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39000000004

第4章 文学抒写

阳关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着,支撑这种影响存在的就是阳关文化。很明显,阳关更大意义上不是一个关隘,而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阳关文化主要表现在多少年来,无数迁客骚人、文人墨客对它的吟诵,阳关的诗词、曲赋、散文等文学抒写,使这个军事要塞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一)庾信笔下的阳关

南北朝时期的曾经是东宫学士,后成为宫体文学代表作家的庾信,写过一首《重别周尚书》。诗写道: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写这首诗时,庾信从南方的南朝出使北方鲜卑族政权西魏,被扣留在北方。在以后的岁月里,陈朝取代了梁,北周取代了西魏,而被扣留的庾信却一直未能南归,心情十分痛苦。

在这样的处境中,庾信的老朋友陈朝派来的使者周弘正将要回南方去了,更触发了他的烦恼。周弘正原来在梁朝做过左户尚书,所以诗题中称他为“周尚书”。

诗的起句“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一句,诗中呈现的那一条万里古道被描绘得空寂无一归人,从中流露出作者期盼南回的一种心情。

雁在诗中又用来比喻南还的周弘正,同时也借用西汉时期出使凶奴著名的苏武鸿雁寄书典故,借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痛苦感受。

(二)王维笔下的阳关

景以文名,对于阳关来说,如果没有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就没有后来的《阳关三叠》,就没有后来阳关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也就没有更多人知道这个关隘。也许它会像其它的古关一样,被历史所淹没。因此,提到阳关,就必须要介绍《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诗后来留传下来的不满四百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同时,王维的绘画成就也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也许正是有了在诗、画等方面的造诣,王维才写出了《送元二使安西》这样留传千古的诗篇。诗中说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为王维赠别友人而作。诗名中的安西,即安西都护府,在阳关附近的新疆库车县。

诗开头的“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渭城在陕西境内,从这里西行可至阳关,穿过阳关,即进入西域。

写离情别绪,王维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诗篇头两句,写“浥轻尘”“柳色新”几个字,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这种带有欢快情愫的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

然而,诗人明显用了反衬手法,这种愉快的场景描写和后面的“西出阳关”形成了对照。阳关之外的荒凉、悲壮,与“浥轻尘”“柳色新”相对比,使阳关的分割繁华与荒凉的作用更加明显。

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友人即将要奔赴荒凉的阳关之外,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

送别劝酒的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是故人的一片心肠。

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人,内心无限凄凉。

诗中被送之人元二的心情,也有离国出关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也正因为这殷殷的送别之情,才使“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成为千古佳作。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影响是巨大的。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对酒》诗中就曾写道:“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这里的阳关第四声即“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由此可见,此句打动人心的力量。

正因为《送元二使安西》说出每个出阳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后来由乐人谱曲,才有了赫赫有名的《阳关曲》。

除了那首广为人知的《送元二使安西》之外,在留传下来的王维作品中,还有写到阳关的诗。和《送元二使安西》一样,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也是一首送别诗。

王维在《送刘司直赴安西》中写道: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诗名中的“司直”,是掌弹劾宫僚,纠举职事的东宫突官属。正七品上。诗人鼓励刘司直赴边立功,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希冀有所作为以使国家强盛的壮志豪情。

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绝域”,指阳关之外,极远的地域。

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阳关之外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阳关之外,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诗的最后一联中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奔赴阳关之外,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

王维的阳关的诗,还有一首《送平澹然判官》,诗中说道: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此诗写于盛唐时期,“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之句,可以反映出大唐强大的国力使西域诸国畏服。

(三)艺术作品中的阳关

除了《送元二使安西》之外,对阳关影响较为巨大的当数《阳关三叠》了。《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或《渭城曲》,是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千百年来,《阳关三叠》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而在历史上,《阳关三叠》也曾发生不少变化,这些变化使其更加令人感到神秘。

《阳关三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这首乐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仅是由于短短四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如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后来人们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

