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14000000007

第7章 抓住当下的幸福

常体菩提般若心

常体般若生智慧,开发菩提得灵悟,菩提之心是一种灵悟之心。人越不为外物所扰,悟性越高,也就越发聪慧。

弘一法师曾为僧众和善友们讲解“发菩提心”的佛法要义:“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著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虽非凡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二)大愿心:广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众生苦。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如何说誓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是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

菩提心要需懂得开悟,一个能够开悟的人,领悟能力高了,认知层次高了,他自己就与以前不同了。

一个一度迷茫的青年找到禅师问:“大师,有一件事使我整夜都睡不好,我感到很迷惘,希望您能帮我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禅师听后,没有说话,青年继续说:“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肯定有所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您怎么看呢?”

禅师反问青年:“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青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大师说:“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就大不一样了。在炊妇眼中,它只是能做两三碗米饭的粮食;在农民看来,它就值一元钱;在卖粽子的眼中,包成粽子后,它可卖三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五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八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酿成了酒,可以卖到四十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大师顿了顿,接着说:“你就是你自己,无论别人把你抬得多高,你还是你;无论别人把你贬得多低,你也还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青年听后,豁然开朗。佛家度化众生,就是要开启他们的灵悟之心。只有开启了一个人的灵悟之心,他才能诚心做事,不为结果所困扰。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故事:

千利休是一休禅师的得意弟子,是日本茶道的鼻祖,社会地位尊贵。

有一次,一个叫林竹庵的人邀请千利休参加茶会,千利休欣然答应了邀请,并带众弟子准时参加了茶会。

千利休的到来让林竹庵既高兴,又紧张。

千利休和弟子们进入茶室后,林竹庵亲自为他们点茶。但是,由于过于紧张,他在点茶的时候手不停发抖,致使茶筅跌落,茶碗中的水溢出。

看到这不雅观的场面,千利休的弟子们在心里偷偷地笑他。

可是,茶会结束后,千利休却站起来赞叹说:“今天的茶会实在太棒了,茶会主人的点茶技术真的很让人敬佩!”

弟子们觉得师父有点口是心非,于是在回去的路上问:“师父为什么要撒谎呢?那样糟糕的点茶,你却赞不绝口。”

千利休笑了笑回答道:“那是因为林竹庵想让我们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去点茶,没有留意是否会出现其他的情况,这种心意很难得。”

对于茶道来说,不管多么漂亮的点茶,多么高贵的茶具,如果没有诚心,就失去了意义。做人做事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认真做了,结果成败已经不重要。这是一种悟性,也是人生中应有的智慧,这种智慧会让人的生命更有价值。

记得回头自省

路是要一直往前走的,但走过一段时间,我们是需要回头看看的,回头看时,我们会看到自己成长的脚印,会看到自己走的冤枉路,也会从中发现很多我们一直求索的东西。人生之路,勇敢者应时刻记得回头自省。

弘一法师开示:“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妄想就是念头,妄想太多,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宗门所说的向外驰求。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一个妄想都没有。神秀说的尘埃就是妄想,返照回光是息妄想的好方法。观世音菩萨说出自己的修持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不肯回头,佛家常说回头是岸,古圣先贤教我们回首如意。古人手上常常拿着如意,因如意是回头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尤其富贵人家都有此物,提醒自己要回头。世间人求功名富贵,也要知足。

勇敢者要用真心待人,真诚之处回头可见。一次,一位饥饿难耐的官员和一位很长时间没有吃饭的高僧一起用餐。当时桌子上有两碗面,一碗多一些,一碗少一些,官员为了表示谦让,将多一些的那碗面推到了高僧的面前。

高僧毫不客气地端起面,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吃完后,官员又将小碗的面递到高僧的面前,对他说:“大师如果没有吃饱,就将这碗面也吃了吧。”高僧二话不说,端起那碗小碗的面吃起来。

看着高僧将两碗面全部吃光后,官员厉声斥责道:“你是什么得道高僧,连起码的礼貌都不懂,我看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你很饿,难道我不饿吗?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你就是这样普度众生的?”

高僧缓缓地说:“一开始,你将大碗的面推到我的面前,而我原本就想吃大碗的面,如果我再推到你的面前,那就不是出自我的本愿了,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呢?之后你又将小碗的面让给我吃,而我原本也是想吃小碗的面。所以我也没有必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推辞。我的两次不推脱是出于真心,施主的两次谦让是出自你的真心吗?”

