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5800000007

第7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未来社会中,社会主义制度将为社会建设提供条件和保障。“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决定了其他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将是生产力发达和巨大增长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社会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种优越的社会制度,将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建设提供条件和保障。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认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未来社会中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无产阶级追求的公平,是要消灭、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最终是要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提出未来理想社会中,社会主义应该也能够为社会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济、社会风险、社会福利等等,并指出社会保障对于社会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毛泽东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描绘新社会的蓝图和领导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时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建设的理论思想,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三)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没有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只是推论,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方向,而列宁则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实践,并且领导了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时间很短,但留下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列宁指出,共产党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根据科学原则进行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并完善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引导广大农民、私人资本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列宁还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须学会管理国家,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管理的主体,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他指出:“只有比先前多十倍百倍的群众亲自参加国家建设、新经济生活建设的时候,社会主义才能建成。”列宁还特别强调是要以农民对个人利益的关心为基础。他提出应该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采取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让农民走社会主义,把农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

列宁强调,社会建设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发扬民主精神,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列宁反复强调,“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列宁重视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

列宁领导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创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

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是一个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同样如此。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是从实践中得来的,1964年,毛泽东在讲到自己时说:“我原来是个封建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社会推动我转入革命”。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从“过程”的视角看,大体经历了对理想社会建设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观的形成、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过程。

(一)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探索

1920年之前。毛泽东作为一个无产阶级的理想主义革命家,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表现为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和追求。1920年前,毛泽东在日本的新村主义、俄国的无政府共产主义、泛劳动主义以及欧美的工读主义的影响下,头脑中逐渐形成一种无政府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混合的“大杂烩”式的理想社会模式。新村主义与工读主义,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它们的观点曾流行在五四时期,反映了在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广大知识分子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毛泽东当时受到了这一思潮的深刻影响,并想通过亲身的实践来达到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探索。

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后,曾在岳麓山与朋友共同学习生活,受当时流行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想影响,他先是提倡人人做工、人人读书、人人平等的工读同志会,后又醉心于人人平等、个个自由、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新村主义,并且试图在岳麓山试验这种理想社会新生活。在岳麓山,制定了“半耕半读”的村庄计划。边学习,边劳动,过了一段自给自足的生活。

1919年12月,毛泽东从北京回到湖南后,他写了《学生之工作》一文,参考俄国的民粹主义、日本的“新村”、美国和菲律宾的“工读主义”,提出了在岳麓山建设“以新家庭新学校及新社会连成一块的根本理想”的新村设想。在那里学生一边进行农业劳动一边学习,学生创造新家庭,新家庭聚集而成为新社会,并建设公共的育儿院、学校、图书馆、银行、农场、工厂、剧院、病院、公园、博物馆等等。这个对理论社会的具体描绘,成为毛泽东晚年对理想社会建设思想实践的一次思想上的准备。

毛泽东这个建设新村的梦想还没有来得及尝试付诸实施,就被现实生活中极其紧迫的驱逐张敬尧的斗争打断了。战争暴力结束了和平无血的理想。实践证明,毛泽东热衷的“新村”理想,同五四运动前后许多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所作的尝试一样,都不免归于失败。毛泽东认识到,这一切都是“理论上说得好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毛泽东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当他接受与掌握马克思主义以后,也逐渐认识到要想在现实社会的条件下来试验“新村”生活,是根本办不到的。“要改造社会,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枝枝节节地一部分改造是不中用的。”经历了种种尝试的失败之后,毛泽东最终从众多主义、学说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观的形成

1920年,毛泽东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后,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观,这就是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

毛泽东毕生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目标就是“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一直把建立一个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新中国,作为革命的一个根本目标。早在1938年7月,他在接见英、美、加拿大的世界学生协会代表团的学生代表时的谈话中就说过:“抗日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在自由和平等的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里,经济、农业、工业和商业都将大踏步地发展,一切企业由政府和人民所有,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农民将得到自己的土地,一切税收按累进制缴纳,对外贸易将大大发展,并将签订互利的协定。”在这里,他指出了要建立一个共和国的理想。

