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4700000087

第87章 我曾“触电”

这里说的“触电”,不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器时,或不小心,或电器出故障,或电线老化而发生的触电事故,而是指当年电影界颇为传神的一句话——指涉足或参与电影的创作和摄制工作,都戏称为“触电”。

遇到一位好老师

我“触电”是从认识一位老同志、老导演曾未之开始的。在上世纪70年代,从吉林长影调到四川峨影的导演曾未之老师,是电影界的老一辈导演。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全国放映的《武训传》,由孙瑜导演,他是副导演。没想到这部影片“闯了祸”,经过一阵批判后,曾老师并未灰心,积极投入戏曲改革的影片拍摄,先后导演了很受观众欢迎、影响很大的《节振国》和《朝阳沟》两部影片,前者是一部在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闹革命的京剧,后者是一部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豫剧。其中《朝阳沟》曾到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赏识和赞扬。

曾导调到峨影后,对四川凉山彝族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一步跨千年”的这一段奇迹般的历史飞跃很感兴趣,想把它搬上银幕。经过了解和选择,他找到我和凉山州文工团的演员袁世金同志合作。在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我暂时放下《凉山报》的编辑工作,第一次投入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开始“触电”了。

剧本的主题,是曾导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经过学习民族理论,比较中外反映民族问题的知名影片后,我们达成的共识是:一段上千年的历史巨变,要抓住她的本质和独特风貌,必须立足点高,眼界开阔,只有尽最大努力去摄取其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才能充分表现凉山彝族人民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一步跨千年”的历史飞跃。

凉山彝族是在上世纪的1956—1958年完成民主改革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它的新(社会主义)旧(奴隶社会)“对接点”是伟大的民主改革。因此,民主改革必须有充分的表现;再就是“一步跨千年”,是从奴隶社会的废墟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个“新”和“旧”两个阶段,同样必须有充分的表现。那么,要表现这样一整段历史,“切入点”在哪里?经反复讨论,认为应该从广大奴隶群众获得解放以后的社会主义阶段中,选一个典型环境和典型事件,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出现“切入”,然后用倒叙的手法,用“画外音”,让整个戏从奴隶社会开始,着重反映奴隶经过民主改革,由“会说话的牲口”,翻身当家做主人过上幸福生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虽然找到了“切入点”,但究竟怎样“破土”,写出电影的“第一本”还是个问题。最后还是由曾导主动承担,由他写了一个提示性的“开头”。接下来,由我、袁世金同志脱产到越西县住下,在县委宣传部的协助下,我写第一稿,世金接着在一稿的基础上改出第二稿,用流水作业的方式,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拿出了电影文学剧本的初稿《风雷激》。那时,已处于“文化大革命”后期,生产、生活秩序开始发生变化,但阶级斗争的弦仍绷得很紧,全国正掀起“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新高潮。片名《风雷激》,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商定的。

我们从凉山赶到峨影厂,又同曾导一起讨论、修改,历时半月,第一次由峨影厂印出了打印稿。封面上除有“《风雷激(暂名)》征求意见稿”外,还专门印上了“内部研究,请勿外传”。为了紧密配合当时的形势,突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首页是马恩语录、列宁语录和毛主席语录。同时增加了两三千字的“内容提要”。目的是希望有关领导和行家,能够了解更多的情况和作者的意图,更好地审定剧本。

这一稿的结构是:

(序 幕)不要忘记过去

(第一集)我要做人

(第二集)共产党大救星

(第三集)走上革命路

(第四集)民改风暴

(第五集)咱奴隶要社会主义

(第六集)飞跃千年

(尾 声)革命的新起点

同“蒙太奇”打交道

第一次写电影文学剧本,碰到的第一道难题是走出舞台剧的传统和范式。对于这个问题,当年可以看到的学习资料,介绍经验和体会的文章很少,“文化大革命”前,只是偶尔在《大众电影》看到一些文章,不系统也不够通俗。如比较有影响的夏衍前辈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也是在“文化大革命”基本结束的1978年才正式出版的。“十年浩劫”中除了样板戏,能够看到的都是革命大批判文章,其他的几乎是全盘否定、打倒。幸亏,我们运气好,碰上了曾导。他的资料多,藏书丰富,不仅中文书多,还有不少英文书。除了让我们多读书,并多次谈论国外的电影,如反映工人阶级的欧洲电影《城市姑娘》(受到恩格斯的好评),苏联电影《夏伯阳》,还有莎翁的电影,国内的电影《李双双》等。曾导记得清楚、讲得明白,而且条分缕析,连一些精彩的场景和对话也不会落下,处处显出诲人不倦的师长风范。

在曾导的书房里,他还拿出一摞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出版的电影画报,其中一本就是当时的“红都女皇”讳莫如深的南苹作封面的画报。

当然,我们讨论得最多的,还是电影艺术的表现特点和手法。除了必须了解摄、录、美和化、服、道的基本知识,重点是对“蒙太奇”的理解和运用。“蒙太奇”是从国外“拿来”的一个新词,是英文montage的音译。对这个有些生僻和神秘的新词术语,以前虽然知道一点,但从未深究,知之甚少。经过学习讨论,加上即时地实践和摸索,真的有不少体会。所谓“蒙太奇”,就是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的“镜头组合”,把镜头连接起来,继续下去。它是拍摄影片的基本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要求操作者做到“脉络”清楚,条分缕析;“针线”细密,不露痕迹。打一个不十分贴切的比喻,就像写文章通过组词造句,做成的一个句子,做成的一个小节或一个自然段。有人说,“蒙太奇”是导演的事儿,没有它就无法做出分镜头,对于编剧来说用处不大。对此,我却不敢苟同。“蒙太奇”同样是编剧的基本功,不可不了解、不把握。这就是:懂得一点“蒙太奇”,写本少使冤枉力。

参加峨影厂电影剧本讨论会

在送出《风雷激》第一稿后,我和袁世金同志参加了峨眉电影制片厂于1976年1月举办的电影剧本讨论会。除了峨影编辑室的十多位同志,还有来自全省的二十多位业余作者,其中有厂矿的工人和文宣干部,机关的宣传、文化工作者,中学和大学的老师。除了学习文件,介绍电影剧本的写作知识,交流写作的经验体会,着重讨论了由参会人员送到峨影编辑室的电影文学剧本。时间虽然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我认为,那次讨论会仍然是有意义,有影响的。在对电影艺术的认识,对电影剧本的写作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参会人员中,不仅有以后著书立说、出了作品、获得大奖的,还出了好几位作家、教授、学者和领导干部。

在我的记忆中,至今难忘的是,在讨论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和英雄人物时,就有所争论。也有人对把抓重大题材当做唯一题材提出了不同意见,要求实行“百花齐放”。还有人建议除了一个劲地“批”,还应该有一个劲地“扶”,这样才全面等等。讨论会没有出现扣帽子、打棍子的现象,气氛是平和的,发言是自由的、讲道理的。

剧本讨论会上,还有一些令人开心的事儿和场面。如编辑室的从连文老师,他是搞翻译片的知名配音演员,如电影《夏伯阳》他配瓦夏、《流浪者》他配拉兹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嗓音好,带磁性。金迪老师是电影界仅二十位在全国张贴大头像之一的著名演员,讲起话来声情并茂。我们学习文件或宣读剧本,就欢迎他俩出场代劳,既增强了效果,也使大家高兴。讨论会开了一个星期,专业作者和业余作者济济一堂,针对不同题材的剧本,理论联系实际,实打实地各抒己见,使大家都受到教益和鼓励。

为了不忘记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活动,我把在清理资料时发现的参加讨论会的名册抄录如下,以期勾起那次参与者的回忆。

