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9100000019

第19章 永嘉四灵(2)

胡仔提到的这些不读老杜诗的后生少年就是明证。事实上,江西诗派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的诗歌理论,严羽将它概括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历代诗话》,第688页。,这一套理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江西诗派能够风行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特点诚然可在老杜诗歌中找到原型,但绝非老杜诗歌的主要特征。江西诗派其实不是真正学杜甫的,正因如此,江西诗派后生们才干脆把老杜放到了一边。四灵等人抬出晚唐诗人,其实并不是用来和老杜对抗,而是和黄庭坚对抗。事实上以晚唐诗人的成就也无法和老杜作抗,并且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老杜诗与晚唐诗也有些渊源,诗歌风格也不构成对抗,方回就说老杜的《早起》一诗是“此乃老杜集之晚唐也”方回评杜甫《早起》诗,《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四,第504页。,这样晚唐诗和杜甫诗也就成了一个系统的不同等级,于是从晚唐入手也可以上参到老杜:“予谓学姚合诗,如此亦可到也。必进而至于贾岛,斯可矣;又进而至老杜,斯无不可矣。或曰:‘老杜如何可学?’曰:‘自贾岛幽微入,而参以岑参之壮,王维之洁,沈佺期、宋之问之整。’”方回评姚合《题李频新居》,《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第960页。因此四灵只是抬出了晚唐人和江西派的宋人对抗,并非用晚唐人和老杜对抗。

黄庭坚认为:“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材追无穷之思,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惠洪《冷斋夜话》,《冷斋夜话·风月堂诗话·环溪诗话》,第15-16页。既然是陶潜、杜甫都无能为力,后生们更不用说了。那该如何呢?黄庭坚提供了方案: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惠洪《冷斋夜话》,《冷斋夜话·风月堂诗话·环溪诗话》,第15-16页。

黄氏大概认为这样做多少有些规则可循,不容易走弯路。但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也不少。首先,这样便将创作源头转向了故纸堆,要在古人的陈言旧意之中苦觅灵感,诗歌容易失去新鲜和活力,诗人也易失去创作兴趣;其次,进行“夺胎换骨”必须以对古人诗句相当熟悉为前提,即是说,只有在学问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可操作,而对一般的学诗者而言,这显然已经太晚。四灵(整个晚唐体诗人)作诗显然没有这些顾及和讲究,他们“上下山水,穿幽透深,弃日留夜,拾其胜会”叶适《徐道晖墓志铭》,《叶适集》,第321页。,在湖光山色中陶冶着情操,寻觅着诗材。江西派“意”在古人,在学问中寻觅诗材;四灵则“意”在自己,于山水间觅诗材。赵师秀说:“香烟思盛日,诗句记游时。”赵师秀《信州草衣寺》,《永嘉四灵诗集》,第231页。翁卷说:“中有渔樵影,吾诗咏不全。”翁卷《题武义赵提干林亭》,《永嘉四灵诗集》,第188页。徐玑说:“觅句行山影,披蓑钓月痕。”徐玑《题李商叟半村堂》,《永嘉四灵诗集》,第112页。风光旖旎的山水田园给了他们无限美感,激起心中无限的诗情,他们要做的只是徜徉于其中,静静欣赏、静静体会,然后用自己的诗笔,将感受作一记录而已。

