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8500000012

第12章 教育回望(3)

从来的顽固派都是这样,干事不行,捣乱有术。他们看准了西太后对保皇党和革命党两头害怕的心病,就从这两点集中下蛆,非说应试者不是康党就是乱党,闹得风声鹤唳,把个开初颇有声势的经济特科考试,搅得奄奄一息。特科考试分初试、复试两场进行,1903年7月9日初试的时候,由于谣言四起,飞短流长,不免人心惶惶,原来得到保奏的370多人中,来考试的只剩下了190多个,有将近一半的人不来应试了。幸好,由于初试由张之洞领衔主持,张毕竟是个务实派的健将、明白人,有他当家,考试还算正常。试题为一论、一策,论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断句为笔者加,大戴礼是大戴礼记的意思,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策论题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制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虽然有西学中源的滥调,多少还有点西方的影响。考试过程的选拔也还公允,懂西学而且有见识的人,真的被选拔出来了。可是初试发榜之日,风波再起,原因是中试的头两名,分别是梁士诒和杨度。这两人在后来的历史中声名赫赫,可是在当时却没多少人了解他们的底细,市面上哄传这两人跟保皇党和革命党有关系,或者干脆就是康党和乱党。当然,杨度也许不算冤枉,他的确跟革命党和保皇党人都有那么点瓜葛,但他个人却两边的任何组织都没有参加,事实上也算不得党人。而梁士诒,则比窦娥还冤,他被人找上门,竟然仅仅由于他的名字和籍贯。首先,他是广东人,跟康、梁是同乡,这在顽固派大臣眼里,已经有了一份嫌疑了,加上他的名字梁士诒,姓跟梁启超同,名的尾,跟康有为的字祖诒同,据说瞿鸿机直接向西太后汇报,居然把他说成是梁启超的弟弟,而且名字“梁头康尾,其人可知”。

中国的事就是这样,不管事情多么荒唐,只要最高领导人起了疑,假的也变真的了,荒唐难免演变成荒谬,不由得人不害怕。所以,最后复试的时候,更多的人不见了,杨度和梁士诒自然无法继续考下去,杨据说还逃到了日本。而且主考也由原来的八人,变成了四人,张之洞的领导权也被剥夺了,昏庸的满人亲贵荣庆当了头。考题也变了,同样是论、策两题,题目中不见了西方的踪影,论题为“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从原来的打着礼记的名义讨论西方学校制度,变成了歌颂自己的制度(周礼)的完备。策论题为“桓宽言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则国用给、今欲异物内流而利不外泄、其道何由策”(桓宽,即著《盐铁论》的那位仁兄),也带上了明显的保守色彩(说外国货物输入是异物)。考试最终只取了27人,而且,取了之后,并不给什么好的出路,其中不是进士的,也没有像康乾时的博学鸿词科中试者那样,赏给进士出身,仅仅发到地方以知县候补。在晚清捐班泛滥的情景下,一介区区候补知县,跟贩夫走卒没有多少区别,害得考第二名的张一,不得不跑到袁世凯幕中做幕僚讨生活,一丁点“榜眼”的神气也没有。就这样,在外界看来属于清朝新政序幕的第一炮,无声无息地哑掉了。

其实,就当时而言,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跟倭仁等人就开办同文馆的争论不同,此时顽固派的搅浑水,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主义之争,而是权位之争,利益之争。他们之所以嫉恨经济特科,其实只是为了把自己的位置多保一会儿,虽然未必担心新人上来让他们没了饭碗,但唯恐务实派上台,导致他们的失势。他们中的某些以清流自居者,也担心务实派的大胆和贪黩,不仅使官场腐败无可遏止,而且导致社会道德滑向深渊(这种忧虑当然不无道理)。从更深一层的意思上面说,很多人是从经济特科这个小老鼠,看到了后面科举改革的大木锨,为了阻止这个大木锨露头出来,所以要从一开始就将之妖魔化到乱党和康党的堆里,吓退对改革已经食指大动的西太后。尽管甲午战争已经教训了国人,尽管戊戌之后的倒退已经把国家推到了崩盘的边缘,尽管多数士人其实内心深处也知道中国非改弦更张不可,但整个知识界的现状,人们对接受新知的恐惧以及对自身接受新知能力的怀疑,导致了更多的人还是幻想着把原来的科举多保留一天是一天,哪怕变革仅限于考试的内容。最好是能将变革推到后代身上,免得自己陷入旧知无以用,新知又无以生的尴尬境地。毕竟,处在那个转型的时代,刚刚过去的维新变法被血腥镇压,士林的正气受到严重打压之后尚未复原(事实上,不给戊戌平反不可能真正复原),多数人的因循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心态,恰是顽固派得以嚣张的基础,在转型时期,不见得改革者都有群众拥护。

