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84200000032

第32章 一生为国筹千古一丞相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传入蜀中之后,曾因骄奢无度、被诸葛亮奏请刘禅废为庶民的前长水校尉廖立,正徙放于汶山,听到噩耗,大为哀痛地表示:“诸葛丞相死,我一辈子都要老死在这儿了!”

因为伪造军情被废为庶民的前尚书令李平,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更伤心得发病而死。李平被流放后,经常对友人表示,相信有一天诸葛亮一定会原谅他而再度重用他的。

原蜀中大佬张裔,本来对以空降而掌握益州大权的诸葛亮颇不服气,但在出任丞相长史,和诸葛亮朝夕相处后,不禁感叹道:“明公(诸葛亮)有赏时,远方之人只要有功,绝不会被遗漏,惩罚时,只要有罪,再亲近者也逃不掉;爵位绝不予无功之人,刑罪也不避尊贵大官,所以贤人、愚人均可感受他的大公无私而努力工作,不去计较个人利害。”

且不以成败论英雄,诸葛亮光是这种让政敌都感动的磊落政风,的确称得上古今难得的大政治家。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的最后下总评道:

诸葛亮为相国,安抚百姓,倡导礼仪规范,裁减官员,尊崇制度,开诚心,布公道。做事尽忠而有益社会者,虽是仇人也必有奖赏;违犯法令而做事怠慢者,虽是亲人也一定处罚。承认错误,努力改过向善,虽是重罪也会加以原谅;巧辩脱罪,变本加厉,虽是轻罪也必加有戮诛。善再小也必会受到奖赏,恶再小也必会遭到贬谪。处理行政工作以精炼为主,重视事情的本质,要求事事确实,对虚构好表现者常公开责备。所以邦域之内,皆敬畏又热爱之,刑法和政令虽严峻却毫无怨恨者,因为他用心公平而劝戒明确,称得上是懂得治理之道的长才,即使管仲和萧何,也比不上他。

诸葛亮虽然对兵法和军事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但实战方面的才气的确不是太高,一生中败战多于胜战。除了早年自己当“配角”的当阳之役几乎沦于溃败外,其余的情况倒还尚能掌握得住,战败以后的损失均不大。诸葛亮的确是策略规划长于战术应用,陈寿批评他应变技巧不足,是相当有道理的。

但就一位政治人物来讲,诸葛亮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或许谈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实务管理上几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担当、技巧也的确无懈可击,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

由于小说的渲染,诸葛亮被塑造成“未卜先知”的“半仙”。让人觉得他事无巨细,大小通吃(因为别人的智慧差他太多),甚至因而误解诸葛亮独断专行,不懂得用人和培养人才,所以最后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诸葛亮无法达成恢复汉室的宏愿,倒不是他治理蜀国效果不彰,除了蜀国本身的实力太弱外,应归于对手太强(曹操、曹丕、司马懿、孙权的确皆是一世之选)以及本身运气不佳所致。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但有陈寿所言“大公无私,令人钦佩”的人格和政风,而且他谦虚下人,广纳各方意见,对人才的培养更是不遗余力。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特别强调“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裨补缺漏,有所广益”。《诸葛武侯集》的《便宜十六策》中,他写了一篇《纳言》,表示:“纳言之政,谓之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主张在上者应广纳部属之言,才不至于“失政”。

另一篇《视听》中,更表示:“为政之道,务在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目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

最以“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虽然,有不少史学家根据《便宜十六策》的文体,认为可能非诸葛亮亲笔作品,但身为丞相日理万机,由“学士”代笔,将其意思作完整表达,以见之于“公文”中,的确有可能,即使如此,文辞或许不“真”,但精神仍是诸葛亮的。

