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8300000032

第32章 民族性与现代性:20世纪中国文学审美重建的艺术实践(9)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道家学说一度兴盛。自汉以后,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老庄哲学经道教的传播流入民间。道家哲学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把自然之“道”视为最高的生命境界,并倡导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与下层百姓渴求自由生活的精神愿望融为一体,成为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核。马桥方言中有许多词语表现出道家文化的哲理品性。其一是对待生活的模糊态度。马桥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时间的感受相当模糊,他们用“茂公当维持会长那一年”、“光复在龙家滩发蒙那一年”、“张家坊的竹子开花那一年”来指1948年,时间以碎片的形式存在于马桥人的心目中。他们用“流逝”来作时间副词,表示短暂的瞬间,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叹被马桥人保留下来,成为一个形象的哲学术语。虽然生命短暂,但他们又视若无睹地让时间从身边“流逝”掉了。他们受到道家生命哲学的影响,显然没有所谓生命的“价值焦虑”,任意而为,顺其自然,模糊混沌,与道合一,生存的体验成为一个自由流逝、自在自为的过程。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跟吃有关的事物上,但食物匮乏又使他们无法分辨不同的滋味,只能用“甜”来概括所有好吃的味道。这也是马桥人生存感受模糊混沌的具体表现。其二是在虚幻的心理感觉中寻找精神安慰。村里的农民坚信有钱人死后会在口里长出“莴玮”,不仅能解决饥饿难耐的口腹之需,而且吃了以后还会长生不老。“津巴佬”兆青挖野坟时总是跑在别人的前面,想在死人口中找到“莴玮”。他们以画饼充饥的方式求得心理的自足和精神的平衡,在虚幻的想象和抽象的语词中实现“物的存在”。“大道无形”、“虚实相生”,道家的辩证哲学认为事物总是在有和无之间来回游移,无形寓于有形,有形化为无形,只要你在心中确信它的存在,它便已经存在。这种哲学思维符合穷苦百姓的心理需求,成为几千年来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中国农民的一种精神自慰。

马桥方言中,最具哲学色彩的词语当数“醒”和“神”。两千年前的屈原因为“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投汨罗江,也许成为后人对“醒”的恐惧的直接原因。他们一边纪念这位爱国的诗人,一边又对他“独醒”深感惋惜,对他投江自杀的举动更是不可理喻,顺便用“醒”这个词语来表达对此事的评价。“醒”的词义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移,成为“愚蠢”的同义词,词的本义和反义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特例。马桥人就用“愚蠢”的“醒”来表达与汉语“清醒”的“醒”截然不同的意思,证明了语言的表里是可以分离的。“神”的本意含有神灵、神秘、神圣的意思,马桥人把它引申为超越常规的举动。乞丐王“九袋”的女儿铁香,年轻时主动投到革命党本义的怀中,后来又跟流浪汉私奔,让马桥人深感这女人“神”到了何等地步。“神”的语义由“超常”演变为“疯疯癫癫”,成为“疯狂”的同义语。从语言的形态上看,“醒”和“神”的本义被扭曲、被颠倒,由严肃庄重走向了滑稽可笑的地步,形成奇特的语言悖谬现象。马桥人用同一个语汇描述事物的矛盾特性,通过表征揭示本质,还原了事物的本来意义,形象地体现了老庄哲学的辩证思维,即事物间的关系永远处于对立统一中,生与死、大与小、有和无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语词的意义像人的生命一样处在变化中。当人们依赖语言而存在时,语言就成为生命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兴盛、畸变、甚至衰亡。“醒”和“神”这两个特殊的语词,它的内在构成的矛盾、外形与意义的悖谬,与“快乐”表象掩盖下充满“痛苦”的生命形态何其相似!这似乎是马桥人运用民间语言对道家生命哲学最为形象的注释。

