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5200000007

第7章 没有风险的投资

布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施舍。《摄大乘论》云:“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布施又有不同内涵,如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帮助他人;法施,是以所学佛法及知识技术帮助他人;无畏施,是以仁爱慈悲使众生获得安全感。布施不仅能利益他人,也能使自身获得极大利益。一方面,布施能帮助我们破除悭吝。凡夫贪著财富,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往往因悭吝而不愿施舍。哪怕是平日几乎用不着的物品,一旦要送出去,又觉得它重要起来。布施,正是克服悭吝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布施还能广种福田,改变贫穷之因。凡夫目光短浅,以为布施一点,自己就失去一点。

殊不知,布施就像农民播种,每一粒种子,都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如果说种田还可能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减产,但耕种福田却毫无风险,必能获利。发心越广大、越纯粹,收获也就越大。那些在春天舍不得播种的人,秋天能有收获吗?他们若知自己因悭吝而错失良机,必定后悔莫及。不少人一生为贫穷所困,正是因为往昔不愿布施所致,倘若不从现在开始努力改变这一业因,贫穷状况将难以改变。就像在贫瘠的土地上,无论怎样努力耕耘,都难有所获。唯有从改良土壤着手,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说,布施既能破除贫穷,也能使人生拥有福德。

对于修习布施法门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也要特别加以注意。有些人布施是为博得美名,以此沽名钓誉;有些人布施是因有愧于人,以此换得心安;有些人布施是为显示富有,以示高人一等;有些人布施是为逃避厄运,以此破财消灾;有些人布施是为受人拥护,以此笼络人心;有些人布施是因争强好胜,以此自我炫耀;有些人布施则为功利使然,以此作为盈利方式。在佛教看来,这些布施都是不如法、不究竟的。虽然也能带来相应利益,却会因发心偏差导致种种后遗症。

所以,布施也要在般若引导下进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如法的布施,是从慈悲心出发,以智慧观照世间需求而修布施。

在布施时,则不住施相,不认为我是施舍者,对方是受惠者,也不执著自己施舍给他多少财物等。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虽行布施而不住于相,其功德如虚空般广大无边,不可穷尽。

一本万利的窍诀

随喜,即随顺他人的善行、成就和功德,并心生欢喜,称扬赞叹。当我们和这些善心善行相应时,同时也在成就自身的良善心行。所以,随喜也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随喜可以破除我执。唯有将自己和他人视为一体,才会发自内心地随喜他人善行,之所以不能随喜别人,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我是我,他是他,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其二,随喜可以对治嫉妒。嫉妒也是我执的表现形式,我们不会嫉妒自己的成就,也不会嫉妒自己喜欢的人,如果对所有善行都能心生欢喜,嫉妒就没有活动机会了。

其三,迅速成就功德法财。佛教认为,随喜他人善行,所获功德将和对方一样,所以这是积累资粮的捷径。因为我们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但只要至心随喜,便能迅速成办种种事业。有时,随喜他人善行,甚至超过对方所获功德。比如有人耗费百万布施,发心却不太纯正,但我们以清净心随喜,所获功德将超过布施者,因为功德是与发心成正比的。此外,随喜诸佛菩萨的善行,也能获得极大功德。

我们不仅要随喜他人的善心善行,也可随喜自己的善心善行。对自己的一念善心生起欢喜,可以使它继续增长,因为随喜就是滋养善心的阳光雨露。反之,如果随喜往昔所造恶业,则会使罪业增长。所以说,随喜是有特定对象的,必须随喜善行而非不善行。

随喜可以通过观想修习,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相比之下,座下实修的难度更大一些。因为观修可以不涉及具体对象,更容易平等视之。但在现实中,我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众生。而凡夫心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有着亲疏好恶的串习,对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往往会对他们的善行也不以为然,甚至心生嫉妒,这都会障碍随喜的修习。

转变生命的依处

学佛,关键是要帮助我们改变生命现状,唯识的术语为“转依”。

转,即转变;依,即生命的依处。生命依托有二,一是阿赖耶识,一是真如。阿赖耶识是染净依,即染、净一切法生起的依止。同时,阿赖耶识还是妄识,以虚妄杂染的力量为生命主流。所以,人生充满着惑业苦。我们不希望继续轮回,继续重复这样的生命,就要转变生命依托,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真如,即空性,是清净无染的。

