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行动小组立即紧张投入各项准备工作。他们从伪第十三师旧部中挑选了10名20余岁的热血青年作突击手,后又增加了一名叫倪明的由丁师长在狱中亲自策反倒戈的青年看守。行动小组从租房住在监狱旁长期照顾丁生活的师长夫人处了解掌握了监狱内的地形、警戒和监舍等情况,又得到倪明画的监狱平面图和警戒武装分布图,并派人人监以探视丁锡山为名核实倪提供的地图资料。另外,对镇江城内敌人警戒情况也作了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与此同时,中共铁道工委加紧开展内线工作,通过南通中共秘密组织对刚从南通调来镇江警戒监狱的伪军开展统战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董必成等工委领导并多次会晤行动小组代表,商讨行动计划,决定于3月18日下午5时半实施劫狱行动。
1944年3月17日,潘毅、周士熊等行动小组成员分批到达镇江,丹北地方武装也开始向镇江城边移动接应。3月18日上午,师长夫人带着孩子、保姆离开镇江,另安排了一个送饭人准时在下午4时半向丁师长送饭,带进“太太下午快车到达”的字条作暗语,告知丁师长一切按计划行动。此时,集中在旅馆里的行动小组人员也作好了一切准备。下午5时55分,穿上伪军服装的行动小组人员列队行进准时到达监狱大门口。走在队列最前面的4人化装成伪军上尉军官和勤务兵,声言要进监找顾科长。趁卫兵验证之机冷不防制服了守门的两个卫兵,顿时全体人员进了大门,并立即关上大门,然后按计划分3个组行动。冲进第二道门的第一组冲进中心监舍区一下抓住了看守长,狱警们见“新四军”如天兵降临,吓得乖乖交出武器被集中起来听周士熊训话,丁锡山等18余名政治犯被救出。第二组进大门后向左,缴了警卫排的枪,并将俘虏关进候审室。第三组直奔典狱长办公室,将典狱长也关了起来。整个劫狱行动一枪未发,仅用20分钟即胜利结束。行动小组带着丁锡山等被营救人员撤出监狱后,在铁道工委派来的武装人员接应下,趁着夜色,越运河到达预定地点,安然宿营。
3月19日,丹北中心县委及铁道工委领导人接见了丁锡山和行动组人员。翌日,又特派一支武装专程护送丁锡山等人越过封锁线渡江进入苏中抗日根据地。后来,丁锡山被吸收为中共特别党员,由海上重返浦东,在党的领导下,继续从事抗日斗争,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三节接应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南迸苏浙皖边区
一、党政军民合力做好接应新四军第一师南下的准备工作
1944年下半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上,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已成定局;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连连败退,美军打到菲律宾,并打算在中国沿海登陆。处境危殆的日军采取打通大陆交通线和控制浙、闽沿海的战略,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不战自溃,河南、湖南、广西等省大片国土沦于敌手。
在时局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中共中央提出了在巩固和发展华北、华中的同时,以主要力量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华中方面,则由新四军分批派部队渡过长江,逐步向苏浙皖边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发展01944年9月27日,中共中央重申发展东南的战略方针,指示华中局派新四军主力一部南渡长江,会合江南新四军第十六旅共同南进,深入天目山地区,造成跨越钱塘江与浙东打通的战略态势。
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由第一师主力担任发展东南的任务。为此,新四军第一师暨苏中军区开展了全面的扩军运动。苏中区党委并抽调了大批地方干部,筹集了大批军需物资。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确保大江南北的战略联系。根据华中局和苏中区党委的指示,丹北地区在原丹北中心县委的基础上,于1944年11月成立了中共苏中第五地委,金柯为书记,陈云阁、杨斌、王龙、殷倩分别为组织、城工、敌工和妇女部长,康迪为委员。苏中五地委下辖山北(1945年5月改称镇江)县委(书记程中)、山南(1945年5月改称丹阳)县委(书记康迪)、江镇县委(书记江坚)、扬中县委(书记陈定宏)、武进县委(书记陈寒)和铁道工委(书记汪云龙)。