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士钊
章士钊(1881—1973年),字行严,笔名黄中黄,秋桐等,湖南长沙人,我国著名教育家、记者、律师、学者,解放前曾相继担任过《苏报》、《甲寅》月刊主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等职,解放后,章士钊多次当选为政协和人大常务委员,历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史馆馆长等职。其主要著作有《逻辑指要》、《柳文指要》、《中等国文典》,译作《大革命家孙逸仙》等。伟人毛泽东与其保持了五十年的友谊。
【毛泽东评点章士钊】
行老青年时代是个反对满清的激进革命派,他一生走过弯路,但大部分是好的。我们谁都不是天生的马列主义者。
——摘自《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第30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各书都收,读悉,甚谢!实事求是,用力甚勤,读金著而增感,欲翻然而变计,垂老之年,有此心境,敬如公贺。
——摘自《毛泽东书信》
【章士钊小传】
1881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而在这一年的3月20日,湖南长沙的一个乡村里,章氏家族却正因又添一个男婴而喜气融融。父亲给这个可爱的男婴取名为士钊,意在多加勉励,希冀他日后能成就一番事业。因此,章士钊年幼时,尽管家境贫寒,父母还是很早就将他送进了其兄执教的私塾。由于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年幼的章士钊学业进步神速。13岁那年,他在长沙买了一本《柳宗元文集》,读后竟爱不释手,深为作者的文采和人品所折服,这为他将来成为“柳文”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6岁时,章士钊的母亲不幸去世,章士钊为生计所迫,到一个亲戚家当起了“童子师”。1901年,在姐姐的资助下,他远离家乡来到武昌,寄读于两湖师院,并在此结识了黄兴,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知己。次年3月,章士钊又转入南京陆军师范学堂学习军事,不久,因为其国文成绩突出,得到了学堂总办俞明震的赏识。
1903年4月,拒俄运动在上海爆发,声势很快波及全国。陆师学生也起而响应,但受到学堂当局的压制,章士钊气愤难平,毅然退学,并率其他三千余名退学学生前往上海,加入蔡元培等人组织的国民教育会,被委任为一所学校的军事教习。这是一所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的学校。在这里,章士钊大量地接触到进步、激进的革命思想。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危机深深震撼了他,民主、共和的革命理念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他的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与章士钊同校为师的章太炎、张继、邹容也是和他一样的热血青年,四人意气相投,遂结成异姓兄弟。1903年5月,就在章士钊到沪不足一月之际,章士钊即被聘为《苏报》主笔。刚一上任,他就在《苏报》上大量刊载介绍革命者的文章。他在推荐邹容的《革命军》的文章中充满激情地写道:“稍有种族思想的人读之,怒发冲冠,无不拔剑起舞。”这时,章太炎的《〈革命军〉序》、《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著名反清文章也在《苏报》上连续刊载。除此之外,章士钊还亲自撰写了大量文章宣扬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理想,如在《杀人主义》一文中,他就大声疾呼“借君颈血,购我文明,不斩楼兰死不休”,文章以“路易死而法乃强,英夷去而美乃昌”的事实鼓励大家“毋馁尔气,毋蹈尔错,插义旗于大地,复政府于中央,扫除妖孽,还我冠裳,时则独立厅建立自由钟,率我四百兆共和国民,开一杀人之大纪念会,以示来者于弗忘”。毛泽东后来在与章士钊之女章含之谈起此事时,不无感慨地说:“行老年轻的时候是个反对满清的激进派。”
在章士钊的推动下,《苏报》很快便成了反清志士的一块舆论阵地,清政府如芒在背,不到两个月,即将《苏报》查封,并勾结上海租界当局于当年7月初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章士钊因主办此案的江苏候补道、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曾是其恩师而得以逃出此劫。《苏报》被查封后,章士钊又于8月7日同陈独秀、张继等人创办《国民日报》,建立东大陆图书译印局,出版了《苏报纪事》、《沈荩》等革命小册子,同年冬,他和黄兴赴长沙进行“华兴会”的筹备工作。在这过程中,他从好友王慕陶处听说孙中山其人,对其十分敬慕,于是便将日本冒险家宫崎寅藏于1902年写的《三十三年落花梦》译成中文,并更名为《大革命家孙逸仙》出版。这其中还有一段趣闻,孙中山当时在日本,为了避开满清政府暗探的纠缠,曾化名中山樵,章士钊在翻译过程中误将孙之真名(孙文)与孙之假名(中山樵)连缀一体,遂有了“孙中山”一说。后来由于这本书影响极大,“孙中山”的名字也随之广泛流传,以至于天下闻名。
1904年春,章士钊与杨宗仁等在上海建立“爱国协会”作为“华兴会”的外围组织,杨宗仁为会长,章士钊为副会长。8月,华兴会决定于11月16日在长沙举行起义,章与杨在上海余庆里设立了秘密机关,以期到时暗中接应。不料事机败露,起义胎死腹中。10月,黄兴等人四处联络,准备再举义旗。11月19日,革命分子万福华因刺杀广西巡抚王之春被捕。一日,章士钊前往探监,被暗探跟踪,以至余庆里秘密机关被破坏,章士钊同张继等十余人遭逮捕,再举义旗的计划也因此失败。后在蔡锷等人的营救下,章士钊等被保释出狱。
获释后的章士钊为防再遭迫害,遂东渡日本。在日本逗留期间,他亲眼目睹日本通过变法,国力蒸蒸日上,正在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这与清政府因循守旧、腐败不堪的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对他的震动极大。这时,章士钊注意到日本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兴办教育,通过培养有知识的国民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养,推动国家的发展。这给了他很多启示。由此,章士钊又回顾自己的过去,深感“才短力脆”,于是“顿感党人无学,妄言革命,将来祸发不可收拾”,并最终促成他人生历程中第二次思想的重大转折。从此,他改革命救国为教育救国,并终其一生为之奋斗。
