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9600000089

第89章 学 校

(清)黄宗羲

【导读】

本文选自《明夷待访录》。

两宋以来,科举大兴,庶民应试者日众。在科举的刺激下,地方社会的结构也渐渐发生变迁。世代相传的地方世家大族,渐渐在政治上失去了影响,让位于新晋的庶民。庶民子弟读书应试的各种学校,也纷纷崭露头角。私人讲学的氛围十分盛行,一度与官府兴办的官学并驾齐驱。古代中国的书院制度,就孕育于这种激荡、活泼的氛围中。

书院开设的初衷不离科举应试,但是许多学者或者退隐的官宦也期望书院可以为修学者提供道义、修身的熏陶。为此,一些有影响的学者相继投身于书院,以研习、发扬本派的学理。书院的学规往往出自其创始人的手笔,一些著名书院的学规曾经在几个世纪里被后来的书院参照、模仿。这些流传至今的学规证明书院是一自治的团体,其中规定了书院设立的目的、日常制度、纪律。书院的领袖被认为有义务维持书院的学风、纪律,以吸引游学者。因此,领袖一般由著名的学者担任,他们因学问和道德的修养而受到学生的尊重和服从。

但是书院并非单纯的学校,事实上,应该将其当作士绅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享有声望的书院必须注意笼络足够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有时后者甚至比前者更重要。书院的领袖必须在地方士绅中有影响,以便获得捐款,以维持日常开支,或者资助有天资的贫寒学生。为此,就必须让士绅相信书院对地方教化、安宁有贡献。书院还必须与地方官员相处融洽,以便不失去获得官方资助的机会,或者在地方事务中发挥适当的影响。地方官员也乐意支持此类活动,以便敦促、教化自己治下的士民。对书院的支持,对官员本身的仕途甚至也是有利的,这意味着可以博取名誉,以及充当许多有望入仕的士人的恩主或保护人。

书院的学规,或者说那个时代的思潮,都不断地宣示要维持一个存在等级、身份差别的社会。科举为每个人提供了改变命运、身份的机会,却不仅没有取消这种差别。相反,科举使身份的差别与个人的努力相联系,以至于使身份的差别显得更加理所当然。但是,在书院内部, 却存在着一种罕见的平等氛围。事实上,书院许多事务的决定,都必须取得教师、学生的同意或者是默认。这是古代中国社会一个十分特别的阶层,这个阶层的成员有着完全相同的出身:儒家弟子、开化的文明人、文明理想的承担者、科举应试的候选者、有朝一日出仕的候补官员。由身份接近的成员组成的书院,会萌发出公议的愿望,并不令人惊讶。但是这种公议的愿望,事实上是十分可疑的,在朝廷上,他们是君主的臣属;在地方上,他们是庶民的领袖;仅仅在短暂的书院生涯中, 他们才能找到与自己平等的伙伴。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 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辟雍:古代学宫,始自西周时,贵族子弟在此学习各种技艺。后来诸王朝也设有辟雍,多用于举行祭祀或者施行各种礼仪活动]。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 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学校:汉代以后,各代都设有官立学校。但是往往因为受拘束于官府,官立学校的学风不免淡薄、没落,汲汲于功名利禄。甚至连朝廷也对其感到失望,开始支持民间兴起的各种私人书院],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书院:书院开设后,一些退隐的官宦、学者也乐意在书院开讲。这种讲学活动往往发展成政治清议运动,对当朝的官员形成压力。当朝官员有时会选择压制,比如南宋历史上,韩侂胄执政时,曾经宣布道学是“伪学”。明末东林党运动时,东林书院曾经被朝廷下令毁弃]。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 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请起李纲:靖康之乱前,金兵围攻汴梁,北宋朝廷和战不决。宋钦宗对与金兵交战缺乏信心,有意议和,遂罢免了主战的大臣李纲。太学生陈东率领数百名学生,上书宋钦宗,反对罢免李纲,后来发展成骚乱,杀死数十名宫廷侍从]。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陈、欧[陈、欧:指陈东、欧阳澈。陈东就是上文中多次上书的太学生,靖康之乱后,被宋高宗招揽。他向宋高宗上书,要求还都汴梁;迎还被掳的徽宗、钦宗二帝;罢斥执政大臣,任用李纲。因此得罪于执政大臣,不久之后被杀。欧阳澈是布衣,金兵进逼汴梁期间曾上安边御敌十策。后来向高宗上书,内容与陈东的上书近似,不久同时被杀。],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嗟乎!天之生斯民也,以教养托之于君。授田之法废,民买田而自养,犹赋税以扰之;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犹势利以诱之。是亦不仁之甚,而以其空名跻之曰“君父,君父”,则吾谁欺!

