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0100000020

第20章 附录2

就我个人而言,10 年前得过强直性脊柱炎,很多医生都说这没办法治,一辈子会非常痛苦,同时我还有肝炎、慢性胃炎。曾有一个医生,看了我的检查报告后说:“你这个人很倒霉!这么多难治的病,全部出现在你一个人身上。”

如果我没有学过佛,可能心里会非常痛苦。但因为学了大乘佛法,说实话,我并没有把这些当回事,觉得这个身体再怎么保养,迟早也会腐朽的,不管自己能再活多少天,都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当医生看了我的报告后,说我可能活不了很久时,我就赶快在厦门找个地方,以闭关的方式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这部论没有译完之前,我很担心中途会离开世间,如果能善始善终的话,我就没什么遗憾了,这些我在日记《旅途脚印》中也写过。结果过了这么多年,这几种病奇迹般地全部好了,现在就没有什么了。

因此,我们作为病人,不要老想着自己痛苦怎么办,不要太把它当回事。其实生病也可以,不生病也可以。假如这个病总好不了,那是自己前世的业障,以此可观想代众生受苦。平时有这种心态的话,遇到什么都会快乐。甚至到了一定时候,你的病会不药而愈。

退一步说,就算它好不了,这个世上也不只有你我会死,所有的人最后都会离开。没办法,轮回就是这样!

问:到目前为止,您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痛苦是什么?您是怎么面对它的?

堪布答:我是 1962 年生的,现在快 50 岁了。回顾自己的人生,我小时候读书很晚,15 岁才开始上小学,之前一直是文盲,天天放牦牛。

当时我弟弟不肯去学校读书,家人害怕被罚款,实在没办法,就把我送去替弟弟读了。到现在,弟弟也常跟我开玩笑说:“我对你的恩德很大,否则,你一辈子只是山上的牧童,不会有读书的机会。”

我没有上学之前,一直都在放牛,有时候牦牛丢了,或者被狼吃了,我就不敢回家,心里非常的痛苦。

之后,我在学校里读书时,没有评上什么,或者因为一些摩擦,跟别的孩子打架输了,这个时候也很痛苦。

后来,出了家以后,到现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佛,一直看书、一直禅修。在这个过程中,我好像想不起来有什么痛苦。

我在 1985 年出家,2005 年我们师范的同学开了个同学会,在所有的同学中,只有我们两三个出家人。当时每个人讲了自己这 20 年的经历,有些同学结婚了,有些离婚了,有些结婚了但儿子死了,丈夫死了……这样那样的痛苦特别多,好多女同学都是边哭边讲的。但我们几个出家人,确实没有特别强烈的痛苦,到目前为止仍是如此。

我自身的话,一出家就依止法王如意宝系统闻思,明白了中观空性和大乘佛教的利益,再加上周围的环境也很清净,所以记不起来有什么痛苦。后来,虽然我父亲死了、亲戚死了,但这些在我的人生中,好像没有感觉是一种痛苦。所以,佛教真的对消除痛苦非常有力,这并不只是口头上说说。

皈依

问:佛教中讲的“皈依”是什么意思?

堪布答:所谓皈依,简单来说,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自己决定从现在开始,投靠依止佛、法、僧三宝,遵循佛陀的教言去做。广而言之,皈依还有共同皈依、不共皈依,以及密宗特殊的皈依等许多分类。

佛教中的皈依,并不是强迫性的,而是出于个人自愿。

问:藏传佛教中强调依止上师,这是否与佛陀要求的“依法不依人”相违?

