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23) 处虚,非不悦子之言,顾吾不能行,如何!(《郑范陈贾张列传》)
“子”有尊称的意味,关于这种用法的来源,顾炎武在《日知录·大夫称子》中认为来自五等之爵说,而邢公畹在《〈论语〉中的对称指别词》中则认为表尊称的“子”字与五等爵之“子”无关,并以《诗经》为例指出“子”只是普通男子的尊称而已。吕叔湘先生(1982)也说过:“‘子’字本来是一种美称,比‘尔’‘汝’略略客气一点而已。”我们赞成邢公畹先生的说法,结合《后汉书》中的例子,可以发现“子”多用于平辈之间,也可以用于上对下,如上例(21),老者称晚生为“子”;同时由于“子”兼有名词的性质,可能稍削弱了它用以指称的用法。
卿:用于对对方(男子)的敬称,可以是君称臣,也可以是同辈之间互称。《史记·刺客列传》“卫人谓之庆卿”司马贞索隐:“卿者,时人尊重之号,犹如相尊美亦称子然也。”这种用法的“卿”似乎在汉魏文献中异军突起。《后汉书》表第二人称用法中,“卿”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具有特色的词。陈燕在《论南北朝的“卿”字》一文中,通过文献用例分析了南北朝“卿”的大致使用情况,认为这一时期“卿”、“汝”混用,二者意义相同,但使用的场合不尽相同,“汝”“尔”这类古语词在南北朝做为第二人称代词应当属于郑重称谓,而“卿”则是非郑重称谓。
《后汉书》中“卿”、“子”都可表示对人的尊称,相比之下“卿”使用得更多,从同期其它文献来看,“卿”在魏晋时期的口语中有愈趋发展之势;而“子”则更多的用在文言书面语中。《后汉书》中“卿”的这种用法共76例,多作主语,也用作宾语、定语:
(24) 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吴延史卢赵列传》)
(25) 朕今遣卿归营勒兵,鸣鼓相攻,决其胜负,不欲强相服也。(《刘玄刘盆子列传》)
(26) 今欲与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袁绍刘表列传》)
(27) 卿父劝吾协同曹操,绝婚公路。(《刘焉袁术吕布列传》)
(28) 卿曹皆人隶也。(《独行列传》)
(29) 如卿等欲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马援列传》)
(30) 帝见永,问曰:“卿众所在?”(《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其中“卿曹”“卿等”“卿众”表复数,如例(28)至(30)。在魏晋时期,“卿”作为敬词被广泛地使用着。“卿”在《后汉书》中用例76次,仅次于“汝”字出现的次数,其语法功能分布较为全面,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在稍后的《世说新语》中,“卿”的使用达到196次,“汝”、“尔”分别才64次和16次,“卿”的使用居于首位,而且“卿”还可活用作动词,动词后面带宾语,构成“卿卿”、“卿之”等。由此可知在东汉魏晋时期,“卿”是个十分活跃的词。
小结:上古中表示“你”的概念如“汝、尔、若、子、戎、乃、而”等,相当复杂,而在《后汉书》中已逐渐统一为“汝、尔、子”,且“汝”字占较大优势,“汝”至今仍存在于闽东方言的福州话和闽南方言的海南话;同时,这一时期新生的有谦敬意味的“卿”字也越来越发展起来。
3.这(This)
“这”位于《百词表》第4位。《后汉书》中“这”的概念下有6个词:此、斯、是、兹、之、然。
此:《助字辨略》卷三:“此,是也,兹也,彼之对也。指物之辞。”“此”作为指示代词,未见于甲骨文及西周金文,在先秦文献中较为多见,且功能颇为完备。《后汉书》中“此”是最典型的近指代词,主要作主语、宾语、定语,并有一些由“此”组成的固定格式。
(1) 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2) 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此之谓也。(《列女传》)
(3) 今关门禁严,君状貌非心,将以此安之?(《李王邓来列传》)
(4) 钟离尚书若在,此殿不立。(《钟离宋寒列传》)
(5) 此二王者,虽有圣德,假使时无失道之过,无由逼而取也。(《刘焉袁术吕布列传》)
上例(1)作主语,例(2)作一般动词宾语,例(3)作介词宾语,例(4)作一般名词定语,例(5)作数量结构的定语,表同位关系。
如此:可用于指代上文内容,如例(6);可表示假设的条件,如例(7);可表示程度之深,如例(8)。
(6) 初,太后新立,当竭二祖庙,欲斋,辄有变故,如此者数,竟不克。(《皇后纪》)