随后,毛泽东根据当时社会情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行了精心描画、构思和实践。他设想了理想社会应分三步来实现: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并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社会有了很好的阐述。他强调,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当然要由工人阶级领导,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达到胜利,但实现社会主义也应有一个过程,要分两步走:“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毛泽东指出了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是个长期的过程,并指出在中国要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使新民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并在共产党领导下基础上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还在科学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他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在土地问题上,主张耕者有其田,经济上,重视工业的发展。与经济纲领相配套,毛泽东还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政治纲领和文化纲领,他们共同成为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现代化纲领。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对一个新社会的设想,说明了毛泽东新的理想社会观的形成。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中,将产生一个对于我们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时又区别于俄国制度的特殊形态,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这样,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就有了更全面准确的思想,即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集中制的共和国。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强调建设现代化的中国,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毛泽东重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并已经基本形成了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思想。他以鸦片战争以来的105年的历史告诫全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因而“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47年12月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他说:“中国人民的任务,是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帝国主义被打倒以后,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对一个新政府性质、目标、任务的确定,使毛泽东社会建设的思想更进了一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毛泽东理想社会的第一步目标已经实现,随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事业。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取得了理论和实践上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及《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标志性着作中。

(一)《论十大关系》中的社会建设理论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崭新的社会,这个新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在这一时期,初步实践了毛泽东新民主义主义的建国大纲,提出了完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这一总路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实现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借鉴了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取得的成绩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很快就暴露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弊端,最主要的是与我国基本国情不相适应,限制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毛泽东领导我党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3.4月,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召集34个经济部门负责人来汇报工作、讨论问题,为中共八大召开做准备。毛泽东在听取各部门情况后,认真分析思考,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针对各部门的意见及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初步形成了《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论文,并于4月25日和5月2日先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做了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包括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

《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和理论,对当时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1.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

在建国初,毛泽东就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他要求必须处理好各阶级、政党、民族各方面的关系,以便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而不应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的不利局面。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总结社会建设中的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并且围绕这个基本方针讲了正确处理十个方面的关系,即十种矛盾。

2.提出了正确处理我国社会重大关系的原则

同类推荐
  • 美国秘密情报档案

    美国秘密情报档案

    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和FBI(美国联邦调查局)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两个秘密情报组织,从他们最初的雏形到今天已经整整发展了300年。在这300年的时间里,两个机构为美国全世界战略作出了卓绝贡献。从美国的独立战争到二战,几乎在各个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即使是华盛顿、林肯等人也对美国的秘密情报组织赞不绝口。今天,在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和特工加入后,美国的情报机构已经肩负起维护美国安全决策、刺探别国事务、进行机密资料整理分析等重要职责,继续在美国的军政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腐败是一种以权谋私的行为。所谓权,是指公共权力;所谓私,是与公相对立的个人私利。以权谋私,就是利用、窃用、滥用公共权力而满足一己之私。据文献记载,早在文明诞生前夜的传说时代,我国腐败现象就已产生。当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腐败遂成为附着于统治阶级身上的痼疾。这些腐败现象在每个王朝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虽然其形式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或为金钱,或为权位,但归结其根本,仍然不过是为了满足贪婪者的私欲。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很复杂,但是,究其根源无不与这些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腐败导致灭亡,严重的腐败导致速亡,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基本规律。
  • 超越权力:网络时代的领导行为

    超越权力:网络时代的领导行为

    21世纪已经过去十年。这十年我们最深刻的体验是——信息以10的N次方在增长,财富以10的倍数在变化,而人的寿命只以小数点级在增加。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机会,同时信息垃圾充斥使人迷茫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快速致富,同时又是一个可以快速贬值的时代;这还是一个人类用有限的寿命创造无限的生命意义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寿命微不足道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变化的时代。
  • 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

    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

    王金柱编著的这本《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以实现中国梦为全新的参照,在60多年历史的大视野下,探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执政条件下改善党群关系的根本途径,以及实现中国梦的深厚力量源泉。本书还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等方面探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分析在执政背景和历史方位发生的变化情况和产生的影响,回顾执政以来的党群关系,总结,国外政党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提出了改善党群关系面向未来的出路与对策。
  • 衙门逻辑

