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1100000012

第12章 秋战国:儒家及道、墨、法诸家的孝道思想(5)

横行的混乱局面。他们要解决的是社会秩序,特别是上层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的整饬和重建问题。所以他们所提出的伦理道德规范仍然主要是面向统治者的。对于无冻馁之患、饥寒之忧的“士君子”来说,对父母物质上的赡养是不成问题,也无需多言的。到了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主要是如何维护和巩固的问题。孟子以先进思想家的睿智眼光,意识到一家一户的个体家庭的稳固是治国平天下的保证。由此,对普通家庭伦常关系的调节也就成为孟子关注的重点。孟子站在为衣食奔波的众庶百姓的角度,把“养亲”作为“孝”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和要求,是不足为奇的。王符《潜夫论》说:“孝悌者,以致养为本。”

《盐铁论》中列<孝养篇》,也专门针对普通庶民而提出诚心诚意地“养”父母才是最重要的:

父子,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

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啜椒饮水,足以致其敬。

事亲孝者,非谓鲜肴也。

曾参、闵子无卿相之养,而有孝子之名;周襄王富有天下,而有不能事父母之累。故礼菲而养丰,非孝也。

然而,这种转变的意义却非同小可。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孔子“孝为仁之本”和孟子性善论对孝的普遍合理性论证的必然结果。

从此,孝越出血亲家庭的范围,成为对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的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同时,经过孔子和孟子的理论论证,“孝”已完全摆脱其祭祖的传统内涵和宗教意义,而代之以明确的现实意义。

从实践上来说,“孝”从此走向下层世俗社会,在有效地调节传统家庭伦常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的同时,也为统治者实施“以孝治天下”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在孟子看来,养亲、顺亲、敬亲,享受人世间的天伦之乐,这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孟子所谓的“三乐”中,第一乐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在另一处,他以舜为例表示,色、富、贵,皆是人之所欲,却都“不足以解忧”,“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极天下之至乐,不足以动其事亲之心,为孝成为人生快乐的源泉。这样看来,孟子也可称得上是“并竭股肱之力,咸尽爱敬之心,自足膝下之欢,忘怀轩冕之贵”的孝子楷模了。

3.亲亲一仁民一爱物

“亲亲”仅仅是“推”的基础和开始,是这个系统的第一层次和第一序列。依据“推己及人”的规则,孟子以“亲亲”为起点,把“孝”

向两个方向推衍、扩展。一是由爱自己的父母而爱他人的父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敬老慈幼也就成为普遍的为人之道。一是由“敬兄”而“长长”。孟子以“仁义”释孔子的“孝悌”:“亲亲,仁也,敬兄,义也。”人只有“居仁由义”,才是正路安宅,才是对人伦、人道的持守。合而言之,也就是把仁爱之心推及于万民,即“仁民”。这是“推”的第二个层次。孟子认为,还可以把对人的爱继续扩展,让万物都沐浴爱的恩泽,达到“推”的第三个层次和仁的最高境界,即“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北宋张载承接孟子,在其<西铭》中对“爱物”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从而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著名观点。

亲亲一仁民一爱物,这是一个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推延、扩充过程,是理论的系统化、条理化和深化过程。亲亲、仁民、爱物,三者相通的基础是人类的仁爱之心。这种爱与泛爱、兼爱的本质不同在于,它是有等差的,是以爱亲为本位和基础的。换句话说,只有亲亲,才能仁民,只有仁民,才能爱物:“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二程说:“能亲亲,岂不仁民?能仁民,岂不爱物?若以爱物之心推而亲亲,却是墨子也。”儒家的爱有差等的原则在孟子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亲、仁、爱是一个概念逐渐宽泛、扩展的过程,通过这种由“亲”到“物”的逐级扩张,孟子赋予“孝”以更广泛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孟子孝道中的其他内容

1.以孝教化百姓

孔子也提出过“教民”的思想,认为在使百姓“庶”之后,要“富之”、“教之”,但对于教的内容则几乎没有论及。孟子不仅认识到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而且明确地把“孝”作为教化的重要内容。

孟子认为,人性中虽然有善端,但必须经过修养、扩充才能成为善性,主观的努力在这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荀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荀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个扩充过程,对士君子而言是道德的自我修养,对广大的下层百姓来讲,就是一个道德教化过程。

《孟子》一书中多次提到把“孝”作为教化百姓的内容,如《藤文公上》讲:“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梁惠王上》也载,孟子在劝梁惠王实行有效的经济政策使“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的同时,强调必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所以他对孝道的教化作用非常重视。他认为,通过教化,使孝深人民心,落实在民行上,“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才能真正实现孝的政治、社会功能。