听了高僧的话,官员茅塞顿开。

过于谦让不过是虚假的表现。压制自己的真心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表面上获得了别人的称赞,但是却违背了自己的意愿。

坦率真诚是做人的真谛,当你对别人谦让的时候,不要苛求对方回报。你只能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

诚心对待眼前的事情

越是有能力有内涵的人,说话越是诚实而直接。这是一种良好心态的体现,也是一种大智慧,它能让人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更需要的地方,纠缠于小事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对眼前的事情诚心诚意去处理,不推脱、不怠慢就是良好心态的体现。做事情就像修佛一样。弘一法师针对修佛就曾说:“每日行一次或二次三次,必须至心诚恳,未可潦草塞责。”印光老法师也曾说:“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吾人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应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有一个小和尚整天闷闷不乐,于是去找师父开示,禅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黄昏,庄子信步来到城外的草地上,他觉得自己很久都没有这样自在了。之前,他一直为无法被别人理解感到压抑痛苦,为了摒除心中的杂念,他想了很多办法,希望只沉静在自己的生活中。

他躺在草地上,微风中泥土和青草混杂的香味不时扑来,这时的庄子觉得放松极了,于是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他竟然变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蝴蝶。他在花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与花儿嬉戏,以湖水为镜欣赏自己美丽的舞姿。

突然,他醒了过来,但是好长一段时间无法分清现实与梦境,良久之后,他不禁哀叹道:“梦境无论多么美好总归是梦,梦醒之后庄子依旧是庄子。”于是他怏怏不快地回到了城里。

可是有一天,他终于想明白了:“自己又何尝不是那只自由自在的蝴蝶呢?自己如此苦闷完全是因为自己心态的缘故。”于是从此之后庄子变得快乐起来。

禅师对小和尚说:“你的快乐别人是不能主宰的,关键要看自己。”

小和尚顿悟。

心态能左右你的一切,包括成败。不要忽视自己的心态,更不要因为心态而使你成为失败者。

同一件事情,抱有不同心态的人取得的结果可能截然相反。改变自己的最好方法是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抛弃那些消极危险的心态,将自己的弱势变为优势,或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

给内心一片自由

世间人本来就活得不容易,既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又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排除内心的困惑,人就需要修行自己的内心,给自己的心一片自由的天空。

有人问弘一法师修佛是不是为了避世,大师回答:“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心宽世界就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位前来拜师学道的修行之人问禅师:“师父,要怎样才能丈量出心的大小呢?”

师父缓缓地说:“现在你把眼睛闭起来,在心里面用你的意识去铸造一根毫毛,记得要用一分钟的时间造好。”

于是,修行人闭起了眼睛。一分钟后,师父问道:“你心里面的毫毛造好了没有?”

修行人回答说:“造好了,我在心里造的这根毫毛又尖又细,而且完全将它的形状想清楚了。”

师父对他进行了一番表扬之后,又对修行人说:“现在你重新在心里面造一座宝塔,记住也要在一分钟之内完全塑造好。”

修行人又遵照师父的指示,闭上眼睛重新在心里塑造了一座巍峨的宝塔,而且他将塔的形状、大小、颜色,甚至哪个地方用琉璃瓦搭盖,塔内的装潢设计、摆设等,都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师父微笑着对他说:“现在,你该知道心到底有多大了吧!在同样的时间内,既能塑造一根毫毛,也能造一座高楼大厦,所以心的大小,是完全可以掌控的。如果我们把心收缩到很小,那么只能塑造毫毛;如果把心无限大的扩张,跟虚空、宇宙一样浩瀚,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无穷无尽,就能承载任何事物。”

每个人的心都和佛陀的心一样可以伸缩自如,所以我们要在平日里扩大自己的心胸,包容天地,纵横古今。

如果你能把心扩大到无穷无尽的时间、空间里面,那就是修行了,但是要切记,扩大心胸、构筑人生,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从容向前走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没有人生来就如此从容,那是修炼之后的一种境界,是人的心智升华后的一种结果。

弘一法师把从容看作一种定慧,他在讲经说法时说:“我们发愿要真实恳切,诸位如到大陆观光在乡下仍可看到大粪坑,如掉在粪坑里,还愿意多待一刻吗?必想急于出离。坐牢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一心一意地急想出离,自己无能力出来,一定要求人帮忙。我们今天了解娑婆世界确是甚苦,但又无法摆脱。佛在经论中讲的理论很清楚,修持方法也很周详,叫我们断烦恼,修戒定慧。”

定慧永远靠自身,它是靠修炼而来的。古时候的波斯,有一个贤明国王,笃信佛法,广施善缘,深得百姓爱戴。他有个可爱的女儿叫善光,智慧过人,而且同样信奉佛法,因此皇宫上下的人都很喜欢她。

有一天,国王处理完国事后找善光公主聊天。他看着美丽的善光,心想:“善光身为我的女儿,拥有最优越的环境,王后和我又对她如此疼爱,她所拥有的一切没有人能够企及!”