堪布答:并不相违。佛经中讲“四依”时,是提到了依法不依人。

表面上看来善知识是人,好像不能依止,但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

藏地的麦彭仁波切,曾造过一部论典叫《解义慧剑》,我也翻译过,里面对“四依”就讲得比较清楚。其实,依法不依人的意思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关键要依止佛法所讲的内容,比如修出离心、菩提心。

如果一个人的名声不错、很有财富、粉丝也多,但他讲的却与经论不符,那要听他的还是听经论的呢?肯定要听经论的。

当然,若想真正“依法”,首先要依止一位具法相的善知识,这是必需的一个前提。否则,就会像《华严经》中所说,假如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你再怎么样有智慧,也不可能精通佛法的真谛。那么如此一来,有没有依人不依法的过失呢?是没有的。因为甚深的佛法若不依靠上师指点,单凭自己的智慧,肯定无法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现在有些人说:“藏地修皈依时,还要皈依上师。我们汉地就不需要,只是皈依三宝就可以了。”这种说法不合理。其实汉地也有四皈依,像唐朝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里,就清清楚楚提到了“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汉地不少人皈依以后,特别喜欢办皈依证,我们藏地一般没有这种传统,只要是三宝弟子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办什么证。你皈依的对象,可以有三宝总集的上师,也可以直接是三宝。但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应该明白,佛教就像世间的大学,它的教学内容很重要。这个内容相当于佛法,而佛法依靠谁来指导呢?就是上师。如果没有上师,相当于学校没有老师一样,它的教学内容再好,也没办法让很多人接受。所以,这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来了解。

问:作为汉地弟子,皈依上师时,无法像藏地弟子般,有多年的观察,更多是随缘皈依。倘若上师传法皆如理如法,弟子就会对上师深具信心;可有时候,一些弟子知道上师置豪宅等事情后,就会有损对上师的信心。面对如此情况,我们应当怎么办?如何判断上师的显现?

堪布答:我觉得,汉地弟子应该也有观察上师的条件。你们有时间,也有各种因缘,藏人有的,汉人为什么没有?

现在汉地很多人,听说来了个上师,不经观察就马上依止、接受灌顶,这是很草率的。世间人选择终身伴侣的话,也不可能在街上随便抓个人就去结婚,而需要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调查,至少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性格如何。那希求生生世世的解脱比这更重要,观察上师就更是必不可少了。所以,汉地弟子以前不观察上师的做法,是很不合理的,今后大家应该像藏地弟子一样,对于想依止的上师,要经过多方面的观察。

如果你上师是具德善知识,真正对弘法利生有利,那他对豪宅、财富肯定不执著,而会视如粪土,就像以前蒋扬钦哲旺波的故事一样。我就遇到过一位上师,他在一个城市里,别人供养了很好的房子。我跟他开玩笑说:“你现在有车有房子,跟世间人没什么差别了。”他笑笑回答:“说实在的,我对这栋房子的执著,还不如对我那个牛粪棚的执著大。”我认识这个人,他并不是在说大话。所以,对有些上师来说,不管他有多少钱财,根本不像世间人那样贪执,只是把它当成石头一样。

像这种人的话,豪宅再多也无所谓,这个并不是很关键。

但有些所谓的“上师”,根本不具足法相,比一般世间人还差,整天都在为钱财而蝇营狗苟,各种行为完全不是在弘扬佛法。对于这种人,大家就一定要远离。

如今汉地很多城市里,有许多好的上师,令大家有皈依、学佛的机缘,倘若没有他们的话,很多人会永远沉溺在轮回当中;但也有一些不好的上师,到了最后,他们的劣迹会暴露无遗。

所以说,这个世间鱼龙混杂,许多现象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问:我马上要毕业了,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那么我现阶段应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知识上,还是拿出一部分确保每天的修行?哪个对我将来的人生更有意义?

堪布答:这个可能要根据情况而定。一方面学习不能落下,你们作为高年级的大学生,很快就要面临人生的转折点了,辛辛苦苦学了这么多年,到最后应当融入社会、回馈社会,此时最好不要因为学佛,就放弃了自己的学业。

学佛不要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不要为了完成既定的修行数量,就耽误学业和工作。假如你暂时不能完成的话,等以后各方面有条件了,这些可以再补上。

慈悲

问:请问,在汶川地震的时候,王菲曾唱过一首歌叫《心经》,这首歌的要义是什么?唱出来的话,对众生有怎样的利益?