然而,历史从来不会按照因循的人们所渴望的步调行进的。朝廷中有最后决定权的西太后,虽然戊戌政变的时候出于私心,一时糊涂,铸成大错,但她从来就不是什么顽固派,更不是顽固派首领,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倒是跟务实派心有戚戚焉。顽固派的阻吓战术固然可以得逞于一时,但不可能真正蒙得了这个强人老太婆。深谙官场内幕和人情世故的西太后,很快就明白了围绕经济特科刮起的政治旋风背后的奥秘,在现实和洋人的压力下,屁股逐渐坐在了务实派一边,清廷的新政,还是按计划拉开了大幕。只是,由于经济特科的事件,原本很稀缺的西学人才,本可以通过经济特科考试集中在中央政府,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做准备,现在则不是推到了政府的对立面,就是落到了地方实力派的囊中,进一步强化了朝廷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同时,事件激化了顽固和务实两派的政争烈度,导致科举改革,也就是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朝着更加激进的方向进行,掌握主动权的务实派,要一下子端掉顽固派的基础,所以,废科举(推倒重来),而不是废八股(内容改良,这恰是戊戌变法的做法),成为变革的主调。原来设计的从开经济特科,再到把特科变成常科的改革思路,从此胎死腹中。显然,从后面的结果看,废科举这种突变式的变革所引发的社会震荡,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大大超出了改革者的预期。

以清末历史观之,中国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已经被拉入了以西方规则建构起来的世界体系之中。不过,是自己变,从自己的传统秩序走向人家的秩序,还是引发内乱,走向混沌,却不见得有一定的规律。历史从来不见得按进化的步伐行进,明天未必会比今天好,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转折的关头,为政者保守的政策、开倒车之举,往往是激进改革甚至内乱的根苗。如果主政者能少一些神经过敏,多一些大度宽容,则事情多少要好办一点。

私塾消失背后的黑洞

自从2002年我首先在《书城》上介绍了湖南平江的私塾之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大小媒体蜂拥而至,据说相关的讨论会也开了几次。出于中国传媒可以理解的习性,所有的相关报道都好像是身处第一现场的独家报道,所有的议论都出于自己的独家发现。在这个小小的热闹中,大家对平江私塾的论说,自然是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视私塾为“落后的教育形式”的官方言论固然令我不喜,对私塾一味地颂扬同样也使人胃口不爽。令我想不到的是,去年年底,我在香港访学的时候,一位到平江做节目的中央台记者电话告诉我,平江最后一个私塾随着岁末一块儿关门了。回来后,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位记者做的短片,这个解说词大体上是从我文章里扒的纪录片,向世人宣告:中国从孔夫子开始的、延续了几千年的私塾教育,终于落幕了。