但在凡夫状态中,空性却因无明和妄执呈现出杂染状态。真如是迷悟所依,凡夫为无明所惑,故流转生死。一旦觉悟,方见生命本来面目。大家可能不理解:空性怎会有染、净的层面?其实,空性本无杂染成份,因无明而显现杂染,而杂染的作用和显现也未离开空性。所以,杂染和空性是不一不异的。

转依,是通过对空性正见的禅修,去除阿赖耶识中的杂染成分,以如实智通达空性。在凡夫位上,生命是以识为主,而在圣者位上,则是以智为主。这就需要通过修行转变有漏识,成就无漏智,所谓转八识成四智。分别是:转第八识成就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就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就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成就成所作智。转识成智,须经止观方能完成,这正是佛法与哲学的不共之处。唯识讲到的种子、八识、三性等思想,哲学也多少有所涉及。不过哲学是玄想的产物,无法透过止观落实于心行。因此,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生问题。止观和转依,都是学习唯识的重点所在。

重要的不是放弃,而是放下

一个人放弃财富后,私心就没有了吗?内心深处就什么占有欲都没有了吗?事实上,放弃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私心是无始以来的积累,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还要通过不断修行来舍弃内心深处的我执。修行的过程,就是克服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从有我到达无我的过程。

这个过程要通过勤修戒定慧完成。戒是以戒律割舍对世俗生活的占有和贪著,定是以定力降伏自私和自私引起的烦恼。我执使我们整天妄想纷飞,整天在得失、荣辱、恩怨中转来转去,片刻不得安宁。学佛修行,就要把心安住在佛法上,安住在正念上,使心从自我执著中超越出来,获得自在和安详。

而菩萨道的修行则是在利他中完善人格。如果一个人整天只为自己考虑,烦恼就会越来越多,患得患失也会越来越严重。反之,如果我们考虑的是众生的利益、众生的幸福,没有自我掺杂其中,我执就会逐渐减少,由此而来的烦恼也就不治而愈。

我们可以通过布施来克服悭贪,许多人对财产很执著,不但舍不得给父母妻儿使用,甚至舍不得给自己用,把钱存起来才觉得满足,布施正是对治吝啬的有效手段。我们还可以通过持戒来克服欲望,通过忍辱来克服嗔恨,通过精进来克服懈怠,通过禅定来克服散乱,通过智慧来克服烦恼。菩萨的修行,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若能以此作为行为准则,就能逐步摆脱对我的执著。

一个没有我执的人,是不会有任何私心杂念的。《金刚经》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道的修行,要由无我引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把自己和所有众生视为一体,不求回报地慈悲关爱。只要我执还存在,我们和众生之间就会有隔阂,哪怕是和自己的亲人,也觉得他是他,我是我,无法真正融为一体。或许只有母亲对儿女的爱可以接近这个程度,但母爱往往是狭隘的,不能遍及一切众生。若能破除我执,没有作为主体的我,自然也就没有作为客体的众生,没有由此而来的一系列私心杂念。

“我”这个玩意

在佛教中,“我”是个特定术语,具有“常、一、不变、主宰”等内涵。常,是永恒;一,是独立;不变,是固定不变;主宰,是能够支配一切。所有这些,就构成了“我”。事实上,没有什么可以离开条件、经验而存在。生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其发展方向,完全由我们自己把握。也正因为生命是没有自性的,才可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即使不是这种彻底转变,仅仅是在快乐或痛苦时,我们的表现也往往判若两人。快乐时,那个痛苦的“我”在哪里?痛苦时,那个快乐的“我”又在哪里?

虽然生命不是固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把握它。事实上,生命发展也有规律可循。因为生命是缘起的,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因缘去塑造它、培养它。若能奉行如法、清净的生活,就能给心灵创造良好的氛围。反之,整日处于攀缘、妄想、执著中,就不可能获得内心安宁。

因为心态的无常变化,说明它是无主的,无我亦无我所。无我,是佛法区别于外道最大的特点。外道所认为的“我”,主要有两层内涵:一是上帝、天神之类的“大我”,又名“神我”,主宰整个宇宙;一是灵魂之类的“小我”,主宰我们的人生。佛法以缘起智慧观照宇宙,发现既不存在主宰宇宙的神灵,也不存在主宰生命的灵魂,即“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用舍弃替换小气