名册很袖珍,只有巴掌大小。封面是:“峨眉电影制片厂/电影文学剧本讨论会”。下面一行小字:“一九七六·一”。是双面打印,未编码。在姓名、笔名、通信地址等栏目下,参加讨论会的同志是:李宗昌(纪燕)、李德恕、张道学、田正芳(女)、王传廷(川丁)、张敬民、马常友(红雪)、杨长贵(杨松)、吕红文、唐炳国、袁世金、文培英、尹在勤、朱先贵(朱玛)、林文询、邹仲平、罗华俊、苏必康、邰锦岳(火笛)、包德川(包川、女)、谭愫、陈泽远(陈今)、贾万超、吉侯拉一(蔡子佳)共二十四位。峨影厂的同志印在最后。峨影编辑室:李铁雁、饶趣、雁翼、沈克、金迪、周子芹、尹华仁、郭绍贵、从连文、陈德赛、冯还求、李杰峰等十二位。

艺术的风范

让人感兴趣并难忘的,是接触摄制组和拍摄《奴隶的女儿》的过程,那真是一个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学习电影艺术的生动课堂。

经过曾导和主创人员亲自踏看,并征得峨影厂的同意,《奴隶的女儿》的拍摄现场选在凉山彝族聚居区的甘洛县。演职人员住在县城的招待所,主要拍摄现场就在与县城一江之隔,海拔两千多米的一个彝族山寨。那里有山,有草坡,有森林,还有羊肠小道和湍急的河流,是个很美、很理想的地方。

从北京、上海、济南、昆明、成都和凉山文工团请来的明星演员,全住在简陋的招待所,除了曾导住的是一个狭小的单间外,其余的同志都是按男女性别住集体寝室。那时的房间,别说没有沙发、席梦思、写字台,除了木板床以外,连桌子板凳也不齐全。招待所的食堂,有几张桌子,凳子不够坐,不少同志只能端着碗蹲在阶沿上吃饭。面对“文化大革命”把我国的经济建设破坏到崩溃边缘的困难局面,大家都不计较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一心扑在摄制工作中。

一天,院子里突然热闹起来,成群结队的彝族群众从老远的山上跑来看田华等电影明星。大家七嘴八舌,都说“白毛女”来了!面对彝族群众,田华同志高兴地说:好得很嘛,看就看吧,我正想同彝族同胞交朋友呢。由田华带头,领着演员们来到群众中间,虽然语言不通,但欢声笑语不断,大家非常高兴。可惜,那时没有“傻瓜”照相机,更没有手机拍照,热烈的场面和一张张快乐而又激动的笑脸,只能留在我们美好的记忆里。

曾导告诉我,《奴隶的女儿》物色演员时,他邀请田华担任曾植华一角并没有把握,但田华看了剧本后却欣然同意。曾植华是位军医、老党员,戏不太多,但戏份儿很重,她是帮助、教育剧中一号人物乌呷觉醒、成长的大姐和老师。闲聊中,田华老师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作为一个演员,无论主角、配角,就像红花与绿叶,都要演好才是我们的责任。

还有一件小事让我久久不忘。凉山彝州的首府在昭觉,当时有个说法:“不到昭觉看一看,等于没到大凉山。”于是剧组就安排专车专人,将没有去过昭觉的同志,从甘洛送到昭觉去体验一下,多了解一些彝族人民的情况。田华一行去昭觉后,我在甘洛接到我爱人张令淑从昭觉打来的电话:“田华老师把你托她带的水果送到家里来了,她很客气……”我不禁一愣,没有带水果回去呀!只是听田华老师说过,到了昭觉有空会到我家里去看看。我明白了,这真是大明星的睿智和热心肠啊。

《奴隶的女儿》中饰演主角乌呷的潘虹同志,在剧组未到甘洛之前就到了昭觉体验生活。当时由州妇联接待,我也参与其中。我们到城郊南坪公社的彝族社员家做客,看彝家的住房、锅庄、牲畜,吃彝家饭,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在谈到以前奴隶群众从不穿鞋,寒冬腊月冰冻三尺也是打赤脚时,潘虹竟脱下鞋练习奴隶赤脚走路,还不停地问大家:像不像?这个细小的举动告诉我们:她是一个多么认真踏实,不怕脏、不怕苦的上海姑娘啊。

