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94000000020

第20章 新员工是企业生命的源泉(3)

鲁仲连是战国时齐国人。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公元前260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他以利害劝阻赵、魏大臣尊秦为帝。赵、魏两国接受他的建议,联合燕、齐、楚等国共同抗秦,邯郸解围。公元前249年,齐国派军收复被燕占据的聊城,年余不下,百姓灾难深重,他以亲笔书信劝说燕将撤守,齐复得聊城。而且,他对用人也有独到的见解。

孟尝君有个门客,因不喜欢他,拟赶他走。鲁仲连对孟尝君说:“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如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三尺之剑,而操铫铷,与农民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民。故物舍其所长,取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说:”善。“才不赶走那位门客。

孟尝君曾任齐相多年,其门下食客三千人,以养士著称。鲁仲连是齐高士,有卓识奇谋,常游说各国,排难解纷。孟尝君最尊敬鲁仲连,通过两人的谈话,可见两人对人才看法的不同在于:孟尝君认为某人干的事没有做好,便认为他无能;教人的事不会,就认为他笨拙,要将他赶走。鲁仲连则认为事物舍其长而取其短,即使是圣王舜尧也不能把事情办好。这说明鲁仲连主张用人要避其所短用其所长。

孟尝君与鲁仲连这种认识人的分歧,实是反映了两种知人用人的不同观点。由于孟尝君采纳了鲁仲连的意见,纠正用人所短做法,懂得用人之所长,其食客三千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之所用。

鲁仲连所谈的如何正确用人的问题,即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从而团结更多的人为己所用。如果是弃其所长而用其所短,这就不可能知人,必然认为其人无用笨拙而不用,如此则无可用之人,从而孤立自己,增加了仇敌。

在选用人才时,要善于发扬人才的长处,用人所长,扬长避短。因此只视人之所短,则不知才;能发现人之所长,则人才来源不绝。而能否发现人之所长,使众多人才涌现,用人者必须抛弃论资排辈的成见,排除个人的爱憎,眼睛不只是向上,主要是要向下,不拘一格降人才。能如此,则不会因"一叶障目",人才在身边却看不见,众多的人才将会脱颖而出。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既是知人用人的准则之一,也是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管理者用人是用人之所长,而非取人之所短。目前在管理者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有的求全责备。过去人事部门最敏感、记忆最深的是每个人犯过什么错误,受过什么处分,有过什么缺点,至于此人有什么特长,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绝活,则对不起,不清楚、不熟悉。应该说,这是左的路线下对人过分防范的后遗症。这就使有缺点、犯过错误的人才,往往陷于永无出头之日的困境,造成人才的浪费。有的以我划线,用有色眼光来看人。所谓用有色眼光看人,就是带着感情色彩,戴有色眼镜,带着成见看人。它往往以偏概全,哪一个人如果有一点好的,就一好遮百丑;如果发现一点问题,就全盘否定。对自己奉迎者,无才也是有才;对自己不奉迎者,有才也是无才。这就要摆脱用人问题上的个人恩怨,有容人之量,否则流向他方,为他人所用。

再有就是用人搞小圈子。其中有的是有意的、别有用心的,有的则是片面认为只有扶植一批所谓靠得住的亲信才能搞好工作,殊不知只有搞五湖四海才能真正把工作搞上去。有的以为让卓有成效的专业技术人才去当管理者就是重视人才。专业技术与管理工作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虽然二者兼备的人才不少,但毕竟工作的性质、对象、方式等都不相同。一流的技术人员,无论是会计师、技术人员还是销售人员,组织启用的理由是他们本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

使用人才,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全才上,而应当放在扬其所长上,实事求是地取长避短,先看长处,多用长处,使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长处,施展才干。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按照人才的这些不同的长处,量才使用,为各类人才提供最能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李世民说:“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种所施。明主之任人也由是也。知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人,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

唐朝大臣韩幌一次在家中接待一位前来求职的年轻人,此人在韩大人面前表现得不善言谈,不懂世故,介绍人在旁边非常尴尬,认为他肯定无录用希望,不料韩幌却留下了这位年轻人。因为韩幌从这位年轻人不通人情世故的短处中看到了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长处,于是任命他为监库门。年轻人上任之后,恪尽职守,库亏之事极少发生。它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的短处当中肯定蕴藏着可用的长处。