于是国王对善光说道:“女儿啊!你今天能够有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全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

国王本以为善光公主一定会很感激他,想不到善光却回答道:“不是这样的,父王,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

国王听后有些不高兴,于是,又郑重地将刚才的话说了一遍。结果善光还是回答:“不是这样的,父王,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这全是我的修为所感召,因果得报。”

这下国王真的很生气,他不明白一向乖巧的女儿到底怎么了?于是抑制住心中的怒火,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不料善光还是坚持己见。

终于,怒不可遏的国王对善光吼道:“今天我倒要看看你是否真是凭自己的修为,才有这样的福报?”

之后,国王命令左右侍从到城中找了一个年轻乞丐,将善光许配给他,并对善光说:“如果你是凭借修为得到的福报,与我无关,从今以后,便可证明。我倒要看看因果怎能拯救你的命运!”

善光不卑不亢地回答:“是女儿修为所感召,因果得报。您和因果争吵是没用的。”说完便带着乞丐离开了王宫。

出了王宫,善光问乞丐:“你还知道老家的位置在哪里吗?”乞丐回答道:“知道是知道,但是那里的房屋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只剩下空地了。”

善光告诉他:“我想去看看,请你带路好吗?”于是乞丐便带着善光回到了旧宅。

不曾想,善光沿着早已破败的旧宅走了一圈之后,地面竟神奇地开始下陷,地下突然浮现出宝藏来。之后,两人便用这些珍宝修建了宏伟的住宅,请了用不清的佣人。

有一天,国王突然有点想念善光,于是便让属下去打探善光的情况。属下回答:“她现在住的地方,与王宫不相上下。”国王感叹地说:“佛曾经说过:‘自作善恶,自受其报,’果真一点也不错。”

修禅是一个过程,人生何尝不是一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埋怨境遇,也不要安于现状,一步一个台阶,培养一种从容的定慧,则功到自然成。

无须刻意强求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刻意追求是过分执着,过犹不及,过分的执着有时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所以对有些事情,我们无须强求,无须刻意。

修行要各尽其分,根性利者可学教参禅,总不如念佛稳当。中下根性,学教参禅得益非常有限,不如老实念佛。出家人的本分是“远绍如来,近光大法”;在家人本分是“弘法利生,护持佛法”。修行的态度无须要表现,工夫随其自然成就,无须与他人争胜、学愚,自觉一切不如人,自然不会贡高我慢,还要改过迁善,摄心念佛,勇往直前,永不懈怠。

弘一法师在关房中摘录祖师大德的警句,用上述一段文字做总结,意义非常深远。

生命中有些事情,是定数也是机遇。就像弘一法师所说的一样,无需表现,自然天成。

古时候,波斯国有一个国王喜欢在午饭后小睡一会儿,而且每次午睡时,都要让仆人守候在自己的床边,以便随时服侍自己。

一天,国王按照惯例午睡后,两个仆人分别站在床头和床尾为他轻轻地摇着扇子。由于天气太热,国王一时难以入睡,便闭目养神。

站的时间久了,仆人们也有了些倦意,他们以为国王已经睡着了,为了不打瞌睡,便轻声地聊起天来。

仆人甲问仆人乙:“你说说,你是靠什么活着的?”

仆人乙巧妙地回答道:“我是靠尊敬的大王活着,是大王恩赐了我一切。”

接着,仆人乙反问仆人甲:“那你是靠什么活着的?”

仆人甲说:“我不靠天,不靠地,只相信命运,只听从命运的安排,命里有的终须有,没有的争也争不来。”

国王听完两个仆人的话后,心中暗暗地赞赏仆人乙,觉得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仆人甲则心怀不满。

过了一会儿,国王假装从睡梦中醒来,他伸个懒腰坐起身,待两个仆人为他整好衣冠后说:“你们两个退下去吧!”