在剧组还有一个儿童角色,是一个小奴隶。当时在凉山选了很多小学生,包括我的小孩也和同学们一起去凑热闹。最后选定了一个彝族小姑娘沙玛阿果,她聪明漂亮,会讲彝话和普通话,演得很朴实可爱,现在已经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优秀主持人。阿果和我的女儿一直是两小无猜的好朋友,她俩同龄,又是同事,真难得。

来自凉山文工团、饰演奴隶主的演员张冠荣同志,有生活基础,也有表演功底。拍摄他的戏时,干部群众看了,都说演得像、演得活,是一个很地道、很真实的“奴隶主”。

有趣的是饰演民主改革工作队长的青年演员刘一迈同志。他对我说:你当过民主改革的工作队长,又写过民主改革的工作队长,我要在你的身上体验一下“工作队长”的生活,找点演工作队长的灵感。一有空他就来找我,观察我的言行举止。我也抽空给他讲了一些民改工作队的生活、工作情况和平息武装叛乱打仗的故事。

“触电”就是“锻炼”

“触电”,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不少事情已经淡忘。但“触电”之后,除了经受锻炼,有所提高以外,总会留下一些感慨和思考。

首先,《奴隶的女儿》于1975年开始酝酿剧本,1976年初打印了第一稿送审,同年8月铅印出第二稿广泛征求意见。这两次稿子都是在“四人帮”垮台以前。可想而知,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四人帮”的把持和控制下,无论写剧本或审查剧本,必然是或多或少,或严重或一般,都离不开政治形势和政治视角,逃不出极左和“三突出”的桎梏。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揪出示众,全国人民人心大快,欢呼解放,掀起了批“四人帮”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热潮。政治形势发生了大变化,政治视角也随之大转变。在这样的巨大变化中,《奴隶的女儿》怎么办?幸好,我们写的是民族题材,是奴隶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变革,从主题、人物到故事情节、语言对话等方面,都是客观的、历史的、实事求是的。我们没有歪曲历史,没有违背真实;我们塑造的主要人物的立场、观点和性格,也是比较鲜明,能够站住脚的。对此,曾导和我、世金同志的看法是一致的,都对剧本充满信心。在这个关键时刻,峨影厂的领导也是旗帜鲜明地支持《奴隶的女儿》,峨影厂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找曾导交换意见,研究修改问题,并专门发了一个文件,希望导演在写分镜头剧本时,把同“三突出”、“走资派”、“天才论”等有关联的情节和话语删除;把分别代表正确的和犯有错误的两位领导干部合并,塑造一个正面的领导干部形象;希望导演在剧组党支部的领导下,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集中集体智慧,团结一致,完成《奴隶的女儿》的摄制任务。

为了更好地拍摄出《奴隶的女儿》,剧本经过了几次修改,几次打印和铅印,几次送审和征求意见,每次都有改动、删节和结构调整。但是,在主题、主线和主体结构上,却没什么根本性的变动。我把最后一次铅印本中的章节(定稿),同第一次打印稿(一稿)的章节作了一个比较,定稿中删除了一稿中的序幕和尾声,并将一稿中六个章节改成了五个章节。集中了,更精练了。

定稿的结构为:

(第一章) 共产党大救星

(第二章) 走上革命路

(第三章) 咱奴隶要社会主义

(第四章) 亲不亲阶级分

(第五章) 飞跃千年

在曾导写的分镜头剧本中,他根据党组织和我们讨论的意见进一步作了修改。其中最明显的改动是,把片名从原来的暂定名《风雷激》《猛芝》改为《奴隶的女儿》,把剧中的1号人物——奴隶的女儿的名字由原来的“猛芝”改为“乌呷”。同时把那些忆苦思甜,批林批孔,反右倾等“标签戏”,统统删除了。