黄庭坚认为: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黄庭坚《答冯驹父书》,《山谷集》卷十九。

如果不是黄庭坚过高地估计了杜甫、韩愈作品中的文化含量,那就是黄庭坚自己喜欢有浓厚文化内涵的诗歌,喜欢“无一字无来处”的作品,并将这种喜好托辞于杜甫、韩愈。因此江西诗派便特别注意在诗歌中“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黄庭坚《答冯驹父书》,《山谷集》卷十九。,在诗句中大量地用典使事,如黄庭坚的“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黄庭坚《咏猩猩毛笔》,《山谷集》卷九。、“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黄庭坚《戏呈孔毅父》,《山谷集》卷三。之类。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诗歌的文化意蕴,但无疑使流畅性、可读性大打折扣,而且语义也由于用典过多而往往陷入游移状态。四灵则完全摒弃了这种在诗歌中增加文化含量的做法,或许他们觉得作诗就是自己的“志之所之”,因此在诗歌中“全用白描之笔,绝无使事之句”梁昆《宋诗派别论》,第141页。,以淳朴恬淡为高,以清新自然见长,用洗练的笔法模山范水,写山则“山高烧入云”赵师秀《送邓汉卿》,《永嘉四灵诗集》,第262页。,状水则“流处不知源”徐玑《题石门洞》,《永嘉四灵诗集》,第127页。,力图达到“要令曲少得香清”徐玑《酒》,《永嘉四灵诗集》,第146页。的境界。他们的诗歌没有江西派厚重,却以空灵轻巧、自然清新取胜。当然,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无论是哪种做法,一旦过头,便为败笔。正如刘克庄所说:“古诗出于情性,发于善;今诗出于记问,博而已,自杜子美未免此病。于是张籍、王建辈,稍稍束起书袋,铲去繁缛,趋于切近,世喜其简便,竞起效颦,遂为晚唐体。益下去古益远。岂非资书以为诗,失之腐;捐书以为诗,失之野欤!”刘克庄《韩隐君诗》,《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江西诗派刻意追求诗句的超凡脱俗。黄庭坚告诫学诗者:“宁律不谐,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黄庭坚《题意可诗后》,《山谷内集》卷二十六。他自己就做了一个榜样,在他总共371首七律中,拗体占了153首此数字引自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第206页。江西后学自然也大量作拗体,如孝宗时人傅子云《赠桂琴隐先生》:

五载飞鹰迅,孤踪病马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望东尝把酒,倾盖便论诗。(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玉在山俱润,泉寒练正垂。(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雏方刷翼,行矣陟天池。(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诗歌之第四句第四字、第五句第四字均失律,平声较舒缓,仄声较紧迫,作者在该平处用仄声,显然是为了追求语音上的气势,是为了“不使句弱”。江西派的另一个大家陈师道也提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陈师道《后山诗话》,《历代诗话》,第311页。在他看来,拙、朴、粗、僻虽不让人满意,但要比巧、华、弱、俗强得多。于是江西诗派的后生们,便拼命往拙、朴、粗、僻方向发展,如“蚊虻过耳蛮音恶,虾蟹熏人海气腥”刘过《过西兴》,《龙州集》卷六,四库本。、“钳像蜈蚣钳,嘴像狮子嘴。头像蜻蜓头,腿像蚱蜢腿”贾似道《论形》,《全宋诗》册64,第39968页。之类。许印芳说得好:“《雨村诗话》云:‘西江余素不喜,以其空硬生凑,寒酸气太重也。’夫空硬焉得不为粗犷,生凑焉得不为杈枒,是病诸人皆未能尽免。依山谷意旨,得之者自然为瘦硬浑老,失之者遂似浑老而实粗犷、似瘦硬而实杈枒。其失之尤者,或竟有粗犷而复流之直俗,由杈枒而复流之拗涩。”许印芳《诗法萃编》,丛书集成续编本。与江西诗的这些弊病不同,四灵诗以属对精工、自然浅易闻名,我们记得四灵曾经说过:“昔人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巧拙,盖风骚之至精也。”叶适《徐文渊墓志铭》,《叶适集》,第410页。他们认为诗歌最重要的便是音韵和谐、字句工警,因此很是注意声律。如徐照的《移家雁池》:

不向山中住,城中住此身。(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家贫儿废学,寺近佛为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雪长官河水,鸿惊钓渚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夜来游岳梦,重见日东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身”、“邻”、“春”、“人”均为平声真韵,诗歌平仄也极严谨,在可平可仄处亦多守原格,与江西派的风格截然不同。在字词的选择上,四灵的诗歌是偏向于浅易、清雅,不像江西诗那样出现许多粗野、恶俗字眼,所以曹豳说:“予爱读四灵诗,爱其清而不枯,淡而有味。”曹豳《瓜庐诗集跋》,《永嘉四灵诗集》附录,第308页。四灵这种风格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或者说,他们就是为了抵制江西诗的粗野而有意选择了这种写作风格。叶适在《徐斯远文集序》中指出:

庆历、嘉祐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而江西宗派章焉。然格有高下,技有工拙,趣有深浅,材有大小。以夫汗漫广莫,徒枵然从之而足充其所求,曾不如脰鸣吻决,出毫芒之奇,可以运转而无极也。故近岁学者已复稍趋于唐,而有所获焉。叶适《徐斯远文集序》,《叶适集》,第214页。