诸葛亮不但说,而且也彻底地去做。出任丞相后,他特别在丞相府中成立“参署”的机构,其目的在于“集思广益”以采纳更多人的意见。

《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叙述他和董和共事七年的感言:“董幼宰(董和字)和我共事七年,碰到事情决策有不周到的地方,他一定会反复表达他不同意的看法,因此我们常往返地讨论再讨论,有时甚至十余次之多……如果大家都能像董幼宰一样勤恳认真,不但对公事有好处,也可以使我在决策时,不致造成太大的错误。”

他还谈到早年和朋友相处的情形。徐庶是位头脑清晰、绝不马虎的益友;和崔州平交“屡闻得失”,后来的胡济更是“数有谏止”。这些朋友都是以提供“谏言”而让诸葛亮深为感激、终生难忘。他更客气地表示,自己“资性鄙暗”,所以有时无法完全理解和采用。但他和董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济四人的关系始终很好,因此相当鼓励大家不疑于直言的精神。

最令人感动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北征大军公布的《劝将士勤攻己阙教》之文,公开表示希望今后诸将士能勤于攻击他的缺点,才算忠于国家的人。

他曾听从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驰援在汉中和曹操陷入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征求邓芝东和孙权的策略;遵从马谡“攻心为上”的战略,为南征蛮中的主要精神指导。或许这些也是他个人心中早下的决定,但他绝不争功,而是让优秀的部属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才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

三国鼎立中,蜀汉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异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恃才、虚心纳谏”的作风,才能获得的。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诸葛亮诗》中便写道:“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评论道:“诸葛孔明之为相,敏然虚己,以求闻己之示,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也。”

诸葛亮的政治思想是法儒混合体的。他重视制度,拟定管理条例时,必须以理性立场,视人人都可能为恶,严格执行所有的法令。陈寿便称他刑法和政令都很严峻。但执行上他则重视领导,在上者必须为人君、为人师,正己才能教人。《便宜十六策》的《治国篇》写道:

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

这段文字,明白显示制度的重要性,国家有国家制度,家庭有家庭制度,是治理的根本。《君臣篇》则写道:

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礼则民易使,上下和顺则君臣之见矣。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

这段文字则显示诸葛亮之重视身教。身教重于言教,领导者不可光说不练。做好榜样,才能使政令贯彻,这便是他以身作则的儒学精神。

诸葛亮严格要求自己谨守本分,一丝不苟。赤壁之战时,奉刘备之令到东吴,孙权爱其才,要诸葛亮之兄诸葛瑾设法留下诸葛亮。但“知弟莫如兄”的诸葛瑾表示:“我弟弟诸葛亮委质于人,义无二心,弟之不留于东吴,犹如我诸葛瑾不会投靠其他地方一样。”后来,诸葛瑾出使蜀汉,诸葛亮也只按接待他国使臣的礼节来对待多年不见的“老哥”。除了公事会面交谈外,兄弟俩从未私下接触过。诸葛兄弟彻底遵守人臣之节,是中外古今难见的。身处战乱之世,如果不懂得如此审慎,势必会遭人猜疑,而影响任务的完成。

相同的,刘备不但称赞自己有了诸葛亮的辅佐是“如鱼得水”,还将身后大事完全委托诸葛亮,毫无猜疑,相信他对诸葛亮的人格必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吧!

不过,诸葛亮虽大权在握,却非常懂得自制。南征回来后,诸葛亮声望达到空前的高度,使另外一个辅佐大臣李严深为疑虑,故意写信建议诸葛亮趁机晋爵封王,接受九锡。对这件事,诸葛亮坦然地表示:

我是位东方才能低下的士人,辅佐先帝,力不胜任,但却承蒙错爱,位居人臣之首,所得的禄锡也够多了,如今讨贼尚未奏效,知己之恩未报,便妄自尊大,与义不合,对我没有好处的……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认为诸葛亮拥有大权,却不失节制,绝不跋扈欺上、代替皇帝行事,因此很少人会怀疑他有篡位自立的野心,的确做到了“上不生疑心,下不兴流言”,在蜀中这种好摆龙门阵、好拉关系的社会环境里,实在是不简单的事。