堪布答:王菲唱的《心经》我也听过,并建议大家大力推广。《心经》主要讲了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一切皆空。我们这个社会有非常多的痛苦、挣扎,万法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形象,但这些追究到本源,其实完全是空性。

所以,《心经》的主要精神,就是让我们对万法断除执著,这是一种至高无上、不可思议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在第二转法轮中,就讲了这种般若空性,而般若空性法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即是《心经》,这种智慧就像人的心脏一样。

我们平时若能念《心经》、唱《心经》的歌,内心的各种分别念就会减少。

我认识一位老师,她说自己心里特别烦时,念一遍《心经》,心就能安静下来,然后再坐一会儿,原来的痛苦便全部消失了。

问:您在给日本灾难回向的时候,用到了“嗡玛尼贝美吽”。有些大师说“嗡玛尼贝美吽”代表一种无上的智慧,到底这几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堪布答:“嗡玛尼贝美吽”是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功德不可思议,这在有关论典中都有描述。如果给死去的亡人念“嗡玛尼贝美吽”,他即使原本要遭受痛苦,通过这种声音的无上力量,马上也能获得快乐。

尤其是现在灾难频频发生,我们若能祈祷观世音菩萨,念他的咒语,以这种力量就能最大程度地化解灾难。这方面有许许多多的教理可以说明。

总而言之,它不仅是一种无上的智慧,还是非常强大的无形力量。

问:现在网络特别发达,信息也更加公开,可以看到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们应通过网络去揭示这些不公正的现象,以唤醒更多人的正义感,还是把心放在修行上,让自己能以一颗更清净的心,面对周遭的生活?

堪布答: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跟古时候完全不同,跟上个世纪也完全不同。现在任何一件事情传到网上,无数人马上就知道了,所以,网络的力量确实非常强大。我们应在不影响修行的同时,依靠网络这一手段,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与更多的人分享,哪怕你能帮助一个人,这也非常有意义。

如今很多人特别迷茫、痛苦,人生没有方向和目标,整天都在网上寻找心灵的寄托,结果不但找不到,反而遇到了一些邪师,把自己迅速地引入歧途。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依靠网络来救护他人的慧命或者生命,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没有利他心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但你若是有利他心,在修行基本不受影响的同时,应该想方设法地帮助一些众生。甚至就算修行受到了一点影响,也应把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现在的网络世界,充斥着乌七八糟的负面信息,人心一代一代被染污得不知方向,外在环境也被工业染污得面目全非,连呼吸都没有新鲜的空气。内外都如此不净的话,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要说来世,今生都相当不健康,身体不健康,心理也不健康。

所以,希望大家以后在网络上,尽量弘扬一些正面的传统文化和有利的知识,否则,网络没有被好的思想占据的话,人类的未来确实堪忧。

生死

问:我有一个朋友,现在身患绝症,可能没有多长时间了。他也是刚刚得到这个消息,心里非常难受,没办法接受这个现实。我很希望能帮到他,但也无计可施。请问,怎么样用佛法去帮助他呢?他该如何面对剩下的日子?

堪布答:很多人在接近生命最后一刻时,确实会感到非常悲哀。从世间的角度讲,你再有钱、再有地位,死亡来临时,也不可能让自己多活一天。所以,“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从 17 岁起,就把人生的每一天当最后一天过,这也是明白了佛教所讲的“诸行无常”。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别人死了,我不会死。”这无疑是在自欺欺人。要知道,我们的身体特别脆弱,谁也无法预料明天会不会出车祸,明年会不会得癌症。所以,每个人应该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平时不要浪费生命,而要好好把握当下,为众生、为社会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若能如此,纵然突然面对死亡,你也不会惊慌失措,有很多的遗憾。

乔布斯年轻时就开始学佛了,他经常思考无常的道理,所以死时可以特别坦然。而你的朋友,不一定是学佛的;即使学了佛,也可能没有真正修过,没有把无常时时挂在心上。因此,让我现在告诉他一个窍诀,使他马上就有勇气面对死亡,这可能不太现实。

