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2000000007

第7章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奇迹的解释(4)

但在改革之初的中国,为了实现GDP的增长,地方政府被赋予了推进市场化的历史责任。在市场主体缺位的情形下,地方政府通过市场化的强制性制度变革直接扮演了市场主体的角色。表现在地方政府为市场发育创造条件,成立地方性企业、招商引资、经营资本、投资上项目、流动性创造等方面。地方政府具有公司的许多特征,分权下的地方政府也越来越表现出“地方法团主义”和自利的倾向,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这对于市场主体缺位的改革初期来讲十分必要。政府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政府的威信、资源的支配权、自由行为权使其对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在改革的初期和中期较低,政府既提供政策性商品,又提供本应由市场来提供的普通商品,由于是资源配置动态效率的结果,因而有力地推动了转型初期的经济发展。

以GDP指标考核地方政府政绩使发展的比较和攀比成为常态。大量事例表明,地方政府官员非常热衷于GDP和相关经济指标的排名。与此相联系,当上级政府提出某个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下级政府就会竞相提出更高的发展指标,出现层层分解、层层加码现象。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在全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年均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7.5%,而在全国31个省市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预计平均GDP增速却是10.1%,最高的达13%,最低的为8.5%,以至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紧急发文要求各省市为GDP增长“减速”。可以说,在发展速度问题上,各地都有自己的理由,都希望自己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速度。所以,就有了这样的现象:沿海发达地区往往强调要发展得更快一点;西部地区以“西部大开发”为名强调发展速度应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东北地区强调“东北振兴”就应该实行特殊政策,发展速度不能低于全国;中部地区强调“中部崛起”就必须体现在发展速度更快上。全国各个地区各有各的理由。沿海、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之间相互比较和攀比,各个地区之间的省际、市际、县际之间相互比较和攀比。

正是这种比较和攀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在动力,促进了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具体来说,首先,为了在比较中占据优势,各地方政府主动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事实上,中国地方政府间围绕招商引资的各种竞争,比如“零地价”政策,使得中国这些年外资流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国内民营资本也开始受到中西部地区政府的关注和垂青。因此,从根本上说,地方之间发展的比较和攀比是发展环境得以持续改善的行政基础。其次,地方之间的比较和攀比尽管可能造成“重复建设”,并且容易被指责为资源的重复配置,但是,与计划经济完全不同的是,地方之间的“贸易”联系却在不断加强。不仅互补性的贸易增加了,而且“行业内”贸易增长得更快。这方面数量不多的研究文献发现,当人们在批评各地“重复建设”的时候,从各省的“投入-产出表”来分析,一个地区对其他地区的“贸易依存度”是增加而不是下降了。地方政府为发展而进行的比较和攀比,实际上促进了区际贸易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强化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与一体化的进程。现在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没有地方之间发展的比较和攀比,就难以形成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增长,也看不到这些地区正在逐步清晰化的产业集聚和分工模式。探讨“中国奇迹”,不应忽视这一现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股各地各级政府招商引资热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由东向西,由南到北,气势宏大,参与的地区和人员众多。各地政府高度认同招商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比如,有的地方官员就提出,“招商引资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招商引资十分重要、现实、便捷、有效,有利于解决资金不足,扩大经济总量,激活地方经济”,“大招商、快发展,小招商、慢发展,不招商、难发展”,“要绷起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这根弦”等。在上述思想认识的指导下,各地纷纷辟建开发区、工业园,敞开大门招纳天下客商。招商团、经洽会等活动,层出不穷,十分热闹。

