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一知己,是最幸福的事情,因为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我们引向阳光地带;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我们驱赶心灵的阴霾。
在人世间,拥有朋友最快乐
人生在世,不可能过着离群索居又没有朋友的日子。
——星云大师
有人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比没有钱更难过的事情就是没有朋友。朋友,确实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孤独的,是苍白的,是残缺的。真正的朋友就像是一种稀缺资源,能够拥有就是一种幸运,一种快乐。
古往今来,描述友情的诗句数不胜数,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时,还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故事,例如,伯牙摔琴。
伯牙是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期十分著名的琴师,琴艺高超,被人们尊称为“琴仙”。一天,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幻想着自己正在登高山。琴声被钟子期听到后,钟子期赞叹道:“先生的琴弹得真好啊!只听琴声,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座巍峨的大山!”接着伯牙又想着一望无垠的大海,钟子期又说:“妙啊,这琴声实在是太妙了,让我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海边!”
不管伯牙在弹琴时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二人结伴去泰山游玩,途中突然下起了暴雨,他们只好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行程被大雨延误,伯牙心里感到很悲伤,于是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奏起来。开始弹绵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琴声有所转变,钟子期都能体会到伯牙内心的感受,也不禁跟着伤感起来。一曲终罢,伯牙放下琴感叹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无论我心中想什么,你都能通过琴声体会出来。”
离别后,他们约定来年的中秋在江边相见。第二年中秋,伯牙早早来到江边,却迟迟不见钟子期的身影。伯牙四处打听后才知道,钟子期已经因为染病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交代要把自己的坟建在江边,这样就能听到伯牙的琴声了。
伯牙听后悲痛万分,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前,弹奏了一首《高山流水》后,就在钟子期的坟前将琴击碎,说道:“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音已经不在了,我还弹琴给谁听呢?”
我们是否也拥有伯牙和钟子期之间一样真挚的友情呢?如果拥有,此乃人生一大幸事。星云大师认为,朋友可以分为四种,即有友如华,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在这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认识不同的朋友,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首先都应该感谢上天赐了一个朋友给自己。然后,再针对不同的朋友,选择不同的对待方式。
如华的朋友,在我们显贵时,把我们视为贵人,视为他的骄傲,逢人便讲;当我们平凡时,就避之不及,装作不识。佛陀告诉我们,对待这类朋友,不必讨厌他,但也不宜深交。
如秤的朋友,在我们名利双收时,极度吹捧,谄媚奉承;当我们失意落魄时,他们便将我们视为牛粪,随意践踏,落井下石。对于这样的朋友,不可招惹,也不可交往。
如山的朋友,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帮助,使我们获益匪浅。对待这样的朋友,要视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如地的朋友,时刻给我们最贴心的关爱,丰富我们生命的内涵。对于这样的朋友,要以诚相待,好好珍惜。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如山如地,是友情的至高境界,所以更要加倍珍惜。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友情犹如不灭的灯火呢?
在寺院中,一个小和尚坐在台阶上发呆,师父走到他的身边问:“还有未了的尘缘吗?”小和尚回答:“我想念我在尘世的朋友。师父,是不是出家人不能有友情呢?”师父听后,笑着对小和尚说:“出家人看淡一切,不是没有友情,而是用淡然的态度去对待友情。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越是真挚的友情,越是像水那样永远清澈透明,即便是相隔天涯海角,永生不见,也不会因为时间和距离而淡忘。”
“可是,我出家不能经常陪在朋友身边,我很怕他们会因此忘记我。”小和尚伤感地回答,似乎朋友已经忘记了自己。“朋友之间,不是朝夕相处,你打架我帮架,你受了委屈我替你出气,友情就能永久,而是要遵从四摄法相处。”师父缓缓说道。
“四摄法是什么法呢?”小和尚不解地问。“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布施是指相互帮助,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爱语是在对方难过失落的时候,说一些鼓励、赞叹的话语;同事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利行则是指对待朋友要真诚,不要存有私心,相互忍让,相互信任。”师父回答。
真正的友情就是深埋在土中的宝藏,只要我们不忘记,并用心呵护,就会一直拥有。选择了对的朋友,可以快乐一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友情,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珍贵的友谊。
以仁爱之心来化解仇恨
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青年是不能担当任务、创造事业的。
——星云大师
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出现摩擦,产生误会,以致内心生出怨恨。有的是因为吃了亏,有的是因为话不投机。仇恨,是侵蚀友情的罪魁祸首,很多曾经的挚友,因为仇恨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
星云大师说:“仇恨、怨心都是不祥之事,化解乃为上策。”仇恨要怎么化解呢?有人认为以牙还牙是最公平的做法,即用仇恨应对仇恨;有人则认为,以德报怨,用慈悲之心化解仇恨。不同的认知,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究竟哪一种才是最好的办法呢?
