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29800000014

第14章 听冯旭讲留学的故事

冯旭,河南人,1976年出生。在国内读完硕士后,曾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2002年赴辛辛那提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现在美国西海岸一家公司工作。

在辛辛那提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冯旭是我认识最早的一位,我们相识是在北京机场。当时我送我的孩子去美国。

在北京机场国际候机大厅里到处都是送行的场面:一大群上了年纪的人簇拥着一个神采飞扬的年轻人,如众星捧月。送孩子出国留学,每一个家庭都会组成庞大的欢送团,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七大姑八大姨,这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

我的孩子早在7月份签证前就在网上订了飞机票。机票是团体的,目的地都是美国辛辛那提市。团体票便宜,还可以结伴而行,彼此壮胆,彼此有个照应。本来订票者20多个,临登机时只剩下9个。那么多人掉了头,原因不明,但签证被卡可能是主要原因。9个孩子来自天南海北,只知姓名,并未谋面,大厅里人来人往,杂乱无章,但这些孩子却很快地集中聚拢到了一起,难道有什么心灵感应?

时届9月,正是国外大学开学时刻。国际航班候机厅里等待登机的自然以留学生为主。飞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很多,他们靠什么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同伴呢?其实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连我都注意到了。最显眼的是每人身边都矗立着硕大无比的箱子,而且是两个。只有去北美的留学生才能携带如此之大的箱子,去欧洲带的箱子要小许多。除了大箱以外,还有一个小一些的拉杆手提箱,一个足有半人高的背包。这是赴美留学生的全部家当。箱包里装载着他们足够两年生活的物品。穿的有从里到外,从春到冬的衣服;床上铺的有被、褥、床单、枕头;炊具有高压锅、炒勺、菜板、菜刀之类;还有各类小药、书籍,等等。出国必备物品清单都是先行一步的师兄师姐在网上提供的。所以最大限度地携带物品还是因为中美之间存在的巨大差价,都想尽可能为家庭节约一些银两。他们衣着简朴,随意,不像出国,倒像是去教室上晚自习。这些学生普遍年龄偏大,一般为本科毕业,或者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年龄在22岁至25岁之间。如果工作过一段时间,有的已经年近30。与大厅里那些小留学生相比,他们的送行团队声势差多了,显得形单影只,像我们这样父母送行,全家出动的并不多见,倒是三两个同学送行的最多。

孩子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同伴,已经有三四个站在大厅一个角落,行李摆了一大片。见面后互通姓名,问好,询问来自哪个城市、所学专业,很是亲热。此行路途漫长,中间两次转机,二十几个小时的航程等待着他们。到了美国以后,交情最深的正是这些初识的伙伴。

有个叫冯旭的小伙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身材适中,挺结实,身上的干练与沉稳是其他孩子所不具备的,很自然地成了这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团队领袖。后来才得知冯旭硕士毕业后已有工作两三年的经历。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校门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你不走出校门,永远脱不掉学生气。学生气到底什么样?我说不清,反正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冯旭一边聊天,一边用眼睛余光搜寻后到的同伴,并跑前跑后地张罗着。在出关安检过程中,我们一直站在远处观望,心情紧张,生怕携带物品超重,生怕哪件东西违禁。这些孩子显然没有出过远门,一个个手忙脚乱,满头大汗,只有冯旭一脸镇静,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他第一个托运完行李,轻松地来到我们身边。我们正和一个送行的小伙子闲聊,他还在读研究生,是冯旭的师弟,叫丘绍阳。

两年后我在美国辛辛那提探望孩子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农场举办的中秋晚会。晚会上碰到了一个小伙子,觉得面熟,却怎么也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刚到美国那几天孩子不断地向我介绍周围的留学生,生面孔太多,信息量太大,把脑袋搅得乱糟糟的。倒是小伙子一眼认出了我,他说,我们确实见过面,是在北京机场,在送冯旭的时候。我一下子想起来了,对,那天送冯旭的就是他,丘绍阳,没错儿。不过他怎么也到美国了?见我还在发愣,小伙子说,我也到这所大学读书来了,读电子专业,前几天刚报到。还是冯旭的“亲师弟”,这两天就住在冯旭家里。哦!天下竟有这么巧的事!