三、马桥方言中的佛教文化

马桥农民生活在一种极端贫困的环境中,长期以来都在生存线上挣扎,他们的语言中留存着许多跟生命和生存直接相关的语汇。“散发”,汉语中一个普通的动词,马桥人却把它当做“死亡”的同义词。用“散发”来描述对死亡的感受,比“死亡”对死亡的表述更为形象,更接近死亡的本质。马桥人对死亡的理解如此准确,是佛教文化长期浸润的结果。在佛教教义里,生命无所谓生死,无欲而不死,大息则涅槃,死亡不过是生命形式的转换和轮回,是肉身的“散发”。志煌的儿子雄狮在荒坡上被一枚陈年炸弹炸得不见了踪影,生命瞬间被“散发”了,村里的妇人反复安慰雄狮的母亲,说儿子散发得早,少受苦,说明他命好,是“贵生”。“把生死看开点”是下层百姓面对突然而至的灾祸无可奈何的自我抚慰,同时又融入了佛教的生命观。佛教用“欲望带来罪孽”的观点阐释人生痛苦的根源,认为现世总是充满烦恼和苦难,今生承受痛苦,来世才有快乐,这种观点迎合了下层百姓渴望摆脱痛苦的心理需求。马桥人把自己的苦难命运看做是天定的,他们用“贵生”、“满生”、“贱生”来描述人生的三个阶段,18岁前是“贵生”,36岁是“满生”,过了36岁就是“贱生”了。如此悲观的人生态度既表明农民对自己现实处境的深刻认识,又明显带有佛教的宿命色彩。他们对自己能够挣扎着活到“满生”就相当满意了。村里的妇女不仅用“贵生”来安慰雄狮的母亲,“宝气”志煌、“汉奸”盐早和许多农民能够在赤贫的环境中忍辱负重地生存下来,都与佛教文化带来的精神寄托是分不开的。

既然生命来去无常,马桥人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特异现象便十分敏感。他们用“火焰”一词形容生命的存在,因疾病、过度疲劳产生的精神幻觉,是“火焰”太低的表现,“火焰”低的人,会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比如鬼神和妖怪。一个姓王的妇人就因为“火焰”低,在屋里看见了鬼,用菜刀砍死了他,结果砍死的是自己的丈夫。山里的一个女孩黑丹子自称是铁香转世,要到马桥“走鬼亲”,寻找她前世的丈夫和婆婆。黑丹子的“火焰”肯定与众不同。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在死亡前,会出现“飘魂”现象,人的灵魂时不时地要飘离肉体,这大概是“火焰”快要熄灭的表现。“火焰”和“飘魂”这些特殊的民间语言,是马桥人对生命存在状态最直观的感受,也是佛教文化在马桥语言中的具体表现。从佛教教义转化而来的禅宗文化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衍生出种种神秘的色彩,形成民间到处流传的鬼怪故事。生死轮回的宿命观创造了“阴间”、“地狱”、“鬼火”、“魂魄”这些在唯物主义者看来并不存在的事物,给弱者带来不少的精神臆想,形成中国乡村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在马桥,直到80年代,失去儿子的妇女“水水”因精神失常而胡言乱语,仍被视为能够预卜未来的“梦婆”而受到当地人崇拜,足见由佛教衍生的禅宗文化在民间的影响力。马桥人的生命感受跟他们生存的物质环境有密切关系,极端贫穷的现实使人们无法把握生命存在的真实性,为了打破虚幻带来的精神恐惧,他们只好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创造出神秘而感性的语汇,化虚幻为真实,在语言中完成对生命的认知和感悟。

四、马桥方言中的文化融合

儒家文化在马桥社会中处于主流地位,制度机制和道德约束无处不在,决定了人们总是生活在儒家的主流话语的包围中。然而禅道文化在民间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又不断抵制和消解着儒家的道德权威,使一统天下的“庙堂文化”无法完全遮蔽自由恣肆的民间文化。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许多不合正统的民间习俗和“奇人异事”,看到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异端行为”。村里的民间艺人万玉对“觉觉歌”十分痴迷,在打破四旧的“文化大革命”中,对新兴的“革命文艺”总是缺少好感,成了村干部“扶不起的阿斗”;“神仙府”的乞丐马鸣更是我行我素,厌恶俗世而把自己完全投入自然之中,其超凡脱俗的人生见解和生活方式让世人不可理喻;流浪汉“三耳朵”游手好闲,遭到村人的轻蔑,但他却以惊世骇俗的举动赢得了大队书记本义的老婆铁香的爱情,并与之私奔,后来制造了马桥村惊天动地的大案,双双死在山洞中。从中可以看出,下层民众的生活方式虽然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对正统思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同,但禅道文化的影响又使他们在精神深处潜伏着崇尚自然的因素,自由的欲求在体制和道德的重压之下,以变态甚至畸形的方式爆发出来,对主流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来自民间的自由思想的冲击,表明主流文化并不能够完全压制非主流的民间文化。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传统强调道德的约束和伦理的规范,来自民间的佛教文化和道家哲学则以宗教或哲学的形态,给民众带来了心理欲望的释放和个体精神的自由。