不过,你也可以跟他讲: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永远终结,而是下一期生命的开始。我们的这个身体,只不过是一个“旅馆”,是暂时的一个住所,没有什么好执著的。面对死亡,恐惧没有任何用处,现在最有用的是,应当抓紧时间多做善事,为来世多做一些准备。

一方面这样开导他,同时,最好让他多念观音心咒、阿弥陀佛圣号。或许依靠三宝的加持,最终出现奇迹也不好说。我就认识一个大学生,她也得了癌症,后来她放下一切,临死之前一心念佛,结果癌症奇迹般地消失了。所以,有时候心的力量非常神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亡,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假如死到临头才开始信佛,临时抱佛脚,这不一定能扭转乾坤。

所以,希望大家也能以此为戒,对死亡提前要有所准备。古往今来,

不少佛教徒在死时特别安详,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们平时经常串习、观修。就像一个军人,平时训练有素的话,一旦真正上了战场,才能做到临危不乱,很多本事才用得上。

问:我有位不信佛的亲友,忽然之间得了癌症,如何以佛教去利益他呢?

堪布答:看他能不能接受佛教的一些理念。如果能的话,最好给他念些阿弥陀佛的名号、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或者让他自己诵一些咒语,与佛教结上善缘。除此之外,可能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如果他实在不能接受,不愿意信仰佛教,那我们可以默默地给他回向,甚至临终时在他耳边念些佛号,这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问:一个人往生时,若见到有亲人拦阻,怎么办?

堪布答:人死后进入中阴时,若有正见想要往生,途中遇到有人来劝阻:“我是你的某某亲友,不能去啊!”“你应该考虑我们的痛苦,回来啊!”此时应该想“这是我往生的一种障碍,不能听他们的”,然后就勇往直前。

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里有一则比喻:往生极乐世界时,对一切都不要贪恋,应像从网中解脱出来的老鹰一样,义无反顾地冲向天空。

问:人在临死之前,还需要有哪些准备?

堪布答:如果有一些财产,则应尽量舍弃,比如用来供养僧众、供养三宝等。倘若实在来不及,就从内心里放下,这也很重要!

阿弥陀佛的有些修法要诀中说:我们在临终时,里里外外的死相已经出现,自己也知道肯定活不了,那时候不要执著任何财产,也不要执著这样那样的东西。假如来不及舍弃,就在心里想:“我从无始以来于轮回中一直流转,今生终于遇到了往生法,我一定要舍弃对眷属、财产的贪恋,唯一希求往生。”

这就是上师们的教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言!

临死时,我们很可能贪著“我的亲人”、“我的房屋”、“我的存款”

等等,如果出现了这些念头,就不可能真正往生。所以,不能贪恋任何事物,要全部放弃。

现在所学的教言,可能有些用在临终时,有些用在中阴时。但不论是临终还是中阴,大家都要尽量忆念这些教言,并真正用上,这是相当关键的!

问:我看到很有名的一本书叫《西藏生死书》,是索甲仁波切写的。

但我翻了好几遍,始终都看不进去。我想得到您的一些指点,或者您对那本书有什么看法?

堪布答:《西藏生死书》,你实在看不进去的话,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

这本书,实际上在国内外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我也看过它的汉文本,看了之后的感觉是什么呢?这就是莲花生大士的中阴窍诀,然后再加上作者与根本上师的对话、某某西方人得癌症的故事,穿插一些现代人喜欢听的、比较关心的道理在里面。

1993 年,我去法国时,见过索甲仁波切。当时他这本书是用英文写的,正准备要译成中文。他刚开始想让我翻译,我说自己一方面水平不够,另一方面时间特别紧,恐怕没办法,最好还是找比较出名的人。