从各种发展模式的省级区域比较来看,广东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香港、澳门、台湾和国外资金的投入和拉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资金注入规模大,有外销市场,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可以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就业,缺点是,国民收入的大部分被外商赚去,经济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浙江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资金积累的内源发展,为民间推动为主,优点是国民收入的大部分留在国内,城乡居民比较富裕,中等收入人口较多,因失业而贫困人口较少,在国际市场不景气时,国内市场上回旋的余地较大,需要改进的是产业结构需要升级换代,管理和公司股权和治理结构等等,要进行创新;江苏经济发展开始主要取决于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政府推动的色彩较为明显,并且招商引资也是其主要的推动力,优点是很快得到和吸收国外的应用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国外市场销售通道,缺点是集体经济在发展的一定阶段需要明晰产权,进行改革,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被外商分配,国民生产总值可能较大,但得到的国民收入可能相对较少;而山东的发展则得益于国有和集体大型企业的发展和推动,后来其进行产权和治理结构的改革,发展方式上大企业集团为主力的特点较为明显,政府主导的色彩也较为明显,优点是有规模经济效益,形成骨干企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可能较快,缺点是由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相对较少,导致中等收入人口相对浙江较少,政府财政实力强,而城乡居民收入可能相对增长速度低。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差异化发展,使民间力量、外资力量和政府主导推动的力量,成为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同动力。

五、增长的必要条件: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的稳定

政治和社会稳定的环境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追求经济增长的政治目标、动机、体制和政治动员,是政治稳定而又经济不僵化和有活力的保证;而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的稳定,又是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条件。一国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是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它包括两个方面,即国家治理结构的长期稳定延续,如最高领导人平稳地退休和更替,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政治决心不动摇;社会稳定,如没有内部战争,较少有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民族和部落之间的冲突等等。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政治领导的更替来看,主要通过这样一些方式,一是军人操纵政权,有的是军人统治通过频繁的军人政变来更替。结果是,军人政府,大多不熟悉经济工作,不懂得国民经济管理;还有军人政府,或者军人政变扶持的文官政府,以军队的利益为先,资源较多地配置到武装力量方面,正常的经济发展过程受到损害。二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部落,或者不同的利益集团,都谋求自己的利益,通过轮番的罢工、示威游行、街头冲突等等,甚至部族之间的冲突,实现国家领导集团和领导人的更替。这种不断地更替政府的社会运动,使投资、创业和经营者失去了安定感,对稳定和吸引投资极为不利;而这种方式产生的政府执政能力较弱,又极不稳定,朝令夕改,经济政策多变,没有稳定的法律。因此,这种政治和社会环境下,企业生存和发展较为困难。

中国建国后的三十年,虽然国家治理的政治结构超稳定,但是,由于工作中心是搞阶级斗争,经济发展任务是其次;由于党的中心工作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由党自身发动了许多次政治运动,即使在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体制下,也使工厂和公社的管理者、职工和社员,互相斗争,人人自危,以政治方面的积极表现代替对企业和公社的体力和智力贡献。实际上,中国建国以来的三十年,虽然政治治理超稳定,但是,社会则处于互不信任的危机之中,使经济发展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生产力被封闭在政治第一框框之中,不能释放,不能推动经济持续地发展。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主要是看最高层的政治领导更替是不是平稳,发展经济的决心是不是一贯,发展战略、体制和政策是不是前后有继承性。1978年以后,我们改革了党和国家领导干部体制,先是废除了各级领导终身制,建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到龄退休制度;逐步完善了组织部门考察、选任领导干部的各项制度,包括民主推选、征求民意、党员选举、委员会票决等体制;修改了宪法和法律,重建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和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领导的选举、任用和任期等程序和规则。这些制度,保证了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政治上更替的平稳性:没有发生危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党派之争、部族之争、社会阶层之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更替不是以政治和社会的动乱方式实现的,也不以经济发展受到损害为代价。而各次党和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其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议,国家的各个五年的中长期计划,都是坚定不移地按照邓小平设计的中国发展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任何一届新的党和国家领导,都没有偏离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教导和经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从体制转型看,中国走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先是加大力度推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也推进了改革,但是,从力度上看,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而前苏联先是急剧地推进了政治体制的改革,而经济体制的转型当时来看,慢于政治体制改革。从结果看,中苏在经济发展方面,各有特色;而在政治方面,即使前苏联解前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国,也以解体为代价实现了它的体制转型,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这是不值得的。当然,有的学者也举东欧一些小国转型成功的例子,认为政治和经济同时转型对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但是,从这些国家与中国的不同看,这些国家当时的城市水平已经很高,除了南斯拉夫外,基本上是单一民族国家,文化和宗教基本相同,大部分国家转型期间不易导致国家的分裂。而中国则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化的水平又很低,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如果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转型同时急剧地推进,特别是政治转型先于经济转型,是不是能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客观地讲,充满了疑问。