“脰鸣吻决,出毫芒之奇”无疑是针对江西派的“汗漫广莫”而发,要求做到从字句到意境、从构思到创作的精练;“运转而无极”则是针对江西派的“枵然”而发,力求诗歌语言的行云流水和诗歌内蕴的圆融浑成。四灵在诗歌中多次提到“圆”字,如“诗篇老渐圆”赵师秀《寄薛景石》,《永嘉四灵诗集》,第234页。,“诗因圆解堪呈佛”徐照《赠从善上人》,《永嘉四灵诗集》,第11页。,“善诗如善韵,警响间圆熟”徐玑《奉和翁千四知县千十四隐居山中作》,《永嘉四灵诗集》,第100页。钱钟书说:“乃知圆者,词意周妥、完善无缺之谓,非仅音节调顺,字句光致而已。”钱钟书《说圆》,《谈艺录》,第114页。可知“圆”也就是“运转而无极”这一审美理想的代名。

黄庭坚很不赞同以诗歌作为相互攻击的工具,其《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说得明白:“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之也。”黄庭坚《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山谷内集》卷二十六。不料,江西派的后进们竟反其道而为之,“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历代诗话》,第689页。如姚勉《赠饶春卿》说:“护疽养疾谁见忧,彼何人斯甘吮舐。”杜范说:“世道就浅狭,人心竞功利。俗子不足言,志士或窘匮。”杜范《送石宰》,《清献集》卷一,四库本。程公许说:“世不有先觉,谁当警群昏。”程公许《逢源堂》,《沧洲尘缶编》卷三,四库本。确实很有些“殊乖忠厚之风”,这是黄氏始料不及的,而究江西诗派“以骂詈为诗”的根源,还在于山谷创立的以议论为诗之上。既然是议论,自然要进行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这种判断只要稍微激烈一点点,便会流于责骂的形式。因此江西诗派的好骂,自黄庭坚等人在诗中以议论代替描写和叙述之时,就已埋下了伏笔。四灵显然也深刻认识到江西诗的这一“弊病”,因此他们在诗歌中尽量不涉及社会现实,尽量不去评判是非;诗歌以描写自然为主,而且尽量不进行议论。为了让诗歌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传统,四灵提出了“和”的概念,如“《楚辞》休要学,易得伤怨和”翁卷《送蒋德瞻节推》,《永嘉四灵诗集》,第185页。,“莫因饶楚思,词体失平和”赵师秀《送徐玑赴永州掾》,同上,第234页。所谓的和,应当既包括心态的平和,也包括辞气的平和。也就是一方面要陶冶自己的性情,涵养自己的气质:“但能饱吃梅花数斗,胸次玲珑,自能作诗。”赵师秀语,《梅涧诗话》,《历代诗话续编》,第562页。另一方面是要在诗歌中尽量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地理性,尽量少地倾注热情。叶适说他们作诗是“敛情约性”叶适《题刘潜夫南岳诗稿》,《叶适集》,第611页。,这一评价是非常准确到位的。四灵的诗歌总是写景叙事、叙事写景,没有过多的情感投入,以至方回屡叹四灵诗没有“远味”,曹东亩也说:“四灵诗如啖玉腴,虽爽不饱。”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五,笔记小说大观本。这些其实都是四灵“敛情约性”的结果,也是因此而付出的代价。因为诗歌缺乏感情的投入,四灵诗读起来便让人觉得浅淡,甚至有些遥远,不如贾岛、姚合等人的诗歌那么亲切,那么动人。

§§§第三节 叶适与四灵

“盖自叶水心喜晚唐体,世遂靡然从之”俞文豹《吹剑四录》,《吹剑录全编》,第130页。晚唐体之所以得以流行,四灵之所以能得到诗坛承认,与叶适的提携有着相当的关系。叶适与四灵有何交往?他为什么要褒扬四灵、仅仅出于乡曲之私还是另有原因?叶适对四灵是否也有不满?这些问题,成为历来关注的焦点,也是本节要论述的话题。