当然也有对他大权独揽深为疑虑的人,廖立、李严、张裔虽颇不服诸葛亮,却还相信其人格,但有位叫作李邈的官员,充分表现出对诸葛亮的反感,常自作聪明地分析,诸葛亮这种权臣,功高震主,有一天一定会和皇帝产生权力冲突,到时候不是篡位,便是身败名裂。诸葛亮听到了,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把李邈视为自己的监察人,暗自警惕,不可有越分的表现。

诸葛亮死后,李邈仍不放松,他上疏后主表示:“诸葛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野心勃勃,又长年镇守边疆,臣常担心会发生意外。如今诸葛亮暴死,刘氏政权从此得保。西戎也可以静息,全国大小应为之庆祝才对啊!”

刘禅和蜀汉大臣们正为诸葛亮的噩耗哀悼,见此疏文,自然大发脾气,认为李邈恶意诋毁公忠体国的贤臣,立刻将他下狱治罪。由于再也没有像诸葛亮这种会保护自己政敌的人替他求情,李邈不久便被处以死刑。

诸葛亮生前为官清廉,清心寡欲,以身作则力求改变东汉官员贪图享乐、浮华淫逸的官场风气。他生活十分俭朴,并常以春秋楚相孙叔敖自比,从他在最后北伐前给刘禅的上疏中,公布自己的财产,便可看出这一代权臣、名相是如何的刻苦自持,以端正社会风气。

为了反对东汉以来的厚葬风气,诸葛亮遗命将自己安葬于前线的定军山下,不必运回成都举行国葬,以免浪费铺张。他还明确指示,殡仪从简,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即可,人殓时穿平常衣物,不必有随葬器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能有此心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仍坚持原则,力行俭朴风气,实在难能可贵。

诸葛亮相信治国必先治家,所以对自己的子侄要求至为严格。他到四十六岁才得子,所以早年便将兄长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过继到自己名下。诸葛亮北伐时,诸葛乔也跟随到前线。为加强其锻炼,诸葛亮特别安排他担任山区押解军粮的工作,相当辛苦,要冒风雨,又有跋涉崇山峻岭的危险。在写给诸葛瑾的书函中,诸葛亮特别提到这件事:“乔儿按道理是可以留在成都的,但现在诸将的第二代子弟,都在前线运送物资,大家应该同甘苦才对,所以我特别令他率领五百多名兵士,和众子弟们相同,担任运粮工作。”

很不幸地,诸葛乔在街亭之役时,为保护粮秣安全,在撤兵途中,和敌人力战而死。

到了晚年,诸葛亮对自己的嫡子诸葛瞻,管教上仍非常严格,在给诸葛瑾的书信中提到:“瞻儿现已八岁,聪慧可爱,但嫌早熟了些,恐怕成长过程中会锻炼太少,而难成大器。”他希望以更多的要求和磨炼来教导成长中的孩子。

诸葛亮学识广博,并有独立思考的习惯,绝不使自己的思想拘于一家之言,因此他强调治学要博取众家之长。不少后世儒家,认为诸葛亮“其事杂,其法该,其道混”,认为他的思路不纯,杂乱无章,其实是门派之见而已。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明白表示自己治学和修心的想法:“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他强调修心在于寡欲,多学才能成才,要立有远大志向,不断要求自己,治学和修心才能真正成功,这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基本精神。

虽然在官位和权力上一路顺风,但在事业上可谓历尽坎坷。为了实现早年“清流派”的理念,他选择刘备作为自己终生效奉的“主帅”。刚步入“社会”,便遭到“一代军事奇才”曹操的大军压境,真正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但不管如何挫折,这位年轻的军师,拒绝孙权的引诱,仍坚持在刘备军中奋战到底。