供养具有灭除悭贪的作用。悭贪,就是吝啬、小气。佛菩萨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楷模,供养时,必尽己所能准备精良供品。所以,每一次供养,都是对悭贪的削弱。贪,是三毒之一,也是凡夫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因为贪著,我们往往舍不得将那些贵重或自己喜爱的物品赠予他人。电器要用旧了才肯送掉,衣服要过时了才肯给人,因为它们旧了、过时了,所以对它们的贪著就不如开始那么强烈了,甚至完全没有贪著了。这种送,与其说是布施,不如说是处理垃圾,自然也无法得到布施的全部利益。如果我们反其道行之,将贵重物品或心爱之物作为供养,久而久之,对物质的贪著自会逐渐减少。所以,供养也是破除悭贪、淡化执著的途径。

我们执著什么,什么就会成为烦恼产生的根源,成为解脱生死的障碍。佛教中有这样一个公案:有位名叫金碧峰的禅师,修行境界高深,除一个御赐玉钵外,对什么都不再贪著。某日,其寿限将到,阎王派小鬼前来捉拿。禅师预知时至,便进入甚深三昧。小鬼四处寻找,不见踪影,就向土地公打探禅师去处。土地公告诉他们说:禅师定力深厚,通常是找不到的。不过,他有个心爱的钵,如果将钵拿来敲敲,他听到动静后必然出定,那样你们就能找到他了。于是,小鬼变作老鼠在钵内跳来跳去。玉钵发出的异常响声,立刻牵动了禅师的心。他马上出定查看,生怕钵被摔坏。此时,小鬼扑将过去,想用铁链套住他。禅师意识到此钵带来的过患,断然将钵摔得粉碎,然后再次进入甚深禅定。钵没了,命却保住了。这一公案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贪著,都会将我们紧紧束缚。哪怕修行已有相应成就,只要执著未断,仍会在生死中流转不休。

我们想要断除烦恼、解脱生死,首先要放下现有的悭贪,放下对一切外在事物乃至内在身心的执著。如果舍不得付出,舍不得供养,就像荒废了上好的良田,其损失难以估量。

有着文明包装的无明时代

今天是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称得上是高度无明的时代。由这种无明所滋生的不善力量,可以说,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表现得更强悍,更无所不在。这种力量就像席卷一切的洪流,挟持着我们,让我们随之沉浮,身不由己。

我们要发展,但不知道发展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快乐,但不知道快乐的根本是什么;我们要自由,但不知道自由的内涵是什么。因为无明,我们越走越累,越走越迷惘,越走越找不到方向。

正因为如此,佛法对今天的我们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帮助我们从迷乱中觉醒的智慧,也是帮助世界从狂躁中平息的希望。

佛教认为,我们目前所处的是末法时代。

什么叫末法?其实,法的本身是法尔如是,亘古亘今的,没有正法或末法之分。所谓末法,末的是人而不是法。一方面,是学人根机驽钝,刚强难调;另一方面,是环境诱惑重重,迷乱颠倒。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修行,远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困难。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觉得,特别需要为自己,也为大众创造一些修学的善缘。这些善缘能惠及多少人,能对社会产生多大影响,关键就取决于我们的努力。世界是由众生的共业所感,如果这种善缘不断扩展,不善的力量就会随之减少。

为什么有那么多“为什么”

无自性的智慧也很重要。每种烦恼和情绪都有相应的所缘境,或是因为家人引起,或是因为事业引起,或是因为某件事引起,或是因为某个人引起。为什么这件事或这个人会让你产生烦恼?关键就在于,我们执著于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设定。当这种设定和现实发生冲突,或是和我们的另一些妄想发生冲突时,烦恼自然就产生了。

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为什么他会如此对待我?”“为什么我的努力没有结果?”“为什么不幸总是降临到我身上?”虽然抱怨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接着会有一个共同的表达,那就是——“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会想不通?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寻找原因,寻找这个“为什么”,而是建构了一个自己觉得“应该怎样”的设定,然后埋头扎入这一思维的死胡同中,碰壁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何解除烦恼?就是要改变原有的设定。《心经》和《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法无自性空,就是在帮助我们认识法的真相,帮助我们消除对世界的错误看法。当我们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假相,是梦幻泡影,认识到过去的所有看法都是一相情愿,并非世界真实,烦恼自然就无从生起了。所以会有烦恼,原因就在于,我们觉得世界是实实在在的,觉得那些人和事是实实在在的,觉得我们所以为的正确和错误是实实在在的,觉得我们所设定的“应该怎样”的结局是实实在在的。