后来在美国,我陆续见到了在机场碰到的8个孩子,一个也不少,样子几乎没有变,一切似乎定格在两年前。

冯旭听到我们到来的消息,当天就跑来了,手里还拎着个大西瓜。见面当然很亲热。也许是我的错觉,这次见到冯旭好像比原来长高了,虽然我知道这个年龄不会再长个儿了,举手投足,仍然很练达。这一点还是没有变。不一会儿,冯旭的爱人刘茵也过来了,这是个很漂亮的姑娘,与冯旭是同乡。在国内是学英语的,也在这所大学读书。

一、冯旭的故事

冯旭的父亲在气象局工作,是天气预报工程师。母亲在市政府计生委上班,父母工作稳定,收入也不低。他们都刚50岁出头,年纪不算大,冯旭是独生子。

冯旭读小学五年级时,教育改制,五年制改为六年制。这样就把五年级的学生一分为二,冯旭他们这些成绩好的直接升入初中,差一些的继续读六年级。由于经过一次筛选,所以这是他所在城市历年来学习成绩最好的一届学生。这个优势在高考时凸现出来,冯旭所在高中升学率达到了94%。这在河南全省也是不多见的。冯旭读的是最好的高中,那时没有走后门和高价生一说,全凭学习成绩。高中时代的冯旭,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武侠小说,古龙、金庸、梁羽生,能找着的都看遍了,一个暑假就把眼睛从200度看到500度。

冯旭在国内本科与硕士阶段都是读的电子工程系。信息科学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软件,一个是硬件,冯旭学的是硬件。攻读硕士学位用了两年半时间。毕业后在北京参加了工作,去的是一家设计院。在工作中考完了托福和GRE。他记得考GRE非常紧张,总共需要掌握25000个单词,很是辛苦。因为他白天要工作,只有开夜车了。这一点比不了爱人刘茵。英语是她的本行,只复习了一个多星期,就考了2000多分,轻松多了。Offer是在四五月份来的,接着就去签证。签证倒是很痛快,一次就签过了。

初次踏进辛辛那提大学的大门,冯旭非常兴奋。学校环境优美,像一个大花园。这里楼房厚重、气派,而且风格多样。学校微机房里的微机,显示器全是液晶的,有19寸的,至少是17寸的,到处都有电源和网络的插孔,校园内还有无线网络,学生可以免费上网。

初到美国,首先碰到的是语言问题,虽然在国内受过训练,但实用起来差距不小,听中国教授讲课没问题,美国教授就困难一些,最难懂的是印度和其他外裔教授,口音很重,不过几堂课下来就习惯了。对中国留学生说来,语言算不上关卡,不会成为学习和交往的障碍。

冯旭与同行的同学都保持着联系。虽然他们分属不同的专业,好歹是一架飞机拉过来的。有的逢年过节还要聚一下。冯旭对中国留学生群体评价甚高,他说,中国留学生无弱兵,个个都是好样的,聪明过人,学业好,为人也好,工作踏实。这也是美国教授们的共识。这些学生大多毕业于名校。进入名校的学生已经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层层筛选,都是学习尖子。名校学生在出国时明显占有优势,美国大学很看重中国大学的名气。然而进入名校后并不等于你必然能够出国深造,你还要通过GRE和托福考试,才能取得申请的资格,然而这两项考试,尤其是GRE考试,简直是一种磨难。让人望而却步,所以说GRE考试取得高分的学生无疑都具有一种奋斗拼搏的精神,有很强的上进心,而且备考GRE与正课、工作是冲突的,顾此难免失彼。你要在不影响学习、工作的前提下准备考试,所以除了吃苦精神之外还要学会合理调配时间。后面的事情还很多,你要把申请材料寄到美国,接受人家的挑选。去美国留学的门槛很高,而且要申请高额奖学金。人家凭什么给你?这种选择是非常严格的。一般来说,成绩优秀的学生占有很大的优势,但这不是全部,美国大学遴选学生的标准与国内不同。人家看重的不仅仅是硬件,还要看你的全部情况。在国内成绩最优的学生得不到一个Offer,可是比他学习差很多的人却能得到好几个,这种事屡见不鲜。据说,有些名校名专业,录取名额只有一个,收到的材料却是成百上千。所以人们把得到奖学金叫中大彩,可见难度之大。同时也道出其中的运气成分。然而还有最后一个关口,这就是申请出国签证。应该说,录取的学校好,奖学金高,英语流利,在签证时占有很大优势,然而未必,这几年,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签证形势严峻,拒签率非常的高。获得签证除了条件优异以外,还要有好运气。

