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39400000002

第2章 七夕的演变与起源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是我国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重要节日之一,除汉族外,满、壮、侗、苗、畲、朝鲜等少数民族也过七夕节。有些少数民族对这个节日还有其自称,如满族称之为“祭星节”,鄂伦春族称之为“祭月亮”等。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女子最为重视的日子。在七夕的晚上,女子穿针乞巧,陈列花果、女红,制作的各式家具、用具等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人们在七夕之夜,还举办各种祈祷福禄寿喜的活动,祭拜七仙女中的七姐,祈祷仪式虔诚而又隆重。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双七节、香桥会、巧节会等。七夕节这一天还是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盘古王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

总之,七夕节从产生到发展,经过了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七夕的起源

在我国的远古时期,七月初七只是有一些与农事相关的活动,而非后代形成的七夕节。那么,七夕最早起源于什么呢?

1.源于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据历史文献记载,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有了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七夕最早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2.源于时间崇拜 七夕除了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之外,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很强的时间感。

我国古代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民间,七数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即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在我国的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为“喜寿”。

此外,因“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3.源于数字崇拜 在我国古代民间,把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初二和初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的日子。

在算盘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数。“七”,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而“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还别称“星期”。这是因为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很特殊,一年才能相遇一次,因此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王勃的《七夕赋》说“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就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爱情相关的最美好、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因此,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七夕源于人们对自然、星辰、时间、数字等的崇拜,而在其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男女爱情的内容也融入其中,体现出人们追求幸福和美好情感的愿望。

(二)七夕的演变

农历七月七这天,在夏商周时代就有人注意到了。古人认为“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当时在民间,这一天只有些与农事相关的活动。

《诗经·小雅·大东》这首诗描述说: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当时的统治者也是如此,虽身居高位,却没有体恤百姓的行动,不过徒有其名而已。

诗中对织女、牵牛两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这时人们对两星的认识,虽然很可能与当时农耕信仰中的谷物神(牵牛)和帝女之桑女神(织女)有关,但还只是有关日月星辰简单的神话形象,同对爱情的认识和想象尚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之中,自然它还不能成为传说的前身或胚胎。

然而,这不是说同传说绝无关系。因为,此时的牵牛与织女,已不再是纯粹自然现象的星座而并无其它含义,牛郎织女星作为一种文化的因素,开始进入文学的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素,为这个古老而浪漫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牛郎织女传说主要人物牛郎、织女的原型,是周人的祖先叔均和秦人的先祖女修。周秦文化的交融造就了这一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长时间的孕育。战国时代初具雏形,至汉末形成基本情节,奠定悲剧基调。

到了秦汉以后,对相隔银河的织女星和牵牛星,就附会了不少神话传说,产生了许多与之有关的民间故事,给这节日的风俗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

七夕风俗除继承远古的一些习俗外,在汉代以后,还产生了与牛郎、织女相关的文学故事。

在西汉时期,织女、牵牛已经被传为两位神人,而且有了塑像,面面相对。汉武帝刘彻命人于京都长安开凿昆明池,并于池的两侧摆放牵牛、织女石像。如班固《西都赋》载:“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张衡《西京赋》曰:“乃有昆明灵沼……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

牵牛和织女已经从天上来到了人间。原来被远远地隔离在银河两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因素同牵牛、织女传说的结合日渐明显。

牵牛、织女两星已经具备了人物形象,弄机织布,思念流泪,并且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因受银河之隔的爱情悲剧。

到了汉代,在司马迁的笔下,织女的家庭出身才有了一些眉目。在《史记·天官书》中说:“织女,天女孙也。”意思是说织女是天帝孙女,亦称天孙,是个仙女。

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与河西牛郎后,织造就中断了。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而牛郎则未能脱俗,始终是个凡夫俗子。因此七夕相会,也就是仙凡相会。

在《汉书·天文志》中,也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到了南北朝时,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比起《诗经·小雅·大东》中说的更加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饱受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诗中虽然没有直言牵牛、织女是夫妻,但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节则是十分清楚的。

在东汉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中有一段记载: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这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了风俗之中。

在七夕之夜,妇女们不仅争出家门观赏“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鹊桥之会”,而且还要祭拜牛郎织女星,乞愿七巧。

对于这一点,可以从汉代的一些画像中体现出来。据吴曾德著《汉代画像石》一书记载:山东省历城县孝里铺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有一幅石刻天象图。图中有牵牛星、织女星遥遥相对,在织女星下有一女子正坐在织机上操作,旁边还有一只飞鸟,就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以鹊为桥、七夕相会的表现。

此外,在河南省南阳汉画馆中,也有一幅表现牛郎织女的画像。这幅画像右上角有一牵牛星,星下画一牛,牛前有一人做扬鞭牵牛状;左下角有一织女星,里面跪坐着一位头挽高髻的女子。这显然也是对牛郎、织女传说的一种艺术表现。

在三国时期,更有不少诗文反映了这一内容。如曹植的《九咏注》说: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由此可见,牵牛、织女已经成为诗人表现爱恋和思念之苦的一种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至魏晋南北朝时,牛郎织女传说已与七夕紧紧到联系在一起。人们都以牛郎为勤劳能干的代表,织女是心灵手巧的代表,七夕节的所有习俗都与牛郎织女有关。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许多描写七夕风俗的诗歌。其中最多的是描写七夕穿针的诗。如梁简文帝萧纲的《七夕穿针诗》:

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

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

刘遵的《七夕穿针诗》:

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穿针乞巧的习俗在此时已出现,并被后世之人不断地延续了下来。