其实,平江最后一所私塾的关门,并不是中国私塾教育的终结。这个终结原本要早得多,大体是在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时装入棺材,1922年白话文定为官方教材之后,钉上棺盖,及到新中国成立后,基本上已经入土为安了。我和妻子在平江发现的东西,严格来说,只能算是私塾教育在特殊环境下的残存的活化石。它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生物体上的意义,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已经等于消亡了。平江私塾的最后消失,虽然比我的预期要早了一些,但也在情理之中,在汹涌到来的现代化浪潮中,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平江的山乡也是正在消亡中的农村。在我调查的当时,就已经感觉到,平江农村使私塾赖以残存的文化环境正在逐步破坏,成年人长年到广东打工的越来越多,当年的一位受访者在赠给我几首诗之后,就来信要求我替他在北京找工作。与此同时,人们的礼俗需要也在向时尚“进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使没有官方不合作甚至压制的态度,私塾也不可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尽管如此,平江私塾的发现,对于中国的学界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平江私塾的存在,事实上揭示了西方所谓的大渠道教育(学校教育)跟农村日常生活以及民俗环境的关系。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虽然理论上有官学和私学之分,但真正起教育作用的只有私学。官学设在城里不说,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教学活动,官学对于农村社会的意义只是通过其学生(生员)体现的,对于农民来说,进了官学就等于跨进了科举的门槛,官学实际上等于是古代社会选官制度的一部分。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是由各种名目的私学实现的,其中,私塾是最常见和普通的部分。在接触平江私塾之前,我一直认为,由于戏曲说唱等小渠道教育,农民喜闻乐见,有寓教于娱的作用,所以理应是农村社会教育的主角,农民的意识构成,主要来源于这些说说唱唱的东西。所以,对于农村而言,小渠道教育的价值理应更重要。因此,在我论述传统农村教育的时候,给了小渠道更多的笔墨,对于乡村的学校,只是一带而过,然而,平江的私塾纠正了我的偏颇。

中国的农村,事实上是个礼俗的社会,以养生和送死为核心的人生礼仪活动,实际上构成了农村日常生活的骨架。对于局外人来说,婚丧嫁娶、拜寿上坟、年节祭祀无非是些繁复的仪式和吃喝热闹,但处在传统农村环境中的人,如果离开了这种仪式,日常生活就没有了灵魂,甚至可以说生活就没有了意义。一方面,传统社会的农民离不开礼仪活动,可另一方面,在那个时代,这些礼仪活动程序之繁复,讲究之复杂,又是普通农民所无法掌握的。所以,私塾教育除了文字和道德知识的传授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授礼仪,即平江人所谓的“学应酬”。学生不仅要跟老师学习各种礼仪活动的仪式程序,还要跟随老师掺和婚丧嫁娶,现场实习主持仪式(主礼)。所以,传统的礼仪从内容到形式的传承,事实上是通过私塾来实现的。在所有具有传授礼仪职能的私塾中,少数能够完成学业的人,无论能否进入官学,踏上科举的阶梯,都成为事实上的乡村之“儒”(儒的本义就是主礼者),能够熟悉和主持礼仪,不惟受人尊重,而且能多得一份收入(当然,有功名的人更具有主持礼仪的资格,只是身份太高的人,比如举人老爷,不大可能受如此的辛苦,一般只是象征性地过过手,比如“点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真正的主持者还是那些没有身份的“儒”和穷秀才)。而多数只识了几个字半途而废的农民,也因多少了解一点礼仪知识,而成为礼仪活动很能配合的一群。据统计,在传统时代,农村中男性成员,上过私塾的人比率是相当高的,可以达到50%左右(参见E.S.罗斯基的研究和李景汉的定县调查),有这样大的一群人很懂行的配合,任何复杂的礼仪活动都可以顺利地展开。我在许多地方收罗旧书时,都收集到了一些线装和手抄的“礼仪书”和“称谓录”之类的东西。礼仪书上把婚丧嫁娶各种礼仪形式的程序、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关于丧礼,不仅有仪式程序,还有各种挽联的写法,甚至我还见到过一本手抄的《写包本子》,是专门介绍如何写上坟的“红包”(纸钱袋)的,里面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写法。这些东西,据说已经传了几辈、十几辈子(从其破旧的程度也可以看出)。看来,农民很早就把礼仪从儒家典籍的《三礼》中简化出来,变为切实可行的教程。