所以这里的中国留学生都是一路拼杀过来,既是优胜者,又是幸运者。

冯旭说,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与国内大学相比,美国大学的优势在研究生教育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博士教育非常严格,所以美国博士含金量很高。博士生毕业后直接就能走上讲台,做博士生导师。这与国内体制不尽相同,国内博士生导师必须首先取得教授资格,博导不光是职业,而且是高于教授的一个职称,或说是一种待遇。在美国,这些年轻的教授更加贴近学生,更了解学生,知道学业哪里有陷阱,学生哪里有困难,讲课更有针对性。他们不太爱总结什么教学法,从不注重形式主义的东西。教学是高屋建瓴式的,学术气氛很浓。现在美国大学的教学是良性循环,教授的水平高,因此受到学生的尊重,薪水也高。这样吸引了更多高级人才去当教授,师资队伍水平越来越高。

有一天晚上,冯旭接到一个电话,是国内一个初中同学打来的,问冯旭在美国过得怎么样。冯旭实情相告。同学说,自己的孩子已经6岁了,冯旭听后。竟有恍若隔世之感。冯旭今年28岁,这个初中同学的年龄也不会超过30岁。早早就娶妻生子,老婆孩子热炕头了。冯旭就读的高中,班里有五六个同学在美国留学,可见这所学校实力不俗。冯旭很感慨,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外面闯荡一番,否则只能老守田园。

冯旭学的是电子专业。美国电子专业就业形势不好,这和IT行业是绑在一起的,想想几年前是多么红火。目前国内这个专业就业形势好一些,但也不如前几年了。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两年美国经济有所回升,就业形势也在往好的方向变,因为前一段信息产业萎缩,公司裁了很多人,外裔人员找到工作的机会更少。

冯旭的硕士已经读完。美国的学制比较灵活,没找到工作的时候可以暂不毕业,暂不答辩。工作以后再回来答辩也很正常。

二、丘绍阳的故事

丘绍阳是冯旭的小师弟,比后者低一届。

因为都是河南老乡,学的又是同一个专业,他们在国内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冯旭出国的时候,好多事情需要打理,订机票、买出国物品,得到丘绍阳的热情相助。冯旭上飞机的时候,父母没有去送行,绍阳却去机场送行。

冯旭出国后与丘绍阳一直保持热线联系。丘绍阳毕业是否出国当然是一个重要话题。丘绍阳人生得眉清目秀,文质彬彬,只是性格过于文弱,做事优柔寡断,对于出国或留国内,一直犹豫不决,两边都难割舍,前怕狼后怕虎。这一点与冯旭截然相反,用冯旭的话说,对他经常进行“帮教”,做为老大哥是用不着客气的。毕业后,丘绍阳凭着名校硕士的牌子,再加上电子专业在就业市场十分抢手,很顺利地进入一家外企公司工作,很快就成了业务骨干,年薪已近20万,与爱人在北京买了宽敞的大房子。

但丘绍阳一直对赴美留学的事念念不忘,对冯旭的生活状态十分向往。绍阳天生是一块读书的料,顺利通过了GRE和托福考试,轻松地得到了辛辛那提大学的录取通知和奖学金。

当丘绍阳去美国领事馆签证成功的时候,曾给冯旭打过电话,欢快之情让冯旭深受感染。去辛辛那提机场接站的时候,冯旭仍然兴致未减。

一般留学生刚进入美国的时候都有一个短暂的困难期,主要是吃住问题。但有冯旭这个铁哥们儿做后盾,丘绍阳根本没有无处落脚之忧虑,更无寄人篱下之感觉。冯旭把丘绍阳接到自己家中,让老婆给他做饭,好吃好喝敬着,然后带着他四处找房子。

但冯旭明显地感觉到丘绍阳的情绪不佳。这与一般留学生刚进入美国时的新奇有天地之差。这种情绪的变化应该是从踏进冯旭家门的那一刻开始的。冯旭的爱人刘茵也感觉到了。但丘绍阳性格内向,又好面子,心里有事轻易不说。冯旭不大好问,就处处加着小心,尽量让朋友高兴起来。不过冯旭实在闹不明白,其他留学生都在欢天喜地地布置自己的小家,丘绍阳却没有这份兴致。

后来,也就是一个星期后的一天,已经很晚了,睡梦中的冯旭听到了啜泣声。他清醒过来后,弄清声音是从卫生间里发出的。他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原来是丘绍阳在给自己的老婆打电话,哭诉在美国生活的凄惨:万万没有料到住房如此之差。冯旭两口子到美国两年了,还住的是一屋一厨。租好的房子条件更差,是三人合租的一个单元,共用一个厨房。还得自己做饭,家具没有,连睡觉的床都没有。没有车,怎么上超市买米买菜?此时此刻,更想念家乡,想念亲人。