听到国王的命令后,两个仆人从国王的寝宫中退了出来。

接着,国王把仆人丙叫进寝宫,对他说:“你去通知王后,一会儿我会派人去给她送酒,她要重重赏赐那个送酒的人。”

仆人丙接到国王的吩咐之后退了出去。

随后,国王把仆人乙召来,随手拈来半杯酒,说:“你把这半杯酒给王后送去。”

仆人乙接到命令之后,在心中琢磨:“国王宫中的酒有千桶万桶,为什么让我把这喝剩的半杯酒送给王后呢?”王后会发火吗?由于他太专注于想事情,一不留神撞在了门外的立柱上,顿时,鼻血流个不停。

仆人乙本来就担心自己给王后送酒会被斥责,现在弄成这样就更担心了,但是不去又怕国王怪罪自己,恰巧这时,仆人甲过来了。于是他恳请仆人甲帮忙把酒给王后送去。

仆人甲接过酒杯,说:“你放心吧,这酒我一定帮你送到。”

仆人甲到王后寝宫时,王后正在宫中等候送酒之人,见仆人甲送酒来,就笑着说:“大王让我赏赐你金币、珍宝和衣物,我已叫人准备好了,你放下酒杯,收好赏物,快到大王那儿去谢恩吧!”

仆人甲谢过王后,捧着赏物到国王那里谢恩。

眼见此景,国王十分诧异,立即把仆人乙宣进宫来,问:“我命你去给王后送酒,为什么你没有去呢?”

仆人乙说:“尊敬的国王,并非我不愿去给王后送酒,只是我刚一走出宫门就不小心碰破了鼻子,血流不止,这样去拜见王后有失体统,只好让仆人甲替我给王后送酒去了。”

国王听后,叹息不止,连连说:“我现在明白了,佛语讲得实在有理呀,命运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们虽然没办法改变命运,但是只要能保持一份淡定的心态,对于得失不必太在意,生活依旧会美好而知足。

品味生活的甘甜

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同样的盐,放在小的容器里,水就是咸的,放在湖里水还是像原来一样甘甜。品味甘甜,就要懂得甘甜是怎么来的。

不应死者,可消灾免难。

若定业不可转,应被难命终者,即可因此生西方。

以上法师之言,今略申说其意。

念佛(阿弥陀佛),常人惟知生西,但现生亦有利益。古德尝依经论之义,谓念佛有十大利益。念观世音名号,常人皆知现生获益,故念佛菩萨可避飞机炸弹大炮,亦决定无疑。

常人见飞机来,惟知惧。空怕,何益。入地洞上山亦无益,惟有诚心念佛菩萨。

于十分危险时,念佛菩萨必恳切,容易获感应。若欲免难,惟有勤念佛菩萨。

危险时须念,平日亦须念。因平日勤念,危险时更得力。

业有二种,以上且约不定业言。倘定业不可转,必须被难命终者,虽为弹炮所伤,亦决定生西。

常人惟知善终(即因病)乃生西,但为弹炮所伤亦可生。因念佛菩萨诚,佛菩萨必来接引,无痛苦生西。

生命中的苦痛是盐,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从前,有一个老禅师的弟子非常爱抱怨,于是禅师决定帮他开悟。

一天,禅师让小和尚下山买些盐回来。小和尚回来,将盐交给了禅师后,禅师吩咐他:“去取一杯水来,然后抓一把盐放进去。”

小和尚照着做了。

等盐完全融化后,禅师对小和尚说:“喝一口,然后告诉我味道。”

小和尚虽然不知道师父的用意,但还是照着做了。

禅师问:“味道怎么样啊?”

“很苦,很涩!”小和尚答道。

禅师示意小和尚跟他到了寺院后面的湖边,然后再次命令小和尚:“抓一把盐放在湖水里。”

小和尚照着做了后,禅师又吩咐道:“尝尝水的味道。”

“很甘甜。”小和尚答道。

禅师微笑着说:“同样的盐放在杯子里又苦又涩,放在湖水里却是甘甜的,你明白了吗?”

小和尚顿悟。

生活中固然会碰到很多的烦恼和波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敞开心胸,将一切困扰看淡,境遇就会改变。如同故事中禅师所讲的道理: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如果你想活得愉快,心胸就得宽广一些,学会善待自己和容忍别人。

若约通途教义言,应观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虚妄不实,飞机、炸弹、大炮等亦当然空无所有。如常人所诵之《心经》《金刚经》等皆明此义。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生没有如果

人生从来没有假设,假设如何那是对现状的不满或无法接受,是人们潜意识里的一种退缩。如果谁希望求得避风港而获得自保,那他就会被自己的这种希望摧毁。

佛法探究事物的真实和本来面目,弘一法师就佛法与其他信徒做交流,旨在说明佛法的真实: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诽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象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但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无论是希望前进的人还是希望获得避风港的人,都要懂得抓住现在。如果仅仅是希望找一个能逃避的地方,那就违背了佛法中万物皆真实的本性。