空性的修行,一方面是帮助我们解除我执,一方面是指导我们如实观照世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又生活在各自的世界,有的在喜悦中,有的在痛苦中。区别就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感受世界。所以,佛法修行特别强调正见的作用,而一切法无自性正是佛法最根本的正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拥有了看待世界的慧眼,打开了走出轮回的大门。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嗔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所产生的排斥及恼恨心理。

嗔的表现形式很多。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发现由于嗔恨导致的辱骂和争斗。或是因意见不合而彼此恼羞成怒,或是因利益冲突而彼此怒目相向……当他人对我们构成影响和伤害时,都会引起我们的嗔恨,更有甚者,还会将属于自己的过错迁怒于他人。

嗔恨使我们内心失去平静,可是,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嗔恨实在是愚痴的表现。当我们生气时,等于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使自己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嗔恨又能使微小的冲突不断升级,当嗔恨心被付诸于行动时,理智不见了,道德不见了,甚至法律也不见了。正如佛经中所说的那样:“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嫉妒也来自于我们的嗔恨心。虽然人类的心灵可以比天空更为广阔,但也可以狭窄到不能容纳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当嫉妒遮蔽了我们的心灵时,我们容不下别人的荣耀,容不下别人的成功,容不下别人的幸福。嫉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我们会出于嫉妒去诽谤他人,干扰他人,处处为别人设置障碍。我们甚至会在极端的嫉妒唆使下,置他人于死地而后快,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为了对治嫉妒的产生,佛经中特别提倡随喜的功德。当别人做慈善时,当别人精进修行时,当别人取得进步时,我们只要由衷地欢喜,真诚地赞叹,所得到的功德就能和他一样。所以,随喜是非常殊胜的方便法门,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克服嫉妒的产生,更是我们成办出世间功德的捷径。

历境炼心

学佛,关键是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得多,但落实于心行的少,反不如学得少而能落实于心行。不要因为学得多,就有优越感。专心学习的人不会面对很多人和事,即使有不少缺点和习气,也不容易暴露出来。

而做事过程中,有机会引发各种习气。佛陀在戒律中规定:在家做过什么,出家就不能再做,确实是用心良苦。因为佛陀深知人性的弱点,深知凡夫心的危害。但我们要知道,声闻是少事少业的修行,而菩萨是多事多业的修行。发心做事的同学,如能在面对各种境界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就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正是禅宗所说的“历境炼心”。以此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自我,纠正自身的问题和习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做事有做事的优越性。

认识自身问题的过程,也是调心的过程。比如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心的觉照力能否用得起来?这就是考验修行工夫的时刻。另外,在做事过程中,往往会依循固有习惯,有自己喜欢或讨厌的对象,有看得惯或看不惯的事情。面对种种人和事,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原有的心行状态,这更是需要特别加以警惕的。

有一点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社会上的员工在面对不同顾客时,始终能保持职业性的微笑。尤其是那些训练有素的员工,一旦顾客出现,立刻能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当然,他们是带着有所得的心在服务,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业,为了从客户那里得到利益,从而使心时常处于警觉状态。人们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尚能对自己的心行进行有效训练。我们为摆脱凡夫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更应当发勇猛心,积极改造自我。如果总是纠缠于情绪中,那是很失败的人生。

有些同学对接触信众存在畏难情绪,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我们会因此而采取回避方式。尤其是出家人,更能为自己找到充足的理由:不接触人有利修行,所谓不攀缘。理由固然正确,但更多原因却是在给自己的心理障碍找借口。所以说,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接触信众,关键是检讨自己是否存有心结,清楚自己的发心是什么,自然也就明确目前更需要做的事。

让心转基因

凡夫往往心随境转,从表面看,似乎物质决定意识。其实,这是由于对内心缺乏了解所致。古时,郑国有大夫名子产,有人赠其宝玉,他坚辞不受,谓“尔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可见,没有贪心为因,即使面对诱惑,也不会为之所动,丧失原则。

因,好比深埋于土壤的种子,由阳光、雨露滋润而生长壮大。种子虽隐没不见,却是作物成长的根本。人人皆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理,所以然者,乃因所种分别是瓜或豆的种子。不同的种子,会在同样的阳光雨露下结出不同的果实。