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不拘已仕未仕也。其人稍有干于清议,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曰:“是不可以为吾师也。”其下有《五经》师,兵法、历算、医、射各有师,皆听学官自择。凡邑之生童皆裹粮从学,离城烟火聚落之处士人众多者,亦置经师。民间童子十人以上,则以诸生之老而不仕者充为蒙师。故郡邑无无师之士,而士之学行成者,非主六曹之事,则主分教之务,亦无不用之人。

学宫以外,凡在城在野寺观庵堂,大者改为书院,经师领之,小者改为小学,蒙师领之,以分处诸生受业。其寺产即隶于学,以赡诸生之贫者。二氏之徒,分别其有学行者,归之学宫,其余则各还其业。

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

天子之子年至十五,则与大臣之子就学于太学,使知民之情伪,且使之稍习于劳苦,毋得闭置宫中,其所闻见不出宦官宫妾之外,妄自崇大也。

郡县朔望,大会一邑之缙绅士子。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其以簿书期会,不至者罚之。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其或僻郡下县,学官不能骤得名儒,而郡县官之学行过之者,则朔望之会,郡县官南面讲学可也。若郡县官少年无实学,妄自压老儒而上之者,则士子哗而退之。

择名儒以提督学政,然学官不隶属于提学,以其学行名辈相师友也。每三年,学官送其俊秀于提学而考之,补博士弟子;送博士弟子于提学而考之,以解礼部,更不别遣考试官。发榜所遗之士,有平日优于学行者,学官咨于提学补入之。其弟子之罢黜,学官以生平定之,而提学不与焉。

学历者能算气朔,即补博士弟子。其精者同入解额,使礼部考之,官于钦天监。学医者送提学考之,补博士弟子,方许行术。岁终,稽其生死效否之数,书之于册。分为三等:下等黜之;中等行术如故;上等解试礼部,入太医院而官之。

凡乡饮酒,合一郡一县之缙绅士子。士人年七十以上,生平无玷清议者,庶民年八十以上,无过犯者,皆以齿南面,学官、郡县官皆北面,宪老乞言。

凡乡贤名宦祠,毋得以势位及子弟为进退。功业气节则考之国史,文章则稽之传世,理学则定之言行。此外乡曲之小誉, 时文之声名,讲章之经学,依附之事功,已经入祠者皆罢之。

凡郡邑书籍,不论行世藏家,博搜重购。每书钞印三册, 一册上秘府,一册送太学,一册存本学。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士子选场屋之文及私试义策,蛊惑坊市者,弟子员黜革,见任官落职,致仕官夺告身。

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 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相其礼以革习俗。

凡一邑之名迹及先贤陵墓祠宇,其修饰表章,皆学官之事。淫祠通行拆毁,但留土谷,设主祀之。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延伸阅读】

子产不毁乡校

(春秋)左丘明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 “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同类推荐
  • 中国辟邪文化

    中国辟邪文化

    说起辟邪(也有学者使用“避邪”一词,其实不妥,因为就语义而言,“避”是消极被动的,无法概括“辟邪”积极主动的一面)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认识,辟邪器物、辟邪行为、辟邪现象时不时地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说到辟邪文化,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而把辟邪文化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模式来加以审视与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 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源于中国,盛于日本。
  • 天下蜀道

    天下蜀道

    道,蜀道,道载蜀道。缘,广元,缘结广元。谨以此书献给中国蜀道文化联合申请世界遗产工程!
  • 取名

    取名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良名。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姓名,蕴涵了人的精、气、神,姓名,传达着天地之玄机。姓名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一生命运,但好名字透着时代的信息,凝聚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人的理想、抱负和志向,助你树立人生的追求目标,激励你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在心理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人的一生。如何为孩子取一个好名字?当名字成为自己人生的阻碍时,如何去改名?当你打算筹建一个公司或企业时,又如何为它取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 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

    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

    论文集包含方位系统与古蜀文化、鱼凫文化总论、鱼凫文化与考古遗存、蜀王鱼凫与历史文化、鱼凫文地理与名号考论、鱼凫文化与田园城市、鱼凫神话与传说掌故、等几部分,共收录42篇研究文章。
热门推荐
  • 倾覆之羽