(7) 苟如此,律何故禁之?(《卓鲁魏刘列传》)
(8) 往者遇祸,天下同义,知故不少,何至自苦如此!(《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若此:表示程度之深,同“如此”。
(9) 今皇太子以聪睿之姿,通明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副主莫能专精博学若此者也。(《桓荣丁鸿列传》)
当此之时:
(10) 当此之时,功有横而当天,讨有逆而顺人,故娄敬度势而献其说,萧公权宜以拓其制。(《班彪列传》)
由此观之:
(11)由此观之,则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梁统列传》)
斯:《尔雅·释诂下》:“斯,此也。”“斯”做指示代词,甲骨、金文均不见。《论语》用“斯”不用“此”,应与时代方言或个人用语习惯有关。在《后汉书》中,“斯”可作主语、宾语、定语,作为近指代词出现频率低,与其指示性较轻相联系,王引之《经传释词》:“斯,语助也。”
(12)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左周黄列传》)
(13)《诗》云:“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其斯之谓也。(《列女传》)
(14) 朕仰观天文,乃兴于斯,以今月壬辰即位赵宫。(《王刘张李彭卢列传》)
(15) 盛哉乎斯世!(《班彪列传》)
是:《广雅·释言》:“是,此也。”“是”作为指示代词,主要用于复指上文,使得行文简洁。在《后汉书》中“是”可作主语、宾语、定语,还可作谓语,这是与“此”、“斯”不同的,“是”作谓语如例(19),在《后汉书》中共33例。
(16) 攻破城邑,周遍天下,本故妻妇无所改易,是一善也。(《刘玄刘盆子列传》)
(17) 十二月,赐三公已下金、帛,各有差。自是三年一赐,以为常制。(《孝献帝纪》)
(18) 六年十一月丁亥,太白昼见。是时,邓后家贵盛。(《天文志》)
(19) 臣闻图尧、舜之事而不能至者,汤、武是也。(《冯岑贾列传》)
于是:《经词衍释》卷一:“于是者,承上之词也。义各有别。如《左传》‘于是闰三月’之属,谓是时也。‘于是有庭实旅百’之类,皆言因此也。”《后汉书》中这两种用法都可见,如例(20)中“于是”犹言“当是时”,而例(21)中的“于是”则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隐含事件在时间上的承接性。
(20) 明年,刘备称帝于蜀,孙权亦自王于吴,于是天下三分矣。(《孝献帝纪》)
(21) 于是内外从化,被服如一,诸家惶恐,倍于永平时。(《皇后纪》)
是以:《尔雅序》“是以复缀集异闻”邢昺疏:“是以者,因前起后语。”《助字辨略》卷三:“是以,犹云所以。”“是以”同上述“于是”的第二种用法,表示“因此、所以”。
(22) 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23) 是以议者每称盛时,咸言永平。(《樊宏阴识列传》)
从音韵上看,“是”ie、“此”tshie、“斯”sie是叠韵,“此”与“斯”是旁纽双声,“是”、“此”、“斯”的上古声母很相近,用法也基本相同。
在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发展的过程中,“此”的用法越来越广泛,在《后汉书》中“此”是所出现的近指代词中最多的。根据郭锡良先生对先秦《尚书》、《诗经》、《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10部著作的统计,“是”作为指示代词的数量要高于“此”,而在《后汉书》中,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是”作为指示代词的数量远远少于“此”,这主要是因为“是”开始出现新的用法,即作为系词。如下例:
(24) 昔之为我哺乳之子孙者,今尽是我饮血之寇仇也。(《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25) 吾尝事冯直之父而又与直善,今宣光以此奏吾,乃是韩厥之举也。(《左周黄列传》)
兹:《尔雅·释诂下》:“兹,此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兹,假借为此。”“兹”作为近指代词,早在甲骨文中已经使用,此后直至春秋末期一度广泛应用,到了战国时代,“兹”只在诸子书中仅见而已。《后汉书》中“兹”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例少。