相传,一心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在法门寺修行参禅。

法门寺是个大寺,香火非常旺盛,每天来这里烧香还愿的人熙熙攘攘,这里俨然不是参禅者所说的万丈红尘之外。

一心大师只想静下心神参禅悟道,提高自己心灵的境界,可是寺里的法事和应酬太多,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诵经。而且,一心大师渐渐发现,尽管自己潜心钻研佛经多年,但是始终欠火候,和其他人相差甚远。

身边的人劝一心大师说:“法门寺名满天下、藏龙卧虎,如果想在这里出人头地比登天还难。你不如到偏僻的小寺去专心潜行参禅,说不定有更大的收获。”

一心大师觉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至少现在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厌倦了。于是,他鼓起勇气,向师父辞行,打算离开法门寺。

方丈听了一心大师的话后,明白了他的意图,于是问他:“你觉得太阳和烛火,哪个更亮呢?”

一心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当然是太阳了。”

“那你是愿意做烛火呢?还是愿意做太阳呢?”方丈笑着问道。

一心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当然愿意做太阳了。”

方丈听完,微微一笑,说:“好吧,既然你愿意做太阳,那么跟我到寺后面的林子里去一趟吧。”

法门寺的后山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带着一心穿过松林到了山顶,这里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几棵松树。

方丈指着其中最高的一棵松树对一心说:“你看看,它是这里最高的一棵松树,但是它能做什么呢?”

一心仔细看了看,发现这棵松树虽然很高,但是树干扭曲凌乱,乱枝横生,根本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他说:“像这样的树,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只能拿来当柴烧。”

方丈听完,也没有再说什么。他又带着一心来到了另外一片树林,这里树木非常茂盛,每棵树都笔直参天。刚走进去,一心就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力量。

方丈指着眼前的这片林子,问道:“你知道吗,为什么眼前的这些树都直指向天呢?”

一心想了想,回答说:“大概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吧。”

方丈语重心长地说:“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像这些松树一样,为了争得一滴雨露、一线阳光,都奋力向上、积极努力,所以长得茁壮挺拔,而那些远离群体的树木,因为没有了这种努力的需要,因此才会乱生枝节。”

一心听完后,明白了方丈的用意,惭愧地说:“师父,我明白了,法门寺就是我的这片树林。”

后来,一心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因为害怕而希望求得避风港的人,是永远无法攀上人生的最顶峰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寻找最佳的环境,但是,人的成长离不开磨炼,所以不管我们所处的环境多么恶劣,都不要轻易屈服。如果你不能征服困难,那么困难就会将你打垮。

佛心就是开悟心

其实很多事情别人告诉我们怎么做,我们根本没有体会,只有经历的多了,或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才会真正的有所悟。

有人问弘一法师什么是修佛,法师用一句佛家教化弟子的话做了回答:“修佛一年,佛在身边;修佛两年,佛在天边;修佛三年,佛如云烟。”

对于俗家人来说,大师所言的寓意在于告诉人们生命要自己去掌握。有一个虔诚的信徒,每日诵经膜拜,将所有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佛祖的身上。

一次,村中发生了洪灾,所有的人都逃出去了,可是信徒却神情自若地坐在家门口,邻居劝他:“赶紧走吧,晚了就来不及了。”

可是信徒神态自若地答道:“没关系,到时佛陀会带我出去的。”

洪水越来越大,已经淹没了地势平坦的房屋,信徒只好爬到了屋顶,但是水还是很快淹没了他的脚,于是信徒面向西方祈求道:“大慈大悲的佛陀,快点来救我啊!”

这时,一艘船刚好经过他家门前,船上的人招呼他一起走,但是信徒说:“不用了,佛陀会来救我的。”

一会儿又来了一艘快艇,要载他到安全的地方,他又说:“不用了,佛陀会来救我的。”

后来,又驶过了很多船只,可是信徒都拒绝了他们的好意,依旧回答:“不用了,佛陀会来救我的。”

房屋眼看就要倒塌了,可是他还是没有看到佛陀,于是在那里放声大哭,这时附近寺院的僧众经过,强制性地将他拉上了船。

信徒委屈地向禅师抱怨:“我一生虔诚的信佛,可是在我最危难的时候,佛祖却抛弃了我,我真是太伤心了。”

禅师解释道:“你其实误解了佛祖,当你呼救时,他曾经变幻成各种工具来救你,可是都被你拒绝了,无奈之下才让我们来强行把你接走,你不但不感谢,还抱怨,我们真不该救你。”

信徒虽然痴迷于自己的信仰,但却没有悟性,不能认识“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以佛祖多次化身都没有被识破。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它不会告诉我们该怎样选择才是对的。路要自己走,饭要自己吃,命运还需自己去掌握。

有些道理只听别人说是难以领悟的,只有在追寻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真谛。灵佑禅师问自己的得意门生智闲和尚:“你在娘胎里时,在做什么呢?”