我们的心,便是引发各种行为的种子。有怎样的心,便会导致怎样的行为,导致怎样的人生结果。很多人向往成功,但往往只关注外在条件,如文凭、能力、资金、人际关系等,却忽略了对内心的训练。当然,不能否认外在条件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已很难将文凭、资金作为个人的特有优势。在全球化到来的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农人在播种时,都会选择优良品种。若选种有误,即使辛勤耕种,也会事倍功半,乃至颗粒无收。这些优秀种子,正是通过精心培育而来的。同样,我们想要在人生收获成功,也应努力调整心行,去除其中所有不健康元素。如是,无论遭遇得失、荣辱,还是挫折、障碍,皆能从容面对。自身问题解决了,再辅以相应的外在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否则,即使一朝暴富,侥幸领先,没有正确心态,也难以长久保持。

轮回中,保持清醒

念死和念恶道苦虽是下士道的修行内容,但对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也很重要。以此作为基础,才能进一步发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

念死无常,是认识到这一身份的脆弱性。关于念死的修行,必须具备三点认识:一、死亡是必定的;二、死期是不定的;三、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念三恶道苦,则是使我们对此产生恐惧。基于这种恐惧,就不敢造作堕落之业,就会主动寻找摆脱恶道的方法。

否则,必如“无知者无畏”那样,因无知而毫无顾忌地造业。其实,这种无畏并不是真的对恶道之苦无所畏惧,而是根本没想到这一点,或根本不相信这一点。那样的话,堕落也就在所难免。如果不能保有人身,未来就不能修行,解脱自然也就无望了。

所以,念死和念轮回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醒我们减少贪著,更不要为此造业。与此同时,还要寻找人生的真正归宿,寻找究竟出离恶道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皈依,也是下士道的修学重点。

无论念死无常还是念恶道苦,本身都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恐惧,而是以此引导我们生起皈依之心。在无边轮回中,我们稍有不慎就会堕落。即使现在暂时保有人身,也是极其脆弱的,随时都会失去。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看清自己在轮回中的危险处境。唯有保持这种清醒,才不至被眼前名利所迷惑,被眼前安乐所陶醉。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即心是佛。佛心是什么?佛心就是佛的一切,或者说是佛的精神、要旨。佛心并不仅存于寺院中,更存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是佛心是放下,佛心是宽容,佛心是智慧,佛心是无欲,佛心是平常心,佛心是慈悲,佛心是力量,佛心是随缘。每一章下均设若干节内容,每一节下分“佛陀格言”、“佛学故事”、“佛心领悟”、“佛心慧语”、“佛林百科”等板块内容。本书通俗易懂,抛开了那些令平常人难以读懂的佛学理论,很好地阐释了“佛法本平常”这个主题,使读者可以无障碍地理解佛理、感受佛法。以一颗佛心去看待人间万相,怀一颗佛心去做人做事,你就是佛。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热门推荐
  • 上神太难逑

    上神太难逑

    不弃坑的七月表示:新坑已挖,欢迎跳入:http://novel.hongxiu.com/a/1297375/《醉君怀,妖妻不愁嫁》六界盛传,神界最最威严、最最冷情、最最帅气的司法神尊竟然被司预上神收服了!!!*他是上古金龙,唯一一只神力堪比天帝的神兽,天帝俱他,将其封为司法神尊,贬至人界,掌管凡间权势地位。她是人,却是异类,出生之时夏末降雪,一双琥珀色双眸,更被认定为妖物,惨遭丢弃,却很巧的遇到了他。*他与她朝夕相伴,他疼她、宠她甚至爱她。十八岁生辰,她大放异彩从异类少女摇身一变成为大地之母,土灵化身。却也成为妖、魔两界争相竞逐的向往。传闻,食之血肉可长生不老。*他奉诏入天,回来却只见一具僵硬的尸骸,第一次他慌了心神。为夺她魂魄,他入冥府,智斗四殿阎罗。她无肉身,他拔下护心龙鳞,助她成型。却不曾想她一飞冲天,羽化成龙,从此脱胎换骨。他为她逆天改命,天道谴责,罚下六道情劫。*魂入冥府,她悠然自得玩转四殿阎罗。离家出走,撞上一只邪魅的货。妖王挑起她的下巴,“只要你愿意嫁给本尊,本尊一定会比夜临风更疼你宠你爱你,如何?”“这个有点难度……”雨汐蹙眉沉思,想的入神。“在本尊眼里,不存在任何难度。”“好吧,只要你做到两点,我就勉为其难的答应你。”“嗯?”妖王挑眉。“第一,变成女人跟我待在一起,第二,你要等我重新投胎,然后你再把我捡回去养个十八年……”“……”妖王挥袖,暴走。*五行宫外,石竹花精修炼成仙化成她的模样,与他纠缠不清。南海之滨,巧遇水族公主。赤海寻仙,误闯麒麟洞,惹上麒麟老祖独生女。人间除妖,救下才女,誓与他生死相随。神域密林,万年蛇精对他一见倾心。雨汐怒了!“说,你到底爱谁?!”*简介无能,正文有爱,喜欢的亲记得收藏哦,群号:133.122.358。
  • 女同志