    衙门逻辑

    本书是历史作家张程评点中国古代政体得失的力作,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皇帝也疯狂”(古代帝王的奇闻轶事)、“古代的官不好当”(古代官员的生存之道)、“衙门里面怪事多”(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与显规则)、“官府与百姓有什么关系”(权力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作者以深厚的史学底蕴展览千年,将皇帝、官员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亦庄亦谐,将古代王侯布衣为得到权力、保有权力、攀附权力、避免权力对自己造成伤害而表现出来的世间百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欲知大道,必先治史。”闲时一读,可以怡情;静心思之,足以明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可以在本书里笑谈千年历史、淡看宦海浮沉。
热门推荐
  • 若干世纪之后

    若干世纪之后

    几千年后,某一个平行世界。出生点是个完全不认识的岛屿。什么都不记得了是闹的哪一样啊!为什么这个分明很现实的世界,可以被那群熊孩子玩出游戏的感觉啊!然而不对……这世界好像一点也不现实啊?
  • 武毒天下

    武毒天下

    天元十四年十二月,天空飘荡着雪花,大地白苍苍一片。
  • 天香袭人

    天香袭人

    陆天香犹如小丑般被人操控,稀里糊涂地命丧黄泉。幸而得到牡丹花精相助,获得新生。重活一世,只为看清人心,断未解之谜。争斗一生,更为惩罚负心渣爹,狠毒继母,狡猾二婶······前世今生,寻寻觅觅,蓦然回首,还好他仍在灯火阑珊处。静定而谋,谋而后动,方能万事如意,成就一世荣华。
  • 第十三位皇骑

    第十三位皇骑

    2013年,南极探险家发现了在南极处出现了一个巨型的地底空洞,美国特别派出一支特遣队下去探查,见到的是被冰封的十二具冰棺,然而冰棺却不知被谁人打开了。十二具冰棺,十二个被冰封的人,他们拥有着异于常人的能力,第七感!他们是神秘的,但他们却一直在做着保护地球的任务,他们就是,十二皇骑,不过,第十三位皇骑又身在何处呢?
  • 问题就是机会

    问题就是机会

    本书告诉我们如何看待和认识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把问题变成机会。
  • 重生之谋妃天下

    重生之谋妃天下

    前世,她因被毁容而自惭,收敛了自己的本性,纵容丈夫纳妾添宠。只是容颜受损的她仍然占据正妃之位,终究被人视为眼中钉,最后一杯绝子汤断绝自己腹中孩儿生计。原来自己无怨无悔付出,仍然抵不过丈夫心中那朵白莲花。原来自己对二房族妹的纵容,是引狼入室,害死自己母亲。
  • 那些年的栀子花开

    那些年的栀子花开

    烽烟起,寻爱似浪淘沙:遇见她,如春映梨花。她的笑,转瞬即逝。遇见你,一件倾心。爱,到底是盛凌在荆棘上的花朵,还是隐藏在花朵中的荆棘?明明回头就可以看见你,为什么我还要这样傻?现在我回头了,你还爱我吗?
  • 山海经(第五卷)

    山海经(第五卷)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 重生晚照残

    重生晚照残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皇后重生后与曾经死对头小叔子的故事。开国元后,聪慧无双可惜算尽计谋算不到人心,死而重生,曾经一国之后竟被强娶?荒唐王爷,叔嫂偏是死敌,世事轮回岂料再见有期?一国之君,负情背义只为千秋霸业,确不言悔意?
  • 婚恋成瘾:周先生的呆萌妻

    婚恋成瘾:周先生的呆萌妻

    她一梦醒来才知是亲人算计了她!谁推我入深渊,我就要让谁下地狱!她咬牙发誓。“做我的女人,我可以帮你。”他邪魅一笑,嘴角漾起完美俊逸的弧线。他与她之间只有利益。明明恨透他埋葬了自己的幸福,可是为什么他又总是一次又一次让她伤痕累累的心感到温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