“正是传统礼教的压抑,蓄聚了强大的纵欲势能,一旦社会管制稍有松懈,性文学便总是在性蒙昧灾区成为一个隐性的持久的热点”韩少功《形而上的迷失》,载《读书》1994年第1期。,儒家通过道德训示体现出话语的权威性,下层百姓却在一些民俗活动和民间话语中消解了儒家道德的严肃性。他们把“性”的语言涂抹到自然中,曲折地表达了对儒家道德压制的不满。农民们把农田称作“母田”,旱地叫做“公地”,水田的缺口叫做“月口”,农忙下种时还常常开一些粗俗的玩笑,据称这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马桥男人还会“发歌”,几个人凑在一块悄悄唱“觉觉歌”,用直白通俗的歌词满足潜意识里性的饥渴。在马桥,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就这样被禅道文化影响下的通俗的民间话语所消解甚至颠覆,形成杂糅统一的多元文化形态。它既有儒家文化带来的浓厚的道德氛围,又有禅道文化熏陶下自我欲求的曲折释放,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社会生活中不但有道貌岸然的伦理规范,而且到处流传着通俗甚至低俗的民间习俗,两者相互对照,相互补充,形成融合中庸、相安无事的文化景观。看似庄重严肃的伦理规范后往往潜伏着渴求自然生活的本性,真实的欲求又往往被虚伪的道德面纱所遮掩。通过某些特殊的民俗习惯和民间方言,特别是民间的“性”语言,我们能够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性:庄重与放荡,高雅和粗俗,虚伪和真实,常态和变态等,它们融合交织,互为表里,持久稳定,深厚驳杂。马桥的民间方言充分显示出传统文化融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马桥词典》对乡村民间生活的真实状态所作的生动描写,其文化审视与反思意味是相当突出的。读者透过独特的“马桥方言”,清楚地看到语言的巨大力量,它负载了民族的文化,也承续了民族的历史。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马桥的民间方言中可以找到明证。正是这悠久的文明话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财富,对民族精神产生了覆盖力量。对此,韩少功以文学作品警示后人,面对语言中的文化宝藏,子孙后代需要冷静反思,细心明鉴,当我们肯定传统文化的丰厚价值时,也要正视它在历史发展中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从马桥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注重社会规范和伦理秩序,在道德强化中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却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甚至扭曲了人性(仅仅在马桥,就上演了一幕幕这样的人生悲剧);禅道文化从心理的角度化解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苦痛,因排斥物欲也消解了人们对生活的欲求和抗争,形成了保守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心理,成为中国百姓忍辱负重、不思进取的精神枷锁,也极大地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进步,其消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在马桥乡,即使到了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农民仍然处在封闭落后的生活状态中,不愿与外界有过多的沟通和交流,他们坐车晕车,乘船晕船,有的到了城里还会“晕街”。他们对“科学”一词怀着极大的反感,认为“科学”只会让人变得更加懒惰。心理的自我封闭导致了精神的麻木愚昧。由此看出,马桥人生活穷困有其根深蒂固的内在原因,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熏陶下结出的“文明之果”是如此苦涩,不得不促使人们对自己的“文明”历史再次进行深刻的反思,清理其斑驳杂糅的文化之根。而“马桥方言”正是我们观照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当代文化的历史渊源。

韩少功通过独特的文本形式,表现出寻根作家特有的理性思考和深刻的洞察力,他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暴露于现代文明的映照之下,不仅为我们解读东方的文明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而且在90年代文化回归的大潮中,再次以个人的声音提出了文化启蒙的重要性,不能不说这是他对寻根文化和寻根文学的一大贡献。