智闲和尚沉思良久还是无从回答师父的问题,于是说:“弟子愚钝,请师父示下。”

灵佑禅师笑着说:“这是我问你的话,你怎么又推到我这里了呢?还是自己想想吧!”

无言以对的智闲和尚只得拜别师父回去苦思冥想,几天过去了,智闲还是没有一点头绪,于是开始翻找经典书籍,可是依旧一无所获,于是他顿悟:“光阅读书籍是没有办法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

灰心丧气的智闲将所有的经书付之一炬,并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他收拾好行囊去向灵佑禅师辞行。

灵佑禅师并没有挽留他,甚至没有安慰他。

漫无目的的智闲来到了一座闲置的破庙里,过起了和以前一样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他一直被灵佑禅师的问题困扰着。

一天,心情苦闷的智闲随手捡起一片瓦砾抛了出去,巧的是瓦砾正好打在了前面的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听到这清脆之音,智闲的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心中涌出了无限的喜悦,他体验到了悟禅的境界。

第二天,智闲收拾行囊去见师父。

灵佑禅师见到智闲问:“你莫非有所得,否则你怎么会回来呢?”

智闲说:“师父,我终于明白了你的用意,禅理其实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在实践中自悟,才能获得真谛。”

很多道理是需要我们去实践的,只有经过了长久的追寻和执著的思索之后,人生的真谛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周围的一切才会为之而改变。

心安就是圆满

人生在世,有人是为证明自己,有人是为改变世界。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一路奋斗,但当你置身于名利场上之时,当你面对孰轻孰重的抉择和金钱的诱惑时,一定要做个正确的抉择,求得一份心安。人生即将终结之时,回头看看自己做所的每一个决定都无愧于心,那将是人生少有的圆满。

弘一法师如此评价世间的金钱、名利与浮华生活:“自古以来世间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许多罪恶,此迷惑颠倒之人所喜爱,真正觉悟的人不要。纵然得到也不要,为避免祸害,成全功德,有利与大家享受。仔细想想道理不难明白。人在世间一切享受够用就行了,衣服够穿就行了,吃能吃多少?住房能遮避风雨就行了,不必大厦别墅。在美国我见过很大的住宅,设备豪华,我在里面坐坐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但是主人苦了,为收拾房子,操心受累,受很大压力,所为何来?聪明人应不做糊涂事。”

大师对俗世的生活如此评价是教化世人追求生活上的简单和内心的圆满。他用故事教化世人要克制自己,不贪心才能获得圆满。

很久很久以前,悉达多太子来到一棵菩提树下,面向东方,端坐于用吉祥草制作的菩萨座上,并发誓:“如果不成佛道,终不起于此座。”

经过了四十八天的静思冥想之后,太子终于证得大神通。就在这时,菩萨座所涌现的祥光瑞气将魔宫遮蔽住了,惊动了魔王波旬。

波旬得知悉达多太子修成了菩萨道,万分震怒,立刻派出魔兵魔将前去破坏太子的修持。

魔王先派遣了三个妖艳的魔女,企图用美色来诱惑太子。魔女使尽种种媚态,说尽了甜言蜜语,劝请太子回宫继承王位,享受荣华富贵,不要在这里苦苦修行,但是太子始终不为魔女所动。

为了给骚扰他的三个魔女一点教训,悉达多运用神力将魔女变成了满脸皱纹、丑陋不堪的老太婆。三个魔女用尽了所有的魔力,仍然无法恢复原貌,于是跪在悉达多太子面前流泪忏悔,恳求太子慈悲救度,还她们美貌。

得知美人计失败之后,魔王怒火冲天,亲自率领众多魔兵魔将,前来找太子兴师问罪。

太子平静地对波旬魔王说:“我过去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圣贤,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并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毁的!”话音刚落,只听到轰然巨响,刹那间,魔王应声倒地。其他魔兵魔将见此情景,一齐下跪,虔诚地对太子求哀忏悔,希望能悯念他们的愚痴无知。太子以慈悲为怀,原谅了他们。

最终,太子经过苦心修行,突破了各种考验,修成正果。

世间人也要经受得住生活的各种诱惑,坚定自己的信念,加强自己的定力,不要轻易为欲念俘虏。只有坚持了操守,坚持住了原则,才会使你的道德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升华,成为一个更加受人尊敬的人。

