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李彼得和怀特的研究,霸道型的老板——即领导人为专制型的团体成员,都很习惯说“我”。而领导人为平均主义者的团体成员,则比较喜欢说“我们”。经常用单数第一人称的人,独立性及主体意识都比较强;而一向使用复数人称者,则比较没有个性,其中以团体埋没或附庸型的人居多。被批判后一旦离开了团体就什么事都做不了的某些现代年轻人,经常在说话时将“我”隐入“我们”之中,大概就属于后一种性格的人。
2.借用语透视他人人们经常都是用自己的语言在说话,但无意识中,很多人都喜欢借用别人所说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自我扩大欲在起作用,表示还有更多的人和自己意见一致。
特别表现在借用名人的名言、格言方面,就更提高了自己说话的权威性。有时,只要是名人、权威人士说的话,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显得意义重大,别具光彩。
这种借名人的光,来提高个人说话权威性的作用,谓之“背光效果”。
请看看下面的一段对话吧!
“唔,寿司最重要的是吃起来要有嚼头,你看,这块的颜色有多好!”
“不!不!你这么说显得太肤浅了,纪贯之不是在他的《土佐日记》里说过吗?做寿司是保存鱼的一种方法,所以,如果说只称赞米的嚼劲,岂不是本末倒置了?”
“哦,是这样吗?”
“至于嚼劲,柳田国男先生也说过,米饭是我们最主要的主食,如果还要更好,顶多也只能让它更白一些,所以雪白的米饭是奢侈的象征。”
“这样啊!你说得真在行,每次我都服你。”
这段对话的确显出了某人的学问,可是,却给人一种“狐假虎威”的味道。显然,某人是权威主义者,在很小的事情上都要引经据典,搬弄权威,在频繁引用名人的只言片语中,深刻地流露了他对权威的憧憬。
除了名人外,人们从小都将父母视为权威。所以,常见的引用语,是借助父母所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某女性如是说:“家母说你是个很好的人”,这就是借母亲的话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情,并提高了对方的信心。不过,如果过于频繁借用母亲的话,则是有严重的“母云亦云”的稚气,可认为他精神上尚未断奶,依赖心很强。同样,过多地搬用名人之语,也表现自己缺乏独见。
此外,还有些人喜欢在说话的时候搬用癖词奥语,令听者感到困扰。这自然谈不上什么“背光效果”,但其中有些人也是借此表现自己有学识;另有些人则刚好相反,是以这些人们难听懂的词语,作为保护自己心理弱点的挡箭牌。正如在演讲的时候,如果你讲得简单明了,听众往往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些问题,要你当场解答;如果你讲的内容并不复杂,却刻意堆砌很多深奥的字眼,让听众听得莫名其妙,这就是等于给听众设置了提问题的障碍,达到了掩饰自己回避提问的目的。其实,这刚好暴露了你的自卑,深感自己的智能未能达到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境地。
3.敬语透视他人在人际关系中,最能表现心理的语言是敬语。
要圆满地应对社会生活,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敬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心理上的一种润滑剂。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能使用敬语似乎是最妥当的,多半不会出什么问题。然而,确实有些人,并非对敬语无知,而是刻意堆砌一些过度的敬语,此人心中必有某种企图。
若是相互都很随便的关系,当然就不需要使用敬语,但如果在相当亲密的伙伴中,突然出现了敬语,那就要注意了。比如有位Z先生表示,每当他妻子开始说些非常客气的话时,就显示他妻子的心情陷入了低气压。这也是他从几次痛苦的经验中得到的一条规律。
不仅如此,有时过度的敬语还是严重嫉妒、敌意、轻视或戒心的反向表现。如说:
“唉呀!李太太您真是太幸福了,女儿白白胖胖的真漂亮,丈夫是建筑业的知名人士,每天还能回家吃晚饭,李太太您真让人羡慕啊!您是如何调教丈夫的,能不能传授秘密呀?”