孟子主张,一个人要人则孝,出则悌,“入以事其亲,出以事其长上”。“入孝出悌”是修身之要、齐家之本,身修家齐则可以治国平天下,即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对孝之教化功能的强调,是对孔子孝道观的重要补充。这种思想经过《孝经》的进一步理论化,成为儒家孝道思想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成为统治者实施“以孝治天下”的必由途径。

在孝道的传播上,孟子也有着重大的贡献,这是因为孟子塑造了两个垂范后世的孝子的典型。一个孝子是舜。《论语》只是提及舜与孝的关系,孟子却用大量笔墨把孝子舜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对舜不同寻常的孝行推崇不已。舜于是成为集仁王和孝子于一身的圣人。另一个是曾子。《论语》中虽然有曾子涉及孝道方面的谈话,如“慎终追远”、“亲丧”、“孟庄子之孝”等等,但并没有曾子为孝子的明确记载。曾子孝亲的故事始见于《孟子》,后来经过《礼记》的增饰渲染,曾子遂成为国人有口皆碑的孝子偶像。后世的“二十四孝”中,舜荣居榜首,曾子名列第三,同为宣传孝道的经典教材。这正是孟子所企望的结果。

舜是天子、圣王的化身,把儒家的孝道精神灌注在舜的形象中,这是孟子对孝道与治道关系的微妙诠释。舜以自己的诚孝感悟了顽劣的父亲,天下风俗因之而化,父子伦常也由之而定。这明显地流露出孝道即是治道以及统治者应行孝以为天下则的意识。

在另一处,孟子索性明白地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这就承继孔子,使儒家孝道进一步向政治靠拢。因而孟子把舜树为孝子,同《礼记》把文王、武王树为孝子一样,在孝道发展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2.孟子孝道中的消极因素

由于以“亲亲”为最高的、甚至唯一的价值准则,其他凡是与此准则相冲突的一切道德价值,都不得不被压制或牺牲,所以,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使儒家孝道更加完备的同时,也在一些方面走向保守和倒退。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孟子提出父子之间“不责善”,即不互相求全责备,以免相夷相离。孔子“不改父道”的思想虽然是保守的,但他毕竟提出了“几谏”的原则,孟子提出,“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为了避免因“责善”而伤害父子之间的亲情,他甚至提出了“易子而教”的设想。以“不责善”来处理父子之间的分歧,显然是对孔子“几谏”原则的回避和倒退。

在孟子那里,父子、君臣往往是相对举的,“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有趣的是,与父子“不责善”相反,孟子主张君臣关系是相互平等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对于不行仁义而又拒谏的暴君,孟子斥之为“残贼之人”、“一夫”,认为可以诛而杀之。

这是儒家对理想民主政治的向往。按照这个逻辑,倘若父有过,子理当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然而,孟子却以伤害父子感情为由,提出“父子不责善”,这是很值得玩味的。

表面看来,臣“谏”君与父子间不责善逻辑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这与孟子“亲亲为大”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完全一致的。君臣以义合,父子以恩合。君臣之间有义则留,无义则去,而父子之间的恩则是天然的。父子责善的结果必然使“父子相夷”,反目为仇,伤害血缘亲情。因而,无论是孔子的父子相隐,还是孟子的父子不责善,其用意都在于培养和维护亲亲的自然情感。

其二,在解决尊亲与尊国、私情与公理、孝道与国法之间的冲突时,孔、孟皆以“亲亲”为最高准则,而牺牲其他道德价值。孔子为坚持“父子相隐”的亲亲原则而抨击“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的合乎国法的正直行为,为维护孝道而对屡屡临阵脱逃者大加赞扬。同样,当万章问“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时,孟子也不惜牺牲社会的公理来维护家族伦理:“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之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当弟子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时,孟子认为大孝之舜会毫不犹豫地“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这是为维护孝道而排斥法律。显然,孔、孟无条件地坚持亲亲原则的至上性,虽然符合中国血缘宗法的实际,却是对公正、公理等普遍价值的破坏。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汉代以后的立法,使法律的公平精神受到损害。

其三,与孔子及墨子主张薄葬不同,孟子力主厚葬。孟子认为葬埋之礼起源于孝子仁人对父母亲人的不忍人之心: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盖归反虆桎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在孟子看来,这个“掩亲”之道也就是厚葬,愈厚愈能体现对父母的孝心。所以不仅父母在世时,“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给父母送终更应倾其所有,而且这更能显示人子的孝心:“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朱子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说是颇得要领:

事生固当爱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而必诚必信,不使少有后日之悔也。

孟子的厚葬主张后来被纳入儒家孝道,并伴随着后世统治者对孝道的异化而走向了极端。厚葬相习成风,权贵豪门极尽奢侈,庶民百姓倾家荡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负面效应。这一陋习延续至今余孽犹存。