元代以前乐谱无存。明代初年龚稽古所编《浙音释字琴谱》收有《阳关三叠》琴曲谱,为所见最早的谱本,但与唐代乐谱是否有关,无复考证。

后世留传下来的《阳关三叠》琴歌谱共三十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全曲曲调淳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后世留传较广,经常演奏的《阳关三叠》琴歌,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全曲三大段,即三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系从原诗诗意发展而来,结束时添加尾声。

新中国成立后,《阳关三叠》被改编为混声合唱,成为了人们广为熟悉的形式。

当代作曲家王霞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的演奏谱改编为合唱曲,并录有唱片。《阳关三叠》除作为歌曲演唱外,亦经常作器乐演奏,其中以琴曲、筝曲、二胡曲较有影响。

据1864年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记载:《阳关三叠》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

曲谱的每叠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曲谱的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淳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阳关三叠》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阳关三叠》的《琴学入门》琴歌歌词写道: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

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先已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尽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阳关三叠》还有《阳春堂琴谱》。此版本被视为是《阳关三叠》最为凄凉的一个调。歌词写道:

长亭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依依。伤怀,伤怀!祖道送我故人,相别十里亭。情最深,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担头行李,沙头酒樽。携酒在长亭,咫尺千里。未饮心已先醉。此恨有谁知?哀可怜,哀可怜,哀哀可怜!不忍离,不忍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堪叹商与参,寄予丝桐,对景那禁伤情。盼征旌,盼征旌,未审何日归程。对酌此香醪,香醪有限。此恨无穷,无穷伤怀。

楚天湘水隔渊星,早早托鳞鸿。情最殷,情最殷,情意最殷!奚忍分,奚忍分!从今别后,两地相思万种,有谁告陈。

除了《琴学入门》《阳春堂琴谱》的歌词外,《阳关三叠》还有其它的几种歌词,包括《西峰重修琴谱》《风宣玄品》。

《阳关三叠》一唱三叹,一叹三叠,让人叫绝。乐曲牵动着哀婉、缠绵的忧思轻轻地向外飘出,悠悠不尽,缠绵不绝。

在诸多的阳关送别作品中,《阳关三别》无疑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含泪与君别,?多少春秋音尘绝?终日望君君不见,唯见夕阳斜。

含泪与君别,肝肠寸断又奈何?梦里问君君不语,醒来空自嗟。

含泪与君别,寂寞孤独非豪杰。明月伴君君何去?一路山巍峨。

元朝初年的史学家、文豪姚燧曾经填过一首《中吕?醉高歌》,曲写道:

岸边烟柳苍苍,

江上寒波漾漾。

阳关旧曲低低唱,

只恐行人断肠。

曲中的阳关旧曲自然是指王维的《渭城曲》,后人将其谱成送别曲来唱。???

此曲所写的是姚燧送别友人时的离愁别绪。开头两句通过“烟柳”与“寒波”写江边苍茫的景色,衬托与友人难离难舍的悲怆。

后两句是写送行人唱曲的心境。送人远行本来就心情凄哀,若是再反复高唱“西出阳关无故人”就会更增加友人的哀愁,出于关心友人的体贴及《渭城曲》的特点,所以送行人只能“阳关旧曲低低唱”,以免行人闻声肠断。小曲写得情景交融,含蓄而有韵味,构思精巧。

在我国古代阳关多战事的时代,这首乐曲表达了人们出关戍边,亲友送别的复杂心情,因此经久不衰,流传下来,成为了阳关文化的一部分。

(四)杜甫笔下的阳关

阳关之地是非常干燥和荒凉的,这一点可以从杜甫的《送人从军》可以看到。

《送人从军》写道: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

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

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

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诗中的“弱水”“阳关”,皆属陇右道,写这首诗时,这里正发生吐蕃之役。诗中“近天”,是谓天边头。“累月断人烟”一句生动地刻画了阳关之外的荒凉。

(五)耿湋笔下的阳关

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一生多从事军事和司法方面的事情,在大历年间,他曾到过西域阳关一带,并留下了一首《陇西行》。诗中写道:

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

封狐犹未剪,边将岂无羞。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

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

自王维之后,阳关成为了文人送别友人时常常想到的文化符号。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就曾在他的《送王将军出塞》中提到阳关:

汉家边事重,窦宪出临戎。

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

列营依茂草,吹角向高风。

更就燕然石,行看奏虏功。

大漠秋山依在,阳关旧路通畅。和王维诗中的阳关不同,一生从事军事和司法的耿湋,其笔下的阳关没有王维那么多的离别伤情,耿湋诗中所表达的乐观情绪,展现的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友人建功立业的祝愿,尾句“奏虏功”三字就明确地点名了诗人的这一心情。

(六)苏轼笔下的阳关

宋代大词人苏轼曾经填过一首《渔家傲》,词名为《送张元唐省亲秦州》。词中写道: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在这首词中,苏轼提到的“一曲阳关”,主要是借用阳关以表达送别友人的离别愁绪。苏轼一生爱惜人才,广交朋友,而且心胸豁达,待人朴厚真诚,可谓朋友天下。但宦海浮沉,官场常有不测。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谪而辗转江湖。

苏轼十分珍重朋友间的欢聚与重逢,一旦与朋友分别,怅然之绪便油然而生:“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写得相当有境界、有气势,真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家。

(七)李清照笔下的阳关

和许多文人提到阳关一样,李清照作品中提到的阳关,也是作为离别符号使用的。她在所填的一首《蝶恋花》中写道: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写于宣和三年秋天,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住宿于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整首词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泪湿罗衣脂粉满”,词作开首词人即直陈送别的难分难舍场面。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两个典型细节来作文章:“泪”和“脂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无限的伤感。

接着,“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热泪纵横,犹无法表达姊妹离别时的千般别恨,万种离情,似唯有发之于声,方能道尽惜别之痛,难分难舍之情。

关于“四叠阳关”的说法,苏轼《论三叠歌法》中曾经提到:

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

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

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

由此观之,李清照词中的“四叠阳关”的说法无误。“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写姊妹的别离场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笔触,表现了词人的笔力纵横,颇具恣放特色,在其《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有“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似同出一机杼。

临别之际,姊妹们说此行路途遥遥,山长水远,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断”之处,不仅离姊妹们更加遥远了,而且又逢上了萧萧夜雨,淅淅沥沥烦人心境,自己又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词作上片从先回想,后抒写现实,从远及近,词脉清晰。

李清照本来就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匠心独具把阳关这个代表离别的符号引入其作品,更把离别的愁绪抒发的淋漓尽致。

(八)姜夔笔下的阳关

南宋词人姜夔曾经填过一首词《琵琶仙》,词名为《双桨来时》。词中写道: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这首词描写春游时偶遇与昔日恋人相似之女子,而勾起对往日情致的美好回忆。词的上片写奇遇时的感受和怅惘,下片写芳景虚逝的怨恨。

词尾“西出阳关”借用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传达出昔日欢爱已不得,唯见杨花柳絮漫天舞的惆怅与伤感。

(九)刘燕歌笔下的阳关

元代歌伎刘燕歌,善歌舞,能词曲。刘燕歌一首涉及阳关的散曲《太常引》尤为有名。词曲写道:

故人别我出阳关,无计锁雕鞍。今古别离难,蹙损了蛾眉远山。

一尊别酒,一声杜宇,寂寞又春残。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

《太常引》是仙吕宫曲牌名,定格句式为七五、五七、四四五、五七,九句七韵。曲中“故人别我出阳关”之句,并非送人出阳关,而是借用王维的《阳关曲》表示送别之意。

刘燕歌这首为她的情人齐参议饯行的小令,写得情意缠绵、情真意切。小曲出语自然,且低回婉转。怅怅然有寥落之思、频频回首之效。

(十)余秋雨笔下的阳关

上个世纪,我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余秋雨,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也来到敦煌,去寻文人心中的故乡阳关。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余秋雨准备向阳关进发了。他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问路,老者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

然而,余秋雨毫不畏惧,向老者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在大雪中,余秋雨走了很久终于到达了阳关并写下了《阳关雪》一文。

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写道:

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颤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

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阳关的文学抒写太多了,但这些文学作品大都一个特征,即用“阳关”两字,表达荒凉或离别之意。尤其是离别之意,继《送元二使安西》和《阳关三叠》后,阳关简直成了离别的代名词。