很久以前,一个十分有钱的人家的太太没有生育能力,但是夫家不能后继无人,为了彰显自己的贤惠,她亲自张罗,为丈夫选了一名侍妾。这名侍妾年轻美貌,丈夫甚是喜欢,这让太太心里很不舒服。没过多久,侍妾就怀孕了,太太想:若是让这个孩子顺利产下,自己今后在夫家更没有地位了。于是她在侍妾的饭菜中放了堕胎药,侍妾吃过就流产了。
侍妾第二次怀孕后,她又采用同样的方式,使侍妾的孩子没有保住。侍妾渐渐明白了自己两次流产的原因,于是第三次怀孕后,没有与人说起。但最后还是被太太察觉了,太太再一次不动声色地在饭菜中下了堕胎药。这一次因为怀胎时日已多,侍妾因为流产死掉了。太太假装在侍妾面前悲痛欲绝,不知情的人看了,还以为是太太的亲姊妹死掉一样。而侍妾的亡魂却因为死不瞑目而心怀怨恨,她暗暗发誓,永远都不会饶了太太,以及她所生下的孩子。
几度轮回,太太投做鱼,侍妾就投做水鸟;太太投做麋鹿,侍妾又投做豹子。后来,太太投做一个官宦家庭的大小姐,嫁到了皇宫成为皇帝宠爱的妃子,不久就诞下龙子。这时,侍妾投胎成为食人的妖怪,变身成为宫廷的法师,借着作法的名义追杀太太和她的龙子。太太十分害怕,抱着龙子逃出了皇宫,侍妾紧追其后。
路过一处寺庙时,太太看到庙中一位高僧正在宣扬佛法,于是立刻跑进去,希望能够得到佛祖的庇护。侍妾追到寺庙外,因为自身是妖怪,所以不得入内,只好在庙外咆哮,发誓要吃掉她们母子,连骨头也不剩。
高僧遂问太太她们之间的恩怨,太太从第一世开始,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高僧。高僧听后,叹了口气,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仇恨必须化解了,才能消失。”说完,他施法让侍妾也来到了佛堂前,然后对她们说:“恨只能让仇恨越来越深,唯一能够化解仇恨的只有友情。”高僧的一番劝解,让她们找到了这么多世都不曾快乐的原因,于是,她们终于原谅了对方。
如果用仇恨应对仇恨,就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人虽然没有轮回,不会带着仇恨投胎转世,但是仇恨会影响下一代。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厮杀,父债子还,为父报仇的悲剧,不都是仇恨的延伸吗?佛说:“应以慈惠战胜嫉忿,以善胜恶,以布施胜自私,以真实胜虚诳。”化解仇恨,让仇恨停止的方式只有仁爱。
一个小和尚在挑水回来的途中,不小心踩到一条蛇,蛇立刻反击,咬伤了小和尚。小和尚回到寺院处理好伤口后,就拿起挑水的扁担,准备打死那条咬伤他的蛇。
这一幕被正在参禅的智慧法师看见了。他叫住了怒气冲天的小和尚,问道:“你准备去做什么?”
“师父,弟子被一条蛇咬了,我要去报仇。”小和尚回答。
“哦,你是在哪里被咬的?”智慧法师问道。
“就在寺院后山坡的草地上。”小和尚说。
“你的伤口现在还疼吗?”智慧法师接着问。
“现在已经不疼了。”小和尚如实回答。
“既然已经不疼了,你为什么还要去打它呢?”智慧法师问小和尚。
“因为它咬伤了我,我恨它。”
“它咬伤了你,你就恨它。而你踩到了它,它咬了你,也是恨你的表现。你是人,它是动物,它不懂得放下仇恨,你也不懂吗?”智慧法师说。
“就算我放下对它的恨,也非要打死它不可,这样才能避免别人被咬伤。”小和尚振振有辞地说。
“你的仇恨还是没有化解。世人对待仇恨通常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记在心里,等于在自己心里种了一颗仇恨的种子,随着种子生根发芽,自己终日生活在恨意带来的痛苦中;第二种是选择忘记,这等于在自己心中种下鲜花的种子,花开后,自己能够享受到快乐;第三种是选择和仇人和解,主动原谅对方,相当于摘下内心的花朵,戴在对方的头上。当你能够达到第三种境界时,你就和圣人相差不远了。”
小和尚听后,陷入了沉思中。一个月过后,寺院后山坡的草地上出现一条蜿蜒的小路,高于地面很多,再也没有人被草地中的蛇咬伤。
许多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放不下内心的仇恨,这似乎是在惩罚伤害自己的人,而事实上却是在惩罚自己,因为恨一个人,最痛苦的终究是自己。如果做不到圣人的程度,就把一切交给时间,时间是证明和冲淡一切的良药,让时间来抚平仇恨,不要因为仇恨而忘记了生活中原本的美丽。
朋友之间不能缺少信任
朋友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你,并不代表你就拥有了对其大肆宣扬的权利。你所承担的是一分信任,只有保守了这些秘密,你才对得起这份信任。
——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说:“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就是信任。”小时候的快乐很多来自于我们单纯的心灵,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够与我们一同玩耍,便能够成为我们的朋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接触的事情复杂了,于是很容易把原本单纯的事情变得复杂化,交朋友也不似从前那样简单。
试想:如果我们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朋友,如果我们面对任何人都要戴上厚重的面具,这样的人生怎么会有乐趣可言呢?可以说,相互信任是成为朋友的基石。