在明确了人生的目标之后,章士钊即入东京正则学校专攻英语,为学习欧洲的科学文化做准备。同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章士钊未参加,虽经张继等人劝说,也无济于事。
1907年,章士钊编纂的《中等国文典》在上海出版,他用稿费作川资赴英国留学。1909年4月,他与同盟会会员、清朝大臣吴长庆的孙女吴弱男在伦敦结婚。婚后,章士钊移居爱丁堡,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兼修逻辑学。留英期间,他大量阅读巴斯奇、布赖斯、霍布豪斯等人有关立宪政府和内阁制度的著作,对英国的政治体制非常信服,并撰写了大量稿件寄回祖国,向国人介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消息传到英国后,章士钊毅然拒绝英国同行的挽留,携眷返国。次年春抵南京,受黄兴、于右任之邀,出任上海《民主报》主编兼江苏都督府顾问。
章士钊入主《民主报》不久,临时政府北迁。此时,各种党派团体纷纷成立,互相倾轧,政坛出现一团混乱之势。章士钊有感于此,发表《政府党组织案》,主张将国内现有政党一律解散,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根据不同政见分为两党,并仿照英国两党制政治模式,进行竞选,得胜者即入主政府。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毁党造党说”。此文一出,全国舆论哗然,尤其是同盟会会员,纷纷著文批驳,并声称不应由非同盟会会员来主持该报,章士钊因此愤然辞去《民主报》主编职。同年9月,章士钊与王无生又在上海创立了《独立周报》,继续对政府和时局发表他的理论和见解。后来,有人揭发王无生暗中接受袁世凯的津贴,事涉章士钊,章士钊无法再继续留在上海。恰好此时,袁世凯邀请他北上主持教务,章士钊到京后,被袁世凯委以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但章士钊通过接触袁世凯,对袁世凯的为人逐步有所了解,故而婉言谢绝了这一邀请。
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人刺杀了宋教仁,反诬此事系黄兴所为,称此事发生是因为两人争做总理引发纷争所致。由此,章士钊彻底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他气愤已极,毅然出走,只身前往上海,加入由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反袁”队伍,并起草了著名的《二次革命宣言书》。同年夏,奉孙中山之命,章士钊同岑春煊举行谈判,并说服岑共同“讨袁”。7月,章士钊被任命为“讨袁军”秘书长,随黄兴赴南京举事。“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同部分起义者又逃亡至日本。
1914年5月,章士钊与陈独秀、谷钟秀等人在东京创办《甲寅》月刊。章士钊在《甲寅》第一期上发表《政本》一文,重申两党制的主张,提出政府应当借反对党的刺激来维持其进步,后又发表《学理上之联邦论》,宣称实行联邦制可以用舆论力量达到革命目的。由于文章论调平允、说理充分,《甲寅》获得了极大的声望,并吸引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如李大钊、吴稚晖等进入到这个论坛中来。这年的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欧事研究会,章士钊出任书记。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欧美列强忙于战事,放松了对中国的钳制,日本遂乘虚而入,提出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中日关系日趋紧张。欧事研究会决定通电全国,表明态度。电文由黄兴领衔,章士钊起草。电文以反袁可能将袁世凯逼入日本怀抱为由,主张暂停一切反袁斗争。到1915年冬,袁世凯公开称帝,云南督军蔡锷领导的护国军又举义旗,进行第三次讨伐,章士钊随同岑春煊亦参加了“讨袁”。次年5月,肇庆军务院成立,章士钊任军务院秘书长,并兼两广总司令部秘书长。6月,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一职,章士钊代表岑春煊再次北上与黎元洪洽谈相关事宜。
1917年冬,章士钊在北京出版《甲寅》,这个刊物开办不久因张勋复辟停刊。11月,章士钊出任北大文科研究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他又一次振奋精神,希望实现他教育救国的主张。1918年5月,南方桂系军阀把持了护法军政府,岑春煊任总裁,章士钊应邀南下,任军政府秘书长。1916年,章士钊又被任命为“和谈”代表,出席上海的“南北议和”会议。翌年10月,粤军“讨桂”成功,岑春煊被迫下野,章士钊也随之离职。
在几经政坛的浮沉和目睹中国政治的现状后,章士钊开始对自己曾经深信的西方代议制产生怀疑。1921年,在黎元洪的资助下,章士钊去欧洲各国考察,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看看他所推崇的英国两党制现在的变化。在伦敦,他拜访了威尔斯、萧伯纳等人,他们对中国政局的评论更加深了他对中国代议政治的怀疑。章士钊认为代议制只适合西方工业化国家,而中国基本上只是一个农业国,因此其基本应是发展适合农业经济的社会政治机构,并作《草新湖南案成放歌》一首,提出以农业为本的政治构想。
1922年,章士钊回国,11月被教育部聘为新改组的国立农业学院院长。章士钊欣然上任,准备借此实践他的重农主张。然而在他出任校长不到半年的时间,北洋政府风波又起,黎元洪被逐,章士钊因与黎元洪有旧,故离京奔赴上海任《新闻报》主笔。不久,曹锟贿选总统的消息传来,使章士钊从“代议制”的迷梦中彻底惊醒,痛心疾首之余,他著文痛斥受贿议员,继而全盘否定西方代议制及其它西方输入的政治制度,主张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但囿于思想上的局限性,他又转而求救于封建政治,思想也开始趋于保守。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把持北京政府,因为章士钊主张废除宪法和国会的提议正合段祺瑞的心意,又由于章士钊的巨大名望,因此段祺瑞邀请他出任司法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