明代是牛郎织女传说演变的重要时期。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牛郎织女传说在明代进入了文人和民间艺人的视野,被加以重述。明代产生了以牛女为题材的小说、戏曲,短篇小说有《鉴湖夜泛记》及依据其改编的《灵光阁织女表诬词》,中篇小说有《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杂剧有《渡天河织女会牵牛》,传奇有《相思砚》《鹊桥》。

《鉴湖夜泛记》是明初文学家瞿佑《剪灯新话》中的一篇短篇文言小说,记述元代处士成令言一日忽至天河,遇到织女,织女诉说神界并无牛郎、织女结为夫妇的事。

小说虽继承了民间牛女传说中一些因素,如织女具有高贵的身份,但将织女塑造成一个高贵且与牵牛无关的神仙,从根源上否定民间流传的牛女传说,这是以反封建为主题的民间传说,在理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的必然遭遇。

明末白话小说《灵光阁织女表诬词》,内容由《鉴湖夜泛记》增益而成。由这篇白话小说可以看出,瞿佑的《鉴湖夜泛记》在文人阶层中的影响。作品反映了在理学思想禁锢下文人思想的僵化,及其对古代神话、民间传说的曲解。

明代后期,商业经济迅猛发展,新经济因素萌发,市民阶层形成,民主思想萌芽,涌现出了以罗钦舜、王廷相和李贽为代表的反理学的新思潮。民主思想的萌芽对牛女传说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类推荐
  • 天水八拍

    天水八拍

    天水是一座有着两千八百年建城史的老城,这里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于此。伏羲始演八卦,拉开了人类洞悉宇宙机密的序幕。古人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诗人叶梓以细腻的笔触,沿袭八卦生六十四卦的体系,用抒情的笔调写下了老城天水的六十四篇文章。这些文字共分八辑,每辑八篇,相当于一爻一文,涉列了老城的风土、人情、美食、工艺、歌舞、名胜,既是一册天水人文手册,更是一曲唱给加速度的时代里的哀婉挽歌,呈现出缓慢的优美与温情。
  • 名城胜地对联(下)

    名城胜地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关于名城、胜地的对联,如“太白楼(歙县)”、“西湖桂斋(福州)”、“白居易墓(洛阳)”等等。
  •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具有悠久的历史。该书以图为主,用近200幅精美的照片,分六篇,即雁门长城、雁门关城、雁门古道、雁门名将、雁门商贸、雁门文化,反映了雁门关的美丽风光和历史文化。
  • 生活的儒学

    生活的儒学

    本书为作者自编文集,主要围绕“生活的儒学”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涉及礼乐文明、人文美、风俗美、饮食文化等。此外,作者近一年来以相同主题在全国各地高校举办讲演,颇受欢迎。本书初步目录具体如下:一、当代思想文化变迁之路;二、在现代社会重开礼乐文明;三、生活儒学的面向;四、人文美学的研究;五、人文美的道路;六、风俗美的探讨;七、生活美的追求;八、饮食男女之道;九、饮馔的政治学;十、生活的艺术化;十一、另类生活美:隐逸;十二、日常生活的审美思维。
  •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山东大鼓》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山东大鼓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山东大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萌丫头遇上超冷恶魔殿下

    萌丫头遇上超冷恶魔殿下

    为你带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校园恋爱当黑道老大遇上萌丫头,会擦出怎样的爱情火花、、、、、、
  • 与我涅槃

    与我涅槃

    初见便是永别,我抛下一切从新开始,开始过属于我的异世新生,我们慢慢地接近属于我们的天堂,只为对得起上天对我们的厚爱
  • 狐狸傻妞你别跑

    狐狸傻妞你别跑

    但梦中的一切成为现实,当命运的罗盘已经启动,你?我?又或者是他们?谁将会成为命运之神钦点的牺牲者?九尾狐族,千年劫难,只为一生,爱恋纠葛,晗勋将明,亦兴凡生。灿白之时,辰开之日。或者说他们究竟代表了什么?暗潮汹涌的一次学院之旅,谁是始作俑者,谁又是无辜的牺牲者?看似平静的湖面之下,蕴藏着怎样的波涛汹涌?命运罗盘的启动已经开始,你愿意陪我一起走到最后吗?
  • 明伦汇编人事典八岁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八岁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魔粒

    魔粒

    一切万物皆为粒,一粒一乾坤,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故称之为魔粒
  • 古今译经图纪续

    古今译经图纪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腹黑王爷请赐教

    腹黑王爷请赐教

    她从各国求亲王子中,独挑了智力低下、害羞且常被欺负的初云国十七皇子!世人不解,她笑,刁滑奸诈——灰太狼老公,请多指教咯将玩弄人心、享受贪婪、啜饮欲望的本性掩藏在憨实外表下的他,没有想到那似精灵般灵动的女子会从一大堆青年才俊中挑中他!众人不解,他笑,憨态可掬——美丽的皇妃,请多赐教!老婆,我……;老婆,我我……;老婆,我我我……“可恶,竟敢欺负我老公!”--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错爱无悔

    错爱无悔

    在错的时候遇到对的人,是遗憾;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错爱;在错的时候遇到错的人,是幸运;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是幸福。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个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个人,而感到寂寞一生。我们可以彼此相爱,却注定了无法相守。不是我们不够相爱,只是命运在和我们开玩笑!
  • 瓦罗兰召唤师

    瓦罗兰召唤师

    当艾瑞莉娅守护着重新建立的国度、举起传世之剑,当阿卡丽听从了卡尔玛的建议、站在均衡之前,当锐雯追寻着真正的诺克萨斯精神、行走在难分的敌我之间……当纷争四起,英雄们需要站立在联盟之巅,他们需要召唤师,协助他们取得胜利。召唤师,存在于瓦罗兰大陆力量之巅的魔法师。
  • Letters From High Latitudes

    Letters From High Latitud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