在最艰难的时段里,这位企划部最高主管,却做好了“三分鼎立”建立“国际级大企业”的规划,并且一一付诸实行,不但反败为胜,而且让刘备完全脱离了“危亡”的困境,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功劳。

但紧接而来的“失荆州”“败街亭”“白帝托孤”“南中叛变”,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和挫折,使新生的“蜀汉”政权又有夭折之虑,因而诸葛亮不得不挺身而出,单肩独挑大任,以求力挽狂澜。

刘禅年纪轻,又无经验,加上刘备有遗命在先,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但他却能做到心无二志,全心辅佐刘禅。在当时“三国”中的辅佐大臣里,诸葛亮的权力最大,担子最重,困难也最多。

为了克服所有的困难,打开蜀国发展的契机,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日夜思索,战战兢兢地工作着。他不但承担了全国军政大计的决策和推动,并亲自监督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组织养蚕、织锦、煮盐、冶铁、铸钱等重要事宜,还亲自规划设计“木牛”“流马”“连弩”等新式作战工具及武器。

每样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无前例可循,不可能交代他人,必须自己摸索。所以他大小事并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竞日”。丞相主簿杨禺,担心他的健康,曾劝他不要太辛苦,并以丙吉、陈平的故事,强调丞相只要负责决策便可以了。

诸葛亮自然非常清楚这层道理,但问题是一切未步入轨道,他不但要决策,而且要彻底监督执行。何况不自己参与,决策可能会闭门造车,所以只好辛苦地翻阅所有的资料,以求确实贯彻政策的精神。

或许是诸葛亮的努力,使他在广大的中国百姓中,成为三国时代最受尊敬和怀念的人物,祭祀他的庙宇最为普遍,有关他的故事也流传最广。一代明君唐太宗在评论陶侃时,表示:“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如孔明(诸葛亮)。”这四个字“忠顺勤劳”,可以说是最明确的诸葛亮“形象”。

清朝康熙皇帝曾直接表示:“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这是同属政治人物对他的评价。至于民众百姓方面,反应上则更热情。诸葛亮去世后,蜀中人民非常怀念,“百姓巷祭,戎夷野祭”。虽然蜀汉当局认为不合礼法,拒绝为诸葛亮立庙,但蜀中百姓、南中蛮夷、西方戎人都私祭,几乎是全民运动,盛况空前,政府也禁止不了。据说这种情形,历数十年不衰。

唐代的孙樵表示:“诸葛武侯去世已五百年,迄今梁、汉一带人民,仍然歌颂其事迹,立庙和祭祀者大有人在,他给人的怀念是如此地久远而深刻。”

公元263年,即蜀汉灭亡的那年年初,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上书刘禅,建议为诸葛亮立庙,他们表示:“自汉代以来,有小善德之人,很多都能被绘图立庙作为纪念。而诸葛丞相的品德,足可为四海之楷模,功勋更是举世无双,蜀汉今能幸存,丞相之力最大。目前即使政府不做,百姓仍做私人祭祀,这绝不是纪念先贤的方法。所以我等建议,应立刻筹建武侯庙宇,使其亲可以按时追怀祭祀,百姓愿意者也可到庙中祭奠,才是正当的礼仪啊!”

刘禅批准此奏议,下令在沔阳(陕西勉县)邻近诸葛亮的墓地旁,修建庙宇,即最早的武侯庙。

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汉政权,又在成都的“少城”建有“孔明庙”。公元347年,东晋大将军桓温平灭成汉政权时,烧毁了少城,但孔明庙却被刻意地保存下来,显示后代人对诸葛亮的敬重已超越了地域观念。

后来在成都南郊原来刘备庙的后堂,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专殿。到了唐代,诸葛亮的声望超越刘备,此庙竟被称为武侯祠,并且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成都重要的名胜古迹。这个武侯祠,名诗人杜甫、李商隐、陆游都曾来此地瞻游,并且写下不少怀念诸葛亮的诗词。杜甫的《蜀相》流传最广,尤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更是流传千古的不朽名句。