通过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社会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以及中苏改革不同模式的比较,作为一个学者,我认为,应当客观地研究、分析和评论事实。在一个国家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治体制?这是每一个客观研究问题的学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更加进一步的问题是,在一个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剧烈转型的落后大国,政治上分散的较为自由的民主制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还是政治上适度集中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利呢?通过二战后六十年的历史看,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战后较为快速地学习、模仿和全盘接受了已经完成工业化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但是,由于其社会结构剧烈变动、部落冲突不断、军人政变更替政府、示威游行和罢工频繁等等,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不成功;而战后的东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地区等,实际上实行了较为集中的国家政治治理体制,比如韩国的李承晚、朴正熙,台湾的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都实行了政治上强有力集中的体制,只是在目标和行动上坚定地推进现代化,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结果是,既防止了社会结构转型期间的政治和社会不稳定影响经济发展,又释放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使整个国家和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处理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的搭配上,采取的就是东亚模式,即政治上相对集中,经济上现代化目标和行动坚定,并且坚决改革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和开放来推进经济发展,保证在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条件下,生产力得到释放,经济高速增长了30年。

总之,我们在这篇研究报告的结尾,可以作这样三个方面的小结:1、即中国1978年后从搞阶级斗争转向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真正起步,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政治前提。2、在经济发展史上,既要肯定中国政治从阶段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型,也不能认为搞经济建设就是要政治上也要尽快地分散化,实际上中国1978-2008年发展的历史,证明了在一个结构剧烈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中,政治适度的集中和政府对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大于其带来的一些负作用。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很重要的一个动力,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在政治上强有力的领导,各级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动。3、3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目标和领导,党和国家领导的平稳交替,以及中国社会环境的稳定,是外资和内资投资、创业和经营的重要条件,没有平衡的政治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象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推进其现代化进程,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参考文献:

1、周天勇等著:《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2、周天勇等著《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新疆建设兵团出版社2007年版;

3、国家统计局:有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出版社。

《中国向何处去》研究报告之三--现代化的动力:经济改革的增长和转型效应

周天勇

同类推荐
  • 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关系的研究

    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关系的研究

    中国政府层级结构、法律地位、功能以及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当前改革政府层级体制的突破口在于地级市。但是,中国现行的行政层级体制和资源配置模式已经将地级市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制度化甚至法律化了,省级政府已经很难对市县政府的权力和利益作根本性的调整,地方政府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着动力不足、权限不足甚至是合法性不足的多重困境。因此,中国政府间关系的调整必须走出权力收放、无序博弈的局面,从整体上、自上而下地构建制度化分权体制,合理划分政府间的职责权限,用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使地方政府逐渐从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的“代理机构”转化为地方公共利益的“合法代理者”。
  • 民族复兴中国梦

    民族复兴中国梦

    《民族复兴中国梦》主要选取了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关键历史节点进行梳理。全书共二十章,前十七章回顾和审视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过程,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确立了目标,后三章展望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前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出版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帮助。
  • 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

    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

    我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道路漫长而艰辛;作为农民大国,农民问题显得尤为关键。
  • 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

    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针。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是培养高素质国家干部队伍的需要,是领导干部加强世界观改造,拒腐防变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可靠保证。
  • 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书命名为“明德善道”,就是我们对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特征的把握与阐释,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与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亦即秉承以德立校的理念,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首位,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政治合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热门推荐
  • 把学习当做游戏

    把学习当做游戏

    本书包括锻炼读者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对提高读者处理问题的水平和信心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 桃运鉴宝师