冯旭一听,睡意全无,很是恼火,没出息!真想出去揍他一顿,转念一想,人家在国内吃香的喝辣的,对比强烈啊。

第二天,冯旭对丘绍阳进行了一盘严肃帮教,态度并非和风细雨,而是连损带挖苦。其实就是臭骂一顿。那么多留学生都挺过来啦,独生子女也不少,哪个不是娇生惯养,你怎么啦,是金枝玉叶?你知道我刚来时候的难处吗?后悔啦,后悔就打铺盖卷回去。

这招很奏效,不知怎么回事,丘绍阳情绪很快就扭转过来了。

我与丘绍阳见面的时候,他已经有说有笑,看得出他的情绪已经很稳定了。对于今后的留学生活,信心还是有的,只是话里话外还是隐隐约约流露出对国内生活的留恋。

应该说,去美国的留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平民子弟,正如有部电视剧所说,“都是苦孩子出身”,家境一般或者贫寒,富裕家庭极为少见,来自农村的不在少数。他们选中美国留学与其说是看中这里的教学质量,倒不如说是丰厚的奖学金。不少留学生出国的钱都是举债凑齐的。到了美国后首先要还账,甚至还要从奖学金中节省一些寄回国内,供养父母。美国的蓝天白云,绿树碧草,环境肯定好于国内。住房虽然是几人合租,但单间还是有保证的,夏有空调,冬有暖气,感觉好极了。虽然需要自己下厨,但这种简单劳动难不住高智商的孩子。国内大学住宿条件他们一清二楚,多人住一个宿舍,还得登梯爬高,上二层铺,相比之下,知足了。更重要的还是经济独立,这么大年纪再不用向父母伸手,更不必屈辱地接受社会捐助,奖学金足够吃喝,自给自足,略有盈余,心里踏实呵。

但在国内曾经工作过一段时间,而且收入颇丰的留学生就另当别论了。他们是享过一些福,也有一些地位,白领的优越感也是有一些的。如今这些荡然无存,要从头做起。而且年龄偏大,进取心差,适应能力更差。住此寒舍,失落感当然很重。虽然沾点洋荤,却总有受“二茬罪”的感觉。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以下试验,一只手泡在热水里,另一只手浸在凉水里,然后再同时插入一盆温水,看看感觉如何。

冯旭一言以蔽之,何苦呢,遭这份洋罪!

三、佛罗里达的故事

中国国内有关美国的负面报道不少。经常在电视里或者网上看到,在某处发生了枪击案,或某个中国留学生被杀,中国人被打等等。留学生的父母不放心,就会打来电话,想问个究竟。其实正如人们所说,美国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比如冯旭居住的的辛辛那提是黑人比例比较高的城市,种族问题严重。历史上曾发生过激烈的种族冲突与暴乱,这些连国内的人都记忆犹新。辛大留学生居住的街道上,夜晚曾多次发生过多起学生被抢劫的案件。即使2004年,刚刚到美国的一位留学生也被抢劫。冯旭说,他出门总得带上二三十美元现金,以防不测,递上那点钱,就可免受一顿老拳。“不过这里劫匪还算有职业道德,只要钱不要命。”冯旭调侃说。但总的看来,这里社会治安还是不错的。

然而美国社会更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友善。走在街上,只要两个人目光相遇,肯定要打个招呼,非常礼貌;过马路的时候,一看见行人,急驶的车辆就会放缓速度,司机会探出头来让行人先过;两人一起进门,肯定会互相谦让,让对方先走,先进去的人会把门拉住,防止反弹;人们买东西,或者等车,总是自动排成一队,而且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绅士风度。很难看到乱挤、乱吵,甚至对骂的现象。

有一次冯旭和同学到佛罗里达旅游,去享受美国南部的热带风光:阳光,碧海,蓝天,沙滩。当地正举办一个房产交易会,参加这个交易会就可以享受参观迪斯尼乐园、环球影视城等打折门票。冯旭和几个留学生明显是冲着打折门票去的,当然美国的推销员也能看得出来这几个学生模样的人不是来买房子,但并没有因此而另眼看待,仍然非常耐心地为他们讲解,这是出于职业习惯,也是一种教养。