(第六节)喧哗与骚动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现代性追求

20世纪70年代末期,伴随思想解放运动,一群年轻的诗人以叛逆的姿态走上诗坛,他们的作品因语义晦涩而被一群老年诗人戏称为“朦胧诗”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载《诗刊》1980年第8期。,也被称为“崛起的诗潮”。它很快得到了年轻人的追随和模仿,并在高校校园里形成了大学生诗人群。他们同朦胧诗人一起,学习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打破传统诗歌僵化的思维模式,掀起了一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运动。当“三个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载《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载《诗刊》1981年第3期;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载《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受到保守主义的批评时,大学生诗歌创作却得到了社会的允许和鼓励,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整体局面。各大高校陆续成立文学社团,许多文学爱好者加入到这一场史无前例的诗歌大合唱中。到8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的各种思潮进一步融入大学生诗歌创作中,社团林立、流派纷呈,各种风格的作品纷纷涌现,新生代诗人从校园中崛起,大学生诗歌进入探索时期。直到80年代后期,因经济变革和政治动荡产生的冲击,大学生诗歌浪潮才逐渐落下大幕,归于无声。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79页。,8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政治经济变革、文化思想解放的直接产物,是中国新诗追求现代化和个性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文学走向民间化的一次成功尝试,重新研究和审视8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创作,可以发现它有多方面的文学史意义。

一、文学理念的现代性:现实主义精神的恢复

同类推荐
  • 洛阳桥传奇

    洛阳桥传奇

    《洛阳桥传奇》讲述了一千年前,洛阳江上恶霸乡绅垄断 船运,阻止建桥;蛇妖龟怪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天庭仙界“文曲星下凡”的蔡襄身负家仇民怨,从小就学武修文,希望能为洛阳江边的老百姓除掉 二害。为此,蔡襄日夜勤学苦练。后来,他进京赴考当上了高官。为了筑桥 除害,他回到泉州当官,坚持与魔界妖怪、恶霸乡绅作战,最终消灭了二害,并为泉州老百姓建造了洛阳桥,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传奇》涉及人物形象众多,采用3D纸偶形象,非常逼真,再现 泉州人民不畏艰险,用智慧和汗水建造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的历程。
  • 邢澍诗文笺疏及研究

    邢澍诗文笺疏及研究

    邢澍,字雨民,一字自轩,号佺山、行一,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约卒于道光十年(1830年)。是清代著名的文献学家、金石学家、诗人、藏书家、书画家,他在当时的文化圣地江南二十余年的学术仕宦生涯,打开了陇右通往关外的文化交流的大门。归里后,沉静寡营,著书自娱,以致卒年也无从确切考知。
  • 燃烧的火炉:见证2006重庆夏季

    燃烧的火炉:见证2006重庆夏季

    巴渝形胜,风云难测。我们不能忘却抗击这一特大旱灾的战斗情景。因为,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大力弘扬,以增强我们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 思想杂碎

    思想杂碎

    本书为杂文、杂感集,书中许多文章为作者对一些事情所发表的一些事情所发表的一些感慨,例如《公仆与保姆》《救救家长》等,本书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 年轻时:张颐武解读人生警语

    年轻时:张颐武解读人生警语

    本书是北大教授张颐武最新散文集,本书为作者的华丽转身之作。作者在这本书中一改大学教授以往在大家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不谈学术,只谈为人处世之道,是作者少有的一本适合不同读者的老少咸宜的正能量读物。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说:古人洞穿人情世故的通达,生命思考的透彻,待人接物的谦和,学习追求的执着都让我们有茅塞顿开之感。看这些人生的警语,常常觉得自己处事的缺点毛病都被说中了,自己的局限和短板以及努力的方向被讲清了,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从这样的一句渗透着古人对人生感悟的话语中得到启发。
热门推荐
  • 圣兵