成都武侯祠,存有大量纪念诸葛亮的文物,其中以“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有价值。这是唐代著名政治家裴度撰文,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执笔的。碑中称赞诸葛亮有“开国之才”“治人之术”,并和历史名臣姜尚(太公望)、伊尹、管仲、萧何等人相比。更认同他的军事成就,“北伐中原,曹魏震恐”。特别是赞扬诸葛亮权倾一国,却能功高不震主的高贵品德及情操,充分显示了后代政治人物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怀念。

在保存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诸葛鼓”的三面铜鼓,其中有一个是唐代以前铸造的,另两个较小的则是明清的产物。铜鼓早在春秋时代便流行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起初是用作炊具的,日后才逐渐演变成乐器,在祭祀、集会或战争时使用。

后世将铜鼓称为诸葛鼓,主要基于一个传说:诸葛亮远征南中时,制作了这种铜鼓,白天做饭用,晚上若有情况便用以示警。这个传说,一直在云南、贵州、四川一带广为流传,很多人相信诸葛鼓为诸葛亮所发明。

如同我们把很多的发明归功于传说中的黄帝一样,西南地区对诸葛亮的传说,充分显示了当地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怀念。

武侯祠中也有不少后代名人留下来的对联,如清人赵藩所写:“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近代人冯玉祥所写:“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于遗迹,万古清高。”

除了成都外,白帝城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及襄阳武侯祠也都享有盛名。

白帝城的武侯祠,最有名的仍是诗圣杜甫的作品: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残军务劳。

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飞在瞻仰武侯祠后,对诸葛亮的忠诚为国感慨万千。据传他在当晚亲笔书写《出师表》,留于祠中,表达自己的心志和对诸葛亮的怀念。

对历史人物,由于立场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常有高有低、有好有坏,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上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怀念。

同类推荐
  • 荧河踏浪

    荧河踏浪

    本书收录了作者21篇新闻作品。其中1-8篇是作者在黄石人民广播电台实习期间采写的部分新闻稿件,除了在电台播发外,还被《黄石日报》刊发。9-21篇是我到湖北电视台工作后留存的部分稿件。
  • 编年史(节选)

    编年史(节选)

    《编年史》是美国传奇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的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从青年时代闯入文坛,巴金就以火焰般的激情感染着读者。与激情相伴的是他的超常的勤奋与率真:“日也写,夜也写”;坚持说真话;向读者“掏出自己燃烧的心”。正是这三条,激情、勤奋和真诚,铸就了他的人格和事业,也使他成为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这本由阎焕东编著的《巴金的青少年时代》是一本描述巴金青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的普及性读物。本书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叙事生动活泼,说理明白晓畅。它是我们献给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年最丰腴的精神食粮。
  • 留学僧

    留学僧

    那个罗里巴嗦,看到妖精喊悟空、看到女儿国国王冒冷汗的唐僧,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少年聪慧、名满天下的他,为何走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没有白龙马为坐骑,没有能降魔伏妖的三个徒弟,他是经历了怎样的风霜,多少的生死,才得以完成了十万里的徒步游学?依靠历史文献,《留学僧》作者以不落俗套的见识,妙笔生花的文笔讲述了佛学史上不世出的奇僧玄奘的一生。作者深入史料,运用合理想象,描摹其绚丽多彩、荆棘遍布的传奇人生。语言幽默诙谐,书写言之成理,妙趣横生。
  • 康熙十讲

    康熙十讲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他名曰守成,实同开创。他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他所开创的“康乾盛世” 是中国古代的顶峰,是中国古代几千年发展的制高点;他励精图治,把清朝带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康熙曾是一个与天花夺命的幼童,一个拥有天下却要忍气吞声,日日如同行走于钢刀边缘的少年;他也曾是一个力排众议果断撤藩,却又在漫长的战争中险些丧失了勇气的青年;他还是一个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的中年人。同样是他,一生英明果断却在晚年陷入继承人的旋涡之中。
热门推荐
  • 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青子衿:痴情总裁独宠傲娇妻

