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有如下方面:
其一,奖励不一定非用奖品不可。孩子表现得好,家长给与奖励,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常有的事。如果每次都要买奖品,花费很大,而且经常得到奖励的话,孩子就会习以为常,激励作用也就不明显了。因此,可以稍微耍一些小手腕,比如哪天刚好做了牛肉火锅,就可以说,“妈妈特地给你做了牛肉火锅作为奖励”。
在每天的生活当中,会有很多适合作为给孩子的奖励的东西。例如,晚饭、点心、对于电视节目的选择权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都可以作为对孩子的奖励。
其二,孩子一直盼望得到的东西,不如放在学习之后当作奖励。一年当中,孩子们总是想向家长要一些礼物。过生日要这个,圣诞节又要那个。一般说来,如果不到孩子们生日或者圣诞节的时候,家长是不会给孩子们买礼物的。其实即使不是生日或者圣诞节,家长们也可以创造一些机会给孩子们买那些他们一直盼望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说,早晚都要买、都要给的礼物,可以不是在生日或者圣诞节的时候,而是在孩子们特别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作为奖励给他们。为此,家长平时不妨把孩子经常要求的东西记下来,例如哪一种漫画书、喜欢看的电影、棒球比赛等等。
家长还应当注意的是,不是在孩子撒娇要求的时候马上给奖品,而是在孩子努力学习的时候作为奖励给他。孩子们会因此感到非常高兴,感动之余,必然是诚意的回报,那就是积极主动去学习。不断变化奖励的种类,就可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其三,奖励可以分成若干次给予。美国有本畅销书《十天增进记忆力》,作者是乔伊斯·布拉则思。书中讲到,如果要孩子做一件他不太愿意做的工作,可以将这件工作分成若干段落,在完成各个段落的时候都预先准备一些奖品,这样就可以促使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家长不妨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引导孩子学习当中。例如,孩子要学习一个小时,那么就可以将这一个小时分割开来,每二十分钟给孩子一些点心作为奖励。当然这样做的时候,要显得很自然才行。有这样一位母亲,听说了这个方法之后马上付诸行动,结果孩子气愤地说:“妈妈,你为什么一直都在监视我?”这位母亲生硬的作法非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这件事当中家长应当明白,奖励一定要在水到渠成的时候给予,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其四,做一些学习记录标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给孩子买礼物做奖励。有一套面向幼儿的习题集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已经再版多次。这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套书的附录中有一个“努力记录卡片”。当一个章节的学习结束的时候,家长就把这个努力记录卡片作为奖励贴在习题集中相应的地方。这样孩子为了获得“努力记录卡片”,不知不觉当中就更加努力学习,成绩也进步了。这就像以前格力高食品附送的小礼物,和现在乐天的漫画卡片取得成功的例子一样,都说明孩子们天生就有收集的爱好,只要能够巧妙地激发孩子们的这种收集的兴趣,就能改善孩子的厌学情绪。
为此,家长可以自己制作学习记录卡片,在学习时间或者学习内容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贴上一枚,当累积到一定数目时就可以酌情给孩子以奖励,比如,累计十枚卡片,就可以给孩子买他喜欢的糖果;累计二十枚,就给一些零花钱;累计一百枚就可以给他买一些比较贵的玩具。通过这种办法就可以帮助孩子逐步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其五,根据孩子的考试分数,为他做一个“分数储蓄本”。有很多家长在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时候给孩子零花钱。但是这种方法取得的效果不能维持很久。
据报道,有一位老爷爷运用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治好了孙子的厌学症。这个方法就是每次孙子来看爷爷的时候,爷爷都让孩子带着考试试卷。根据教育成绩爷爷会给孙子一定数目的零花钱。从那以后,孙子总是盼着来看爷爷。而且这种方法大大激励了他的学习积极性,现在他已经进入班上的前五名了。
其实,这位爷爷的方法很简单,家长不妨借鉴运用。比如他先给孩子定一个底线70分,达到70分只有10元零花钱,然后每增加5分可多得10元,如果90分以上每多考5分则多奖励20元,考到100分则一次性可得100元。但如果低于70分则不给钱,以此作为惩罚手段。但必须注意,不要在惩罚中打击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总的来说,应该一直向前看,积极鼓励孩子,这才是改变孩子厌学情绪的关键。
9、掌握夸奖的“度”,将其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