    圣兵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 邪医闯天下

    邪医闯天下

    二十一世纪鬼才,遭人暗算,穿越异世。是冥冥中的注定,还是命运的安排。她,遇到了他。是他揭开了她伤痕累累的心,却用自己的温暖愈合。不愿提起的过去,隐藏着更大的秘密。她感叹:“造化弄人,我又重新遇见了你。”他笑:“天生注定,你,是我的。”以为结局是美好的,却不料,更大的危机,正在逼近。血泪背后,是怎样悲凉和无助?他苦笑:“时光蹉跎,何苦?”她泪:“至死不渝,谈何苦?”三千年的等待,三世的轮回,奈何,亦是泪。。
  • 青春引航

    青春引航

    本书既有对“深度辅导”的理论建构和解析,也有广大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体会、思考与成功案例。收录的文章包括《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深度辅导工作》、《推进深度辅导工作的几个维度》、《深度辅导对辅导员工作精致化和科学化的启示》、《深度辅导的瓶颈与模式探析》等。
  • 美人如妖传

    美人如妖传

    即便我被全世界抛弃,我也爱我自己。我努力修炼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告诉你们,当初的你们是多么有眼无珠,现在的你们需要多后悔。(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聪明女人要懂得的攻心术:从零开始学攻心术

    聪明女人要懂得的攻心术:从零开始学攻心术

    本书详细介绍了身为职场女人,居家女人,生活中的女人,在与领导接触,与老公接触,与同事接触等等的过程中,要怎样博得他人欢心,参透别人的意思,识别一个人的真伪。对广大女人可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 绝色神医

    绝色神医

    她是青楼小老鸨,是绝色美人,是隐于市井的妙手神医。他是皇子,冰冷桀骜,一心周旋于帝位争夺之间。他是武林泰斗的接班人,他温润笑容之下的勃勃野心深藏不露。一生纠缠,一世牵绊。终究,是谁愿意为她弃江山而独爱美人。
  • 捕获单身鬼王

    捕获单身鬼王

    本作品抛开单纯男女爱恨情仇,讲述一个生活在分崩离析家庭的女孩对爱的渴望而又恐惧爱,因渴望爱而伤痕累累,因恐惧而又一次次拒接真心给予她爱的鬼,鬼王为化解她内心的仇恨甘愿自降身份相伴左右,女孩在和鬼王相处之中历经人皮下的各种丑陋面以及慈善面,之后破除世俗教条框架实现一场人鬼恋,并卷入一场场争名夺利的漩涡之争中,为了让鬼王能够继续傲立群雄而以身犯险和鬼王踏上寻找地府令旅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校园全能控

    校园全能控

    …对不起,我什么控都不是,如果非要问我是什么控的话,那么我就是全能控。所谓全能控,就是各种类型,各种喜欢。……都是我的菜。当然,为了妹子们,击退一些富二代,脚踩一些公子哥,那也是必须的。ps(新书上传,推荐票收藏特别重要。已有二百万小说《花都太祖》,从未断更人品帝)再ps:纯校园小说,贴近现实,偶尔夸张。希望大家喜欢。
  • 裴艳玲传

    裴艳玲传

    她是裴艳玲,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五岁登台、九岁挑梁、十三岁唱红。她转艺多师,戏路宽广,文武皆备,唱、念、做、打俱佳,京、梆、昆、乱不挡。娇娇女儿身,却擅演一身正气、铁骨铮铮的血性男儿。高亢嘹亮的嗓音,行云流水的行腔,干净利落的动作令人拍案叫绝。有人说,梅兰芳演女人演得最好,而裴艳玲,演男人演得最好!如果你知道梅兰芳,那你同样应该知道裴艳玲。她与共和国共同经历了梨园的风雨飘摇,她悲欣交集的多半生亦歌亦泣。尽管传统艺术的式微和京剧的沦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裴艳玲在,有裴艳玲这样一代卓越的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就有继续顶天立地地留存人间。她,注定是一个传奇。
  • 岁月留白,温柔如你

    岁月留白,温柔如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岁月的流逝并不能阻止爱情的漫漫升温。就像最初的温柔,是你含笑的眉眼。回过头,我看到你那年明媚笑容的少年对我扬起大大的笑容。“好!今天我路未归在这里发誓成年以后一定会娶君采薇做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