    桃运鉴宝师

    魏东是一名半路出家的鉴宝师,看不出古董年代,认不出古董名号,甚至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代皇帝,但却一眼能看的出古董是真是假,坑蒙拐骗,捡大漏。他名利双收,在鉴宝的同时,结下了不少和美女们之间的善缘,高贵风情的财团美妇都邀请魏东去家里帮忙鉴宝,在各色诱惑之下,魏东可不是柳下惠,他是尽量的将各色美女都收入他的囊中。
  • 江湖奇侠传奇

    江湖奇侠传奇

    小道士,被逼下山带你装B,带你飞!历练红尘
  • 极品杀手在修真

    极品杀手在修真

    身为国家神秘组织的杀手吴迁被自己的父亲撵出家去完成祖上三代的梦想:考大学!好不容易到了省城却被一系列的事情卷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阴谋漩涡,但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但是却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萝莉?御姐?腹黑小妞?校花?傲娇大小姐?别想了,都是我的菜!
  • 灵界

    灵界

    五星辉耀,四瓣花开,灵种三变,阴阳复始,天人合一。人间界的关小山偶然间穿越到灵界,从此踏上漫漫修神之路。
  • 如有爱倾城

    如有爱倾城

    少女时期的她遇到了一生中的挚爱——来自北京世家子弟出身的他,却因生活所迫,成为了别人的女人。八年后,当两人再次遇见,她才发现自己此生最爱的依然是他。他对她说:我一直在等你,随时将怀抱为你敞开。面对世俗礼教的压力与忠实自己内心两方面,她选择了后者,重新捡拾起了最初的爱情,演绎一出惊天动地的情感史。
  • 民间手札

    民间手札

    随着网络的发展,道士这个词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又根据宗教局所讲,凡道士必须有证件,此证件为道士证,而没有道士证的则为民间道。因此,正宗与民间的道士,如何区分,便在这道士证上面。
  • 苍然凤天

    苍然凤天

    她心地善良、济世行医,人称玉面神医。本过着无忧无虑惬意的生活,命运之神却不眷顾她,迫使她卷入纷争。只因她所肩负的责任不同……他残酷冷血,只想找到心中的那个她,然后一统世界。却没想到,阴差阳错,遇到的她不是她……她心心念念地爱着他,用尽心机、不择手段,阻止他与她的遇见……她说:我只希望所有的人都好,我也很希望自己能跟所爱的人一起,若必须要牺牲我,那么我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换得世界的和平……他说:我只爱她,我的世界只要有她就完美,我不会让她伤心,不会让她为难,若有人伤害她,那必将死……她说:我爱你,若你不爱我,我宁愿将你毁掉,让她也得不到。三人纠结,命运到底如何牵引着?世间万物,谁主沉浮?
  • 选一种姿态,让自己活的无可替代

    选一种姿态,让自己活的无可替代

    治愈系女神黄竞天首部随笔集,写给对自己不满意,却又无力改变的年轻人,你想改变,却以一种安于现状的方式生活?每天重复着生活节奏和内容的你,当你因契机,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份有时间期限的合约,或是你根据现实做出的合理推断,你清晰地看到二十年、四十年、一辈子的每一天,你便不免 有些触动,选择、转变或放弃些东西。选一种姿态,让自己活得无可替代。愿你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不要为了讨好这个世界而委屈了自己。
  • 异世之魔帝邪尊

    异世之魔帝邪尊

    原本应该拥有着美好的人生,过着高人一等的大派之子生活的他,双亲却惨遭各派门道联手灭门,在惨淡的童年之后,面对的却是现实残酷的社会。直遇浑沌,是偶然?还是必然?得到了浑沌的继承,证实了他将走上和所有人不同的修神大道!意外的来到了新的世界之后,爱人却是惨遭神魔毒手,是报仇,灭神屠魔?回到现代,是为父母血仇,诛仙赦佛?一道道坎坷的命运障碍,总是堵住他的前路,而他又会怎么面对这一切的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