“礼”在农村社会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秩序的建构和维持。农民固然可以从乡间戏剧说唱中知道什么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仰慕忠臣义士、义夫节妇,但却只有在不断的礼仪演练中,才可能明了什么是大小尊卑、昭穆远近,学会怎么样进退有据、行止有节甚至礼让恭谦。从某种意义上讲,煞有介事的礼仪气氛和一板一眼的礼仪程序,是乡民学会服从秩序的最好老师,而演礼导致的肌肉记忆,远比言者谆谆的说教更有效。也可以说,乡村社会的秩序,主要是靠礼仪活动的展开来维持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自孔子以来,儒家学说的内涵经过了许多次的转换,但礼依然是其核心内容的原因。实际上,私塾的其他教学内容,也跟“礼”不无关系。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掌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习礼的内涵,而文字的训练,比如“对对子”的练习,在乡下的功用就是写对联。对联不仅用在年节,而且用于相互往来,吊死贺生。从这个意义上,上学才真的能实现“知书达理”。因此,我们说,私塾教育和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属于一个有机的整体,私塾和乡村社会的乡绅一样,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地位。私塾教育的缺位,从长期来看,不仅会导致农村识字率的下降,而且会使乡村社会的既有秩序出现紊乱。

显然,清末新政以来的教育改革,对农村社会产生的影响,事实上超过了学者们所能给出的估量。传统私塾教育的迅速衰落和乡村精英的流失,背后是农村日常生活的失常和礼俗秩序的紊乱,在军阀混战的大背景配合下,最后只能导致乡村暴力化倾向的泛滥,对中国的未来政治走向产生了导向性的影响。当然,任何后发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的过程总要付出代价,也许有人会说,乡村的衰败,就是现代化不可避免的成本。然而,清末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本,并没有在乡村的迅速败落面前停止支付,所谓新旧教育嬗变所蕴涵的文化尴尬,实际上一直折磨着国人直到今天。

同类推荐
  • 歌尽梅花

    歌尽梅花

    长槊血洗霜尽染,一朝歌尽园中花;少年重生于五代之末,孤苦无依,历经艰辛,一颗善心却难解天下苦难;唯有金戈铁马,踏碎旧世,得让苍天再立。一手持剑,折服天下江湖之枭;一手执笔,画真清明上河之势。赵京娘,千金情意,眸含秋水道诀别。娥皇女,待字闺中,遥醉舞破恨来迟。花蕊夫人,避暑水晶殿,风来暗香木兰花。萧燕燕,牙牙学语,池塘岸边数白鹅。我欲上天揽日月,敢叫天下换新颜。别说我小清新,霸气文!没有沉寂,就没有爆发?这是一个烂好人,好到烂,然后!最终拿起宝剑杀人,杀到手软的故事。
  • 烈烈秦风

    烈烈秦风

    人是什么,普通生物,抑或是神?一堆血肉,一堆骨头,组合在了一起,却让你爆发出蓬勃的力量。卑微时如蝼蚁般任凭宰割,骄傲时如天神般睥睨天下。我看不懂你,因为我就是你。
  • 江东猛虎孙策

    江东猛虎孙策

    射箭运动员孙则的最大梦想,就是重生成三国时期的孙策,宰了董卓,砍了大耳贼刘备,收了关张赵云,烧死大白脸曹操……一统天下。然后干掉吕布,抢走貂蝉,娶了大乔娶小乔哦,小乔不能娶,小乔是周瑜的老婆……问题是穿越之后,一时半刻找不到周瑜!
  • 败王

    败王

    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个没落的王朝,一个在乱世中苏醒的野兽。要复兴别人的天下?还是开辟自己的王朝?上下千年,成败多少?成者为王,败者亦王!***************新人新书,大家多多支持,拜谢!!!
  • 大唐神君李恪

    大唐神君李恪

    某所谓的百年名校的历史系新生在偷窥美女老师时,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越回了大唐,成了薄命的李恪。进一步,江山美人,退一步,断头刑场;李恪的名言:哥既然来了,就要带着整个时代私奔!
热门推荐
  • 单氏家谱