    青青子衿:痴情总裁独宠傲娇妻

    初次相遇,他已将她深藏于心;再次相遇,他们却擦肩而过;相爱两年,却终成了昙花一梦。他苦等,他执着,最终他能否赢回美人心抱得美人归?深爱秦妍的齐子衿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捧到秦妍面前,水果是国外空运过来的最新鲜,衣服是每月知名设计师的最新品,香屋别墅任君住,宝马名车随意开,闯祸了胡闹了也不怕,“没事,有我呢!”,然而所做一切但却屡遭秦妍的嫌弃。“齐子衿你丫的嫌钱多是不是?”“为了你花再多的钱都是值得的。”“败家!!!”“我只为你一个人败家。”“你给我滚!!!!!!”“向左滚还是向右滚?”……
  • 中小公司的金字塔原理

    中小公司的金字塔原理

    本书对如何创建和发展中小公司作深入分析,从金字塔的最底层也就是创建公司的第一步开始,从六大层面逐层分析介绍,论述中小公司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
  • 书春秋

    书春秋

    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小主角一段注定不平凡的修行路有人说:我们只是凡人,回忆着祖先,歌唱这神灵,却过着自己的日子。在某一天突然有人明白了:原来我们一直害怕的不是神仙,不是魔鬼或是死亡,而是,即使我们不再存在,万事万物却依然如常继续。
  • 绝对叛逆

    绝对叛逆

    青春先是上帝给的,再是自己努力的。我致青春,叛逆无罪又绝对。尚城唯一的女少爷,她抽烟、喝酒、打架、赌钱。她以为她的青春只是一纸婚约,却不知那是天大阴谋。第一时间想到朋友的,不一定是友谊,但第一时间想到他/她的,就一定是爱情?一场友情与爱情交织的青春,究竟结果如何……柒的书友群:346407146,敲门砖为书中任意一个角色。
  • 黑道终结令

    黑道终结令

    有时候,你朝思暮想想要得到的东西,或许就是别人生来就有的。白毅寒,是我沉默寡言的一面。白夜,是我桀骜不驯的一面。你让我生活在地狱,我就毁掉你的天堂。
  • 吃醋皇后VS风流皇帝

    吃醋皇后VS风流皇帝

    这时,风流皇帝左手搂着一个妃嫔右手还搂一个美人。吃醋皇后坐在一旁看着,脸涨得通红,终于发飙了,“你到底要多少妃嫔才够啊!”“永远也不够!”风流皇帝随意的说着。“本....本宫要休了你!哼!”“嗯,好,不错,朕的皇后既然那么想去冷宫那么就去吧!”“你....哼,本宫走!”啪~的一声,是门关上的声音。皇后一走,风流皇帝一把推开两边的美人,说到:“糟了,朕好像玩过头了!”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轩缘录

    轩缘录

    神州大陆,人妖共存。自从落日岛巨变以来妖族节节败退,最终退隐西方荒漠苟延残喘。然人族兴盛数千年,依旧无人能够突破元婴,打破长生枷锁。直到夏云轩出现后,才有人逐渐发现暗藏在背后的阴谋……
  • 出口秀:即兴口才的风格与魅力

    出口秀:即兴口才的风格与魅力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体力与智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体力再也不像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年代里那样重要了。相反,表现人类智慧的语言越来越成为衡量人们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准绳。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交汉与沟通。《出口秀:即兴口才的风格与魅力》分别就有效的说话方式、不间断地谈话、聆听、双向沟通及提高水平的途径等方面,讨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谈话艺术、商业应酬以及待人处世的说话技巧。其宗旨不在于单纯阐述原理,而是撷取大量日常生活中有趣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介绍简便易行的改进技巧。相信读者看过此书后,定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