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收到孙权的书信之后,秘而不宣,他决定再做最后的尝试。
数万吴军陈兵零陵城下,就这样弃围而去,他心有不甘。
吕蒙“夜召诸将,授以方略”,故意扬言明天攻城,决心成全郝普的忠义之名。并且向大家谎称刘备远在汉中,被夏侯渊围困,自身难保;关羽已经大败,正在跑路的途中;郝普现在情形是寡妇死了儿,彻底没指望了。
在做了上述准备工作之后,吕蒙派遣郝普旧友邓玄之入城去“为陈祸福”。
邓玄之入城之后见到郝普,晓之以情、动之以礼,指出孤城必破,“城破之后,身死何益于事,而令百岁老母、戴白受诛,岂不痛哉?”
史载,邓玄之“具宣蒙意,普惧而听之”。
郝普终于决定出降,“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然后取出孙权命自己“急还援肃”的书信给郝普看。——(《三国志-吕蒙传》)
郝普这才知道中计,但木已成舟,除了羞惭的无地自容之外,也只有宽慰自己“不是我们不行,是X军太狡猾了!”
吕蒙未费太多周折,就轻取三郡之地。兵者诡道也,吕蒙取兵不血刃取三郡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令人畏惧。孙权拔吕蒙于“行阵”之间,正是他知人善任;“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正是鲁肃识贤荐贤的佳话。
士不可不弘毅,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变化。
可悲的是,吕蒙表现出来的卓越军事才能,并没有引起董荆州军政的关羽关注。这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漠视对手、就是漠视自己的宝贵生命,用老脑筋、有色眼镜看人,后果很严重。
在计赚零陵郡之后,吕蒙“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于益阳”。孙权已经实际控制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三国志-吴主传》)
一直以来,都是鲁肃极力促成孙权与刘备结成战略同盟。见到双方交恶,两军严阵以待,鲁肃觉得有必要为弥合分歧做最后的努力,于是向关羽发出邀请,希望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目前的领土争端问题。
史载,鲁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单刀俱会”。——(《三国志-鲁肃传》)
《三国演义》一书为了突出“武圣关羽”高、大、全的光辉形象,有意将双方会面的地点设在了吴方,如此一来,单刀赴会变成了鲁肃精心安排的鸿门宴,只等关羽一人入罟。这完全是种不顾历史真实的小说家言。
双方会面的地点是两军之间,并且事先约定“各驻兵马百步上”,只是双方将领“单刀俱会”。
关羽向来自负功夫了得,岂能怕了鲁肃一介儒生?
见关羽坦然单刀赴会,反倒是鲁肃手下提心吊胆。万一说翻了当场动手,这几位绑一块怕也不是关羽对手。
史称,“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三国志-鲁肃传》注引《吴书》)
反而是鲁肃胆识过人,认为目前情形仍有回旋余地,大可不必紧张。为手下众将释疑道:“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
双方见面,寒暄之后,鲁肃单刀直入,责备关羽:
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关羽知道鲁肃所言不虚,正在沉吟如何作答之际。他身后一人越俎代庖回道:“夫天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这种话如果是从关羽口中说出来,鲁肃估计得组织一下语言再据理力争了,但这说话的只是关羽的部属,他当然不会客气了。
鲁肃当场发飙,厉声呵之,辞色甚切。
打狗尚需看主人,鲁肃这样,明显是指桑骂槐。
关羽被逼无奈,操刀起立假意道:“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说完这番话,目示那个部下离开。
待那名部属退出会场,关羽这才分辨道:“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寢不脱介,戳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慕雨按:此处关羽称“戳力破魏”,绝非关羽原话,明显是史家修饰语。如果写成“戳力破曹”,才合乎史实。史家百密一疏,慕雨吹毛求疵了。)
关羽避重就轻地指出,赤壁之战,刘备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寢不脱介),借得荆州了是辛苦付出之后应得的回报,吴人急着收地有点过河拆桥、欺人太甚的意思。
听了关羽的说辞,鲁肃立即针锋相对道:
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借手于西州矣,又欲剪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得济?
鲁肃的话义正言辞,事实清晰、证据确凿,同时正告关羽“贪而弃义,必为祸阶”。——(《三国志-鲁肃传》注引《吴书》)
关羽听罢,要待强词夺理为刘备和自己找回场子,却又不知从何驳起。枯坐在那里无言以对,好在他天生了一张酒驾的脸,别人也看不出他脸上的赧色。
倘若有人这时候不识趣的问关二爷为什么脸红,我猜他一定不会说是精神焕发!
会谈双方因为话不投机,最终不欢而散!
单刀赴会的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