在一个古老的国度中,一个叫作郅的年轻人因为失手打伤了皇亲贵族,被国王处以死刑。在狱中,郅想到自己年迈多病的老母亲,不禁痛哭失声,母亲将他抚养长大,他还未曾尽过一点孝心,如果能够在行刑前再看望母亲一眼,也算是今生无憾了。
于是,郅恳求国王能够允许他与远在百里之外的母亲见最后一面,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歉意。国王被他的孝心感动,准许了他的请求。但国王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郅找一个人来替他坐牢,这样就可以避免他逃跑。看似简单的要求,但却那么难以做到。因为这是性命攸关的事情,也许替他坐牢的人还会因此而成为替死鬼。
正当郅为此而烦恼时,郅最好的朋友蒙来狱中看望他,得知这一切后,蒙当即表示愿意替郅坐牢,让郅能够回到家中看望母亲。蒙的举动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骚动,人们纷纷表示蒙一定是疯了,否则怎么会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几乎每个人都在等着看蒙被骗上断头台的结局。
日子一天天过去,行刑的日子越来越近,却一直不见郅回来,老百姓们开始为蒙祈祷,祈祷这个可怜的人在来世做人时,不要再如此轻信于他人。行刑的日子到了,郅仍旧没有回来,蒙被推上了断头台。此刻,有人骂他是“傻瓜”,有人对他投以同情的目光。但是在蒙的脸上找不到一丝慌乱,也找不到一丝悔恨,那神情就像他要奔赴的不是黄泉,而是家乡。行刑的人员等到最后一刻,也不见郅归来,只好将绳索套在了蒙的脖子上。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忽然传来了马蹄声,还有郅的声音:“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人们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郅浑身裹着泥巴,骑在一匹瘦弱的白马上,一路挥舞着手中的鞭子,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到了断头台前,郅一个箭步冲上去,与蒙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最后,郅被处死,在场的人无不流下泪水,不是为郅的死,而是为郅和蒙那感人肺腑的友情。
为了朋友,可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深入骨髓的信任,正是有了这份信任,友情才坚不可摧。不要让朋友间的信任因为时间、距离而改变。假如把友情比作一棵树,那么这棵树上,最美丽的果实就叫作信任。
有句诗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可以信任的朋友,哪怕只有一个,我们在成功路上都不再是单枪匹马。
话不在多,而在于是否贴心与恰当
话要谨慎说,才不会让人觉得轻薄,甚至招怨。
——星云大师
人与人之间相处离不开交流,要交流就要使用语言。说话人人都会,可是要想把话说好,就不容易了。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也能败事。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往往仅凭着一张嘴,就能够解决很多疑难问题,不但能够为自己建立广阔的人际关系,还能为他人提供帮助。
苏秦是著名的谋略大师鬼谷子门下的学生,学成后,苏秦将即位不久的秦惠王作为自己的游说对象,力劝秦惠王统一天下。然而秦惠王对他的建议并不赞同,认为秦国统一天下为时尚早,所以回绝了他。苏秦为此大受打击,回到家中后,便废寝忘食地学习,并结合当时的时局制订了一系列的作战方针。
再次做好准备后,苏秦来到了弱小的燕国,将如何使燕国强大的计策告知了燕文侯,并强调唯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联手,才能对付强大的秦国。燕文侯听后,对苏秦的建议大加赞赏,出重金资助他到赵国,游说赵王。赵王听过苏秦的一番言论后,顿时茅塞顿开,立刻将苏秦封为武安君,赐予他数不清的财富,要他带着到其他国家游说。
此后,苏秦开始周游各国,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使得六国诸侯对他言听计从,很快取得六国相印,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因为苏秦,秦国一直对六国有所忌惮,不敢进犯一步。
可见,会说话是一种社会生存技能,能够使人处处顺利,有时还能够逢凶化吉。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左右逢源,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这样的人不管到了哪里都会受到欢迎。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备能说会道的本领,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而言,常常是多说多错,不但帮不了别人,还会害了自己,说了不如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