    倾覆之羽

    思想,创造。不过弹指一挥间。装备,技能。一个念头而已。踏上征程,来到新的世界。我叫羽海,一个爱读书的少年。
  • 神皇在地球

    神皇在地球

    举手间他令金融业崩溃,投足间他让黑势力臣服,神皇转世重生地球,带着一身无敌法力,与美女警花调调情,和清纯班花同同居。偶尔去趟国外挖桶金,不时去趟昆仑修修真。神皇在手,天下我有!
  • 最是倾城指间砂

    最是倾城指间砂

    母亲离奇死去,年幼的轻音为了活下来,只能隐忍。父亲看似不关心她,却在她身边安排了一个武艺高强的丫鬟。她的两个姐姐各有心事,她和二姐关系很好,却不知璃茉与她来往是受大夫人授意,而且是最不利于她的存在。她与大姐华裳素无来往,在大姐一再的殷勤之下,发现了她的狠毒用心。这偌大的尚书府,她应该信任谁?心仪的李公子,却在妹妹和她之间选择了前者。她的心又该何去何从?
  • 得之不易

    得之不易

    冯子繁好几年前就想把俞青占为己有了,奈何其芳心所许他人。但没关系,正当手段没用,那就先用点其他手段把她的名字填进户口本。至于心嘛……到时再说吧!先婚后爱的都市故事。
  • 皇的女人:失踪的新婚宠妃

    皇的女人:失踪的新婚宠妃

    她是他眼睛失明时的一抹阳光,当他再度睁开眼,却错把‘替身’当成她。新婚夜一场大火,她的失踪是死是活?还是……,他深情将她囚禁,以爱为牢,他说:只要能留得住你,被你恨又如何!新婚夜她再度失踪,归来后她站在他面前,他却认不出她……三个坏男人的爱,是心灵和爱的强取豪夺,他们是君王,她是他们穷尽一生追逐的挚爱……两次新婚为妃,两度离奇失踪,经年后归来……他们为她血杀江山,她冷颜淡看天下……
  • 醉家萌友

    醉家萌友

    小时候,我爱过一个人;长大后,我爱上另一个人;可当那个伤我最深的人再次出现时,我竟不再记得,那些过往的美好随风飘散!那啥,我可不可以不喜欢你了?这实在太粘人了,比502强力胶还恐怖啊!
  • 狂僧

    狂僧

    一僧心空,魔宫震动。执金钢锋,谁敢轻弄?若肯回光,狂心顿歇。禅圣驾临,诸佛消灭!佛门戒律?与小僧而言,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看一介狂僧,如何在乱世之中拨开重重迷雾,覆雨翻云,成为一代禅宗圣祖!
  • 圣枪传奇

    圣枪传奇

    朗吉努斯之枪,据说取得这把枪,并解开其秘密者,将可左右世界的命运。一段关于圣枪的传说,引出一场扑朔迷离的巨大阴谋。叶重要做的,是追查真相,揭露阴谋。
  • 直销心理与行为

    直销心理与行为

    本书综合运用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直销企业和直销员以及直销客户的心理和行为进行了详细阐述。全书共12章。第1章简要介绍了直销心理和行为的基本概念;第2~6章结合普通消费者的特点对直销客户的心理和行为进行了分析,以供直销员和直销企业在采取营销策略时有的放矢;第7~10章主要对直销员的心理与行为、直销员与客户的心理沟通以及直销员与客户的行为互动作了系统介绍;第11~12章针对直销群体心理和行为、直销企业领导者与组织行为以及直销企业形象和沟通进行了系统归纳。
  • 忍界

    忍界

    喜历史者不可不读此书,往日尘嚣,栩栩如生,揭开不载之秘。喜诗文者不可不读此书,一书典故,满纸墨香,尽显唐文风骨。喜悬疑者不可不读此书,旧迷未解,新迷又生,挑战脑力极限。喜玄幻者不可不读此书,奇能异术,惊世骇俗,神奇绝非荒唐。喜言情者不可不读此书,情深似海,心密如丝,道尽人间风月。喜国学者不可不读此书,琴棋书画,儒释岐黄,普涉大国之学。不喜书者不可不读此书,燥热心起,解于清凉,书中自有润海。喜读书者不可不读此书,书以载文,文以言志,乃发无邪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