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98600000037

第37章 被聘为国文学系副教授

昆明的秋,非常的美。西北角城外的一片荒地,多年来,每到了秋天,满地覆盖了厚厚的落叶,凉风拂面,踩着积叶,听着软软的声音,不由得想起泰戈尔笔下的秋:

远远去了的夏之音乐,翱翔于秋间,寻求它的旧垒,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从1938年7月到1939年4月,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这片荒地上就建成了当时一所中国规模最大最著名的高等学府——西南联合大学的新校舍。在124亩土地上,建成了36栋学生宿舍,20栋教室、办公室、实验室,还有两栋食堂,一栋图书馆,除去后面三栋是砖木结构,其余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

西南联大新校舍北区一间不大的土墙茅草教室,是文学系的讲堂。沈从文常身穿一件旧长衫,脚穿一双旧布鞋,走上讲台,对学生笑笑,便开始讲课。就在这一片“黄土筑墙茅盖屋”的办公室和教室中,却聚集了中国当时顶级的学者教授。为了中国的明天,在外敌入侵时,他们用自己的所长,恪守职责,教书育人来为自己的祖国尽力。

沈从文到长沙拜访了徐特立以后,回到湘西在沅陵的大哥家住了几个月,1938年4月,离开沅陵向西经贵州玉屏、贵阳,用了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昆明,马上与朱自清、汪和宗等一道,投入紧张的教科书编写中。11月,张兆和与四妹张充和九妹及两个儿子,取道香港,经越南河内,沿滇越铁路也到达了昆明。

沈从文一家总算是团聚了,初时住青云街6号,不久搬到北门街蔡锷旧居,与杨振声教授等组成一个临时大家庭。张充和来了之后,沈从文让她也参与教科书编写工作。

杨振声虽然仍是编写教科书的领导,此时因被任为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主任,不能常来从事编写工作。留学英国,原本就是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朱自清,这时又担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还当选为中华全国抗敌会理事。要事太多,朱自清一周也只能来一两次。

如此一来,教材的编写工作就落在了时任教材总编辑的沈从文身上,直到1939年3月时,从1933年就开始的教科书编写工作才全部结束。沈从文将编写好的书稿上交教育部,大大地松了口气。杨振声、朱自清,还有沈从文,在当时的中国,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一流的作家,他们在教书之余,为什么不从事写作,反而去编中小学教科书呢?“当政者以白话文为洪水猛兽,实愚不可及”的同时,还明确表示,假如国内有几个人,能在“‘为大众’的原则下,肯冒点险,能甘于寂寞,认真来试写些作品,我愿意跟着这些人干。”沈从文很坦率地说出自己编教材的原因。如今教材编写完了,自己该去做些什么呢?早些时沈从文写信给大哥沈云麓如此说:

此间离昆明四十里滇池边上有一呈贡县,地方风景不俗,兆和因喜乡下清静,已于日前带孩子小虎下乡。小龙、九妹、三嫂则仍住北门街,与杨家同在一处。将来或有机会一同下乡……工作年底即告结束,将来必不继续。预计可作数种生活法,或编报,或教书,或上前方到任何一军去看看,或回乡住下来,写点文章。

三个月后,朱自清来访,与沈从文商谈聘请他到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教一事,沈从文答应担任师范学院讲师一职。1939年6月27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第111次会议通过议决:

聘沈从文先生为本校师范学院国文学系副教授,月薪贰佰捌拾元,自下学年起聘。

由于沦陷区的机关、工厂、学校、民众大量撤到昆明,昆明成了抗战初期的大后方,后来又成为中国和盟军的战略基地,自然也成了日军大本营的战略目标。日军大本营特成立了“封锁委员会”,对昆明实施大轰炸。

1939年的一天,碰巧这天沈从文要讲中国小说史。空袭之后,他照旧神色泰然去讲课,介绍了巴金和张恨水的几部小说后,沈从文说:“读他们的小说,就像看《清明上河图》,可以增加许多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

此时的西南联大有两千多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英才。沈从文离家虽有十多年,却仍然讲一口湘西话,有个听不太懂的学生,便看当时报刊上的沈从文照片。一个身穿西服,英俊潇洒的沈从文,与讲台上的土样子相比,完全判若两人。沈从文一边讲解一边走近那学生,俯身去在他耳边轻快地说:“现在的我,才是真的。”完了又继续讲课。

他从巴金、张恨水讲到了当时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周炳琳。

“周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健将,学界出洋的‘五大臣’之一。”沈从文脸上露出极为敬佩的神情,而且还学着周炳琳两手叉腰仗义执言、舌战群儒的样子。