后来他找了台湾的郑振煌教授翻译中文,又请锡金的一位堪布译成藏文。但藏文版目前还没有看到,不知道进度怎么样了。

当时《西藏生死书》英文版的效果很不错,索甲仁波切就又将它译成德文,印了好几个版本。恰好那天法王刚刚到他的道场,他观察缘起非常好,便将德文版的《西藏生死书》给法王一本,给我一本。

索甲仁波切说,当时西方很多人虽相信因果,但对前后世存在、面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欠缺,于是他就写了这本书,希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生死观。

再后来大家也知道,西方人依靠这本书的引导,对生死确实有了新的认识,中阴窍诀在西方非常受欢迎。因为他们很多人身体不舒服、心情不舒服,尤其是最后面对死亡时,都有一种恐惧感,而中阴窍诀所揭示的道理,正好可以消除这种心态。鉴于此,索甲仁波切把中阴法门的某些内容,与现代人的心理结合起来,然后编成了这本书。

《西藏生死书》,我认为有两个特点:第一、作者对上师有非常大的恭敬心,处处提到了他今生所得到的知识,全部来自于上师的恩赐,从头到尾都在感恩上师,这是最感人的地方;第二、它将佛教的原始教义,融入当前的生活中,然后展现在有缘者面前,这也是相当难得的。

所以,如果你不是特别困难,最好还是能再看看,也许慢慢就看进去了。

修行

问:自从学佛以后,周围人常问我:“你为什么要学佛?它能带给你吃吗?”我不知该如何回答。

堪布答:你可以反问他:“人活在世间上,难道只为了吃吗?”

问:但这样解释的话,他们还是会有疑惑。

堪布答:没事,如果用道理给他们解释,他们应该会明白的。但若连道理都不听,那就没有办法了。

学了佛以后,肯定有人对我们不理解。但通过学佛,自己获得了今生来世的利益,以这种利益去感化别人,让他们接受,应该不是很困难!

问:一个人觉得活着的痛苦大于死亡的痛苦,他该怎么办?

堪布答:叔本华不是说过嘛,该自杀!(众笑)问:但自杀并不能获得解脱。

堪布答:是不能解脱,但活得那么痛苦也不能解脱啊——开玩笑!

要祈祷三宝。若能好好地祈祷,今天虽然这样觉得,也许明天的心态就变了。我们藏族有句俗话:“晚上睡觉时的心态,早上醒来后就没有了。”

问:那为什么有的人会想自杀,这是前世的串习吗?

堪布答:也许是暂时的违缘造成,也许是前世的恶业成熟,有两种可能性。

问:弟子感到心不安,请上师用密宗的方法帮弟子安心。

堪布答:你需要达到什么程度?

问:没有分别念,处于一种光明的状态中。

堪布答:那你学灯泡就可以了!(众笑)

问:如果平时对父母很孝顺,但梦中却恶口谩骂父母,这个有没有罪过?

堪布答:有。

问:那该怎么忏悔?

堪布答:嗡班匝萨埵吽。

问:我父亲身体不太好,经常头痛,母亲就每天早上在佛前供杯清水,诵几遍一切如来心秘密宝箧印咒,再把水给父亲喝,父亲顿时觉得头痛缓减了。但未经过上师灌顶的人,是不是不能轻易诵密咒?母亲这样做是否如法?

堪布答:任何密咒,都最好是得过灌顶之后再念。但即使因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传承和开许,它的作用也是有的,持诵不会犯特别大的过失。

现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很多人念咒语不一定得过传承,但念了以后,还是会有感应、有加持。

问:您以前是怎么修行的?

堪布答:我本人对修行十分有信心。以前刚出家时,不管是背书、辩论,还是自己讲课,在十来年中还是很精进,心中除了学习佛法以外,什么都没有,修行上也一直保持夜不倒单。

但后来修行就比较放松了,主要是因为要管理汉地来的很多修行人,需要给他们翻译。没有翻译的话,他们听不懂藏语;而要翻译的话,对自己精进禅修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问:您在修行的时候,会不会有过怀疑或者动摇?您是如何克服的?您有没有开悟的体验?