四、看不透的经理

冯旭曾在一个公司实习。公司里有一个大个子美国人,是个部门经理。个子虽然高大,脾气却很温和,对人非常友善。如果有什么困难,不用你张口,他已经替你安排好了。真想不到人高马大的他这样细心,细得有点儿婆婆妈妈的。即使生气,也是笑着跟你说话,从不训斥下级,而是说,你看这样做是不是更好一些。有一次,他拿着几幅油画给冯旭看,画得非常好,冯旭问是谁画的,他说是自己画的。冯旭很是钦佩,没想到他还有这个天赋。这个经理接着说,我是在监狱中画的。冯旭问,你在监狱工作过吗?他说不是,是蹲过监狱。

这让冯旭非常吃惊,他不可能把眼前这个人和一个罪犯联系起来。经理说,他18岁的时候曾经入室抢劫,后来被判了6个月监禁。那段时间,他对自己的人生做了彻底反思,还在狱中学习画画,从监狱里出来以后,好像换了一个人。

他19岁时结婚,后又离异,前后生了6个孩子,全都由他抚养。

让冯旭不可思议的是,犯过罪的人,尤其是抢劫罪,变好很难,即使真地转变了,但身上的痞子气仍然留着,但在他的身上却是荡然无存。

过去习惯把某个人说成是好人,或者坏人,像京剧里的脸谱,一目了然,看问题绝对化、简单化,其实生活本身很复杂,尤其是在美国这样多元化的社会。

五、梦想当牧师的小伙儿

那是在打工的时候,冯旭碰上一个黑人小青年。这个黑人瞧着就是一个小痞子,无拘无束,我行我素,会跳非常火爆的街头舞,有时也说脏话,但管理有一套,他是个经理。

时间一长,互相熟识了,也就有了交流。有一次聊天,冯旭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说将来要做牧师。这让冯旭非常吃惊。在美国牧师是一个清贫的职业,心地需要平静,说话举止应该循规蹈矩。冯旭见过美国的牧师。这种一身痞子气的人怎么可能当牧师呢?再说,这小伙子精明强干,又擅长管理,将来发大财,出人头地也未可知,可是他怎么选择了这个职业呢?

小伙子又说,现在做买卖挣钱就是为将来当牧师做准备,他要做的另一件事是资助黑人,现在他已经做助理牧师了,可以领着别人祈祷了。

冯旭觉得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区别太大了。比如对上进心的理解,在中国看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读什么学位、发多少论文、有多少发明、挣多少钱、当多大官;但美国人更注重心灵上的东西,你说他想当牧师,侍奉上帝,算不算上进?这当然与国情有关。基督教是他的兴趣所在,做牧师能给他带来快乐。

冯旭说,有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专业。我说,是父母给我选的,为的是将来好找工作。其实我喜欢文学,在念本科的时候,利用节假日就选修过文学课程,整整3年,节假日都没休息过,还取得了文学的副学位,但最终没有走上文学这条道路。

冯旭爱人刘茵和他是邻居,出国签证一次就通过了。父亲说,老天真是眷顾你们,现在刘茵在辛辛那提大学商学院读硕士。毕竟是文科出身,散文写得很漂亮,我看过她的几篇作品。她只是因为学业太紧,写得不多。

最近冯旭给我发来了邮件,说已经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英特尔公司上班。

同类推荐
  • 谈文说画

    谈文说画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谈文,收录了胡适、林语堂、余平伯等著名文学家的文章;下编为说画,包括张大千、潘天寿等著名艺术家的文章。
  • 爱在麦芒上舞蹈

    爱在麦芒上舞蹈

    也许,你以为婚姻中每天会演绎单膝下跪献上玫瑰的浪漫;可能,奔波的生活和实务的琐事已将你的神经磨砺得粗糙麻木,那就请你和我们一起走进书中这几十位普通百姓的内心世界吧。他们会告诉你什么是生活的起伏跌宕,为什么有的爱会荡气回肠,仇恨怎样使亲人兵戎相见,什么人能享受劫后的柳岸花阴。正是他们的真实,拨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
  • 心如流水

    心如流水

    贫困地区更期待着由它自孕言和培荞的优秀人才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故里,用他们的才智,让这一方负重的贫瘠之地尽曱地摆脱“贫困循环”的窘境。在贫困地区自身利用政策吸引和激励机制之外,这一份期待的实现,来自干贫闲地区真正高素质人才队伍群体的培芥和形成。我们拭目以待。
  • 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治愈系散文集。由26位微博、豆瓣、人人网以及“一个”APP超人气作者联袂呈现,聚焦当下年轻人的心灵世界。韩寒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三毛说,生活不求深刻,但求简单。人生路上,我们都会经历迷茫,都会偶尔失去方向,都会刻骨铭心爱上一个错误的人,但你要相信,天空会放晴的,我们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请追随我心,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
热门推荐
  • 朕本红妆

