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的时候,家长督促孩子做作业总是要让孩子先做比较难的,把自己会做的、简单的问题放在后面做。可是这样一开始就给孩子一种挫败感,那么孩子又怎么会喜欢学习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开始的几天,只让孩子做他擅长而且喜欢的科目。最初的成就感,会减少孩子对于接下来要学习比较困难的,而且自己又不喜欢的科目的抵触情绪。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许多经验表明,一开始进行得比较愉快,那么后面也会很顺利。反之,如果最初受到阻碍,之后要想走上正轨就要大费周折。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
(2)集中精力学习一门,让孩子体会到得满分的喜悦
人们都有同样的心理,一种体验带来的心情会感染到以后做事的情绪,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泛化”。孩子如果有一门擅长的科目,那么这种自信心也会“泛化”到其他科目上。可见,成功的体验对于治疗孩子的厌学症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在一段时间里丢开其他科目,只集中精力主攻一门,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果孩子在这一门功课上取得进步,得了100分的话,那么孩子的喜悦心情一定会波及到其他科目上,因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这样就可以通过突破一点来影响全局。
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明白,“我在这门课上用功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那么如果我在其他科目上也这样用功的话,一定也会有进步的。”能够让孩子自己想通这个道理,是这个办法最大的优点。
(3)让孩子三天不看动画片,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无论做什么,要坚持三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要坚持三天,好像谁都能做到。
所以,找一些孩子最喜欢的东西,比如漫画,让他三天都不碰。只要能够坚持下来三天,就要鼓励他,“看看,只要努力就能做得到呀。”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地建立起自信心。而这种自信也会影响到学习,成为他们喜欢学习的一个开端。
8、让孩子在考试前做点擅长的事,增强成功的信心
在考试之前,心急火燎地学习是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效果的,还不如先暂时停下复习,做点儿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找回自己的信心,消除紧张和心浮气躁。
面对考试,有些孩子会表现出紧张不安的心理,并且越复习越失去自信。对此,家长必须予以正确地教育和引导。
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过这样的体会,本来复习得挺全面,但是考期越是临近,信心就越是不足,总感到实力不够,还有许多问题都没有解决,甚至对自己原来最拿手的科目也失去了信心。这个时候,如果仍然埋头苦读,复习起来没完没了,感觉这也不行,那也不会,心急如焚地看着这课,想着那课,学着这一科,惦记着另一科,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心不在焉地看下去,又怎么能把知识清楚、牢固地掌握住呢?所以有些家长为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就告诉孩子说:“你越是担心,越说明你复习得已经不错了。出去放松放松吧,回来再学效果会更好些。”
的确,先暂时停下复习,做点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可以树立自己的信心。
有一位考上清华大学的学子说过,他在平常的时候拼命学习,尽管如此,考试前仍然觉得有好多知识还不懂,为了不让自己在考前紧张,他总是先把注意力转移到他感兴趣的事物上去。凭着自己高超的棋艺,找同学杀上一盘,杀得同学落花流水,心里就轻松多了。有时候帮着成绩差一些的同学解答几道他们眼里的难题,看着同学羡慕的表情,心里就不再那样紧张、那样心浮气躁了,从而平心静气、专心致志地去学那些还不懂的知识,记住一点是一点。就是这种平时紧张、考前放松的学习方法,使这位学子参加考试,总能将自己的所学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最后,轻松地迈入了清华校园。
按照上述的例子,家长也可以采用这种办法来帮助孩子实现心中的理想。假如孩子擅长唱歌,可以带着孩子去卡拉OK厅唱一首他最拿手的歌曲,听听歌声为他赢来的掌声和喝彩声;假如孩子擅长踢足球,可以让他到绿茵场上一展身手,当盘带过人,一脚精彩的射门把足球送入对方的球门内时,心中的感觉一定十分美妙;假如孩子擅长写作,就可以让他选取校园中的一景、一物,写一篇纪实报道或通讯,投到学校演播室,当听到播音员用那优美的嗓音将他的稿件播出时,心中一定无比自豪;假如他擅长画画,可以让他从所有的作品中选出一张最满意的,放在学生园地的展窗上展览一番,当看到许多同学在他的画前驻足欣赏、啧啧称赞时,一丝自豪感就会涌上心头;如果他长得漂亮,富有活力,也不妨穿上新潮的衣服到商场里逛一逛,看看自己的“回头率”如何。
做以上的任何一种事情,都可以使孩子减轻精神上的压力,在放松的状态下复习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人往往都是这样的:当对一件事产生了强烈的自信时,那么对于其他的事物也必然能产生自信。这叫“自信的转移原则”。考试中也有这种现象,有一科目成绩十分出色,再参加其余的考试也会精神抖擞。