一、叶适与四灵之交往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永嘉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第二名,先后任权兵部侍郎、宝谟阁侍制等职。开禧三年(1207),叶适被劾罢官,回到家乡水心村(永嘉城外),潜心著书立说。嘉定十六年(1223)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叶适是著名的哲学家,提倡事功之学。全祖望说:“乾、淳诸老既没,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龈龈其间,遂称鼎足。”《水心学案》按语,《黄宗羲全集》第五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6页。叶适的散文写得很好,《四库全书总目·水心集提要》说他:“文章雄赡,才气奔逸,在南渡卓然为一大宗。其碑版之作,简质厚重,犹可追配作者。”叶适的诗不能与文相比,然亦有佳处。刘克庄《后村诗话》说:“水心,大儒,不可以诗人论。其赋《中塘默林》……《后篇》……此二篇兼阮、陶之高雅,沈、谢之丽密,韦、柳之情深,一洗古今诗人寒俭之态矣。”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二,第71页。此语虽有溢美之嫌,但这两首五古确实很有气势,与注重近体的四灵、江湖诗人的古体相比,要略胜一筹。

叶适比四灵早一辈。今四灵诗集中,徐玑有《上叶侍郎十二韵》诗、赵师秀有《叶侍郎寄芍药》诗,叶适曾于嘉泰三年(1203)权兵部侍郎,故四灵与叶适之交往当在1203年前后。黄亦珍在其《宋代诗学中的晚唐观》一书中说:“估计四人(四灵)集结从事文学运动的时间当在1180年以后。”黄亦珍《宋代诗学中的晚唐观》,第208页。按赵师秀生于1170年,1180年他才10岁(徐玑也才18岁),断不可能“集结”。从理论上说,至少到1190年(绍熙元年)以后(赵师秀中绍熙元年进士),四灵才有可能“集结”;又四灵得名与叶适的揄扬有关,故其成名很可能在嘉泰三年(1203)以后。

叶适于开禧三年(1207)被罢官后,居于永嘉著书,与四灵保持着联系,徐照有《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净光山亦名松台山,位于今温州市内)诗可为佐证。

据吴子良说,四灵曾从叶适学:“水心之门,赵师秀紫芝、徐照道晖、玑致中、翁卷灵舒,工为唐律,专以贾岛、姚合、刘得仁为法,其徒尊为‘四灵’,翕然效之,有八俊之目。”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四 ,四库本。吴子良乃叶适晚年的弟子,他的记载应该可信。但清代温州学者孙衣言(《瓯海轶闻》)、当代学者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都较为谨慎,仅将徐玑算作叶适的弟子,理由是叶适在文章中只提到徐玑是自己的学生 “君与余游最早,余哀甚,朋曹亦落。君将请于朝而终从余,未及而死。”见叶适《徐文渊墓志铭》,《叶适集》,第410页。,却并未提到其他三人。其实叶适对四灵极为关照,而四灵也趣味相投,形同一人,故吴子良所言是有可能的。

同类推荐
  • 风过疏竹

    风过疏竹

    本书作者身为政府公务人员,但仍坚持笔耕,实属难能可贵。本书系作者多年来所写文章的结集,共分四个部分:一、暮然回首;二、屐痕处处;三、亦真亦幻;四、言所欲言。文字清新,感情真挚,颇可一读。
  • 抒情散文精品文集

    抒情散文精品文集

    读一篇优美的散丈,优如品一杯好茶,那沁人心脾的芳香令人久久难忘。经典的散文总是闪烁着智慧和哲理的光辉,这光辉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照耀着我们人生的旅程。每个人在走向成熟的路上,都应该沐浴这种思想的光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
  • 我笔下的七宗罪

    我笔下的七宗罪

    《便衣警察》《永不暝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海岩为大众所熟知,这得归功于他笔下的这些剧。海岩是个奇人,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却成为高级经济师、著名作家、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写小说改剧本,屡屡创造收视高峰,而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企业家。本书主要包括了四大部分:第一解读海岩;第二与名记者对话;第三海岩杂烩;第四网络海岩,是一部海岩的传记文集。
  • 斯大林与文学

    斯大林与文学

    研究斯大林作为政治家的生平和活动的著作不可胜数,而“斯大林与文学”还是一个新课题。本书是研究斯大林文学思想和文学活动的专著。内容包括:斯大林的文学思想,即斯大林的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关于文学的主要论述;斯大林领导文学的活动,其中包括他制定和实行各种文学政策的过程以及他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斯大林与作家的关系,包括斯大林与老一代作家和诗人的交往,与苏维埃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的联系,对“同路人”作家的态度等。
  • 一个守望者的幸福