在五四运动中,周炳琳任全国学生联合会秘书,编辑《全国学生联合会日刊》,当年夏天,曾与许德珩作为北大学生代表,到上海谒见孙中山。

沈从文继续讲周炳琳,除了敬佩,也有兴奋。他的眼睛充满热情,闪闪发亮地投向学生。突然,沈从文发现后面有三位同学没有座位,正站着听课记笔记。沈从文心头一热,四处看了看。讲台上除了一张讲桌本来还有几把扶手椅,可现在这些扶手椅都被先到的同学占了。沈从文很快地想了想,一用力把自己面前的讲桌扛上肩,一直走到最后,放倒在这三位女同学面前。

“坐下听课,这样会好些。”沈从文轻轻说完这句话,一边继续讲周炳琳,一边走上讲台。课讲完了,沈从文在学生们的注目礼中走下讲台,他刚走出教室,就听到后面有急骤的脚步声,回过头来,见一个穿着补丁长衫的学生正向他走来。“我写了篇文章,想请先生看看。”

沈从文接过这学生手上的稿子,退到墙边,认真地看起来。当他看完这十余页手稿时,教室里的学生已经都走了,沈从文有些惊喜地说:“我们进去聊聊。”师生重新回到教室,沈从文从这篇名为《灯下》的短篇小说中,从那稚嫩的文笔中,欣喜地发现了作者的写作天赋,却并不忙着表扬,只是温和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汪曾祺。”“平时都喜欢看些什么书?”“历史、哲学方面的,文学的,最喜欢是契诃夫的小说集,还有先生您的。”沈从文不忙说什么,只静静地望着这位当时显得很潦倒,后来被称誉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

“我不是拍先生马屁,我最不喜欢那样。”“你喜欢听我的课吗?”“喜欢。因为听你的课,常会听到一两句终生受益的话。”“譬如?”“要贴到人物来写。”“这是我的一个写作经验,常说。你是怎么理解的?”“这看是一句普通平白的话,却包含很多意思:比如人物永远是主要的,环境、抒情、议论都不能与之游离;作者的‘心’要紧贴人物;叙述语言要和人物协调,等等。这些,我认为都是‘小说学’的精髓。”

沈从文听着,满心的欢喜,就像一个老农,看见了自己硕果累累的田园。他忍住欢喜,温和地再问:“你读我的作品,有些什么感受?”

“我读先生的《萧萧》,就发现先生在写那个乡下童养媳时,从来不用城里人的语言,没有用‘天真’‘浑浑噩噩’这样的词语来描述萧萧,而只是说,‘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我认为,能这样处理语言,是做一个‘好’作家的关键。我记得你的文章里还有这么一句:‘薄暮的空气极其温柔,微风摇荡大气中,有稻草香味,有烂熟了的山果气味,有甲虫类气味,有泥土气味。’看到这样的话,我很感动,我在家乡曾经看到感受到的,被先生你写出来了。”

“你是哪里人?”“江苏高邮。”“都是南方,有相同的味。”

汪曾祺连声说对,充满钦佩地望着沈从文。他从沈从文的讲课中懂得了小说要以“人物”为中心,这种理解成了他小说学的核心内涵,并难能可贵地坚持着与后来兴起渐渐占据小说创作主导地位的一套“假大空”小说学抗衡,以至他的小说从来没有刻意地拔高的人物,对自己同情的人物,只会在文章中流露感情,却怎么也不会人为地去改变他们应得的命运。这样之后,汪曾祺笔下的人物真实地活着,一直活了下来。而采用“假大空”小说学写作的千万作家,写了一辈子,笔下没有一个真实而“活”着的人。

记得我写过一篇《灯下》的作品,描述小铺子点灯之后各种人的活动,没有主要情节,也没有重要人物,属于写情境的。他(沈从文)就找来类似的作品,包括他的《泥涂》给我看。这给我的印象很深,我后来的小说《异秉》便是以此为雏形的。

汪曾祺后来在回忆自己与沈从文交往时还说:

当时他住在昆明郊区乡下,每个星期在上课的日子就进城住两天,学校安排有房子,我经常去那里。每次去都是还上一次借的书,再借几本,随便聊聊。他的书学生都来借,其他系的同学也来借。他的许多书都是为了借给学生看才买的,上面都是签他的笔名‘上官碧’。人家借书他也从不立账,好多人借走也不还,但这毫不影响他对学生的慷慨和热情。

因为汪曾祺送来一篇习作,沈从文下课后在教室里与他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两人分手时,都有说不尽的快乐,这种初交的快乐,奠定了这一对师生感人至深的友谊。成名后的汪曾祺,不但以是沈从文的学生自豪,更以沈从文得意高足为荣,而那时的沈从文,正被正统的文化人斥之为“反动文人”。

“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汪曾祺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曾不无自豪地说。