有人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有道理,没有遗憾,就不会有提高和进步,就不会出现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不过,真正遗憾的应该是导演曾未之同志。他从认定彝族同胞“一步跨千年”这个历史重大题材后,花了两三年工夫,从做文学剧本到写分镜头剧本,并担任导演,直至摄制完成到全国发行公映,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付出多多。曾导对电影艺术的执著,同他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辈子跟定共产党的决心,完全是一致的。我知道,在完成《奴隶的女儿》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他高兴过,也痛苦过,并遇到“四人帮”狠批“导演中心论”留下的尴尬处境。但他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始终无怨无悔,孜孜以求,忘我工作,直到完成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导出国讲学,他把一生从事电影工作的作品和经验,经过梳理以后,给海外的同行、朋友和侨胞介绍,反响很大,效果很好。他自己也受到教育和鼓舞。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在狠批“导演中心论”的年代,作为一个出道早、作品多的资深导演,在艺术构想、精心打造、倾情发挥才智方面的束缚是不少的,发挥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而后来,在提倡导演为中心的年代,我们看到了许多有个性、有独特视角的作品,可谓见仁见智,各爱其爱,百花齐放。我想,改革开放,发展变化,与时俱进,这是必需的,是一个客观规律,但对艺术创作而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的讴歌,应该是永恒的,万万不可忽略和丢弃。

时间,如白驹过隙,已经二三十年了。我知道曾导的最后消息是,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曾导,终于得到党组织的通知,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奉献终生的曾导,实现了他梦寐以求,苦苦追寻的心愿。今天,我写这篇往事,除了怀旧和自鉴,也是为了纪念引导我“触电”和“锻炼”的良师益友曾未之同志。

同类推荐
  • 不想讨好全世界

    不想讨好全世界

    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看起来毫不起眼,在人群之中常被忽略,但他们存在着。你仔细听他们的故事,大起大落大离大合,这些小人物不是特别爱惜自己,不求别人的认可,但会把人性中最悲天悯人的部分发挥到极致。像忠诚、守信、重诺、尽责这些我们以为很容易就能做到,其实做起来很难的事,这些人却可以用一生坚持却从来不用谁认可。那些我们曾经推崇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不仅仅是故事里的情节,而是这本书中真实存在的。这本书,让我们不好意思再把那些卖力的执著当成笑料和讽刺,让我们每个人不再盼望别人当好人,自己不再戴着面具做人。在这本书里和一群小人物不期而遇是幸福的。世界这么美好,根本不用讨好。
  • 逝水流痕

    逝水流痕

    这些文字散碎芜杂,是我这些年屐痕和精神的一种扫描。我把它们整理出版不企望它能行传于世,岁月的流逝和过往的经历让我不敢对明天的事情寄予太大的希求,我知道在往后的日子里还会继续与文字相拥,但过去的我愿意交给朋友们评说,毕竟它是我这些年来的遭际和感怀,被动的和主动的一些行为的原始记录,也是我动荡尘世的一场难得的闲情。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之一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之一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汇集了众多的寓言故事,文笔简练、故事耐看,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基础上、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 红唇与领带

    红唇与领带

    本书系台湾当代知名作家、东海大学教授周芬伶的散文自选集。作者的作品以女性书写闻名,文字间既有感性的流动,亦有精细的修饰,诗一般的语言令人读起来有忧伤,有畅快,有愉悦,有悲戚,有坚韧……
  • 无桨自帆

    无桨自帆

    常言道“世事难料”,渐趋式微的古体诗词,近一时期却大有风行当道之势。且不论老一辈众多爱好者,单就网络上的中青年,越来越多的群体涌入诗词天地,便是中华古典诗词这一国之“雅器”极具顽强生命力的明证。同时,令人感佩的是,诗词创作者与古代士大夫作诗心态几乎无异,往往劳者自歌,非以文章谋稻粱,吟诗填词只为余暇之雅兴。故诗人或抒发情感,或关乎民生,盖出于知识分子自觉良知与社会责任也。
热门推荐
  • 神医狂妃:天才星唤师