像这样让人听了会起鸡皮疙瘩的赞美词,其真意竟与表面的言辞大相径庭,它可能表示轻视,也可能出自嫉妒。常人说:“语言是衡量沟通双方心理距离的尺度”,尤其是令人感到见外的敬语,不仅会在无意中将彼此的距离拉开,更具有防范他人侵犯的功能。
人们常说,某地区的人说话很客气,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面;而另一面往往说明这个地区的人有强烈的排外意识。因此,外国游客觉得日本人很有礼貌,从反面上看,即表示日本人不易与外人融洽相处,所以给人冷淡多礼的表现。
又如,双方在比较深入的交谈中,如果对方自始至终用词都很客气,那么不是因他有自卑感,就是内心隐藏着戒心或敌意。反过来说,刻意以随便的口气说话的人,也可能想借谈话侵入对方的心中,也就是有占上风的欲望。花花公子找到猎取的对象时,会突然对对方非常亲切,说话随便,其目的就是要增加亲密感,使对方觉得彼此已无距离,借以达到一体化的地步。
4.思考语透视他人思考语是表现人们思考动态的言辞,它们多属连接词,比如,相当于英语的“and”的一类,即“然后”、“接下来”、“还有”等,表示思考对象的前后联系,说话中频繁出现这类词的人,表示其思绪松懈,没有脉络,条理层次不清。
相对地,还有相当英语中的“but”的一类连接词,如“但是”、“可是”、“然而”等,这种连接词像“and”一样,不仅表示承上启下的作用,更表示思路的转折,常用这类词的人思考力多比较强,在说明一个现象或观点的同时,即考虑到了相反的情况和论据,大脑中经常检点着各种思绪,从而整理程序,因此可谓是聪明和理论性较强的表现。
也许你注意过,有些大人物经常在开会或演讲时,出现“但是”或“呃……”这类口头禅,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受封了“但是”的绰号。的确,如果一个人说话中重复出现几次“但是”,即表示他思路已经打了好几个转,一般听众很不容易跟上去整理自已的思绪,不知不觉中就会完全顺应他的语言模式思考,从而接受他的结论,因此可以说,他是容易控制听众的人。
此外,还有“果然”、“毕竟”等思考语,它们不是连接词,但表示思考中产生了什么新的概念,或重新确立了某种固有概念,当一位政治家经常以这类词作为口头禅时,通常表示其意志坚决,性格强硬,他会以毫不动摇的态度贯彻自己的意见。
与这种强硬的态度相反,是慎重选用逻辑且尊重对方意见的思考方式,抱这种态度的人,经常使用的口头禅就是“呃……我认为……”或“我想……”等等,这种人说话总是细声细气,断断续续,经常用“呃”、“啊”、“唔”等感叹词来寻找和应接下面的话,表现其人缺乏信心,不敢谈出主见。
5.附会语透视他人在对话中,听者可能不时插上一些附会言者的话,表示对其所言赞同,此即所谓附会语。大致说来,附会语主要有两种:一是重述对方所言,二是为所言帮腔,其中往往还夹杂着某种赞同的表情,将言、情结合起来看,往往能细致入微地洞察附会者的真意所在。
重复对方所言,主要是让对方了解“我正在专心听你的话”,表示对对方所言的重视,消除对方的心理障碍,进而深入对方的心中,探明对方真意。下面一个推销员和一个家庭主妇的对话,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是,我已经有化妆品了呀!”
“哦,你已有了化妆品了?”
“嗯,我用的是资生堂的化妆品,现在差不多都够用了。”
“你说已经够了?”
“是啊!我平时又不出门。”
“哦,原来你很少出门。”
“是啊!只不过像我这样的年纪,以后参加朋友婚礼或宴会的情况会很多。”
“唔,你被邀请的机会很多。”
“对呀,所以我希望自己能更漂亮一些。”
“你是该打扮得漂亮一些。”
这样慢慢谈下去,推销员自然掌握主妇的心理,把她说服,达到推销的目的。
可见,当人们知道对方在专心听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时,自然就会感到亲切,容易掏出自己的真心话来。只不过,要像这位推销员这样神情专注地听,一再追随对方所言,的确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好奇心。
在重述对方所言时,往往也会附带着表情,如一面重述对方的话,一面点头赞同,这就是立即肯定和接受了对方所言。如其点头的幅度很大,就表示他的赞同不是随声附和,而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帮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诚意的帮腔,一种是随声附和,这往往也要结合表情才容易分辨出来。一般来说,表示赞同别人所言时,往往会点头示意,如点头的幅度小、频率高,即猛点头的方式,那就有问题了,那多半是装腔作势,假意附和,有时甚至根本就没听懂你的话。某位大学教授曾经表示过,如果学生在他讲课时,每一段话都要点两次头,可以认定这样的学生是心不在焉,根本不了解他所讲的课程内容。当我们注视点头的频率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女性点头的次数往往比男性多,当她们喊着“是啊!”“我知道!”“我了解”等帮腔语的时候,总是频频点头,这并不说明她们听话已经入了神,完全了解了对方讲话的内容,只不过是为对方说话的气氛所感染,在情绪上表示赞同罢了。
至于帮腔,还需特别指出的一种奇妙现象是:一面说话一面给自己帮腔,一人同时扮演说者和听者两个角色。有位社会学家经常这样做,例如他说:“我们要重视儿童教育,这是女性的权利,也是责任和义务,呃,对对,是权利,也是义务……”自己说话自己帮腔,是一种自我完美意识的表现,喜欢唱这种独角戏的人,同时兼具说者、听者的两重身份,即出于一种不允许任何人反驳、只有我说了算的顽固心态。
语气是一种特殊的表情——从语气上透视他人的内心
一位著名科学家说:“人的表情有两种,一种是表现在脸上的表情;另一种是以说话的方式出现的表情。”所谓以说话方式出现的表情,即是说话的语气,像表情一样,传达着言外之意,充分表达着言者的内心感情,增强说话的感染力。没有表情的呆板话音,就像没有表情的脸一样令人难以理解。事实上人们都会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比如,我们经常给人打电话时,并没有与对方见面,但从对方说话的语气中,却常常可以想像出对方是刚刚起床神智尚未清楚,或是刚洗完澡正在那儿纳凉,或者正专心在做什么事,往往不到30秒钟的谈话,就能大体猜测出来。
相反地,没有语气的语音不仅令人感到不舒服,往往还使人不知所云,难以卒听。例如公司的女接线员,声音的确可爱,但语气冷漠而商业化,让人很不舒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企业都事先准备好了详细的电话应对表,进入该公司的职员都要能背下来。
这样大家就可以按统一的模式回答问题,到时候就对号入座,照章行事,按条文背诵一遍。
应该说,这种办法还比较科学,但确实太呆板了,也有损回答问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