其四,孟子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所谓“不孝有三”,朱熹《四书集注》引赵氏注日: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义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孟子所谓“世俗五不孝”中并没有“无后”这一条,至于赵氏注释的“三不孝”是否准确,也已经无从考证。从孟子只是总结性地说“不孝有三”,却不对“三不孝”的内容做具体解释这一点推测,“三不孝”的说法在孟子的时代应该是很普遍的,是世俗社会所公认的,因而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但是,在可见的典籍中,孟子是首先提出“无后”为大不孝的人。如对万章“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的诘问,孟子的回答是:“告则不得娶。……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废人伦”的直接后果就是绝嗣无后,以至于上无以事宗庙,下无以继后世。这当然是大孝之舜所不能为之事。在另一处,孟子假借孔子之口诅咒那些“帅兽而食人的统治者”:“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看来,“无后”,即今人所谓“断子绝孙”,在孟子的时代已经成为对人最刻毒的咒骂了。如韩非子就称“且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是“乱世绝嗣之道也。”以后,“不孝之大,无过于绝祀”就成为国人的普遍信念了。

立嗣是父权存在和延续的基本条件,“夫孝以似续为先,宗祧为上。”“无后为大”的孝道观是适应保护、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和宗法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在道德上的要求,它本质上是对封建的土地占有关系和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是保障人口绵延的伦理规则。因而在孟子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它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人类的生息繁衍,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儒家孝道的重要内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从此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人的婚姻和生育观念。譬如传统社会有所谓“七出”的休妻制度,“无后”即为出妻的第一条理由。尤其是它与男尊女卑的观念相互结合,父权推衍为夫权,二者相互强化,成为束缚国人特别是广大妇女心灵的枷锁。时至今日,在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及受传统影响较深的人群中,它依然发挥着消极的作用。

三、荀子:儒家孝道封建化的前奏

荀子生活在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局面即将结束,封建大一统’

的趋势逐渐形成的时代。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荀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儒家的立场上,在稽考各家长短优劣、对持续100余年的百家争鸣进行综合批判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建立起自己集大成的思想体系。荀子的思想体系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以隆礼为核心,以礼法同尊为特色。他的理论适应了全国统一的时代潮流,为新的中央集权封建等级秩序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根据。

就对儒家孝道的发展而言,《荀子》32篇,“孝”字虽然只出现47次,但荀子的贡献不亚于孟子。我们知道,孔子仁、礼并重,孟子从“仁”的方面着手,为儒家孝道寻求到一个坚实的人性论基础。

荀子则从“礼”的角度立论,纳孝入礼,使孝的封建等级特征更为突出。孟、荀一说性善,一主性恶,出发点迥异,但最终指向却是一致的,即都是要补充、完善并论证儒家孝道的合理性、普遍性、永恒性,为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和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一)纳孝入礼

同孟子一样,人性论也是荀子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不同的是,他把人性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本性。这种本性既包括“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的生理本能,也包括“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的心理本能。由此,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

为了遏制恶的人性,圣人制订礼仪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化性起伪,于是“礼”也就成为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荀子所谓的“礼”

内容极为丰富,即是指“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的等级差别,也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以及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的意义,“礼者,人道之极也。”同时礼又是律例的纲纪,“法”的纲领,“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其实质是对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理论表达。

一方面,荀子从礼的作用出发来夸大、神化等级制度以及包括“孝”在内的等级道德。他认为礼在修身治国中发挥着无可代替的作用: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同类推荐
  •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书籍发展简史》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你介绍了文字的起源与书籍的产生,书籍的发展和演变,书籍的制作方法,书籍的维护与收藏等有关内容。
  •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是何小竹以词典的形式写的一本关于西藏文化与自我思考方面的,集藏文化知识简介和个人随笔于一体的休闲读物。作者从A到Z的顺序列出有关西藏文化的一系列关键词,并给予深入延展的诠释。
  • 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全世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无穷无尽又无处不在,它耐人寻味且令人陶醉。文化孕育了大千世界,并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在人类文化漫长而辉煌的进程中,至今还存在着众多悬而未决的未解之谜,它们所散发的神秘魅力,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破译和解析这些文化谜题,不仅能启迪我们的智慧,传承和普及人类文化的精华及其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锻炼思辩能力和培养探索精神。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在这里,无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段奇缘,又或是一处半壁残垣,一处古墓深山,他们都是中华五千年瑰丽诗篇的组成部分,在为世人呈现奇趣剧目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难以道清说明的历史谜题。时人皆知,越是悠远的历史脉络,越是广大的土地山河,因为难以处处照看,细细研究,所以才越发显得像谜一样,令人观之心生乐趣,想要拆解其中疑窦。中国的历史就是如此害羞,不轻易揭开自己的层层面纱,叫人想要探个究竟。
  • 永远的家园:土楼漫游