而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却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

从一九三九到一九四六年,汪曾祺在昆明共住了七年,大半时间都是在西南联大的校园中度过,结果,却因为找不出一条没有破洞的裤子,不好意思去飞虎队报到当翻译,违反了当时大学毕业生必须为军队服务的规定,连毕业证书都没拿到。严格来说,他只是西南联大的肄业生。正是这位肄业生,他的短篇散文《端午的鸭蛋》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

汪曾祺在去世前,梦见了他的老师沈从文。

沈先生还是那样,瘦瘦的,穿一件灰色的长衫,走路很快,匆匆忙忙的,挟着一摞书,神情温和而执著。

汪曾祺坚持着记下了这个梦,然后才安心离去。这个梦虽然不到两百字,当在作者的名字上加了个黑框,以《梦见沈从文先生》的篇名刊登出来后,任何读者看了心里都会为之震动。汪曾祺专门记叙沈从文的文章,似乎就只有去世前的这一篇,而那浓浓的思念,却化成零星的文字,散落在他给友人的书信中: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身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1941年2月3日,沈从文给施蛰存写信,谈及昆明的一些人事:

新作家联大方面出了不少,很有几个好的。有个汪曾祺,将来必有大成就。

而这时的汪曾祺,还只是试笔阶段,最多不过在西南联大的一群学生作家中崭露头角而已。

1946年,汪曾祺跑到上海,却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弄得情绪很坏,甚至想到要自杀。沈从文从朋友口中知道这事后,立刻从北平写信给他,大骂一顿后说:你这样哭哭啼啼的,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

给汪曾祺写了这封信后,沈从文还不放心,又让张兆和从苏州写了一封长信,安慰汪曾祺;不久再亲自写信给李霖灿、李晨岚,请求这俩朋友帮忙给汪曾祺找份工作。

作为一个老师,为一个学生能如此,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称得上伟大了。或许,人的伟大可以有许多方面,诸如权力争夺的成功,财富积攒得巨大,科学成就的骄人,诸如此类等等,而最让人怦然动心,不能忘怀的,还是能把一个爱字做成伟大。

同类推荐
  • 宛转蛾眉:杨玉环

    宛转蛾眉:杨玉环

    杨贵妃,天生尤物,也是盛唐衰败的见证人。她丰腴诱人,堪比云雨,仿佛枝头摇摇欲坠的葡萄,既甜美又香醇;她醉酒迷花,娇羞动人,集玄宗万千宠爱于一身。这,就是有着羞花之容的千古美女杨玉环。本为王子之妃,之后,一朝选在君王侧,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绵绵遗恨情未了,萧墙之祸已蔓延。《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宛转娥眉杨玉环》从杨贵妃的出生谈起,对她的一生做了详尽的描述。全文语言生动活泼,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形象丰满体态丰盈的杨贵妃。
  • 居里夫人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居里夫人自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玛丽·居里原籍波兰,后加入法国国籍,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研究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她也因此被称作“镭的母亲”。
  • 纵横世界政坛的领袖人物

    纵横世界政坛的领袖人物

    照亮人间的提灯女神,俄罗斯的“守护神”,从死囚到总统,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斗士,女人统治世界,人民的王妃……这些在世界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你了解多少?
  • 爱的路上,遇见林徽因:林徽因的感性与理性

    爱的路上,遇见林徽因:林徽因的感性与理性

    本书用最唯美、最诗意的文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林徽因,还原她一生的起起落落与悲欢离合,讲述她几段情缘的始终,以及在感情路上,她如何巧妙维护、理性取舍。愿她的智慧能开启我们的心灵,教会我们在孤独中坚强,在爱的路上不离不弃。
  • 摩根写给儿子的32封信

    摩根写给儿子的32封信

    本书是世界财富巨擘摩根家族的奠定者——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给儿子小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信集。它本来是不愿公开的私人信札,是以遗嘱形式密藏的贵重珍品,并且“透露了太多的摩根家族创造财富的秘密和商业的智慧,是培养伟大企业家无可比拟的教材……”。
热门推荐
  • 天之孤城

    天之孤城

    人类充当造物主的后果是几乎被自己制造的更先进生物所灭绝!人兽力大无穷,硬如钢铁,但却更加残忍暴力!人类抵抗军希望制造更为强大的智能机器人与人兽对抗,他们能否力挽狂澜呢?
  • 穿越:王爷的绝爱宠妃

    穿越:王爷的绝爱宠妃

    我因情自杀穿越南玉国,成了相俯千金,奇怪的事接连发生。两个王子,两个江湖大侠,都是极品男人,他们被我打动,我的心却被一个极品大王子俘获。面对宫廷纠纷,皇室争夺,我放弃了那段心旌震动的情感,在无奈中逃避。为了挽救皇室危机,我成了六岁娃娃的妃子,六岁的娃娃皇帝却是我的亲生弟弟。
  • 爱你以神之名