堪布答:我自己确实是个凡夫人,但对释迦牟尼佛有虔诚的信心,对生死轮回有不可退转的定解。如果别人说前世后世不存在,我绝对不相信,并且有千百个理由可以破斥他;如果别人说佛教不好,怎么说是他的自由,但我不会有丝毫动摇,因为我从骨髓里对佛的诚挚信,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变的。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信任,而是通过二十多年闻思修佛法,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最后变成了一种“固体”。在我的血液里,这样的信心“固体”不可能轻易融化。

不过,作为一个凡夫人,我看到很多好吃的东西,肚子饿了的话,心还是会动摇。这时候也觉得很惭愧,口口声声给别人讲空性,自己却做不到言行一致。所以,说证悟的话,我不算什么证悟,更没有开悟,只不过对佛教有一颗坚定的信心而已。

问:您说会在空余时间读泰戈尔、莎士比亚的诗,那您会读仓央嘉措的诗吗?您对他的诗怎么看待?

堪布答:我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在读的过程中有两种感受:第一种,仓央嘉措是非常伟大的一位诗人,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以人们特别执著的感情为切入点,逐渐将我们引入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

还有一种,从仓央嘉措的密传或传记来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他仍洒脱地面对现实。当饱受各种挫折时,不但没有怨天尤人,被痛苦打败,反而还能写出那样的诗歌,描写心里最微妙的境界,如此高尚的情操非常值得赞叹。

仓央嘉措的情歌,实际上有外、内、密三层意思。世间人大多只懂外层的意思,觉得这适合在家男女的心意,却不知它里面还有更深的修行教言。

命运

问:我刚接触佛教,所了解的就是因果论,还有教导人要心平气和,去接受以前的一些事物。但我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要为未来的理想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这又是另外一种感觉。这两者之间是不是一种矛盾?如果是的话,那应该怎么去解决?

堪布答:不管你为了什么理想而奋斗,心平气和都不可缺少。假如心浮气躁、心不平静,在这种状态下做事,成功率不会很高。

那怎样才能心平气和呢?佛教中告诉我们,做事之前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心善就可以做,心恶则不要做。什么叫心恶呢?指做事的动机是准备害社会、害别人,此时心肯定不平静。所以,你若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应当朝利他的方向迈进,如此才能心平气和,这二者之间也不矛盾。

佛教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实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完全是一种消极、一种逃避,不追求现世的成功。当然,追求成功也需要前世的福报,不然,今生中再怎么努力,最终也会事与愿违。

有些人经常抱怨:“我比别人付出得多,但别人已经成功了,为什么我不成功?”这说明你前世没有积福。积了福报的话,做什么都会如愿以偿,很容易成功。这个问题很多人要懂,否则就会怨天尤人,总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

问:《贤愚经》中提到无常四边:“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请问,此偈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堪布答:这些道理特别重要。表面上看来这个偈颂很简单,但实际上,大家若能通达其中奥义,在人生中遇到痛苦时,就有面对的能力。

现在这个社会,经常会有人自杀,自杀的原因若追究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一、不懂聚际必散,尤其在感情上缘分尽了,今天两人在一起,明天却分手了,自己就实在接受不了;二、不懂高际必堕,原来高高在上的地位一旦失去,便丧失了活下去的意义;三、不懂生际必死,自己最亲近的人若死了,或者自己得了绝症,拿到病危通知时,完全没有勇气面对;四、不懂积际必尽,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若是某一天突然没有了,自己就开始痛不欲生。以上这林林总总的痛苦,若能明白无常四边的道理,就会全部迎刃而解。

曾经有一次,我的小学里有三十多个学生毕业,因为就要离开母校了,他们一个个泣不成声、恋恋不舍。于是我专门讲了一个教言,告诉他们“高际必堕、生际必死、聚际必散、积际必尽”,这无常四边务必要好好记住。如果懂了这个道理,面对生活、面对世间时,就能做到一切随缘,不会特别强求。否则,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事与愿违时,往往痛苦不已,甚至可能选择自杀,做出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无常四边的这个道理,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有比较广的剖析。大家若想深入了解,有空不妨一阅,这对你的人生乃至修行都会有利。

问:我感觉自己做事优柔寡断,但让勇猛心不断增上的话,又担心变得莽撞冲动、不计后果,给自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该如何用智慧去辨别呢?