抓住当下的幸福

很多人总是容易在生活中患得患失,为过去的所作所为后悔,为将来的生活和目标愁苦郁闷。其实只有抓住当下才能投入地生活,只有投入地生活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幸福所在。

弘一法师就曾对听他讲佛的僧众和信徒们说:“凡夫之心,不能无依,而娑婆耳根最利,听自念佛之音亦亲切。但初机未熟,久或昏沉,故听钟念之,最为有益也。”

大师擅长以故事点化那些暂时无法开悟的人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庙,香客每天络绎不绝。

大殿横梁上的一只蜘蛛,天长日久受香火的熏陶,渐渐有了佛性。一转眼,一千年过去了,蜘蛛的悟性提高了不少。

一天,佛祖问蜘蛛:“你在这里受了千年的香火,也算是前世修来的造化,我问你个问题吧,考考你的悟性如何。”

蜘蛛高兴地答道:“能够得到佛祖的指点,是我的造化。”

佛祖问:“你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蜘蛛想了想,回答:“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听后只是微微一笑,离开了。

转眼又一千年过去了,蜘蛛依旧在横梁上修行,悟性又提高了不少。

一日,佛祖又问蜘蛛:“还记得我一千年前问你的问题吗?你现在是否有了新的感悟呢?”

蜘蛛依旧回答道:“我依旧觉得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转眼又一千年过去了。

突然刮了一场大风,一滴甘露被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见甘露晶莹透亮,顿生爱慕之意,于是久久凝视着甘露出神,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欢喜。可不久之后,甘露又被风带走了,蜘蛛觉得怅然若失。

于是佛祖问蜘蛛:“你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蜘蛛还沉浸在失去甘露的痛苦中,于是随口答道:“‘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无奈地说:“既然你依旧是这样的认识,不如带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蜘蛛投胎做了官宦人家的小姐,父母给她取名为“珠儿”。

一晃,十六载过去了,珠儿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经常被召进宫陪伴长风公主玩耍。

一天,皇上在宫中宴请新科状元郎甘露,珠儿也被请入宫中。甘露在席间吟诗作赋,文笔和才华都很出众,在场的所有少女都被倾倒了。珠儿并没有在意身边少女们的欢呼,因为她知道这是佛祖赐给她的因缘。

一日,珠儿陪母亲去上香,在寺院碰到了甘露和他的家人,两位长者在拜过佛后到一边话家常了,珠儿和甘露闲来无事,于是到走廊上歇息。

珠儿开心地问甘露:“你还记得十六年前的事情吗?”

甘露很诧异,说:“珠儿姑娘看来聪慧过人,但是未免有点异想天开。”说罢,便转身离去了。

珠儿很伤心,佛祖既然安排了这段姻缘却又为何让甘露对我视而不见呢?

几天后,皇帝下诏,赐婚给新科状元甘露,新娘是长风公主,并命令蛛儿和太子芝草也择吉日完婚。珠儿听到这个信息后,如五雷轰顶,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佛祖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在接下来的几日,珠儿茶不思饭不想,人日渐消瘦。

太子芝草得知珠儿的情况后,马上赶来探望,看着病榻上奄奄一息的珠儿,他哭道:“那日,我对你一见倾心,发誓非你不娶,如果你死了,我必定不会苟活。”说完拔出了宝剑要自刎。

这时佛祖出现了,他对奄奄一息的珠儿说:“你太执迷不悟了,你想想甘露是谁带来的?是风,也是风将他带走了,所以甘露是属于风的,他对你来说不过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已。而芝草是当年庙前的一棵小草,他仰慕了你三千年,但是你却从没有低头看它一眼。蜘蛛,你现在想想,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蜘蛛恍然大悟,于是回答道:“佛祖,之前是我太痴妄了,世间最珍贵的是眼前的幸福。”

佛祖微笑着离开了,珠儿和太子芝草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很多时候,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缘则聚,无缘则散。爱情在动静之间,缘分在聚散之间。如果说爱情是源源不断的小溪,缘分则是偶尔投到溪水中荡起阵阵涟漪的石子;如果说爱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缘分则是偶尔光顾的浪迹四方的旅人。有缘人自会发现,无缘者任他寻千百度也会错过。

同类推荐
  •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本书汇整净空法师于各次讲演中所引用的公案因缘故事,使读者通过这些深含哲理的故事,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立足于百姓平民,将高深莫测的道家智慧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全书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方面入手,谈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解了儒家智慧的精华,并穿插经典的儒家故事,以修身养性、心态胸怀、谦孝美德、社交礼仪、正视财富等篇章向大家阐释了儒家的博大智慧。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弘一法师全集之佛学·杂记(01)