    单氏家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万道封神

    万道封神

    真灵大陆,万家争鸣,道法显圣。天才,天骄,各种神体,争相辗压。周宇,一个凡体侯爵之弃子,勇猛崛起,炼武体,踩天骄,揽美人,光芒耀眼大陆,横跨古今,争雄万界。
  • 阿尔戈号与宝石矿

    阿尔戈号与宝石矿

    喀桑乔治丁历险记来自半人马星座的糊涂的外星人图森伯先生,率领着一支神秘的团队来到地球进行考察探索。饶舌的乌鸦喀桑是他的宠物;调皮的乔治丁是他的学生。另一方面,欧洲科学院院士霍尔爵士,带领着人类科学家团队与图森伯先生的团队展开了奇妙的合作。求知与探索、失败与成功、勇气与信心交织其中。喀桑与乔治丁卷入了一次次的探险历程之中。天才的科学家伊沃斯博士计划在海底实验人工地震武器,好奇而又不知情的图森伯先生参与其中。乌鸦喀桑、天才少年乔治丁、金发少女凯瑟琳和鲁莽中校科勒参与了入了这次“科考”行动,卷入了一场空中、海岛、大洋深处的冒险之旅,一路上险情不断……
  • 三国枭霸

    三国枭霸

    穿越成八岁曹操,奋斗在东汉末年。逃学堂,斗鳄鱼,逛青楼,抢新娘……这是曹操童年?平黄巾,刺董卓,挟天子,争天下……看枭雄崛起!和貂蝉暧昧,让蔡琰倒追……要全初全收??且看曹操: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喜欢三国、曹操的兄弟可以进群:251490401.
  • 实权

    实权

    作为一个激进改革的县委书记裘耀和,自上任以来便遭到了社会的种种争议,媒体更是屡次将他推到风口浪尖。在擢升前夜,石杨县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他政治生命的事件,如何在命悬一线之间力挽狂澜,成为全省人民议论的焦点……
  • 太阳天帝

    太阳天帝

    世间修者亿万,大帝之境抬手间可毁灭苍穹,一念间可滋生万物。但其中只有那可与天道比肩,谈笑间可翻转洪荒宇宙的最强之人,才能被冠以天帝之称!叶小白,本是一介凡人,却得到远古大帝的传承,从而踏上修行之路逆天而行!只为一句承诺,他一路向前,战败世间诸敌,成为最强之天帝!
  • King.2

    King.2

    这是我们TF~星雨站的第一本小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ω<*?)三个人的梦想之路,是否能成功。而她.她.她又是否找到她们的幸福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们的梦想之旅吧!
  • 苍穹战纪

    苍穹战纪

    仰望星空,发现无数璀璨注视着我,无端的命运之线在这里纠结。陨落、重生、不死……我和我的剑站在洛克尔高耸的山峰上,英雄的热血在我脚下流淌,年老的法师吹响了骨龙号角,蒙塔莎的暗夜精灵用纯洁的目光,穿透自然……光辉从虚空中洒落,我沐浴着它,巨大的王座下,生灵万物全皆臣服。远古的神祗原来并非不朽,传承的记忆在这里绽放。脚踏大地,我说:“若愿相信,夜空终会坠散洗去罪愆的雨和指引前行的光。”旋转因果之轮,我,布万加·雷洛·加西亚,里瓜多尔的守护者,无冕之王!剑指苍穹,永生不朽。
  • 契约新娘

    契约新娘

    赵宝贝相亲失败,却莫名其妙跟路过的陌生人结了婚,一跃成为豪门富太太。但是她怎么看这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都怎么觉得这里面有一股“阴谋”的味道……对此,“大馅饼”的“烹饪者”白策翼抖了抖手里的锅碗瓢盆,微微一笑:“宝贝,吃饭了。”——俗话说,抓住一个人就要先抓住TA的胃。而这就是一个总裁大人抓住迷糊娇妻的胃,最终将她拆吃入腹的美好爱情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忌行

    无忌行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仗剑行走天下,与众多侠义之士结为生死之交。合力抗击强秦,拯救赵、魏诸国于危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