夸奖孩子,是为了培养和教育孩子。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但在实践中如果不能恰当地把握“火候”,掌握“度”,其积极作用便不能很好发挥。
每位家长都夸奖自己的孩子,但怎样把夸奖孩子作为培养、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或方法,使孩子拥有对学习的热情,而不致陷入厌学的泥潭呢?教育专家认为,具体应注意如下方面。
(1)夸奖孩子要有正确的出发点
所谓正确的出发点,是说我们的夸奖完全是为了培养、教育孩子,是为了解决孩子前进过程的种种心理矛盾,促使孩子健康发展。比如:使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前进的信心和勇气,等等。特别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因为涉及到培养、教育人的问题,不管家长的主观愿望是怎样爱孩子,如果家长的出发点错了,往往也会耽误或害了孩子。比如,有的家长为了使老师对孩子有个好印象,就大夸、特夸自己的孩子如何聪明、如何超群,这不但给老师的工作带来麻烦,还会给孩子造成错觉:聪明的孩子不下工夫、不努力也可以把学习搞好。
(2)当众夸奖孩子时,要注意掌握尺度,不要让孩子产生骄傲心理
在家长当众夸奖孩子时,往往会有人顺着家长的话信口开河,对孩子乱加吹捧。而孩子毕竟是孩子,因其年龄、经历、经验、知识等的局限,他们往往还不能正确分析、估价自己。
作为家长,在以适当的语言当众夸奖孩子的同时,必须提醒孩子戒骄戒躁,以平常心对待家长的表扬。
(3)夸奖孩子也要适度
适度就是说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不可随意降低,也不可任意拔高。降低超过了一定的度,会使孩子更加自卑;拔高超过了一定的度,会使孩子不知天高地厚。总之,夸奖孩子不适度,会自觉不自觉地使孩子养成坏毛病。
(4)夸奖孩子要及时,要善于做到由表及里
所谓及时,就是说要善于抓住最佳教育时机;所谓由表及里,是说家长夸奖孩子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点到孩子的要害处,要说在点子上。比如,孩子学习不好的重要原因是不善于思考,而孩子自己又没有认识到。在家长有针对性地引导下,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特别是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很好地解决了某一关键问题。这时家长夸奖孩子,就能收到好的培养、教育效果。从这一意义上讲,家长是否善于夸奖,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点破,往往是孩子是否会出现新的飞跃的关键。
总之,夸奖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地运用,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10、奖励应讲究技巧,避免奖励不当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奖励可以激发和提高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欲望。但如果奖励不当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奖励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
适当的奖励可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并且可以改变孩子在学习中的厌倦心理。
但是如果奖励不当不但会失去奖励的本身意义,而且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掌握适当的奖励技巧,具体方法如下:
(1)奖励应与具体要求相结合
奖励要有目的性,但是同时应该也伴随着亲情,正因为基于关怀与好意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期盼,孩子若能体会出这份心情,不但有助于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更能发挥奖励的最高效用。
一位妈妈说:“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我在厨房冰箱门上贴了一张纸,写下孩子的名字。我规定孩子每读完一本书,要在笔记本上以简短的文字——五行或六行,将精彩的词句、主人翁的名字和该书中有趣的、特殊的地方记下来。每次,当他把读完的书和写好的笔记拿来给我时,我就在冰箱门上、他的名字下画上一条线,每两个月算一次,如果他完成了任务,我就奖给他一样礼物。”
这种利用“图表”记录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某一良好行为,更能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朝既定目标努力的愿望。
(2)应使孩子了解奖励的原因
奖励孩子若能附带使他了解值得奖励的原因,不但能使他更加高兴,也使得他的心智跟着成长。请看以下个案:
一个从不洗衣服的孩子,有一天忽然主动地把自己的一件汗衫扔到洗衣机里洗了。尽管他用了过多的洗衣粉与水,但母亲没有批评他的浪费,而是肯定他动手去洗衣服的行为,还给了他一点儿奖励,并建议他下次可以多放几件衣服进去一起洗,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引导他。孩子逐步养成了洗衣服的习惯,并且操作娴熟,洗得也很干净。这位母亲认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应很清楚地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与劳动精神比多消耗一些物品重要得多。而孩子们身上那些好品格的养成正是得益于这种适时的奖励。”
(3)奖励孩子的聪明,不如奖励孩子的努力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聪明的孩子不应该因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成绩而总是得到嘉奖,因为这样做会使他们容易自我陶醉,而且他们会把考试得高分看得过于重要,分数稍不理想就是彻底的失败。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次所谓的失败就放弃努力。反之,那些因学习努力,而不是智力好的原因受到夸奖的孩子,受到鼓励后克服困难的能力则更强,他们日后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卡罗尔·德韦克和克劳迪娅·米勒对四百一十二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研究:
他们比较了因智力因素好、取得好成绩而受到嘉奖和因刻苦努力而受到嘉奖的两类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表彰孩子因聪明而取得的好成绩不如表彰他努力。那些因努力学习而受到过嘉奖的孩子,一旦成绩不理想,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造成的,他们不担心失败和冒险,会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好成绩。
家长在运用奖励这一手段时,宜突出表彰孩子的努力,从而让孩子从心理上、思想上受到鼓励。
(4)奖励要有轻重
使用奖励的方法和使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其他方法一样,都应该有轻重。如果奖励孩子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那就会失去奖励的意义。这是因为如果孩子习惯于表扬,那他就会对表扬持无所谓的态度。另外,一些孩子做好事,只是为了显示自己,而实际上所做的事只不过是日常应尽的义务而已。表扬那种不太沉着和谦虚的孩子,会导致他自我欣赏和弄虚作假,甚至只有当着大人的面才好好表现。别林斯基说道:“要让孩子懂得为了好事本身做好事,而不是为了奖励,也不是为了得到好处而做好事。”
(5)当着其他孩子的面褒奖孩子的良好品行
在家里或在关心孩子的熟人中间,当着孩子的面褒奖孩子的良好品行,是一种独特的奖励方法。大家所谈的一切会给孩子良好的影响,他的行为得到了好评,使他感到无比的愉快。
当晚上全家在一起喝茶的时候,妈妈说:“今天阿玲的行为使我感到高兴,由于工作忙下班晚,耽搁了接她回家的时间,她没有因此而感到无聊,还帮助阿姨打扫房间、收拾玩具。”
奶奶对下班的父母这样说:“你看,今天伊伊趁我在准备晚饭的时候,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6)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作为奖励
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作为奖励,能给孩子留下良好的印象。
当然,孩子都渴望像父母那样做家务事。父母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劳动作为奖励,例如:洗手帕、帮助妈妈为客人摆好桌子准备吃饭、帮助爸爸修理自行车和收音机、检查地板打蜡机是否良好等等。参与大人所做的事,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快乐。
当然,大人在进行奖励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兴趣特点。而一旦家长奖励不当,就会产生反效果,例如,让孩子做不感兴趣的事,就不能产生奖励的功能。如果说洗手帕之所以使孩子感兴趣,那是因为初次叫他做这样的工作,而让孩子常做类似的劳动,他就会觉得没意思。只有让孩子有新奇感,并因花费了精力而感到愉快的劳动,才能使孩子有获得奖励的感觉。
(7)预先进行奖励
有时孩子还未开始行动就奖励,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被信赖而充满信心去行动。“不应该让大人提醒才好好地做,要知道你已经是个懂事的大孩子!”
“你是个认真、用心的男孩子,做这件事一定会使我们感到满意。”这类奖励方式往往会收到奇效,当然,这种奖励方式要建立在暗示、激发自强、自爱心理的基础上。如果孩子对鼓励以及对给他的意见无动于衷,持无所谓态度,那么这里的问题就不是教育方法的问题,而是再教育的问题了。
随着进步的增长,孩子会不断出现具有自觉性的良好行为,这就为孩子积极、自觉地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