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今河北迁安境),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
人生不如意事十居八九,公孙瓒虽然出身名门,有个声望远过李刚之辈的爹,但他的母亲却是没有名分的妾。在****时期不但要拼爹,更要拼妈。在嫡长子为法定继承人的东汉末年,只有正妻所生的兄弟们死光了才会轮到他来继承祖业,可惜这样事情发生的概率非常之低,公孙瓒心底的失落可想而知。
是金子就会发光的:生的一表人才、声若洪钟的公孙瓒,引起了时任涿郡侯太守的注意。很快,他不但成了太守大人的乘龙快婿,而且顺理成章的跻身大汉公务员行列。(女人生得好,不如嫁得好。男人何尝不是如此?)
有意培养重用乘龙快婿的侯太守,将公孙瓒公费派到卢植授学处接受高等教育。刘备求学是为了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免得一辈子织席卖履;而公孙瓒求学却是为了镀金,增加政治筹码罢了。
这样的学习心态,当然最是轻松不过。
公孙瓒既是名门之后,更是带职学习,当然是属于不差钱的那种人。他养尊处优日久,惯有的世家子弟范儿,很快就成了懵懂少年刘备刻意模仿的对象。同门师兄公孙瓒的到来,为少年刘备打开了一扇五彩斑斓的世界之窗——人生可以风流倜傥;人生可以放歌纵酒;人生可以飞扬跋扈;人生可以激情澎湃…
原来人生可以如此之精彩!
刘备在公孙瓒面前自惭形秽,回想起自己曾经为一双草鞋多卖了二三文,居然可以高兴半天而感到可笑、可悲。
年长许多的公孙瓒本来见刘备生的大耳招风、憨态可掬,现在又亦步亦趋的学习自己举止,不由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听到刘备自报家门乃是中山靖王刘胜后人之时,吃惊之余,庶出的公孙瓒自卑心理作祟,不敢再轻视这个“少年闰土”。
有一个汉室皇亲在身边做帮闲,人前人后的也有面子。
而史书中的记载就令人不敢恭维了——居然说公孙瓒深与先主相友!言辞闪烁的告诉后人公孙瓒在巴结刘备。
一个有着锦绣前程的公务员,只是因为一个乡巴佬与皇帝同姓,就主动投其所好奉承刘备?
而刘备也就顺水推舟的因为公孙瓒年长的原因,“兄事之”。历史真实虽已是杳不可知,但公孙瓒与刘备称兄道弟,好的穿一条裤子却是真的。
飞鹰走狗、激扬青春的生活,是需要丰厚的经济基础支持的。刘备兄事公孙瓒,应该是每天可以跟随在公孙兄身边做小弟,既可以增长见识,同时可以免去阮囊羞涩的尴尬。有公孙瓒这个大个萝卜以身作则,刘备有样学样的沾染了许多官二代、富二代子弟才有的恶习。刘备成了不良少年,唯公孙瓒马首是瞻的古惑仔。
对此,一些将刘备视为正义化身的人将刘备的行为说成是刘备有着远超侪辈的组织能力,在背井离乡求学的同时,不因为贫穷而自堕其志,也没有因自卑而落落寡合。反而和来自地北天南的同学很快打得火热,和公孙瓒这样的世家子弟和睦相处。
刘备的行为只能视为是缺乏自制力,在突然失去羁縻的时候,压抑心底多年少年叛逆心理喷薄而出的表现。借用曾流行于一时的官方语言来讲——刘备的异常行为,是一个乡村少年在面对物欲横流的各种诱惑面前,“自己放松了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
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相信舆论会出现一面倒的批评之声,这样做,既辜负了母亲含辛茹苦的望子成龙之心;也同样伤害了捐资助学者乐善好施的公益心肠。(估计刘备的赞助人刘元起肠子也悔青了)
刘备的求学之旅在一年多后戛然而止,他肄业了。
多事之秋的东汉末年,根本容不得才兼文武的卢植长年累月赋闲。熹平末年(177年),汉帝国版图之内的南夷反叛。放眼朝中,竟然无一人可用。而在野的卢植曾在九江太守任上官声卓著,而且熟悉地方事务。卢植起复、被汉廷任命为庐江太守之职全面负责平叛事宜。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人到中年的卢植踌躇满志,踏上新的仕途。峰回路转不见师,雪上空余马行处。望着卢植的身影消逝在茫茫天地之间,终于去的不见踪影。众人心下黯然。
真正伤感的人只有刘备一人——在卢植讲学的一年多时间内,他没有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却在卢植去的踪迹不见之后方明白了时不我待的道理,人生的悲哀莫过于此!
卢植前往庐江做太守,此一去鹏程万里;公孙瓒镀金顺利完成,继续他的公务员生涯;而刘备浑浑噩噩后猛醒之时才发现,自己面临着怎么样的现实人生——毕业即失业!
刘备没有遭遇“被就业”,他必须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
万幸的是,刘备在求学期间,和学长公孙瓒勉强做到了“粗通经义”。二人的求学,不过是曾在某一历史时期在某一地区师从某人的经历而已。
大儒卢植失败的教育告诉刘备: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而公孙瓒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地不在提醒刘备……
四平八稳、骈四俪六的不是大文章!真正的大手笔是人情练达,是纵横捭阖的人生!
知识是从书本中得来的,智慧却是知识的结晶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智慧却可以改变人生!
卢植的谆谆教导并没能改变刘备,反而是损友公孙瓒彻底颠覆了少年刘备对人生的认识。
人生可以有多样选择,这个真的可以有!
刘备返乡是耕读?还是继续织席贩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