堪布答: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用心观察:“做它的后果怎么样?做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违缘?……”现在好多人没有这种概念,不管是办企业、做事情,只看好的一面,对不好的一面,却从来没有心理准备。甚至有些人连想都不敢想,比如自己死了怎么办?

突然生病怎么办?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吉祥,但却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想逃避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平时在处理问题时,不但会看事情的正面,对负面也考虑得比较多。这样一来,提前若有最坏的打算,将来一旦事情真正发生了,到时也有面对的勇气和能力。

因此,不论你做什么事,首先详细观察很重要。藏地著名学者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也说:“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一个有智慧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必定会冷静分析:“我成办这件事的后果如何?期间违缘大不大?用什么途径才能成功?最后的效益怎样回馈社会?……”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先考虑清楚。有了这个前提之后,做事既不会优柔寡断,也不会不计后果,而是会走中道。

问: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凡四训》,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命运。我的问题就是:人有没有命运?如果有的话,怎么突破?

堪布答:命运是有的。关于改变命运的窍诀,显宗和密宗的说法各有不同,《了凡四训》中也讲了很多。

其实,佛教并不是宿命论,不是说一切全是命中注定,半点都不能改;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命运都可以改变。

就像世间的法律,如果你犯罪非常严重,必须要判死刑,那怎么搞关系也无济于事;但若没有那么严重的话,有些事情是可以商量的,还有一些缓和的余地。佛教中讲的命运也如此,有些命运通过你做善事,一定可以改变;而个别极为严重的恶业,果报必定要现前,做善事有一些缓减作用,但却不能完全消除。

这个问题,在《俱舍论》的“分别业”这一品中,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总之,按照佛教的观点,命运是存在的,但并非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而且做善事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即使你必定要感受某些痛苦,做善事对它也绝对起作用。

同类推荐
  •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本书主要指道教历史与道教文化。包括道教、道教绘画、道教雕塑,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 白话观无量寿经

    白话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
  •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佛教博大精深,各种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往往使初学者望而生畏。针对这种情况,本书采用了符合现代人知识结构和快节奏生活特点的问答模式,将艰深晦涩的教义和纷繁复杂的宗派传承历史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您轻松阅读。
热门推荐
  • 功德碑

    功德碑

    玄术、风水、阵法、符箓……问我哪一样是弱点?这是一个问题!
  • 家有淘气宝宝:竹马爹地你OUT了(全本)

    家有淘气宝宝:竹马爹地你OUT了(全本)

    传说,他冷酷无情、邪魅妖冶、极品绝世、才华横溢、富可敌国。传说,他断袖之癖、视女人为瘟疫。传说,他——NG什么跟什么,这传说有没有完了?【正常简介】他们从小指腹为婚。为此,他恨她的存在,是她毁了他的一生。她同样厌恶嫁给他,在他饯行酒宴上,她嘲讽他的性取向。为了报复,他把她死死压在腹下,在她耳畔冷声道:“尹飒飒!我恨你,我要把你拥有的一切全毁了。”她痛哭挣扎,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恨她。这一夜,他霸道地占有她,而他的话成为了诅咒,她怀孕了。自从留学回国,接管顾氏集团,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变态的词语如漫天扯不断的飞絮成为他的代名词。再次重逢,他竟然不认识她是谁。他指着酷似自己的小翻版冷冷道:“五百万,把他卖给我。”她惊愤道:“顾朔东,你TMD的是个混蛋,你去死吧。”【宝宝版简介】“妈咪!顾大叔又上杂志头条封面了,哦!真让人头疼啊。”皓皓莲藕小手拾起茶几上的杂志,小脑袋一边摇头一边叹息。“妈咪,大叔果然老了,眼角鱼尾纹跑出来了,都一把年纪OUT了,还好意思出来抛头露面。”“……”“妈咪!救救我,顾大叔从杂志里跑出来了。”“皓皓!骗人可要长长鼻子的哦。”“妈咪!顾大叔的魔掌正脱我的裤子。”“皓皓!顾大叔现在在美国怎么会脱你的裤子。”“妈咪!你听见没有,我的小屁股被魔掌狠狠地抽得噼啪响,哦!痛死我了。”
  • 兽王征途