(26) 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窦融列传》)
(27) 皇后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椒房,二纪于兹。(《皇后纪》)
(28) 王者虽质文不同,而兹道无变,四时之政,行之若一。(《卓鲁魏刘列传》)
之:《玉篇·之部》:“之,是也。”《说文·之部》朱骏声《通训定声》:“之,假借为是。”《后汉书》中这种“之”常位于名词性成分前,指示较近的人或事物,其前后表示的是同一事物。
(29) 而钟离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为言,夫岂弘人之度未优乎?(《显宗孝明帝纪》)
(30) 萧、曹、周、韩之伦,何足不致,吴、邓、梁、窦之属,企踵可待。(《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之”用作指示代词,还出现在“指示代词/名词+之谓”中。如果“之谓”之前是名词,“之”显然是指前面的名词;如果“之谓”之前是“此”、“是”、“斯”等指示代词时,“之”字的指代作用就已虚化,但此时“之”字仍然不能省略,“之”的这种用法我们可以理解为:“谓”带有两个宾语,一个宾语在“谓”之后,另一宾语为“此”、“是”、“斯”所指代的内容,“之”用来表示复指。下例(31)为“名词+之谓”,例(32)(33)为“指示代词+之谓”,其中例(32)引自《韩非》,而例(33)“谓”后面的宾语省略掉了,在《后汉书》中这更是一种常见的形式。
(31)《夏书》曰:“念兹在兹,庶事恕施。”忠智之谓矣。(《文苑列传》)
(32)《韩非》曰:“佷刚而不和,愎过而好胜,嫡子轻而庶子重,斯之谓亡征。”(《袁绍刘表列传》)
(33)《老子》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之谓也。(《舆服志》)
然:《广韵·仙韵》:“然,是也。”“然”作为指示代词通常指事物。在《后汉书》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主语,一般位于句子的前面,强调前面所提到的事情;二是作谓语,一般用于“所以+然+者”结构用来说明原因,或单独成句。此外还有一些由“然”组成的固定格式。
(34) 臣愚以为可宣下百官,参其同异,然后览择胜否,详采厥衷。(《邓张徐张胡列传》)
(35) 虽借亲属之恩,盖源流形势使之然也。(《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36) 所以然者,夷虏相攻,无损汉兵者也。(《钟离宋寒列传》)
(37) 禹曰:“不然。”(《邓寇列传》)
虽然:表示语义转折,意思是“即使这样、虽然如此”。
-38
臣闻夫妇之好,父不能得之于子,况臣能得之于君乎?是臣所不敢言。虽然,愿陛下念其可否之计,无令天下有议社稷而已。(《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然则:《助字辨略》卷三:“凡言然则,皆承上语以发下意。然者,如是也。既如是,则当云何,故云然则也。”
(39)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几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虞傅盖臧列传》)
然而:《经词衍释》卷七:“然而,犹然则也。”表示语义顺接,同“然则”,如例(40);《经传释词》卷七:“然而者,词之承上而转者也,犹言如是而也。”表示语义转折,如例(41)。
(40) 高祖帷薄不修,孝文衽席无辩。然而选纳尚简,饰玩少华。(《皇后纪》)
(41) 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谗谀,然而历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谗谀蒙幸者,盖听忠难,从谀易也。(《左周黄列传》)
然后:《经传释词》卷七:“然后,而后也,乃也。”继事之辞,用于联系前后两件事。
(42)若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然后行子之志。(《皇后纪》)
洪波先生(1986)将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分出一项中指代词,认为“然”当属其一;向熹先生(1993)认为“然”属“特指代词”,因为它有“如此”、“这样”、“那样”的意思。从《后汉书》来看,我们认为“然”字不仅从译意上与典型的近指代词只有微别,而且就其用例的实际语法功能而言,与“此”的功能恰为互补,扩充了近指代词的语法领域,应属此类。