    爱你以神之名

    我,王肥猫,学习倒数第一,性格调皮捣蛋又怎样?不过是去菜市场买个蔬菜,没想到就“捡”到了一个帅哥!哎?等等,为什么我“捡”到的这个家伙不断地讨好我?当黑色信封向漆黑夜幕寄出时,被隐藏的愿望是否已倾诉?我就是彼岸幻香啦,因为这个笔名在这个网站好像注册了(号丢了)所以只能换成这个
  • 还金述

    还金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枭宠:弃妃惊天下

    枭宠:弃妃惊天下

    姚桐一睁眼成了史上最惨的新嫁娘。大婚之日,亲父以她做饵,伏杀新郎。爹不疼,夫不爱。姚桐表示,爹不疼没关系,有了后娘的爹她不稀罕。夫不爱也没关系,娇柔相缠时,她眸光流转,红唇嫣然:“人是我的,谁在乎心里想得是谁?”八十万大军围城,她挺着六个月的身孕登上城楼,眼前是黑压压潮水似的敌军铁骑,身后是一座弹尽粮绝的孤城。手抚肚腹,她等着她的夫君,率军来救。终没能等到。城破之日,他守在心上人床头,她腹中骨肉化作一滩血水。原来日日相伴终不抵心头朱砂痣一个回眸。沙场再相见,她身披战甲,手持青锋,冷冷而笑。他跌落战马,迎着刀林箭雨,一步步走向她,“你恨我,不来亲眼看看我的下场,怎能甘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彼岸天都

    彼岸天都

    四天令传说为诸神遗落人间的神器,有开天辟地的力量。图谋远大的吴越王从怪人曰曜处得知这个传说,亲往苗疆。吴越王抓走苗疆首领的女儿吉娜,以换取上古神器四天令,却引来更多人的争夺。嵩山之巅,卓王孙与武林盟主杨逸之一战,天下震动。日曜借预言之力,推断出相思是一位异族女神转世,她用相思的心血将四天令熔铸成湿婆之箭。吴越王得到日曜的帮助,一心搜集上古神器四天令,以获取一统天下的力量。被奉为武林砥柱的武当三老莫名陨命,陈尸少林寺门口。杨逸之为避免天下浩劫,独闯华音,与卓王孙约定三月之内查明真相。杨逸之追踪线索却被吴越王偷袭成重伤,失去仗以纵横天下的风月之力。与公主交换了身份的相思从井底现身。
  • 青磷屑

    青磷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赤狐传

    赤狐传

    我双手捂胸,一脸羞愤的望着他:“你...你要干嘛??”他解腰带的手顿了顿,走过来,一只手撑在我的脑袋旁,在我耳旁轻轻的说道:“你说我会对一个小娃娃干嘛?还是说你想要我干嘛?”说罢便用指腹在我脸上蹭了蹭:“啧啧,脸都红了,真是个蠢狐狸啊!”说完便脱下剩下的衣服仅着一条里裤向屏风后面走去道:“我去洗澡,你在床上给我乖乖坐着。”
  • 九天寻梦

    九天寻梦

    这是一块风云的大陆。妖灵与魔法共舞,仗剑与天涯共存。斗气破灭苍穹,修者与天比高,多少人杰血洒星空。遥望整个大陆,多少狂少年仰头长吼,直到告别尘寰才知南柯一梦,化为黄土一杯。我静静的仰望着这片天空。回忆儿时:我有一个无忧无虑的梦;回忆少年:我有一个成为修者的梦。回忆青年,我有一个梦,剑尖流淌过的热血,双眼俯视天下,长枪在手,纵然梦在九天,我定划破九天——寻梦。
  • 网游之女神之光

    网游之女神之光

    古武家族中的大小姐因为不想继承父业而被父亲用出生入死过的兄弟姐妹威胁后离家出走,三年之间,自己的弟弟无法联系,兄弟姐妹无法联系,放弃跟自己势力的联系,与外世隔绝,自己本人也被多次因貌美而调戏。在其它大型网游中是神一般的存在,无法躲避兄弟姐妹后,毅然进入新的大型网游【灵域】中,可是却不知地球只有【灵域】这个大型网游能够玩了,更是被国家支持着。突然发现前世与今生的关联,找回记忆后,与弟弟相见。璃仙儿:“我的姐妹兄弟们,我放弃了你们就是放弃了,不用解释。但是,只要你们认我这个大姐,我永远是你们的大姐,亲人。”璃天:“大姐,我永远等你回来。我不管爸爸是怎么想的,我永远是你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