行政上,苏南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改称苏中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金柯为专员。下辖山北(县长赵文豹)、山南(县长王鹏)、扬中(县长施光前)、武进(县长顾维衡)4个县政府和江镇办事处(主任吴翼)。同时成立苏中第五军分区,金柯为政委,刘德胜为参谋长。翌年3月,韦永义接任专员兼五分区保安司令,张志强为副专员。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部署,华中局于1944年11月下旬确定第一师调3个主力团组成第一批南下部队,分西路和东路两路渡江,会同第十六旅执行南进任务。遵照上级指示,中共苏南一地委和中共苏中五地委为接应新四军第一师主力顺利渡江南进,胜利完成这一重大战略转移任务,积极紧张地投入了各项准备工作。
西路由第十六旅参谋胡德功到句北地区配合镇句县做好长江、铁路南北交通的安全保障工作。12月17日,苏南一地委部署镇句、茅东两县做好接应工作后,由书记汪大铭率茅山保安司令部1个连及电台去句北地区,直接与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进行联络,并与镇句县县长洪天寿坐镇指挥开展日伪军工作、内线工作和民工征调工作。同时,在华中局党校学习的彭炎也奉命随军南下安排过江接应工作。
东路在苏中五地委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地委组织部长陈云阁及扬中县长施光前负责征调长江沿岸有关几个渡口的船只,解决渡江交通工具问题;山北县长赵文豹负责交通运输和过江上岸后的粮草、食宿问题:康迪、王鹏、汪云龙、董必成负责安全通过运河、铁路封锁线;还指派专人率领武装人员警戒镇江、丹阳方向的敌人。同时,事先派人到常州、丹阳间虚张声势,造成新四军大部队要通过的假象,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在地处大军渡江第一站的新老洲,中共江镇县委、江镇办事处事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南老洲区委书记朱秀清通过平时在长江沿线佘家村、荷花池至镇江六圩、瓜洲、十二圩一带,以结拜兄弟形式结交的众多船工和船民,顺利征召到200余条民船、渡船和渔船。全部按时在南老洲的大沙和北老洲的八江口秘密集中,编队待命。
山北县长赵文豹领命赴新洲苏中五地委接受任务后,分别召开各区干部会议和打人日伪机构的人员会议,周密研究部署接应部队渡江和宿营的各项准备工作。除了分头调集数百条木船外,还通过内线人员王式泉和肖中,以到嘶马、大桥运烟叶为名,租了一条镇江福新轮船公司的新余号货轮以备用。为了保证大军渡江时不受日军侵扰,事先布置内线人员采取某些特殊措施,届时把日军全部吸引在敌据点内,而让受抗日政府秘密控制的伪军站岗放哨。12月27日下午5时许,几百条民船和新余号货轮分别从王家山嘴、荷花池江面驶向三江营迎接南下部队。山北县警卫营也分头就位,严密监视镇江、埤城方面日伪军的动向。经过1个月的紧张努力,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二、接应新四军第一师首批南下部队过境
1944年12月27日夜,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亲率师部和第三旅第七团2200余人,冒着大雪,从六合城东南东沟与仪征间的沙窝子渡江至龙潭、下蜀间的花园口登陆,穿越句八区营防地区和京沪铁路,于12月28日拂晓到达镇句县东北区大河村与苏南一地委书记汪大铭、镇句县委书记洪天寿会面,当晚部队进驻西佴池一线。12月29日,沿镇江、句容边界山区继续南下。镇句人民见到新四军大部队南下,惊喜万分,奔走相告,纷纷自动帮助挑送辎重弹药,有的地方全村青壮亲自带干粮争当民工。部队因不需要过多民工,动员一部分人返回。但谁也不肯离开,表示没东西挑就送一程。几百名群众竟然扛着扁担随军前进,翻山越岭,依依不舍,情景感人。此情此景,令粟裕师长激动不已。他高声赞叹道:“江南老区的人民对新四军的感情何等深厚啊!”大军浩荡南下,令沿途据点内的敌人惊恐得不知所措,龟缩在碉堡内一枪不放。只在大部队过后,才对少数辎重、地方干部及随军家属等后续部队进行搜索,以致后续人员被滞留在江边和铁路之间芦滩中达两昼夜之久。为此,洪天寿运用长期开展帮会工作和敌伪军工作的关系,责令伪军第三师第八团上校团长吴廷楷、高资自卫团长徐载禄主动掩护被阻滞的新四军人员,终于安全脱险。12月29日晚,大军经句容城和陈武庄间的唐家边戴村越过镇句公路。再经谢培村跨过丹句公路,到达句二区何庄庙一带宿营。当部队路过离句容城只有5公里的唐家边、戴村时,群众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夹道迎送。12月30日,粟裕率第三旅第七团经南镇街、石墩头到达句四区下张、白杨、马埂、大山口,翌日,到达瓦屋山南陶庄。1945年1月4日,第四十七团与第三旅第七团会师。