    永远的家园:土楼漫游

    历经沧桑洗礼的古民居应当进入我们关注的视野。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人类栖身居所的演变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人类从居无定所到结庐而居,这一小步,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今天,面对仍有幸留存在大地上的一座座古民居建筑,一个有历史感的人,不免会想到,那是时间的积淀,是文化的积淀,是先人劳动创造的结晶。
热门推荐
  • 铁血1949

    铁血1949

    1949年2月,紫渊市解放,潜伏在紫渊大特工头子陈浩南,为了破坏紫渊的金融市场及市场秩序,建立了一个极为庞大的地下特工组织“特战营”。
  • 灵言之女

    灵言之女

    隐藏在人中间的恶嚣张作乱,行走在人间的神尚在茫然。时晨的眼中看到的大多是污浊的恶鬼,想要从这些时不时作乱的东西手下逃亡,依靠的只有一个本事——「所言即为真。」鬼怪妄动,暗中人影绰绰,何为真?又有哪个是欺骗?流落的家庭,几乎完全孤立的童年,即使如此不美妙的过去,也终于在十五岁生日这天全部破碎。天赐的、无法改变的天赋被憎恶,她的生活会变成怎么样?
  • 悠悠我心:窈窕君子

    悠悠我心:窈窕君子

    她的出生注定不能按照她想要的道路行走:女扮男装、家族联姻、惊天秘密……当一件件事情接踵而至,当一切的一切都被命运之轮牢牢控制着……“我什么都不想要了,呵呵,我只想好好的守护好我的家!”“小宁,不要再惩罚自己了,就让我陪在你身边好不好,我们就和当初一样……”“叶韶宁如果这是你的决定,那么你随意。”“Angel,我带你回我的祖国,我们离开这里。”
  • EXO之异能少年

    EXO之异能少年

    12位美男,分布在不同时空并且有着异能,他们收到召唤聚集在了一起,一起对抗邪恶势力,拯救他们的星球,12位美男勇敢、坚强,他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要结局了,星空出了一本新的王道《EXO灿白牛绵——爱无悔》希望大家也可以支持这部文文,自认为新写这本会比这本好得多。星空的QQ:1160437974,星空谢谢读者们支持~《EXO:珍爱无悔》也希望大家去看,是《爱无悔》的续集。谢谢支持~
  • 关汉卿元曲集

    关汉卿元曲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二战十大著名战役

    二战十大著名战役

    1939-1945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战争,也是一场正义与邪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较量。在这场以法西斯德、日、意轴心国为一方,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的同盟国为另一方的大战中,双方投入兵力兵器之多,战场波及范围之广,作战样式之新,造成的损失之巨,产生的影响之大、之深、之远,都是前所未有的。本书精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个经典战役。翻开本书,你将亲身感受当年那一个个惊心动。
  • 一水溶玉梦红楼

    一水溶玉梦红楼

    她是寄宿他人篱下的孤女,淡泊静心;他是权倾朝野的王爷,深沉莫测。本毫无关系的两人因一道圣旨而栓在一起,朝权纷乱,小人当道,他步步为营,她步步跟随。面对层层迷雾和重重误会,她以心为镜,他从情出发,终破开云雾,明白谁才是能携手一世的人!
  • 浴火天凤:倾世凰妃

    浴火天凤:倾世凰妃

    明面上,众人眼中,他是宛若九天神邸般高不可攀的惊世天才,她是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不世废物,两人天壤之别,八竿子打不着。背地里,他是死皮赖脸节操全无的追妻达人,她是想躲却慢慢沉沦其中不可自拔的幸福小女人。当身份揭开,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
  • 田园农妇:与相公广开财路

    田园农妇:与相公广开财路

    意外穿越,成为一村妇,家里除了她自己,没一个让她省心的,渣男相公好吃懒做,年迈公公常年卧病在床,柴米油盐都要钱,还要养活小包子。有一天,她成了远外闻名的大富翁,不仅相公开始巴结,就连县长的儿子也来调戏她,丫的,假淑女不发威全当她好欺负是不是?钱没有可以挣,可骨气那是万万不能没有的。且看她甩渣相公,持家法宝一件一件来,走向富婆之路。
  • 大臣与海鸟

    大臣与海鸟

    《大臣与海鸟》是作者发表的首部寓言童话集,其中14篇为1992年作品,其余183篇作品为近几年创作。作品多以一个个曲折离奇、匪夷所思的却又似合乎情理的动物幽默故事体现世间百态。很多故事短小精悍、惟妙惟肖。有些作品通过故事主人翁命运及生活状态的起伏来表达作者对当今世界某些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忧虑;有些作品赞美了弱势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和高度智慧;很多作品在曲折荒诞的情节中富含哲理,发人深思。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体现了作者平等博爱、崇尚自然和科学生活的思想。不少故事情节曲折,高潮迭起,主人公在绝望与失望中辗转,在悲哀与喜悦中翻腾,让读者在故事中流连忘返,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