    神医狂妃:天才星唤师

    她,心狠手辣,却为一个不值得爱的人暴露了身份;她,医术高超,却在一起事故中离开人世;她,有勇有谋,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他,绝情残酷,却为她做出了种种意想不到的事;他,高傲冷酷,却一次次牺牲自己来护她周全…一个是21世纪的高超医者,一个是风凰大陆的绝情王爷。他们又将怎样书写一幅幅多彩的画面?敬请期待……
  • 有一种心态叫开放

    有一种心态叫开放

    天光之下,鸢飞鱼跃,青山妩媚,粉蝶翩跹,是何等美好的景色,但这总要打开窗子才能看得见,而清凉新鲜的空气也总要打开窗子才能流泻而入,把熏人的碳酸气赶走。打开窗子让封闭的空间开放,就是心地开朗,与人为善,汲取新知,创造希望,使自己的精神常新,生命力源源不竭。正如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曾说:“凡系统,开放则生,封闭则死。人亦如此。”本书契合开放的时代,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人生价值观讨论,倡导开放式人生。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要成就精彩人生就必须善于变化,不能因循守旧。我们应紧跟时代节拍,顺应时势,以变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寻找出路,不然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 就让我这么祝福你

    就让我这么祝福你

    她叫秦雨汐,遭遇闺蜜和男友背叛转到新学校遇见平凡的他会发生什么事呢?
  • 只想宠着你

    只想宠着你

    作为杀手和目标无疑他们两个都是不合格的代表“玥儿,你在干什么?”正在干坏事的某人,背后突然响起一道低沉的男音。“夜,你怎么来了?吓死我了!”听到熟悉的声音,玥把拿在手里的东西一藏,转身面向夙冥夜说道。“玥儿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你在干什么?”看着明显心虚的某人,夙冥夜勾起嘴角。“我在帮忙啊。”反正已经被发现,玥到时理直气壮地说。“哦?帮忙需要用到媚药?”夙冥夜的嘴角更添一丝玩味。“还不是瑾那小子动作太慢啦,我帮帮他而已嘛,夜你要不要一起啊?”“好啊,那玥儿要我怎么办呢?”“你就把这个给瑾吃了,然后我们。。。。”在处理事务的南宫瑾不禁打了个喷嚏。
  • 弃后归田:携子寻良夫

    弃后归田:携子寻良夫

    前世的她,卧底特警,却惨遭背叛。穿越成为一朝冷宫废后,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为了生活柴米油盐她出宫‘谋’生。为了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她小心翼翼的为帝王家出谋划策。大隐隐于市,科考选举,教书育人。小隐隐于林,策马江湖,柴米油盐。PS:穿越,乔装改扮,爽文,妈咪宝贝,女强,种田文,柴米油盐,淡定从容
  • 气魄凌霄

    气魄凌霄

    少年司马尘落魄边疆,因当年一战落下恐惧战斗的顽疾,且看少年如何破除魔障走上巅峰!因恐惧练就一身逃亡反杀不见血的生存暗杀本领,瑕疵掩盖不了少年的锋芒!
  • 企业创新的组织基础

    企业创新的组织基础

    本书从组织与战略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组织背景(要素)对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探讨了主要的组织背景因素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从知识创造的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对创新的作用机制,最后探讨了研究开发人员的组织激励及其实施和产品创新中组织设计与变革问题。
  • 杀手剑仙

    杀手剑仙

    如果真的有一天穿越了,你会怎样去做?是去争夺至高无上的神权;还是抢夺修炼秘籍永世不灭;或许去寻找一份真爱追求永恒;兄弟们,我们是杀手,是会用飞剑的杀手,难道我们弄不死这些邪魔歪道吗?别让那些病病歪歪的修士看扁了!!!
  • 火炮之库

    火炮之库

    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面面俱到

    面面俱到

    赶时髦网上烧香,环保,可这也能穿越?一睁眼,她隋末成了不受宠的商家庶女——商末。一次次的交锋,一次次的扭转乾坤,她越来越璀璨夺人。商家生意得心应手,什么王爷、太子、神医更是围得她团团转,且看她商末在这古代如何面面俱到,尽显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