用人所长,并不是对人的短处视而不见,更不是任其发展,而是应做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有些人的短处,说是缺点并非完全确切,因为它是和某些长处相伴而生的,它是长处的一个侧面。这类短处不能简单地用减去消除,只能暂时避开,而关键还在于怎么用它。用得得当,短亦即长。更何况古今中外善用人短者也不乏其人。

人才之合理搭配

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个人的长处,把每个人的长处作为共同绩效的建筑材料来建成组织的大厦,这几乎是人之常识。试想一下,哪个组织的绩效不是由各个成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做出来的?所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说:“我们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便是选择适当的人。”但怎样识人、用人,关键是要正确地看待人才的长与短,而有些管理者在这方面却做得不够好,他们看不到人的长与短是相互储存、相互渗透的,同时又是相对社会需要而言的。

任何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才群体的整体效能。世上本来没有什么全才,真正的全才都是由专才组合而成的。这也是古代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方面体现的过人之处。

唐太宗登基后不久,整个朝廷的结构都在建设与调整之中,把手下的有才之人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够成为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呢?

房玄龄处理国事总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唐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调和天人。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

魏征常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国君赶不上尧舜,于是唐太宗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既无尺寸之柄,但权力又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是听还是不听,像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靖文才武略兼备,出朝能带兵,入朝能为相,唐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都正适合李靖才能的发挥。

房玄龄、魏征、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大唐的上层组织。

此外,唐太宗还把房玄龄和杜如晦合理地搭配起来。李世民在房玄龄研究安邦安国时,发现房玄龄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是,房玄龄却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善于整理。他的许多精辟见解,很难让唐太宗决定采纳哪一条。而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于是,唐太宗就重用了他二人,把他们俩搭配起来,密切合作,组成合力,辅佐自己,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房(玄龄)谋杜(如晦)断”的人才结构。

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清代一位诗人说过:“骏马能历险,犁田莫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作为管理者首先要知道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并且识长中之短,短中之长,这样才能做到合理搭配,取长补短,整体绩优。唐太宗“房谋杜断”的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仅表现在人的量的多少,而且还在于其人才的合理搭配,数量则既取决于规模,又取决于结构合理,并且后者更高于前者。人才不是孤立的,且只能在群众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一个人才众多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全才是极少有的,专才是绝大多数,但专才组合得好,就可以构成更大的全才。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使人才相互作用,相互协作,互补互促,是发挥每一个人才应有作用的关键。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看到单个人才的能力和作用,更重要的是要组织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将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合理的搭配,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地方,并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来弥补人才的不足,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求达到人才的最佳效能。优秀的管理者不苛求全才,他们尽力去做的是将一个有效的人才群体,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让它迸发出新的巨大的集体力量。唐太宗的用人制度虽然是品位分类制度,但是它成功地把每个人的才能和各个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和能力要求结合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如果一个管理者“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一个下属适应自己从事的工作,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社会所承认,那便是他发挥长处,抑制或掩盖了工作不热情,表现平平庸庸等方面的短处,反之,他的短处就会表现出来,从而抑制或掩盖他的长处。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的管理者识人之长短,还表现在看每个人的长与短不是动态的而是静态的,是一成不变的,看不到它们不仅在发展变化,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还互相转化。这样也就看不到每个人都有其可用之才,进而也就难以搭配得当,用得其所,扬长避短。此外,还有些管理者虽然做到了因事择人,却不能或者没有意识到人员之间的搭配问题,由于人员之间性情不合等不协调现象,导致组织的工作绩效下降。

同类推荐
  • 多元化趋势

    多元化趋势

    本书力图将多元化转化为现实可见的、可度量的成果和业绩。它是一本指导手册,能够帮助个人和组织超越最初的多元化活动和意识培训阶段,使之系统化、程序化,而且发展成包含持久的实质性变革的行为方式。本书强调效果(做正确的事)、效率(正确地做事)和持久性(使有益的变革制度化)。做到了这三点,我们就为生活、学习和工作创造了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
  • 微管理:激励的学问

    微管理:激励的学问

    本书分别从激励目的、激励程度、激励时机、激励方式、激励沟通等方面,选取了激励管理中的81个典型行为,按“问题界定 案例解析 实践指南 管理提升”四个模块,深入浅出地对员工激励工作中的81项管理行为进行了解析,并辅以漫画、情境、案例等表现形式,让管理者学会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位员工。本书适合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工作者、培训师、管理咨询师、高校人力资源 管理相关专业师生使用。
  • 渠道营销