小结:《后汉书》中“这”概念下的词,从语法功能上看,我们大体上可分为两类:“此、斯、兹、之”多为体词性的,而“是、然”则有谓语用法,可看作谓词性的。同时“此、是、然”有较多的固定格式搭配,反映了词汇化的进程,很多沿用至今。
4.那(That)
“那”位于《百词表》第5位。《后汉书》中“那”的概念下有4个词:彼、夫、厥、其。
彼:《玉篇·彳部》:“彼,对此之称。”“彼”作为远指代词在《后汉书》中共41例。其中作主语3例;作宾语9例,可作一般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作定语29例。
(1) 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岂得同年而语,并日而谈哉?(《朱乐何列传》)
(2) 夫事固有弃彼取此,以权一时之势,愿将军虑焉。(《郑孔荀列传》)
(3) 夫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朱乐何列传》)
(4) 彼二王者,其备非不深也。(《逸民列传》)
远指代词“彼”远指特点表现最为明显,正如《玉篇》所释,它往往与“此”对称,王力先生(1980∶328)曾说:“‘彼’是十足远指代词。”所以,虽然中古时期已出现了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远指代词“那”,但此后“彼”仍然使用频繁,直至近代汉语中“彼”才被“那”取代。
夫:《经词衍释》卷十:“夫,犹彼也。”“夫”作为指示代词在《后汉书》中作定语。
(5) 观夫顺朝之政,殆不然乎?(《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6) 方今危急而阙里自开,斯岂夫子欲令太守行礼,助吾诛无道邪?(《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马氏文通》对“彼”、“夫”的异同进行了如下论述:“‘彼’‘夫’二字用于偏次者,则有指示之意。”“凡确有所指而必提明者,则用‘夫’字。‘夫’字或合本名或合公名,或前乎一读皆可。经生家误以‘夫’字为提倡之连字,盖未知夫‘夫’字之位,在句首者其常,而在句中者亦数见也。”上例的“夫”基本用于修饰后面名词结构,较之于“彼”,“夫”的指示作用语意要轻得多。
厥:《玉篇·厂部》:“厥,其也。”“厥”在先秦文献中多用为人称代词,《后汉书》中“厥”作指示代词例多于人称代词例,主要用作定语。
(7) 今供养两宫,宿卫左右,厥事已重,亦不可复劳以政事。(《孝和孝殇帝纪》)
(8) 向使国设外戚之禁,编著《甲令》,改正后妃之制,贻厥方来,岂不休哉!(《皇后纪》)
其:“厥”和“其”是两个前后相继的代词,其性质、作用基本相同。钱宗武、陈宁的《“厥”、“其”在上古的历时演变》一文,详细探讨了“厥”“其”二词词义的历时演变和演变原因。《后汉书》中“其”作指示代词多作定语,在使用频率上明显高于“厥”,且指示的对象也较“厥”宽泛。
(9) 病者不堪其苦,必欲除之,佗遂下疗,应时愈。(《方术列传》)
(10) 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吴盖陈臧列传》)
《后汉书》中“其”作为指示代词可与其它语素合用,如“其次”、“其余”,并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
(11) 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董卓列传》)
(12) 特赐装钱千五百万,其余诸王各千万。(《光武十王列传》)
小结:《后汉书》中“那”概念下的词,明显可分为两组,“彼”和“夫”、“厥”、“其”的区别如下:
(一)“彼”在《后汉书》中只作远指代词,而“夫”、“厥”、“其”兼为远指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二)“彼”主要作定语起指示作用,也可以作主语、宾语,起指代作用,而“夫”、“厥”、“其””只作定语,仅表指示。
(三)“彼”的区别性很强,常与“此”对举,而“夫”、“厥”、“其”不与近指代词对举,区别性很弱。区别性弱的指示代词,远指性易消失,这是“夫”、“厥”、“其”转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原因之一。
(第二节)代词篇(下)
5.谁(Who)
“谁”位于《百词表》第6位。《后汉书》中“谁”的概念下有3个词:谁、孰、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