中,已经被圣化了,任何能再现往日气氛的文字,读起来都那么亲切。“文革”中的知青,最大的理想,就是社会生活能回到“文革”前。

那一年的从春到秋,我是在激情中度过的。东北平原上的夏季田野,绿色茫茫,清晨,朝露未散,有线广播喇叭里,放着气势磅礴的《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我扛着锄头,走向田野,满怀憧憬……

那就是我的青春,很糟糕,很简陋。但毕竟是青春,一回想起来,就要激动得流泪。

同类推荐
  • 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

    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

    在美景与咖啡间穿行而过,记忆模糊,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的心却永恒。小七历经时光的洗礼,将铅华漂白,化作点滴的温柔,灌溉贫困山区儿童的心田。善行大爱,始于初心,她走过的路,遇到的人,似乎都平凡无奇,但她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的心,却可以让我们用一辈子去回味,去领悟……
  • 老夫子诠解水浒传

    老夫子诠解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描绘英雄的书、水浒的英雄多出自于草莽,因而这样的英雄也更加生活化和平民化,更适合普通人的审美情趣和阅读习惯。水浒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温这部令人回肠荡气的经典著作时,或许有了更多现实的反思和感悟。比如在当今社会,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做一位杰出的时代风云人物等等、《水浒传》一书流传至今,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宋江起义是在梁山泊吗?施耐庵为什么叫“耐庵”?燕青为什么叫“浪子”?张青和孙二娘是怎么成为夫妻的?李逵为什么叫“黑旋风”?九天玄女究竟是何许人?梁山好汉如何排座次等等、《诠解水浒传》就是一部从多层面、多角度,全面解析水浒重重悬疑的书。
  • 低调(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低调(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周涛所著的《低调/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精选“文坛奇才”“新疆名片”周涛的散文,既收《莫提娘》、《李双江轶事》和《申怡敏上边防》等名篇,又囊近期佳作,经典性与时代性兼具。
  •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描写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到各处旅游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淫威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之情。沈复创作的《浮生六记》,将夫妻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卷翻译成英文,并作长篇序言。
  • 生活端倪

    生活端倪

    散文,这个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一直以来都备受大家推崇。它素有“美文”之称,看似短小的一篇文章,却蕴含着博大的深意。它有精神的见解,有优美的意境,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它折射的是时代的风采,凝聚的是社会的深意。我们甚至可以说,一本散文就是一个思想的凝结点,反应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涵。
热门推荐
  • 不朽魔途

    不朽魔途

    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走上一条修炼的路,适逢道魔之战的的江北琅将何去何从。为了生存,浩浩魔途路,他会站在世界之巅?
  • 异世大陆之穿越

    异世大陆之穿越

    她,从一个自己最爱的大陆穿越到另一个陌生的大陆。看她如何用自己的智慧智斗恶毒母亲,结识一群皇宫里的好朋友,然后一起探索悬疑
  • 必解的数学密码

    必解的数学密码

    《必解的数学密码》是《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系列之一: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早日迈入数学的殿堂,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本套丛书根据具体内涵进行相应归类排列,有数学趣闻、数学密码、数学之谜、数学智力,以及数学游戏、数学闯关等内容,并配有相应的答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实用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中小学生培养数学爱好的配套系列读物。
  • 海洋深处的秘密

    海洋深处的秘密

    青春,爱情,亲情,友情...这些是否不被金钱侵蚀呢?我们,能逃离这背叛,开始,新的旅程吗?我所理解的青春,不是海誓山盟,也不是缠缠绵绵,而是,不受束缚,活出真的自己。我们都曾彷徨过,害怕过,可是,没关系,总有那么一个人自始至终都陪着自己,揭开谎言,逃离背叛,闯出自己的新天地。残酷青春,梦幻谎言,到最后,都会毁灭。抛开一切后,才是真的自己。
  • 网游之异世魔神

    网游之异世魔神

    普普通通的大学生竟随着同学穿越到异世界,神秘的背景,离奇的故事。手拿魔神刹天剑,身披魔神战甲,一对魔神之翼,一双魔神之靴,造就血域魔神的强势归来。闯魔域,斗诸神,且看他如何写尽魔神传说。
  • 民间奇异闻录

    民间奇异闻录

    有一个有趣的女朋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只谈过一次恋爱,她也很有趣,只不过,她只有我一个人能看见。
  • 网游之神级菜鸟

    网游之神级菜鸟

    你见过手拎匕首大杀四方的潇洒法师麽?你看过提着巨剑东游西走的猥琐盗贼麽?你瞧过高举法杖硬抗大招的威武战士麽?当刘欢进入天下,这个键盘时代的超级菜鸟令这款世界游戏疯了……新书求推荐,收藏……
  • 一等恶妃

    一等恶妃

    尚书千金,温柔怯懦,因太后御赐大婚而在半路被有意中人的新君派人劫杀,惨死花轿,而她狂妄暴躁,最善明争暗斗,温婉千金变身狂躁女魔头,从此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看霸气的她如何斗情敌,杀小三,拯救出轨王爷男友!
  • 星河大师

    星河大师

    星河时代,一个属于机甲的时代。然而在秋叶区一个不起眼的中学里面,某少年却因为无法制造机甲的原因,面临着被学校驱逐的危机……
  • 生死徘徊

    生死徘徊

    一个落魄的少年,无意中被带入到了一个奇妙的空间之中,在这个空间里,必须战斗才能生存下来,面对着一场场激烈的战斗,少年在生存与死亡之间徘徊,如何才能活下来?智慧?团结?力量?借助着游戏里的技能和装备,主角在生死之间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徘徊何时才是终点?无人知晓,唯一知道的只有不停的战斗下去至死方休本书为无限流变体,摒弃恐怖片,以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来演绎一个物尽天择的故事,本书融合DOTA,英雄无敌3,暗黑破坏神等经典游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