    渠道营销

    渠道营销就是企业通过不同的营销渠道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的营销手段。如何认识营销渠道、如何创建自己的营销渠道、如何利用自己的营销渠道、如何管理或者维护自己的营销渠道就成了当代企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就如何确定优势渠道营销战略、营销渠道设计及案例分析、渠道营销策略及案例分析、渠道管理控制及案例分析、终端客户管理及案例分析、渠道的维护创新及案例分析作出了详尽的阐述。
  • 一本书读懂销售心理学(实战版)

    一本书读懂销售心理学(实战版)

    《一本书读懂销售心里学(实战版)》通过大量真实案例辅以详实的解析,从销售人员的心理领悟、顾客的消费心理透视及销售过程中的心理博弈等加以阐释。对于销售人员而言,要想提升你的销售业绩,试试从了解销售心理学开始吧!
  • 金志国管理日志

    金志国管理日志

    本书用“日志”的形式,从价值观、企业文化、战略转型、国际化等不同角度,对中国商业领袖代表金志国的精彩思想进行解读,并做了翔实的背景分析,同时配有实战性的行动指南,相信对众多读者和企业家都是难得的借鉴和启迪。
热门推荐
  • 步步惊婚:前夫住隔壁

    步步惊婚:前夫住隔壁

    两年婚约,她在家独守空闺,被他视为空气。他却三天两头找女人,花边新闻不断。本以为她不会在意,可当她身边出现别的男人时,他却一反常态,狂霸宣称,“许情深,老子是不是要你不够用力,别忘记了,谁才是你男人。”“敖寰,两年婚约已到期,咱们没感情,离了吧。”男人一手将离婚协议撕碎,弯唇笑语,“想离,下辈子吧。”一把将她扛上了肩,“给老子生个娃再说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冒牌将军

    冒牌将军

    只是因为长得相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神棍因缘巧合成了人人敬仰的军长。在铁与火的历练中,冒牌将军终于成长为真正的另敌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
  • 守望绿洲

    守望绿洲

    书中写的都是关于野马非常动人的故事,笔触细腻。在书中,几乎每一匹野马都有名字:“秀秀”、“黑豹”、“小浪荡”……这个家族有悲欢离合,也有生死之恋,其中有不少片断是对野马感情纠葛的人性化的呈现。让我们一同来倾听这荒原野马的动人故事,体味戈壁女孩的内心情感,阅读这潜心原创的生态文学!
  • 韩愈·柳宗元诗选

    韩愈·柳宗元诗选

    韩愈、柳宗元不但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盟主,也是中唐诗坛的领军人物。韩愈以文为诗,戛戛独造,诗风雄奇怪异;柳宗元的诗深婉幽峭,精艳工致,深得楚骚遗韵。二人的诗歌影响深过错,受到当时及后世许多诗人、学者的高度评价。本书依据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精选韩诗52题67首,柳诗59题63首,按创作时间先后分别编排,对了解二人诗作极有帮助。
  • 证治准绳·幼科

    证治准绳·幼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宠后

    重生之宠后

    这世界太大了,也太远了,所以他和她最终错过。可是兜兜转转,耗尽两世光阴,她还是决定回到他身边,因为有他在的地方才是她的家。而他也甘愿逆天抛江山,前世今生都只为她折腰!站上高台俯尽众生,他大笑:这一世的霸道皇后,下一世的野蛮大小姐,我都要!宠你,没商量。
  • 光明创战纪

    光明创战纪

    异界天神被扑街,屌丝少年逢穿越。天神创灵成保姆,少年奇运谈纵横。此界尽为樊笼,众生为神豢养。且看吾如何只手破天,扬名位面。
  • 玄机直讲

    玄机直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纵横隋末的王牌特种兵

    纵横隋末的王牌特种兵

    为救美人独闯禁宫,搁置恩怨从军西征。揽文才,收猛将,逐鹿中原。平漠北,定波斯,扬帆海外。王牌特种兵刘子秋穿越隋末,逆袭乱世,开疆拓土,为您演绎一段不寻常的隋唐故事……
  • 青少年仁义礼智信释读:仁

    青少年仁义礼智信释读:仁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仁者,仁义也。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