关于阳关的诗词,把阳关比喻成什么,这些诗词都已经成为阳关文化的一部分,它奠定了这座千古雄关的旷世辉煌。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诗经)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诗经)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实用对联三千副

    实用对联三千副

    本书包括春联、婚姻生育联、寿联、挽联、宅第联、待业店铺联、治学联、修养联、风景名胜联等20类。这些对联有吉祥联、阳光联、科技联、民间民俗联。这瞟对联即可用于民间年节办事书写,也可供楹联爱好者欣赏研究。文字优美、可读可用。
  • 诞辰与丧葬习俗(上)

    诞辰与丧葬习俗(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取名宝典

    取名宝典

    本书介绍了名姓常识,古今取名方法,诀窍禁忌,以人名为主体兼顾公司产品商标命名,把人们常用的男名、女名、小名、学名、笔名、艺名、改名、印章、名片等知识作了说明。
  • 山西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成长的烦恼

    成长的烦恼

    青春期的青少年不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在这变化中,难免不会产生各种烦恼。合理适当的指导可以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本书搜集了大量的青少年给作者的来信,诉说了他们的烦恼,而作者也一一给了回复。本书用大量的实例和解说,指出当今青少年心理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提供心理指引。
  • 气运封神

    气运封神

    屠夫拔剑,血溅百步!一觉醒来,秦天发现身边多了一把喋血之剑,入眼的是那挣挣白骨,扑面袭来的是那九天之上的无尽杀伐。帝王失德,诸侯统伐,天地大英雄,大豪杰风云四起。秦天携带一元仙性,一文明底蕴,在这风云之地是翱翔九天?还是执掌权柄?修炼境界:武者五重:锻皮,炼筋,锤骨,燃血,运气!鬼修:鬼卒,恶鬼,鬼将,鬼王,鬼皇,鬼帝,阎罗。仙者:超凡,地仙,天仙,玄仙,金仙,大罗金仙,圣人。玄者:凡胎,命胎,地胎,天胎,神胎,仙胎,圣胎。??
  • 背尸

    背尸

    仓木算是最不称职的背尸人,随着现在背尸的落寞,有了灵车的出现,背尸不再有市场了,只是仓木接的活不是活人的,而是死人的活。背脸人,血娃娃,人腿猫,这一路,算是精彩异常。故事要从一场凶杀案开始。本人群号:二四六,六一一,二六七
  • 《我的小镇》

    《我的小镇》

    讲的是一个身在三次元心在二次元的腐女穿越后,他经历的很多没有节操的事
  • 灵蛇至尊

    灵蛇至尊

    踏破天辰无人能挡,杀敌除魔万夫莫敌!世人皆为蝼蚁,我为帝王。且看一个小人物如何翻云覆雨,成为一代至尊
  • 魔帝记

    魔帝记

    卡赞的诅咒在血液里流淌,祷告之书的能量冲击着灵魂。少年手握魔剑,将世界劈成两半,一半是服从,一半是死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我的搞笑老爸(老妈真烦)

    我的搞笑老爸(老妈真烦)

    我妈爱面子,爱管闲事。这本来不关我的事,可是,让我愤愤不平的是,当我和老爸讲点儿面子、管点儿闲事的时候,她总会看不惯。说句公道话,我爸除了爱吹牛外,还算是一个很不错的老爸。虽然身上的毛病不少,但他总能给我,还有我的那帮“狐朋狗友”带来快乐。在这点上,可比我妈好上N加N倍。
  • 邪少的签约萌妻

    邪少的签约萌妻

    一纸病危通知,她成为邪魅总裁的私有物品。不仅剥她衣占她身,还要她赔偿数次叛逃的精神损失!小白兔连连摆手求放过,邪魅总裁冷笑:“没钱?那就拿你抵债!”
  • 优等生最爱做的228个科学游戏

    优等生最爱做的228个科学游戏

    本书为你精心挑选了228个妙趣横生的科学游戏,内容涉及大自然、身边游戏、光的世界、声音、简单力学、电和磁、动植物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