    兽王征途

    兽!残暴、嗜血、杀伐果断!兽!野蛮、凶狠、横冲直撞!兽!冷酷、残忍、无所畏惧!兽!强壮、霸道、热血沸腾!兽!异化、粗糙、不可思议!兽!兽!兽!无惧魔神、碾压人皇,这是兽王的征途!
  • 我是电脑知识大王

    我是电脑知识大王

    知识的伟大在于它的博大和精深,人类的伟大表现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这是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
  • 让心河绿水长流:最优美的散文(时文选粹)

    让心河绿水长流:最优美的散文(时文选粹)

    本书编入了百余篇优美的散文,文字优美,清丽婉转,读来如品一杯冒着热气的茶,让你在饮茶多时之后,仍然回味无穷。这些优美散文从生活的各种姿态、不同人的不同感想、或写实或遐想的剖面作为切入点,将文学的优美和文字的奇特展现无遗,一个个精彩片段的描写,引您进入奇异的殿堂,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以精简准确的慢调咖啡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优美散文之后都有思考和回味,如花瓣飘落一身,芳香久久不散。
  • 诗经(读好书系列)

    诗经(读好书系列)

    每一粒种子在合适的条件下都会发芽,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栋梁的种子。本书以努力用一种新鲜快乐的方式,把那些激励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品质深深植入到他们的心田。本书是以单编的故事形式出现,每一篇文章由一则故事和“智慧箴言”组成,高深的箴言内容变成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方便孩子们的思维习惯,从而改变一些说教的成分,改变箴言本身具备的严肃的成人化语气,更易让孩子们接受,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以至成长的快乐!故事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心灵,因此,看故事是孩子们塑造美好心灵的一种绝佳方式。这本故事书收集了让孩子更聪明的智慧故事几十个,并配以手绘图画。全书语言通俗,容易理解,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
  • 战后日本的腐败与治理:以震撼政坛的四大腐败案为例

    战后日本的腐败与治理:以震撼政坛的四大腐败案为例

    本书以“战后四大腐败案”为例,梳理了日本战后腐败现象发生的历史轨迹及日本社会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经验。书中高度凝练地展示了日本细密、周详的反腐败法律架构,还原与刻画了一些富有典型意义的行贿人、受贿人、办案人角色,并对战后日本政治生态进行了评述。
  • 总裁宠溺娇妻

    总裁宠溺娇妻

    他分明是天之骄子,却要掩其锋芒,只为翻云覆雨了整个家族……她分明是受尽宠爱的独女,却在一片的宠爱中发现了那掩藏下的裂痕……他的世界里,亲母的抛弃,父亲的利用,继母的窥探,兄弟的陷害,他走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她的世界里,父母的宠爱,初恋的缠绕,却在一夜之间,因为突然的亲生父母变得可笑……两个人因为利益而在一起,却衍生了真正的情感,那样美丽而无法割舍。
  • 星际列车

    星际列车

    新书发布,地狱通告一个灵异的故事,有惊悚情节,对此不适的同学谨慎围观
  • 闪婚蜜爱:男神宠不够

    闪婚蜜爱:男神宠不够

    她本是平凡的女生,前半生都在为柴米油盐奔波。而他却是高高在上的男神,所有人女人眼中的钻石王老五,一次意外,她爬上了他的床,再也下不来。男人:“女人,签下它,以后你就是我的女人!”她逆推扑倒,将男人压在身下:“以后你是我男人才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