    女同志

    大学中文系毕业想留校的万丽没能留校,与男友康季平分手,因为恰恰是康季平占了唯一的留校名额。随后,万丽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进入市妇联宣传科当了一名干部。这位年轻漂亮有才华的女大学生从踏进机关的第一天开始,就陷入了一座围城。面对剧烈残酷的“进步”竞争,万丽在良心与升职、进步与反叛、正直与卑鄙之间不停地做出协调和选择,跌爬滚打,尝尽个中滋味,几度升降,慢慢从科员到副科长、科长、市旧城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一直做到区长、市属房产公司老总,小说结尾时她终于成为了副市长候选人。
  • 朱雀翎

    朱雀翎

    三皇五帝,九大圣庭,十方天界一个身负离奇身世的神秘少年,自凡尘中强势崛起,一路倾城红颜相伴,一路天罚地劫随行……命中注定的劫数,是听天由命,还是逆而伐天?
  • 囚爱成瘾:总裁大人别爱我

    囚爱成瘾:总裁大人别爱我

    害死自己的爸爸不说,还要把自己禁锢在身边,长得帅的男的不准看,长得美的美女也不能摸!!!这是什么世道?“周熠谦,你这锅里放油了吗就开始炒菜?”“哦。”拿起油往满是菜的锅里倒。“你怎么那么笨啊?后加一万句嫌弃!“好了好了,你不要再说我了,你说我自己不还是要心疼!”What?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桎梏之城

    桎梏之城

    世界上最容易被利用的情绪便是贪婪。一切由欲望而起,一切又由欲望而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段江湖的陈年旧事,一段令人扼腕的儿女情长。
  • 来自大宋的情人

    来自大宋的情人

    竟然被最亲的人包办了一门阴婚,男票高富帅什么都好,就是接吻时嘴里总有一股腐朽的泥土味!他每夜都会来和我梦中相会,为了逃脱他的纠缠,我特意请了符文带在身上。五亩地里的恶鬼,十八层地狱的阎君,改写命途费思量,重回大宋全心愿;他是大宋恽王,却无力回天!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姐妹和妻子落于金人之手!她是恽王王妃,却因巫术和卜卦而遭到放逐!大宋帝姬如落花风雨飘摇!女子的尊严在大金铁骑下被践踏成泥!原来,最早开始,她是炎帝之女,女娲之徒!而他是黄帝之子,贵为白帝!
  •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下)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下)

    十多年前,我曾很高兴地为史扶邻教授的名著《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译本写过一篇前言,说到这本书有三个重要优点:第一,富有历史感,把孙中山初期走过的道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并且力图探索和说明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第二,把个人传记同对当时整个历史环境的考察结合起来,写的虽是孙中山的传记,读者却能从中看到一个时代,并且多少感觉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第三,搜集了他所能得到的一切历史资料,包括国外的资料,经过认真的考订,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也提出一些商榷性的意见。
  • TFBOYS之明天你好

    TFBOYS之明天你好

    内容简介神马的都是浮云,重点还是看内容吧,小殁一定会多多更新的,如果觉得剧情好看可以留言给小殁,小殁可以多些几本的!
  • 金台全传

    金台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荒咒

    荒咒

    “鸿蒙之初,未有天地,而有荒祖……”“荒祖开天辟地……逆世而行,创造万物,乃宇宙降临大劫……”“荒祖心怀大爱,舍身庇护天地,化身为荒,弥散天地。遗留修荒之法,延续至今……”“修荒者既为荒士,具通天之能,下可入九幽之地,上可达九天之上。翻手之间,炼化星辰,只身擎天……”荒士等级:血魄境。玄奥境。地荒境。天位境。宇空境。宙时境。仙秘境。神荒境。荒祖咒师等级:咒魂境,玄窍境,阴阳境。四象境,九宫境,自然境,归一境,神咒境,咒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