    一个守望者的幸福

    这里的文字就像水,那么静静地流淌着,把前尘往事都叫到跟前,与你促膝谈心。她给你备好了月亮,备好了星光,甚至备好了手帕,让你疲惫的时候得到依靠,让你困惑的时候得到指引,让你哭泣的时候得到慰藉。
热门推荐
  • 夜未殇

    夜未殇

    有些人,就像一道光那样,闯进你的、暗夜一般孤寂的世界。然后你不断的追逐那道让你感到温暖的光芒。
  • 诱妃:冷惑王爷妖艳妃

    诱妃:冷惑王爷妖艳妃

    不过是爬墙折朵桃花,却穿越了,哇,美男!可惜他怀抱美女捏!一不小心摔一跤!刺客?谁是刺客!帅哥!人家不过是不小心压在你身上,用不着吧!啊——救命啊!人家是宅女,不是万能的主啊!
  • 钓鱼高手

    钓鱼高手

    本书从提高垂钓成功率的角度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地阐述了垂钓的技艺、技巧。包括各种钓具的结构、选择和应用,投竿、提竿用力大小适度,投竿准确,饵料的运用,提竿时机的掌握,上鱼时遛鱼、抄鱼运作的合理性,各种鱼的特性与垂钓技巧等。可以帮助广大钓鱼高手进一步提高钓鱼技巧,进一步使用和购置各种先进的钓具。全书内容丰富,文字精练,图片众多,用笔者在日常垂钓生涯中积累的图片来说明问题,一目了然,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
  • 一个女人的回忆录

    一个女人的回忆录

    这是一个女人的故事,记录的却是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变幻风云。貌似平静的叙述背后,娓娓道来的是一个普通女人在中国新旧交替的历史大潮中,被托起,被摔下;被折磨,被消耗……她个人的悲喜剧中,隐藏的却是整个社会的动荡。本书的文字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个人命运和整个国家的命运是那样的息息相关。与当下红男绿女们的喜好相比较,作家似乎更愿意去回眸历史的浮云,关注我们当代人内心的浮躁不安与惶恐。阅读过去,正是为了更好的迎接未来。
  • 萌芽:全国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 大话皇妃,绯闻扒江山

    大话皇妃,绯闻扒江山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心不善奸出门挨欺!所以,她不当好人!这是妖影这一世的标榜!她从一个唯唯诺诺的女人翻身成为穆天子的挚爱,从一个任人欺负利用的女人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第一妃,这一路全靠欺负他、蹂躏他、坑他骗他、才得以咸鱼翻身立足于世!在她被人打的满地找牙的时候,他给她的不是一只援助的手,而是个讽刺的眼神,在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耀武扬威的之时,他却狠狠的踢了她一脚。“侮我者—恨,欺我者—仇,伤我者—记,怜我者—惜,爱我者……忘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傲视苍穹之妖孽魔妃太好色

    傲视苍穹之妖孽魔妃太好色

    强者之魂进入废物之躯,势必要涅槃重生,再登世界顶峰,俯看芸芸众生。但,路途无疑是艰难异常的。没事,看她如何收异火,炼圣药,锻宝器,拐神兽。天材异宝?咱有呆萌人参小屁孩,调皮菩提绿小懒。随手找的比你的还要好上几百倍。嗯,顺带绑几个男人陪睡。床上,某男人香肩半露,银发披散朝某箫勾勾手指“小冰儿~来吧。”某冰不解风情,冷瞥他一眼转身离开“你,太丑!”
  • 36计交际

    36计交际

    本书从三十六个方面告诉读者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交际技巧,以及如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精明的社交高手。
  • 甜入男神心

    甜入男神心

    18岁的秦歌用250度烤箱的热情,都融化不了大冰山楚灏的心。4年后,楚灏倒追未果,于是问她:“你当初为什么那么喜欢给我送提拉米苏?”“提拉米苏的意思是带我走!”楚灏的眸光亮了亮,又问:“那你现在为什么喜欢给我送柠檬戚风呢?”秦歌白了他一眼:“请你吃柠檬是什么意思,还用我明说!”楚灏受到了10086+点伤害。
  • 命运,棋

    命运,棋

    一个战乱时代的世外桃源。一个毫不起眼的弃婴。帝国与联盟之间的争斗。一群从出生就被安排好命运的棋子。在通往最终归宿的道路上,他们目的清晰、却又迷惘,他们心存善良、却又丧尽天良,在命运的枷锁下,他们不断挣扎着前行,却又无奈被推上最后的屠宰场。