    弘一法师全集之佛学·杂记(01)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这本由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精心编辑的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集,是近年来伊斯兰文化研究成果中的一本比较有分量的学术佳作,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在伊斯兰文化研究及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借鉴、相融合方面迈开了新步伐。全书分为文化纵论、义理研究、哲学宗教、前沿思潮四个部分。
热门推荐
  • 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本书是一本实用和便于掌握的处世生存的成功学,是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最合适的进退之道。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涉及人生处世生存的方方面面,及在各种复杂情况下,人们该如何在“进退”上做出正确的抉择,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很快就能得心应手地抓住要领,掌握精髓,从而避免自己走向极端,获得梦想的实现,使自己人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 重生之逍遥异世

    重生之逍遥异世

    他是一个好人,却意外陨落,究竟是真意外还是刻意陷害?带着重重疑点重生,突然得到的力量让他接触到了以前没资格接触到的人和事,却发现伪善之人较真恶人更为可怕!三人成虎?正邪颠倒?他用力量为这畸形世界重新制定善恶,便是神也不能阻他一步!
  •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穷养儿子富养女”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的育儿传统,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其道理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国传统上男孩和女孩将来要在社会上承担的角色来解释。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研究也表明,男孩和女孩天生就是不同的,在教育上必须区别对待,而“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教育方法正契合了男孩与女孩的先天差异,有利于他们的后天成长。
  • 重生之倾城贵女

    重生之倾城贵女

    她是狠辣无情的杀手,杀人夺命毫不眨眼,却因为一次任务失败而被组织放弃,惨死枪下,一朝重生,成为被追杀中的小孤女。乞灵山上,贵女独立;天元大陆,烽烟再起。后宫之中,妃嫔狠毒,个个皆是美貌蛇蝎,争宠毁容杀子,欲置人于死地。朝堂之上,风云诡谲,臣臣凶险暗藏杀机,构陷设计栽赃,让人生不如死。老天既然让她再活一次,她必随心而活,绽放万千光华。
  • 鬼夫同眠

    鬼夫同眠

    一次约会,本想去会会心目中的男神,却不料,遇上了鬼不算,还被诬陷成了杀人犯。从此,我被卷入了一场十分诡异的命案中。各种奇葩鬼怪纷至沓来,各种神奇人物连环涌现……直到最后,我赫然发现,这竟然,是一个惊天大迷局,让我越坠越深……从此,一个个连环诡案,让我堕入了一场浩瀚情事。不可自拔……
  • 喉科秘诀

    喉科秘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魔道非邪

    魔道非邪

    何谓正?何谓邪?魔界,人间,鬼域,妖道。究竟是你背叛了世界,还是世界背叛了你?天魔又如何?人皇又如何?鬼帝又如何?妖圣又如何?若逆天而行,则皆为蝼蚁!魔道,亦有道!
  • 网游之天涯共此时

    网游之天涯共此时

    用科技制造出来的试管婴儿,是一个我们现实意义中的人?还是只是一个实验品?这本书里的主人公,这种是人非人的身份,难以融进社会的自然人的关系网里。为此,他(它?)进入了网络游戏,这个无法知道对面的角色是人,还是其它生命的网络世界。
  • 盗神

    盗神

    当自己心中的逆鳞被别人碰触后的强者会做出如何的反应呢?师门被灭的刘可,进到了游戏的虚拟世界,自己深爱的女朋友离自己而去,但是这里有自己的兄弟,而且碰上了自己的灭门仇人。为了复仇,他慢慢的成长为强者。且看他如何成为绝世强者,如何傲啸世界!
  • 中国冠军企业的长尾战略

    中国冠军企业的长尾战略

    世界上一位CEO、经理人、企业家、营销总监,以及每一个市场营销人员都应该阅读这本书,每一位公司董事、顾问、投资人、新闻记者、商学院学生,每一个对世界最成功企业的出众物质有兴趣的人,也都应该阅读这本书。我们如此斗胆声明,并非因为我们写了这本书,而是因为书中提到了长尾理论确有很多可供借鉴之处,我们做了长期研究,写出这本书,就我们所知,国内还没有人这样做过。你能从本书里得到很多东西:希望这几十个特定的事例,能够激励你在自己的组织里立即采取行动;希望这些观念和架构深植在你心底,协助指引你思考;希望你得到可以传给别人的智慧之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