与新四军第一师西路大军同时离开苏中的东路大军--第一师第三旅特务第一、第四团和苏中地方干部300余名共5100余人,在师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和三旅旅长陶勇、政委阮英平的率领下,于1944年12月26日在江都曹王寺集中,分别抵佘家坂码头和三江营。佘家坂一路渡江至北老洲头桥,经南老洲荷花池渡江到达大港王家山嘴;三江营一路则直接渡江到王家山嘴。
作为东路渡江第一段,从佘家坂渡夹江至头桥,尤其是南老洲的大沙、荷花池处,因时值隆冬,又是夜晚退潮,潮水低落,淤滩地长达几十米,陷脚难行。江镇县委和办事处组织群众砍伐芦苇,扎成捆铺在江滩上,保证过江人马顺利通过。从头桥至荷花池沿路。都有组织好的群众举着火把照明,民工们则抬送老弱伤残人员。还准备好了大批衣服、鞋袜供指战员替换,路旁还生起了火堆供指战员烤火,群众还煮了粳子粥给指战员充饥。12月27日晚6时许,先头部队渡过长江接替地方武装担任警戒任务,随后大部队即浩浩荡荡开始渡江。因货轮无法靠岸,上下船均需小船接驳,往返费时太多,翌日在三江营负责安排渡江的江坚又请船老大拦下了一艘由武汉开往上海的商船参加渡运,两艘轮船又运了一夜,将全部南下人马都送到了王家山嘴。
部队渡江到江南后,第三旅旅部设在圃山招庆寺,部队从横山一直住到葛巷、孔巷、北角里。部队所到之处,当地群众杀猪宰羊,担柴送粮,热情慰劳子弟兵。当晚,赵文豹等县领导在葛巷举行迎送会,招待南下部队团以上干部,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代表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赠给山北县委、县政府一面锦旗,并向有功人员赠送了四五十枚“毛泽东思想旗帜”纪念章。山北县委还组织部分区级干部和表现较好的两面派乡长到部队驻地参观主力部队的军容、军纪和军威,无不深受感动和教育。
12月29日晚,中共铁道工委书记汪云龙、副书记董必成等带引南下部队离开大路、大港地区,分别利用伪军工作关系,从新丰镇据点和陵口车站附近大王庙,通过运河和铁路封锁线继续南下。沿途均由地方武装分段设立岗哨,地、县、区干部分工负责逐段迎送,指挥民兵警戒、侦察和联络工作,以确保安全过境。山南县委、县政府组织的以妇女为主的运输队帮助运送军需物资,还组织民兵在丹阳城西警戒,并用竹筏在辛丰镇附近运河上架设浮桥供大军过河。辛丰镇和铁路边都有敌据点,由于铁道工委事先打好招呼、做好工作,该处伪军头目设法把日军“邀请”到据点里吃喝玩乐,把大部分伪军拉出去打野外,撤走了守桥、守铁路的哨兵,待大军已到辛丰,骤然而知的日军也只能惊恐地龟缩在碉堡内不敢妄动,眼睁睁看着几个守桥的伪军打开辛丰大桥两端的栅栏,并提灯照明,让新四军大摇大摆地通过运河、铁路经茅山地区南下苏浙皖边区。
1945年1月6日,粟裕率部到达长兴与第十六旅会合。2月5日,新四军苏浙军区奉命在长兴槐花坎温塘村成立,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未到职),刘先胜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后任主任),统一指挥苏南、浙东的新四军。初辖3个纵队、9个支队、两个军分区。原第十六旅为第一纵队,王必成为司令员。江渭清为政治委员,辖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原浙东游击纵队为第二纵队,何克希为司令员,谭启龙为政委员辖第四、第五、第六支队;苏中首批南下部队为第三纵队,陶勇为司令员,阮英平为政治委员,辖第七、第八、第九支队。另以茅山地区组成第一军分区。太滆地区组成第二军分区。
三、接应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批南下部队过境
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后,新四军苏浙皖边部队全力投入天目山地区自卫反击战役。1945年3月下旬,第二次天目山自卫反击战胜利结束,新四军完全占领东西天目山,并解放了临安城。为了巩固刚刚开辟的苏浙皖边区,1945年3月11日,中共中央电令叶飞率部渡江南下苏浙军区。4月7日,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叶飞和第一旅(教导旅)旅长廖政国、政委韦一平,率第一旅第一、第二团(兴化独立团)、第三团(高邮独立团)6000余人和淮南、苏中250名地方党政干部,兵分两路渡江南下。一路由叶飞和廖政国、韦一平率第一、第三团及全体地方干部自江都八江口过夹江在北老洲登岸,沿东江岸经南老洲四方桥、高桥至荷花池、大沙渡江,抵达大港王家山嘴到达江南,然后经新丰镇越过运河、铁路至丹阳西部地区;另一路由团长吴肃、政委曾如清率第二团从泰兴七圩港、天星港渡江至荫沙口,夜经吕城以东路家塘附近越过铁路、运河封锁线。在张堰积善乡宿营。翌日午后,两路南下部队经太平山穿过溧武公路封锁线,南下浙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