让孩子理解这一原则,做完全不同的事的时候,可先从最擅长的事情做起,然后借这件事树立信心,再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这属于一种意识的循环,“擅长某件事”,“能做好这件事,其他的事也能做好”,“一定可以做到”,逐渐地对做每件事都会产生自信。
教孩子在考试前利用自己的特长来带动学习的情绪,可以发挥孩子一定的潜能,从而可以考取比较理想的成绩,这是个很好的方法,试一试就能知道它有多奇妙了。
9、让孩子和同学共同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让孩子和比自己好的同学在一起学习,可以获得经验;和比自己差的同学在一起,可以树立信心;和差不多的同学在一起,可以加深理解。
当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如果和其他人在一起,即使别人没有向他传递任何信息,他也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刺激和压力。有的孩子说:“不知怎么回事,我一个人在家里学习时,总是漫不经心,学不下去,做作业也是做得很慢,还常常出错,可在学校和同学家里,我就会做得很快,正确率也高。”
为此,家长要让孩子多和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这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因为孩子一个人独自在屋里看书学习,比较容易产生疲劳感。如果和同学一起看书时就不易产生这种倦怠感。这种厌倦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的饱和”。若分析其原因,单纯而重复的作业恐怕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因素。的确,一个人学习很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导致疲倦,使学习效率减低。所以,最好的读书方式是和同学一起研读,一来可以增强气氛,再者可以互相切磋,共同解决学业上的问题。
那么让孩子和什么样的同学在一起学习可以提高成绩呢?确切地说,这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只能看其需要什么了。和比自己好的同学在一起,可以获得经验;和比自己差的同学在一起,可以树立信心;和差不多的同学在一起,可以加深理解。在通常情况下,让孩子和自己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一起学习,由于彼此能力相当,问题的深度也大致一样,经过探讨,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加深记忆,彼此的学习效率都可能得到较大地提高。
10、让孩子保持自己最舒适的姿势学习,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用自己最舒适的姿势看书,或经常变换姿势,不断给脑部以新的刺激,能使思维更加敏捷,学习效果会更好,而且没有疲惫感,极容易进入一种忘我的学习境地。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拥有良好的读书效果。常常认为孩子端坐在书桌前是对学习最好的投入。其实并非如此,家长不必苛求孩子读书时的姿态,须知,在学习中保持最舒适的姿势,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每个人集中精神做事时,都有属于自己的姿势:有的蹲着;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的趴着;有的靠着墙;有的嘴里叼着笔……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据说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看书的时候喜欢把腿搁在桌子上,因为他发现,这种舒适的姿势能使他集中精神。林肯的这种姿势的确有些不雅观,但他却认为这很自然、很轻松,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无独有偶,同样也做过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在白宫内放置一把摇椅。医生之所以提出此建议,是因为肯尼迪家族世世代代相传,均喜欢坐在摇椅上来思考问题。摇椅上的运动能够使血液循环加快、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为此,坐摇椅能使人的头脑清晰、思维敏捷。
也许是受到总统的影响,在美国的许多学校里,学生上课时,态度十分随便,姿势也不固定。你每走进一间教室,都可以看到躺着的同学、站着的同学……什么样的都有。所有学生都一致反映,以自己认为最舒适的姿势来听课,才可以完全接受;而学校也为他们大开绿灯,就连图书馆的设备也都是以学生感到舒适的方案来设计的。
每个位置下面都配备了垫脚台,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自由自在地活动腿脚了。学生舒服了,读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这真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有个大个子男生,在上自习课时,不管老师在与不在,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站起来,但他的眼睛却没有离开书本,有时甚至是边写字边缓慢地站起来。起初,老师和同学都很奇怪,以为他是故意扰乱课堂秩序呢!老师提醒过他好几次,都不见效。他站着看书时十分认真,连叫他都听不见。原来,他站着学习的效果十分理想。老师知道此事后,破例让他可以随意站着听课。
科学实验证明:长时间保持着一种姿势,血液循环的形态一旦固定,整个身体部位的节奏也会定型。如果经常改变姿势,动动手腕和脚腕、扭扭头、晃晃腰,这样除了可以消除疲劳之外,还可增进活力。同时,经常变换姿势,会不断给脑部以新的刺激,使思维更加敏捷,学习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