    朕本红妆

    她是殿堂上明媚璀璨的三皇子,他是深宫里清幽低微的小太监。他说:“殿下,你就是我的命啊。”他说:“你可知,我为了留在你身边,舍弃了什么?”他说:“我惟愿这青山暖泉,便是我们的洞房花烛……”她以为他爱她,敬她,宠她,护她,却没想到,她降尊纡贵、全然信任的倾心爱恋,换来的不过是一场由始至终的欺骗、一场毁天灭地的背叛。天下之争,亦是攻心之战。她成了他与兄长谋取利益的一枚绝世好棋,剑指苍穹,血染河山,助他荣耀归国,看他美眷在怀,十里喜宴。当一切尘埃落定,情已绝,人将逝,他却为何,就是不愿放开她的手?
  • 空间之药园修仙记

    空间之药园修仙记

    喜从天降,小说中的随身空间砸到林婉儿身上。可是这空间好像没多大用处额?问题是还招来了一颗金光闪闪的金主一枚!
  • 国民老公的情事

    国民老公的情事

    原名“桃花源记”刚回国的富二代孟楠名努力适应着回国后的各种生活,在网络上用犀利言辞批判一些名人和富二代从而成为了网络红人,被网络上的万千女子称之为“国民老公”。一次应父亲要求去湖北省咸宁市考察核电站项目,误入到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而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
  • 九洲大陆

    九洲大陆

    九洲大陆,人魔对立;九洲五海,百族并存。一道穿越而来的灵魂,一个死而复生的人。携尖塔,骑麒麟,踏遍九洲行大道!战九洲,破魔族,闯过万劫成至尊!修奇术,炼魔功,万道争锋威名扬!风雷动,沧海寒,九洲大陆我独狂!人生为棋,我为卒,命运多舛,可谁曾见我后退一步?
  • 落跑猫咪

    落跑猫咪

    我只是单纯的想死一死啊!为啥要让我穿越?为啥要让我穿成猫咪?为啥要是王爷家的猫咪?为啥还是一只能变成人的王爷家的猫咪?为啥我还没熟悉自己的技能就得为了救王爷翻山越岭?为啥救了王爷之后一大波麻烦事情向我袭来?为啥还要我回到你争我夺的宫廷?我的智商只够看宫斗戏啊,不够用来真枪实弹的干架啊!我真的只是想死一死啊!王爷,求放过!
  • 绝色仙医

    绝色仙医

    一枚从九天坠落的仙医戒指,不知觉落入了林朔手中…什么肾虚早泄、不孕不育,万般疑难杂症,通通一戒搞定。好吧,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枚强大的仙医戒指,貌似还十分的好色。
  • 仙侠谭

    仙侠谭

    三百年前,天界第一神将伏魔星君莫生,受天尊之命,前往鬼渊诛杀入侵凡界试图盗取九神鼎的鬼王帝世,却不料与帝世大战九天九夜,不但没有分出胜负,反而互相欣赏,称兄道弟。天尊震怒,求助盘古大神,盘古大神出面,镇封三人,按照天界律法,当以抽其血,贬下凡界,经历三生三世轮回之苦。天尊为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整顿天界,更是施展神通,分身下界,创立‘轮回’组织,以用来监视惩戒莫生、帝世、离仙转生之人。
  • 天界混混

    天界混混

    天界凡人秦琅,机缘巧合重塑身体,摇身一变,从废材成为潜力股,看他如何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天界混混!秦琅生存在天界,却是个整日混吃混喝,遇见高人,经历考验,他变身高手,一举成名,本想做一个混混,却卷进无尽的争端,而他又能否全身而退?
  • 自救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自救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自救就是在一个危险环境中,没有他人的帮助扶持下,靠自己的力量脱离险境。本书是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自救常识。收录了“预防食物中毒、应急食物的储存与使用、安置点食堂卫生要求、灾区水源分类及水源保护、居民家中饮用水安全”等等自救常识,快来了解这些常识吧!
  • 农业:以农振兴经济

    农业:以农振兴经济

    本书包括夏代农业与井田制雏形、汉代农业及土地全面私有化、宋代农业经济与土地制度、清代农业技术及农学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